《語言的社會史》是201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語言的社會史
- 作者:劉雲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07月01日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208131484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語言的社會史》研究了近代《聖經》漢譯的歷史過程及其與近代中國社會文化大變革的相互關係和相互影響。
圖書目錄
序言
內容提要
Abstract
緒論
一、語言中心主義的貧困
二、相關研究綜述
三、研究課題的方法論前提及材料來源
四、研究課題的主導命題、創新點、材料來源及研究架構
第一章 研究課題的歷史前提:近代聖經漢譯史綜述
第一節 作為經典的《聖經》
一、《聖經》與基督教
二、《聖經》與西方文化
三、《聖經》與帝國
第二節 《聖經》翻譯史
一、從“七十士”譯本到武加大譯本:《聖經》早期翻譯史與基本翻譯原則的確立
二、宗教改革與《聖經》翻譯對民族語言的影響
第三節 《聖經》漢譯簡史
一、19世紀之前的聖經漢譯簡史
二、從馬禮遜到和合本:1822-1919年新教《聖經》漢譯簡述
第二章 文言與方言的殊途:19世紀上半葉《聖經》傳播模式的初步成型
第一節 初步的文言譯本:馬禮遜與馬士曼譯本
第二節 麥都思與郭士立:對文言認識的深化
第三節 “委辦譯本”:影響“文化特權群體”的努力
一、鴉片戰爭所帶來的政治背景與傳教模式的變革
二、“標準譯本”翻譯計畫的提出
三、爭論的焦點:該如何看待儒家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
四、初受衝擊但依然保持穩定的傳統社會秩序
第四節 方言譯本:面對底層民眾的“俚語村言”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尋找“中間語體”:淺文理譯本的興起與失敗
第一節 淺文理譯本的先聲:馬禮遜尋找“中間語體”的嘗試
第二節 傳統傳播機制的動搖與新社會階層的興起
第三節 楊格非淺文理本:建立新傳播機制的首次嘗試
第四節 “缺乏定義的文體”:其他淺文理譯本的出現及淺近文言背後潛藏的問題
第五節 淺文理和合本與淺文理譯本的最終失敗
本章小結
第四章 方言的地位提升與方言《聖經》聯合標準譯本的出現
第一節 方言地位提升的政治背景與近代傳教士的漢語改革方案
一、異化:119世紀初期西方語言學家對漢語的處理策略
二、同化與教化:近代傳教士的漢語改革方案
三、語言的殖民:“創造基督教的語言”
四、自我形象的轉化:近代知識分子對漢字/文言的態度轉變
第二節 方言地位提升的語文傳統:明清小說與方言書面化變革
第三節 方言聯合譯本的出現
第四節 晚清地方主義思潮與方言譯本的地位變化
本章小結
第五章 從“為他們”到“為我們”:白話地位的上升
第一節 作為“口語語體”的官話:南京官話譯本
第二節 官話的書面化傾向:北京官話譯本
一、政治背景的改變與翻譯計畫的提出
二、官話《聖經》譯本的地位上升與語言風格的變革
第三節 爭論與折中:楊格非官話譯本
一、南北方傳教士對白話的態度分歧
二、折中的產物:楊格非官話譯本
第四節 從“為他們”到“為我們”:官話最終成為權威譯本
一、和合本翻譯計畫的提出
二、從“為他們的白話”到“為我們的白話”
本章小結
結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