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山縣

馬山縣

馬山縣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位於廣西中部略偏西位置,居紅水河中段南岸、大明山北麓,東與上林縣、來賓市忻城縣交界,南與武鳴縣相鄰,西與河池市大化瑤族自治縣、百色市平果縣接壤,北與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隔紅水河相望。

馬山縣版圖總面積2345平方千米,截至2014年,下轄7個鎮、4個鄉,總人口55.58萬,其中非農業人口8.89萬。2014年,該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6.7751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4.50 %。

馬山縣地貌以山區丘陵為主,東西部為大石山區,中部和西南部為土嶺丘陵;地處低緯度地區,屬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光熱充足,雨量充沛,夏長冬短。

馬山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主要農土特產有黑山羊金銀花旱藕粉等,是“中國黑山羊之鄉”。馬山也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壯族三聲部民歌發源於該縣,另有壯族扁擔舞會鼓等多種文化藝術形式。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2019年3月,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馬山縣
  • 外文名稱:Mashan County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廣西南寧市
  • 下轄地區:7個鎮、4個鄉
  • 政府駐地:白山鎮西華街
  • 電話區號:0771
  • 郵政區碼:530600
  • 地理位置:廣西中部、紅水河中段南岸
  • 面積:2345平方千米
  • 人口:55.58萬(2014年)
  • 方言西南官話壯語平話新民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金倫洞,百龍灘景區,弄拉自然生態景區等
  • 火車站:馬山站(貴南高鐵)
  • 車牌代碼:桂A
  • 行政代碼:450124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動物資源,植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民族,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文化藝術,教育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交通,地方文化,方言俚語,民間文藝,特色節慶,名優特產,旅遊景點,

歷史沿革

馬山縣古屬百越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統一嶺南地區,設南海、桂林、象郡,馬山屬桂林郡轄地。
高祖元年至元鼎元年(前206年~前116年),為南越國地。
鼎六年(前111年),屬交州鬱林郡領方縣地和增食縣地。
三國蜀章武一年至吳天紀四年(221年~280年),屬廣州鬱林郡臨浦縣和增食縣地。
西晉泰始元年至東晉元熙元年(265年~419年)東部屬廣州鬱林郡新林縣地,西部屬晉興郡增詡縣地。
南北朝宋武帝永初一年至南齊和帝中興一年(420年~501年),屬新林縣地和增詡縣地;梁武帝天監年至陳後主禎明三年(502年~589年),東部屬南定州領方郡地,西部屬晉興郡地。
文帝開皇一年至恭帝義寧一年(581年~617年),屬鬱林郡領方縣地及宣化縣地。
高祖武德一年至天佑四年(618年~907年),屬嶺南西道邕州都督府羈縻思恩州地。
至道三年(997年),屬廣南西路邕州右江道羈縻思恩州。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屬廣西兩江道宣慰司、廣西行中書省田州路思恩土州地。
洪熙元年(1425年),思恩土州知州岑瑛將州轄地分設13個堡,縣境內設有白山、興隆、喬利、古零、那馬、定羅6個堡,是馬山縣最早的基層政區設定;正統四年(1439年)思恩土州晉升為思恩府;正統六年(1441年)改為思恩軍民府,同時知州岑瑛也晉升為該府知府,縣境屬府轄地;嘉靖七年(1528年),左都御使王守仁奏清朝廷獲準,將思恩府治從縣境內的喬利拉舊遷到武緣縣荒田(今武鳴縣府城鎮)。將思恩府轄地分置9個土巡檢司,縣境內設有白山、那馬、興隆、定羅、古零等5個土巡檢司,仍屬思恩軍民府。
同治六年(1867年),那馬土司改那馬廳,同治九年(1870年)始委流官,仍屬思恩管轄,其他定羅、興隆、白山、古零土司依舊。
民國元年(1912年),將那馬廳改那馬縣,並撤銷羅定土司,將其轄地併入那馬縣,縣治設在石塘,隸屬邕南道(後改為南寧道);民國四年(1915年)八月,將興隆、白山、古零等3個土司及下旺土司的部分城頭、那馬的王耿城頭、安定土司的奇零地合併成立隆山縣,縣治設在白山圩,隸屬南寧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兩縣直隸廣西省政府;民國十九年(1930年)隸屬賓陽民團區;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四月,南寧、賓陽民團區,合併為南寧民團區,兩縣隸屬南寧民團區;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三月,以8個民團區轄域劃分8個行政監督區,兩縣均隸屬南寧行政監督區;民國二十八年(1937年)二月,南寧監督區一分為二,兩縣均改隸武鳴監督區;民國二十九年(1938年)四月,廣西行政監督區排列名次,武鳴區排第八區,兩縣屬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公署;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三月,八、九區合併為第四區,兩縣隸屬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公署;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將原屬第四區的隆山、那馬等8個縣劃出設定第十一區。
解放後,兩縣均屬武鳴專區。
1951年2月,撤銷武鳴專區,改隸南寧專區(後改稱賓陽專區)。
1951年6月,隆山、那馬兩縣合併為馬山縣,取那馬的“馬”和隆山的“山”兩字合為縣名,縣治設在隆山縣城廂鎮(今白山鎮),於7月1日正式辦公,隸屬賓陽專區。
1952年7月,賓陽與崇左兩專區合併為邕寧專區,屬邕寧專區。
1952年12月6日,成立桂西壯族自治區,屬桂西區邕寧專區。
1956年3月,桂西壯族自治區改為桂西壯族自治州,馬山縣直屬桂西壯族自治州管轄。
1958年1月撤銷桂西壯族自治州,設立邕寧專署,馬山縣屬邕寧專署領導,同年11月改為南寧專員公署。
1971年11月,南寧專區改為南寧地區後,馬山縣隸屬南寧地區。
2002年12月,國務院決定撤銷南寧地區,2003年6月,馬山縣正式劃歸南寧市管轄。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馬山縣下轄白山鎮百龍灘鎮林圩鎮古零鎮金釵鎮周鹿鎮永州鎮等7個鎮和喬利鄉加方鄉古寨瑤族鄉里當瑤族鄉等4個鄉,縣政府駐白山鎮西華街。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馬山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略偏西部,南寧市北部,居紅水河中段南岸、大明山北麓,東與上林縣、來賓市忻城縣交界,南與武鳴縣相鄰,西與河池市大化瑤族自治縣、百色市平果縣接壤,北與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隔紅水河相望;全縣版圖總面積2345平方千米,介於東經107°41′-108°29′,北緯23°24′-24°2′之間。

地形地貌

馬山縣地貌以山區丘陵為主。東西部為大石山區,中部和西南部為土嶺丘陵。石山區山體連綿,石峰林立,懸崖陡壁,嵯峨指天,一般海拔在500米至600米左右。土嶺地勢平緩,為饅頭山體狀,一般海拔300至400米。境內西北部和東北部較高,地面標高450米左右。縣境自西部片聯高德村——林圩鄉黃幡村——古零鄉——加方鄉一線,直線約55公里,地勢較高,形成一條分水嶺,兩側總體地勢各自向北,向南傾斜,北至紅水河,高度降至150米左右,南至武鳴交界,高度降至200米左右。
馬山縣內各種地貌類型的分布面積如下:中山43.96平方公里;低山392.73平方公里,其中小谷地11.41平方公里,喀斯特峰叢和峰林(俗稱石山)1449.42平方公里,其中窪地和谷地219.85平方公里;丘陵277.94平方公里,其中台地68.28平方公里;大的河谷和盆地401.99平方公里,水面30.33平方公里。按地貌類型的分布情況,該縣可以分為三大地貌區:東部喀斯特峰叢峰林區,中部及西南部低山丘陵區和西北部喀斯特峰林區。
馬山縣山地丘陵區馬山縣山地丘陵區

氣候

馬山縣屬南亞熱帶濕潤氣候大區閩南——珠江氣候區,屬低緯度地區。季風氣候明顯。夏季常處於副熱帶高壓西南邊緣,盛吹東南風,降雨量充沛。冬季,由於該縣地處廣西中部弧形山脈西南側都陽山大明山缺口處,東北風往往較強,降水量少。縣境日照充足,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夏長冬短,無霜期長。
根據2012年統計數據顯示,馬山縣年平均氣溫21.50℃,年均降水量1457.20毫米,年日照時數1182.70小時。

水文

馬山縣境內除了流經縣北的紅水河外,僅有一些細小的河流。地表河大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區,地下河大部分分布在石山地區,埋深在35米左右。地下水點203處,這些地下水點都與地下河相通,或是地下河的露頭處。主要河流,有的自南向北注入紅水河,有的向南流入武鳴縣境水系。

自然資源

水資源

馬山縣境內有12條地表河,集雨面積2170平方千米,最大流量每秒92立方米,最小流量每秒12.85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每秒40.60立方米,能開發利用水力資源蘊藏量8199千瓦;有地下水203處,可利用92處。

土地資源

截至2012年,馬山縣土地總面積23.45萬公頃,其中:石山區土地面積13.20萬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56.30%;丘陵土地面積為10.25萬公頃,占43.70%。耕地面積4.62萬公頃,林地面積14.98萬公頃,園地面積1158公頃,水域4480萬公頃,其他用地面積8335公頃。

動物資源

截至2012年,馬山縣境內發現野生動物有65種,常見有野貓山豬果子狸猴子松鼠黃京穿山甲竹鼠蛤蚧、蛇類及山雞鷓鴣等。其中屬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有蟒蛇,二類保護動物有蛤蚧虎紋蛙褐翅鴉鵑

植物資源

馬山縣屬亞熱帶常綠季雨林植被區,原生植被比較少,次生植被占多數,多為稀樹灌叢、灌叢草叢人工植被(包括人工林和農作物栽培群落)。自然植被主要有香椿林、菜豆樹林、任豆樹林、楓樹林、紅荷木林、灌木林、灌叢(含藤本刺灌叢)、草叢。全縣列入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有蘇鐵樟樹蝴蝶果頂果木、任豆樹、青檀喜樹等7種,分屬7科7屬。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有蘇鐵,二級保護有樟樹、喜樹,三級保護有蝴蝶果、頂果木、任豆樹、青檀。
馬山縣鄉野風光馬山縣鄉野風光

礦產資源

截至2012年,馬山縣勘查發現礦產資源23種。黑色金屬礦產有;有色金屬礦產有(含鋁土);貴重金屬礦產有;非金屬礦產有水晶滑石葉蠟石重晶石高嶺土方解石白雲石矽土大理石花崗岩黏土石灰石;燃料礦產有泥炭等。主要礦產有重晶石、滑石、白雲石、花崗岩、水泥灰岩、黏土、煤炭等,批准列入全區礦產儲量的礦產有煤炭、鐵礦、錳礦、水晶礦等。煤炭主要分布在金釵鎮和百龍灘鎮;鐵礦主要分布在白山鎮、古零鎮;錳礦主要分布在林圩鎮、周鹿鎮;重晶石主要分布在周鹿鎮;滑石主要分布在古零鎮;石灰石主要分布在東西部石山地區。

人口民族

2014年,馬山縣戶籍總戶數15.90萬,總人口55.58萬(農業人口46.69萬、非農業人口8.89萬);;流動人口9.90萬,人口自然增長率15.30‰。
截至2012年,馬山縣有壯族漢族瑤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水族彝族白族黎族土家族等11個民族。

經濟概況

綜述

2014年,馬山縣生產總值完成46.7751億元,同比上年(2013年,下同)增長4.50%,增速比上年下降2.74個百分點。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53446萬元,增長4.32%,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0.7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124569萬元,增長2.21%,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4.2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189736萬元,增長6.66%,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5.02個百分點。第一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28.37%,第二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16.12%,第三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55.51%。全縣工農業總產值420737萬元,下降3.51%;全縣完成財政總收入32945萬元,增長0.91%,人均財政收入821元(按常住人口40.11萬人計算),增長0.24%。 2014年,三次產業的比重為32.81:26.63:40.56。

第一產業

2014年,馬山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5.50億元。其中農業產值12.20億元,林業產值1.71億元,牧業產值10.36億元,漁業產值1.16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782萬元。第一產業增加值15.34億元。
2014年,馬山縣糧食作物種植面積5.89萬公頃,總產量18.33萬噸。其中:水稻種植面積1.59萬公頃,產量8.36萬噸;玉米種植面積1.94萬公頃,產量9.22萬噸;黃豆(大豆)種植面積3240公頃,產量4000噸;紅薯種植面積760公頃,產量1600噸。經濟作物種植面積9750公頃。其中:甘蔗種植面積3715公頃,產量22.05萬噸;木薯種植面積1880公頃,產量1.88萬噸;花生種植面積1189公頃,產量2848噸。金銀花等中藥材種植面積3666.67公頃,產量399噸,產值3200萬元。桑園面積2066.67公頃,桑蠶飼養量6.35萬張,產鮮繭3170噸,產值1.30億元。旱藕種植面積733.33公頃。蔬菜種植面積8260)公頃,產量19.35萬噸。果園面積2021公頃,水果產量1.44萬噸。
2014年,馬山縣黑山羊出欄5.78萬隻,年末存欄5.92萬隻;肉牛出欄2.48萬頭,存欄9.91萬頭;生豬出欄38.55萬頭,生豬存欄42.85萬頭;家禽出欄424.92萬羽,家禽存欄231.85萬羽。肉類總產量4.05萬噸,水產品產量1.18萬噸。完成荒山造林533.33公頃,石漠化治理封山育林1329.33公頃,跡地更新1333.33公頃,義務植樹90萬株。發展林下經濟面積6666.67公頃,建成林下經濟示範點3個。

第二產業

2014年,馬山縣有工業企業1440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6.57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6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3.45億元,利稅總額1.61億元(利潤9500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2.47億元(工業增加值6.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機製糖2.48萬噸;紙漿2.09萬噸;水泥26.37萬噸;酒精2537.50萬升;發電量500.30萬千瓦時(小型水電站),供電量3.09億千瓦時。投入7440萬元建設蘇博工業園區基礎設施,新建成標準廠房2.27萬平方米;新增入駐企業4家,新增竣工投產企業3家,完成工業投資2.70億元,實現產值1.60億元。工業基礎設施投人13.95億元,投人6.45億元,完成傳統企業技改井投產。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家,新發展小微型企業82家。

第三產業

2014年,馬山縣有個體工商戶1.39萬戶,資金數額4.68億元,從業人員2.12萬人,有市場(含農貿市場)16個,新增限額以上商貿企業2家,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84億元。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65.4492萬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3.53%。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45.2591億元,同比增長17.75%;全縣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28.0731億元,同比增長29.58%。
2014年,馬山縣第三產業增加值17.60億元。在建房地產項目9個,總建築面積66.62萬平方米,總投資9.26億元;完成房地產開發建設投資6.82億元,商住房地產開發建設施工面積22.40萬平方米(新開工面積11.76萬平方米),竣工面積3.74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6.22萬平方米,銷售額5200萬元。全年接待遊客152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9.40億元。
馬山縣城馬山縣城

社會事業

文化藝術

2014年,馬山縣共有藝術表演團體(展演隊)1個,演出46場,觀眾5.2萬人次;電影放映單位3個,共放映1740場,觀眾24.3萬人次;公共圖書館1個,總藏書119.41千冊(件),文化體育和廣播影視站11個。

教育事業

2014年,馬山縣有幼稚園249所(公辦幼稚園157所,民辦幼稚園92所),在園幼兒2.08萬人;國小140所(另有教學點78個),在校生3.66萬人;國中17所,在校生1.64萬人;高中3所,在校生6449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95人;中等職業學校1所,在校生67人。有教職工4279人。學前一年毛入園率98.80%,學前三年毛入園率97.80%;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99.90%,國小畢業生升學率100%;國中階段入學率96%,輟學率0.16%。
馬山縣周鹿中學馬山縣周鹿中學
2014年,馬山縣繼續實行“貧困縣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畫”,下撥營養改善計畫資金3294.01萬元。其中:春季學期下撥1378.40萬元,受益學生5.11萬人;秋季學期下撥1915.61萬元,受益學生5.19萬人。投入1907.50萬元,建成義務教育學生食堂30個,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國小、國中生生活費1428人次、78.93萬元,資助高中家庭經濟貧困學生生活費5557人次、416.65萬元,中職學生生活費42人次、3.15萬元,大學新生生活費795人次、83.65萬元;補助貧困寄宿生生活費2.50萬人次、1453.58萬元。免除高中學生學費1.25萬人次、574.90萬元,中職學生學費56人次、4.31萬元。
馬山縣普通高級中學
馬山縣金倫中學

醫療衛生

2014年,馬山縣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72個,其中國有醫療衛生機構14個(縣屬4個、鄉鎮11個),社會辦醫療衛生機構4個,村衛生室145個(含診點),個體醫療診所85個。衛生技術人員2099人(縣屬衛生技術人員1388人)。醫院病床1429張(縣級醫院728張、鄉鎮衛生院544張、社會辦醫療衛生機構127張)。投資225萬元(含個人投資),完成農村衛生戶廁建造1000座,累計建成9.54萬座,衛生戶廁普及率85.44%。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50.03萬人,參合率98.70%,個人繳費3502.60萬元。

社會保障

2014年,馬山縣審批城鎮最低生活保障對象救助申請2.33萬人次,發放低保金585.91萬元;審批農村低保對象救助申請30.39萬人次,發放低保金3220.73萬元。發放“三屬”(烈上遺屬、因公犧牲軍人遺屬、病故軍人遺屬)撫恤金59人101.26萬元;老復退軍人生活補助定補金156人172.79萬元;殘疾軍人優待金96人129.06萬元;退伍義務兵家屬優待金246人147.34萬元;帶病回鄉軍人定補金21人12.2萬元;參戰民兵生活補助1558人206.30萬元;安置退役上兵138人,發放一次性經濟補償金152.97萬元。發放應急救災物資折款180萬元,救助受災民眾3.36萬人;發放冬春救濟糧200噸、棉被4000床、夏涼被2000床、衣物1萬件套、蚊帳2000頂(折款239.11萬元),解決8000戶、2.26萬人冬春期間缺糧缺衣困難。投人118.8萬元,重建水毀民房73戶、2101間。確定五保老人2463名(集中供養對象472人,分散供養1991人),發放五保供養定補金735.82萬元;有養老機構123個(敬老院13個,五保村110個),人住五保老人478人。城鄉醫療救助2268人、776.01萬元;免費為4702對婚檢對象進行地中海貧血篩查。發放貧困家庭大學生補助金38人、1.72萬元。
2014年,馬山縣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1.80萬人,征繳保險費4590萬元,支出1.75億元;參加失業保險8541人,征繳保險費778.11萬元,支出418.37萬元;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3.29萬人,征繳保險費4581.38萬元,支出4366.07萬元;參加工傷保險1.04萬人,征繳保險費395萬元,支出343.43萬元;參加生育保險5501人,征繳保險費77萬元,支出87.91萬元。
馬山縣城區夜景馬山縣城區夜景

交通

馬山縣對外交通主要依靠公路,境內有都南高速公路210國道、馬山—大化、馬山—上林高等級公路穿境而過;另有紅水河由南向北流經境內80公里,水運可達柳州梧州等地。
截至2014年,馬山縣境內公路里程1167.40公里,比2013年增長9.21%,其中,等級公路1013.39公里,等外路154.01公里。
貴南高鐵經過馬山,設馬山站

地方文化

方言俚語

馬山縣境內居住有壯、漢、瑤、苗等民族,其中壯、漢、瑤3個主要民族為世居民族,以壯族人口居多。各族有自己的語言,本族交談以母語為主。但因周圍壯族人口占絕大多數,故漢族、瑤族中多數成年人亦會壯語,族際間以壯語或漢語西南官話作為交際工具。公眾集會或政府出面舉辦的各種重大活動,多用西南官話。文字以漢字為最通用。部分壯族人也通曉自己的民族文字。境內語言有壯語、西南官話、平話客家語(新民話)等。

民間文藝

戲劇
傳入馬山縣最早的戲劇是師公戲,為清初傳入,接著傳入的是絲弦戲、採茶戲。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才出現山歌劇、壯劇話劇活報劇歌劇
師公戲表演師公戲表演
師公戲:前身是唱屍,是師(道)公圍著死屍跳神的演唱;由於舞蹈動作簡單、音樂單調,內容陳腐,不能擁有觀眾,師公便將其音樂唱法加以改造,編成有故事情節的演唱,遂發展成為師公戲。
絲弦戲:它是在吸收馬山本地民歌、小調以及桂劇、邕劇、彩調劇等某些唱腔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形成的,約有200年歷史;其演唱形式多為清唱,或近似一種說唱;馬山縣縣唱腔屬南路,主要有慢板、首板、七板,伴奏樂器有京胡、二胡、大三弦等,打擊樂有板鼓、梆鼓等。
採茶戲:又叫唱採茶,屬民間歌舞類,形成每年春節唱採茶之傳統習俗;唱採茶大都有腳本,喬利鄉長屯有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抄本的《採茶故事書》,該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採茶歌,即歌舞中的唱詞,共17個唱段。第二部分為採茶小調,即歌舞間歇的插戲雜耍,有說有唱,有對白有動作。
彩調戲:原叫“調子”或“採茶”,與採茶戲有緊密聯繫,是在民間歌舞和說唱文學的基礎上形成的,約有200年歷史。多流行於喬利、林圩、周鹿、片聯、眼圩等地。馬山縣的“荷嘿”調別具一格,它吸收了湖南花鼓戲、江西採茶戲、雲南花燈戲的一些音樂,表演時載歌載舞,富有地方色彩。
邕劇:又名老廣戲與老戲。唱念用邕州官話,即像馬山話的“國語”,有時也插進一些白話。唱腔屬板腔體,有基本唱腔與雜腔小調兩種。
壯劇:抗日戰爭時期,各文化團體要向民眾進行宣傳,便用壯語說唱,這種戲劇便由此產生和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為了配合中心任務進行宣傳,不少文藝團體用壯語編演戲劇,如民間文藝會演,各地方劇團都可以用壯語上演自己的劇目。壯劇的音樂,大都是本地的民歌曲調。
山歌劇:抗日戰爭中發展起來的一個劇種,劇本的唱詞是一首首連起來的山歌,有唱有對白。歌詞文字有壯文方塊土俗字,也有漢字。曲調全是本地的山歌調。
文學
道場唱本:即師公唱本,絕大多數都是師公在做道場時唱的,從頭到尾都是唱詞。該類文學本子在馬山縣數量原來很多,但由於“左”的影響和文革十年浩劫中,往往被當作迷信品焚燒,故還能看到的本子已不多。最常見的還有《二十四孝》、《毛紅與張玉音》、《布伯》、《唐王》、《白皆》、《金倫》、《銀倫》、《舜覓》、《莊半仙》等尚在民間流傳。
長歌:分抒情長歌和敘事長歌,還有獨特的對唱長歌。抒情長歌以《達配之歌》為代表,流傳在馬山縣東部的加方一帶,五言勒腳體,約五、六百行。主要內容是達配通過誦唱來傾訴自己遭受封建婚姻迫害並對其不滿的感情。此外,還有《傳揚歌》,它是一首歷史敘事長歌,宣揚了在世為人的道理。該類抒情長歌,在馬山縣可以找到很多篇,尤以縣西部為多,如《百歲歌》、《老表歌》等。其內容多以愛情為主,也涉及到生活的各個方面。抒情長歌,大部分都是五言勒腳體壯歌。歌的主要特點是男女對唱。它既是歌又是詩,其表現方法既敘事又抒情,但往往多以一事而抒發感情。其代表作品有“嘹歌”、“排歌”和“信歌”。
音樂舞蹈
民間音樂:主要是民歌曲調,大致可分為東部民歌與西部民歌。東部民歌旋律奔放、粗獷,歌調有蠻歌、三頓歡、卜列歡、呼籲歡、得兒歡、了麻竹、大環調、加方調、楊圩調、縣城的哭腔調等。西部民歌則多平穩流暢,主要歌調有雪歡、嘹歡、高腔調、排歌、恩國羅等。
扁擔舞扁擔舞
民間舞蹈:馬山縣的民族民間舞蹈,主要保存在壯、漢、瑤三個民族之中。根據普查發現有:壯族的《扁擔舞》、《金雞舞》,瑤族的《蚩尤舞》、《長筒舞》、《蘆笙舞》、《銅鼓舞》、《猴鼓舞》,壯、漢族都有的《唱採茶》、《舞龍》、《舞獅》(瑤族也有《舞獅》),壯、漢、瑤三族都有的《踩花燈》、《踩九地》。

特色節慶

達努節
達努節又稱祝著節、祖娘節、瑤年、二九節。是廣西馬山、隆安、平果、巴馬、都安等地瑤族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達努”在瑤語中語意為老慈母。傳說農曆五月二十九日是瑤族始母密洛陀的生日,後人出於崇拜,定該日為祝壽日。當天,家家戶戶殺豬宰羊,宴請賓客,同時舉行各類文娛活動。後逐漸演變成豐收節和平安節。達努節最重要的活動是打銅鼓、跳銅鼓舞。

名優特產

名稱
簡介
圖片
馬山黑山羊飼養方式採用傳統的自由放養,羊群採食於群山野嶺之間,其全身烏黑,肉質細嫩,內含人體所需的各種微量元素,蛋白質含量高達16.40%,脂肪含量7.90%。
馬山縣
艾菜饃
艾菜饃是馬山壯家的一種獨具風味的食品,是壯族人在歡度花朝節(農曆二月初二)時,普遍製作的野菜饃。
馬山縣
永州米酒
永州米酒使用永州大米煮熟待冷卻後,加入農家酒餅攪拌均勻,放入瓦缸,發酵25天左右,用瓷瓦釀酒器以文火熬之而成。特點:口感醇厚,飲之不上頭。
馬山縣
郎棒
郎棒又叫“豬血腸”,是一種特色食品,將豬小腸洗淨備用,花生仁炒熟搗碎,然後與生豬血、大米飯或炒熟的玉米粉、油、鹽適量拌勻,灌輸入腸內並壓緊壓實,紮好兩頭,放入鍋里文火煮熟,出鍋後入油鍋切段上桌當主食。
馬山縣
參考來源:

旅遊景點

名稱
簡介
圖片
三潮水山莊
三潮水山莊位於白山鎮上龍村,因山泉水每日三次漲潮出水,三次退潮而得名“三潮水”。建成開放兒童游泳池1個,少年游泳池1個及成人泳池1個,建設室內恆溫游泳池1個,羽毛球館1個,星級賓館1棟。
馬山縣
百龍灘景區
百龍灘景區位於馬山縣境內北部,距馬山縣城15千米。景區的主要旅遊景觀有百龍灘水電站、紅河奇石、百掌沙灘和沿河風光。
馬山縣
定樂江明暗河
定樂江明暗河(永州)地處馬山、平果、大化三縣交界處。由永州河和州圩河匯聚而成。該河有明河10段、暗河10處、全長20多千米。它是廣西可開發遊覽的最大暗河。
馬山縣
靈陽寺位於古零鎮乾登山上,是廣西最大的岩洞式寺廟,是馬山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宋代中期元豐年間(1078年),由六祖後裔南華慧遠禪師東來古零始建。歷經宋、元、明、清等幾個朝代,有近千年的歷史,原址設在古零街西面(今為古零中學校園內)。
馬山縣
弄拉生態旅遊區
弄拉生態旅遊景區位於馬山縣東南部,古零鎮轄區內,距縣城25千米,海撥500米~700米,最高峰733.8米。屬大石山區,石多土少,峰林連綿,峰叢間形成13個封閉的弄場窪地。
馬山縣
金倫洞位於馬山縣古零鎮新楊村金倫山下,距縣城21千米。金倫洞是廣西喀斯特地貌最長、最大、最深的原始石漠溶洞,於2000年1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金倫洞主洞口高約5米,寬約10米。
馬山縣
參考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