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馬禮遜(馬禮遜)

羅伯特·馬禮遜

馬禮遜一般指本詞條

羅伯特·馬禮遜(Robert Marrison,1782年1月5日—1834年7月30日),英國人,是西方派到中國大陸的第一位基督新教傳教士,清朝時來到中國。他在華25年,在許多方面都有首創之功。200年前,他編輯出版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英漢字典——《華英字典》。他還第一個把《聖經》譯成中文,以自己的醫學知識在澳門開辦了第一個中西醫合作的診所。他展開了基督新教在中國的宣教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伯特·馬禮遜
  • 外文名:Robert Marrison
  • 國籍:英國
  • 出生地:大不列顛島北部的小鎮莫佩思
  • 出生日期:1782年1月5日
  • 逝世日期:1834年7月30日
  • 職業:傳教士
  • 信仰基督新教
  • 主要成就:《華英字典
人物簡介,主要貢獻,後人紀念,人物評價,

人物簡介

英國傳教士羅伯特·馬禮遜是西方派到中國大陸的第一位基督新教傳教士,他在華25年,在許多方面都有首創之功。200年前,他編輯出版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英漢字典——《華英字典》。他還第一個把《聖經》譯成中文,以自己的醫學知識在澳門開辦了第一個中西醫合作的診所。他展開了基督新教在中國的宣教歷史。
1782年1月5日,馬禮遜出生於大不列顛島北部的小鎮莫佩思的一個貧僱農家裡,在他之前已有七個兄姐,他排行最小,家境極為貧困。
馬禮遜年青時在學校就讀醫學,知道神感動他前往中國,所以1804年便申請成為一名傳教士。從那時起,馬禮遜開始自學中文,並修習天文及醫學。因為他深知當時清朝並沒有開放,不具有傳教的自由,想要進入中國要有其他的切入點,而醫學和天文是當時西方較先進的方向,因此他希望接著這個做為交流的媒介以順利進入中國。
相信神能的馬禮遜
1807年時馬禮遜自英國啟程來到中國,當時他是二十五歲的青年,未婚,獨自一人首途赴華。在紐約換船的時候,紐約船塢公司職員知曉其將前往中國,便以輕視的口吻對他說“馬禮遜,你以為靠你一個人,就可以改變中國過去5000年來對於偶像的崇拜嗎?”,那時馬禮遜回答一句有名的話:“我不能,但我相信神能”,他以這樣的信念與信心抵達中國。

主要貢獻

翻譯《聖經》與中國文化經典著作
羅伯特·馬禮遜
1810年他來中國才三年,就已開始翻譯《使徒行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美國紐約聖經公會博物館仍藏有馬禮遜翻譯的中文聖經,其他地方難以見到。 1813年將全部翻譯完畢並在廣東出版,1819年完成的翻譯,在馬六甲出版,到1823年,新舊約聖經合併出版。馬禮遜所翻譯的中文聖經是第一本中文聖經,在此之後還有麥都思翻譯的中文聖經(1843年),但馬禮遜的翻譯本因為時間最早和翻譯嚴謹、貼切,所以他這部中文聖經後來被大部分人使用。
馬禮遜在翻譯、編排和出版《聖經》的同時,也進行了中國文化經典翻譯。他認為翻譯中國經典將有助於西方更好地了解中國,他是比較系統地將中國經典翻譯成英文的第一人。1812年馬禮遜翻譯出版了中國的《三字經》(The Three-Character Classic)、《大學》(The Great Science)、《三教源流》(Account of FOE)、《太上老君》(Account of the Sect TAO-SZU)等。
出版《華英字典》
牧師。他協助馬禮遜來做印刷工作。梁發在1832年用中文寫了一本《勸世良言》。這本《勸世良言》就是日後太平天國開國者洪秀全的思想根據。
同年,馬禮遜出版了一部重要的漢英對照字典:《華英字典》。當時大部分的歐洲人都懂英文,因此懂英文的傳教士就可以根據這部字典來學習中文或從事翻譯工作。所以《華英字典》和基要真理的小冊,是馬禮遜的重要貢獻。在這項奠基性的工作中他得到梁發和其他一兩位中國助手的幫助。
創辦雜誌《察世俗每月統計傳》
馬六甲創辦了《察世俗每月統計傳》(Chinese Monthly Magazine),這份月刊主要是介紹基督教的教義,也有少量的介紹歷史、自然科學等方面的內容,讓中國人對西方文化有些了解,同時也對聖經的教義有些了解 。它是近代以來以中國人為對象的第一份中文期刊,揭開了中國期刊史的序幕。1832年,馬禮遜又和美國傳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1801-1861)合作編輯英文《中國叢報》(The Chinese Repository)。
開辦“洋學堂”英華書院
羅伯特·馬禮遜(馬禮遜)
1818年馬禮遜在澳門創辦“英華書院”(Anglo-Chinese College),英華書院當時蓋得相當有規模,類似大學,以教育華人青年及兒童為目標,是中國第一所洋學堂。該校也是近代傳教士開辦的第一所中文學校,以培養中國的教牧人才。校內以中英文施教,課程有神學、數學、歷史、地理等,馬禮遜曾任該院牧師。1825年,該校開始招收女生。傳教士在中國辦學,為日後創辦基督教大學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是一種跨文化的教育事業。
開設中式診所
1820年馬禮遜在澳門開設了一家中式診所,聘請中西醫師,以免費醫療服務作為傳教的媒介。1827年又增設一家眼科醫院。六年以後,又在廣州開設了一家眼科醫院,眼科醫生聘請英國東印度公司的醫師擔當。

後人紀念

馬禮遜教堂
羅伯特·馬禮遜(馬禮遜)
1834年7月30日馬禮遜病倒在床,到8月1日晚10點鐘逝世,享年52歲。遺體就安葬在澳門前東印度公司的墓地,安葬在他的前妻瑪麗身旁。為了紀念他,澳門興建了著名的馬禮遜教堂,它位於東方基金會新會址邊的永久墓園內,墓園中安放了五十個英國及美國人的墓碑。馬禮遜教堂的門窗為別致的拱形設計,門前亮著很有特色的小圓燈,教堂內只有十張長椅,頂部保持著年代久遠的屋樑、屋椽以及兩台長吊扇。四周的環境清幽脫俗。曾於1922年重修,是澳門最古老的基督教傳道所。

人物評價

羅伯特·馬禮遜(馬禮遜)
馬禮遜雖然死了,但是他的影響力卻直透歷史的層層帷幕。他自己曾說:“為完成這偉大任務起見,我不憚長期工作,謝絕社交,持以耐心、毅力、鎮靜,及不偏激的判斷……惟希望以正確的思想、恭敬的態度、戰戰兢兢、小心翼翼,而期得免誤傳上帝之聖言。”
是的!馬禮遜的確是一位把基督福音帶來中國的先鋒,他的英雄故事不是寫在沙塵滾滾的戰場上,而是寫在一塊充滿敵意、猜忌與孤寂痛苦的土地上,以他生命的血淚播種,以至於開花並結實纍纍,怪不得每當我們提到這位已逝世百多年的傳教士,都會肅然而生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