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人體(古代民歌的一種體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基本介紹

簡介,風人體的出現,風人體詳解,風與風人,風人體的特徵,詞語分解,風人詩常用手法,例釋,相關資料,諧音相關資料,語意雙關資料,

簡介

“風人詩”又名吳歌格、吳格、子夜體,指古代民歌的一種體裁,其本質為諧音雙關詩。
清·翟灝《通俗編·識餘》:“六朝樂府《子夜》、《讀曲》等歌,語多雙關借意,唐人謂之風人體,以本風俗之言也。”亦省稱“風人”。

風人體的出現

風人體這個名詞,最早見於鐘蠑(《詩品》。鐘嶸詩品》“風人”一詞,諸家注釋明顯受到唐代雜體詩“風人體”概念的影響。《詩品》所謂“風人”,特指向南朝民歌學習的樂府詩人,而不是指唐代方才出現的“風人體”。鐘嶸《詩品》評謝惠連詩:“又工為綺麗歌謠,風人第一。” 似乎是指民歌風格的詩。評吳邁遠詩:“吳善於風人答贈。”對於其中的“風人”一詞,《詩品》代表性注本的解釋為:“樂府民歌的一種體裁。《通俗編·識余》(清人翟灝《通俗編》三八《識餘·風人》):‘六朝樂府《子夜》、《讀曲》等歌,語多雙關借意,唐人謂之風人體,以本風俗之言也。’”
唐以後,由於《樂府解題》的影響,“風人”於是又成為民歌的一種體裁。宋人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四指出:“《樂府解題》以此格為‘風人詩’,取陳詩以觀民風,示不顯言之意。”今人郭紹虞進一步指出:“‘風人’雲者,謂其體從民歌中來。”
1980年版《辭海》第1527頁說得更加明白:“風人,指古民歌的一種體裁。”古代民歌中,究竟什麼樣的作品才屬於風人體呢?劉禹錫的《竹枝詞》以“晴”寓“情”,“晴”字雙關借意,所以是風人體。古人講到風人詩時,一般都要提到此詩。
在詩歌創作史上,雙關借意的手法出現很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據西漢劉向《說苑》記載,春秋楚國令尹(宰相)鄂君子晳前往越國,越女為其操舟。見其美,歌曰:“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羞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鄂君子晳於是“行而擁之,舉繡被而覆之”。“枝”與“知”諧音。操舟女子表面上是說“木有枝”,實際上是說“樹木尚且有知,我心裡愛你,你卻不知”,委婉地表達了她對鄂君子晳的抱怨之情,贏得了鄂君子晳對她的愛。
關於“風人體”之名之來由,清代翟灝《通俗編》卷三十八《識余·風人》載:“六朝樂府子夜、讀曲等歌,語多雙關借意,唐人謂之風人體,以本風俗之言也。如:理絲如殘機,何患不成匹。……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也無。” 王易認為:“晉宋間清商曲辭皆民間謳謠,或出伎人之手。非文士所為。故皆當時俗語,多假借同聲之字以為讔謎。前一曲為本事,後一曲則借驍作嬌。”當時所謂“風人詩”,後世卻稱為“諧音詩”。皮日休、陸龜蒙都有幾首風人詩,大約在中晚唐時代民歌中盛行這種諧聲法,所以劉禹錫也採用在他的竹枝詞中。

風人體詳解

風與風人

在古代,民歌被稱為“風”,《詩經》中將產生於不同地區的民歌稱作“國風”就是例證。有文字記錄的“風”,一般都是由采詩官從民間採集而來的。所以司馬遷有“以為州異國殊,情習不同,故博採風俗,協比音律”之說。《漢書·藝文志》曰:“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故采詩官又稱“風人”,意思是採風之人。唐人皮日休曰:“古有采詩官,采四方風俗之言,故命之曰‘風人’。”所謂“四方風俗之言”,拿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反映各地民情的民歌。因為“風俗”一詞在古代不單指相沿積久而形成的風氣和習俗,同時也指民間歌謠。張表臣《珊瑚鉤詩話》云:“古有采詩官,命曰風人,以見風俗喜怒、好惡。”這裡說明了“風人”是古代的采詩官。但古書中卻未見有這個官名。總之,這個名詞雖然早已出現,但在唐代才開始流行。

風人體的特徵

風人體是“上句一語,下句申釋本意”的結構形式。嚴羽《滄浪詩話》論雜體詩,有“風人詩”一格。注云:“上句述一語,下句釋其義,如古‘子夜歌’、‘讀曲歌’之類,則多用此體。”這就是以“晴”字諧“情”字音的方法了。
風人體的兩個特徵:一是雙關借意,二是在使用了雙關辭的上下句子中,都是上句述其語,下句釋其義。蕭滌非則更明白的指出:“通常兩句達一意,而以下句釋上一句。亦有通首俱為隱語,須全讀四句而其意始明者,此類甚少。”
清代翟灝《通俗編·識余·風人》言:“六朝樂府,《子夜》、《讀曲》等歌,語多雙關借意,唐人謂之風人體,以本風俗之言也。如‘理絲入殘機,何患不成匹?’‘摛門不安橫,無復相關意。’‘打金側玳瑁,外艷里懷薄。’‘玉作彈棋局,心中最不平。’‘蚊子叮鐵牛,無渠下嘴處。’‘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也無。’‘合歡桃核真堪恨,里許元來別有人。’皆上句借引他語,下句申釋本意。”
“吳格”民歌最大的特點是諧音雙關手法的運用。劉躍進概述了蕭滌非王運熙兩先生對此問題的研究。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將《吳聲歌》中所用的諧聲字概括成兩大類:第一類,同聲異字以見意者,如上例中的“絲”與“思”;第二類為同聲同字以見意者,如前文所舉之布匹之“匹”諧匹配之“匹”。此外還有一類是以二字聲音相近而諧聲見意者,如以“星”為“心”,以“琴”為“情”。王運熙《六朝樂府民歌》中的《論吳聲西曲與諧音雙關》則將之劃分為“同音異字”、“同音同字”、“混和”三類。由此可見,“吳格”(亦稱“風人體”)民歌有兩個特點。一是上一句話借用有關的話,下句中釋本意;二是讀音相同就行,不管字形一樣不一樣,即諧音、白字。這兩個特點對“風人體”民歌朝歇後語式的謎語發展都是極為有利的。“民間謎語是不計較字形的,所以後來在文義謎里採用了諧音這種謎格。……上句為謎面下句為謎底的風人體謎語,在民間一直廣為流傳,後來衍化出‘俏皮話’、‘歇後語’”。例如宋·陳師道《後山詩話》載黃山谷《西江月》詞有 “斷送一生惟有,破除萬事無過。” 此兩句都是集的韓愈詩句,並且末尾都隱去了一個“酒”字。“斷送一生惟有酒”,見韓愈《遣興》詩,“破除萬事無過酒”見《贈鄭兵曹》詩。因而可猜出其謎底為“酒”。這種歇後語式的謎語由“風人體”變化發展而來,其特點為只說相關的話,未直說其本意。

詞語分解

風人:此處指古代採集民歌風俗等以觀民風的官員。
體:此處指文章的樣式、風格、體裁。

風人詩常用手法

一、同音異字,純取諧音
同音異字或音近字異相諧,用甲射乙,是風人詩表現手法最為普遍的方式。
二、同音同字,兼諧另義
諧音雙關,有僅取其「字」同,不管「義」異者,音同字同,一字兼包二義。六朝民歌中,俯拾皆是。
三、比興引喻,歇後雙關
上句比興引喻,再拿下句解釋之,巧妙地歇後諧音雙關,是雙關語中最為生動的手法,其蘊含的詩意也最為深刻。南朝民歌中,有不少佳作。

例釋

晉代的《子夜歌》有一句:
霧露隱芙蓉
見蓮不分明。
芙蓉”即是蓮花(荷花),在霧露里的蓮花,看不分明。這個“蓮”字被用來作“憐”的諧聲字。“見憐”即是“被愛”。這裡表達一個女子的憂慮,不知道那個男子到底愛不愛她。
又有《讀曲歌》一首:
奈何許!
石闕生口中,
銜碑不得語。
“石闕”即是碑。碑生在口裡,即是口裡含著碑。“銜碑”是“含悲”的諧聲字,這首民歌是一個不幸的女子的嘆詞,“怎么辦啊!我滿含悲哀,話都說不出來”。“霧露隱芙蓉”和“石闕生口中”這兩句都是為諧聲字而作的比喻,不是詩歌的本意。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
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賞析】這是一首南朝樂府中的詩,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其中“蓮子”諧音“憐子”,意思是愛你。“低頭弄蓮子”意思是愛你之情如水般清純忠貞,綿遠攸長。乍看之下這是一首寫採蓮的情景,原來,作者是借雙關來表採蓮人相思之情啊。   
讀曲歌 南朝樂府
自從別郎後,臥宿頭不舉。
飛龍落藥店,骨出只為汝。
君行負憐事,那得厚相於。
麻紙話三葛,我薄汝粗疏。
第一首“骨出雙關,明說龍骨突出,諧思婦被情所困,因相思而「骨」瘦如材。第二首結尾“我薄汝粗疏”,“薄”、“疏”兩字相關連環,借擬麻和葛的對話,吐露男女情感間的怨屈。
樂府詩集》卷八十四
晨行梓道中,梓葉相切磨。
與君別交中,繣如新縑羅。
裂之有餘絲,吐之無還期。
朱嘉征《樂府廣序》云:“一曰:余絲,隱餘思,後石闕蓮子諸語本此。”又說:“離歌,離怨之歌,《讀曲》隱語也,開晉代吳聲《子夜》諸歌之始。”
前絲斷纏綿,意欲結交情;
春蠶易感化,絲子已復生。
(〈子夜歌〉 )
別後常相思,頓書千丈闕,
題碑無罷時。別後常相思,
頓書千丈闕,題碑無罷時。
(〈華山畿〉 )
“前絲”、“絲子”,即“前思”、“思子”。“題碑”射“啼悲”,因分別而生相思,因相思而啼悲不已。
噓唏暗中啼,斜日照帳里,
無油何所苦,但使天明爾。
“無油何所苦”是主句,以“油”代“由”,問為何所苦?其作用在於引出賓句“但使天明爾”,以補述所苦之“原由”。“明”雙關“天明”與“明白”,此即全首重心所在,至此意義始告完足。
《吳歌》中尚多借草木以比喻人事者,如:
自從別郎來,何日不咨嗟。
黃檗郁成林,當奈苦心多。
(〈子夜歌〉 )
相憐兩樂事,黃作無趣怒。
合散無黃連,此事復何苦。
(〈讀曲歌〉 )
黃檗是一種可入藥的苦木,“苦心”諧別後“相思之苦”。“散”乃藥名,如“丸散”之“散”,“合散”猶言“和藥”,又有“歡聚苦別”之意;黃連即為“苦藥”,尤稱妙筆。
送歡板橋彎,相待三山頭。
遙見千幅帆,知是逐風流
(〈三洲歌〉 )
楊叛西隨曲,柳花經東陰。
風流隨遠近,飄揚悶儂心。
(〈楊叛兒〉 )
皆以風波流水之“風流”諧薄倖寡情之“風流”,抱怨男子之喜新厭舊,移情別戀,負心而輕別離。
《西曲》同樣多借物寓意寄情者:
女蘿自微薄,寄託長松表。
何惜負霜死,貴得相蠶繞。
(〈襄陽樂〉 )
春蠶不應老,晝夜常懷絲。
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
(〈作蠶絲〉 )
湖中百種鳥,半雌半是雄。
鴛鴦逐野鴨,恐畏不成雙。
(〈夜黃〉 )
落落千丈松,晝夜對長風。
歲暮霜雪時,寒苦與誰雙。
(〈長松標〉 )
以草木、蠶絲之“纏繞”諧情愛之“纏繞”;以動植物之“成雙”諧男女之“成雙”。皆因物取譬,即物抒情,半吐半露,婉轉蘊藉。
也有兩字諧聲而即用本字者,如:
今夕已歡別,合會在何時。
明燈照空局,悠然未有期。
(〈子夜歌〉)
非歡獨慊慊,儂意亦驅驅。
雙燈俱時盡,奈何兩無由。
(〈讀曲歌〉)
期應作“棋”,由應作“油”,但此處分別用本意字“期”、“由”,底意更為明白。
唐詩中,如張祜〈讀曲歌〉五首其一:
窗中獨自起,簾外獨自行。
愁見蜘蛛織,尋思直到明。
見蜘蛛結絲,而興滿懷愁思,“思”本作“絲”,已將底字寫出。
皮日休〈和魯望風人 皮日休〈和魯望風人詩〉三首其一︰
刻石書離恨,因成別後悲。
莫言春繭薄,猶有萬重思。
用刻石成“碑”,諧離別之“悲”;用春蠶“結繭”雖薄,仍有萬重“絲”,諧春日之“思”。也將底字寫出。
儂亦粗經風,罷頓葛帳里,
敗許粗疏中。儂亦粗經風,
罷頓葛帳里,敗許粗疏中。
(〈讀曲歌〉)
以葛帳之粗疏諧性情之“粗疏”;表面寫風吹和水流,實暗指風流樂事的“風流”。
感歡初殷勤,嘆子後遼落。
打金側玳瑁,外艷里懷薄。
(〈子夜歌〉)
冬林葉落盡,逢春已復曜。
葵藿生谷底,傾心不蒙照。
(〈子夜冬歌〉)
“薄”雙關“厚薄”與“薄情”;“照”諧“光照”與“照顧”。
高山種芙蓉,復經黃檗塢。
果得一蓮時,流離嬰辛苦。
(〈子夜歌〉)
婉孌不終夕,一別周年期。
桑蠶不作繭,晝夜常懸絲。
(〈七日夜女歌〉)
前首因“經黃檗塢”所以“應辛苦”,以此諧音盼得憐愛之“心苦”,喻指兩地相思之情侶,相見甚難,若欲共結蓮子必得經歷一番辛苦。後首則因“蠶不作繭”知其“常懸絲”,以此諧“思”念情人不曾停止。

相關資料

諧音相關資料

1、以“蓮”諧“憐”,表示憐惜,憐愛,憐子的意思
範例:
a. 憐愛之意
高山種芙蓉,賦經黃糱屋,
採得一蓮時,流離嬰辛苦。〈子夜歌〉
我念歡的的,子行由豫情,
物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子夜歌〉
遣信歡不來,自往復不出,
金銅做芙蓉,蓮子何能實〈子夜歌
鬱蒸仲暑月,常嘯出湖邊,
芙蓉始結葉,花艷未成蓮〈子夜夏歌〉
青荷蓋綠水,芙蓉葩紅鮮,
郎見欲采我,我心欲懷蓮〈子夜夏歌〉
b. 憐子之意。憐愛您。子,您。
寢食不相忘,同坐復俱起,
玉藕芙蓉,無稱我蓮子。〈子夜歌〉
朝登涼台上,夕宿蘭池裡,
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蓮子。〈子夜夏歌〉
盛暑非游節,百慮相纏綿,
泛舟芙蓉湖,散思蓮子間。〈子夜夏歌〉
掘作九州池,儘是大宅里,
處處種芙蓉,婉轉得蓮子。〈子夜秋歌
2、以“棋”諧“期”
今夕已歡別,合會在何時。
明燈照空局,悠然未有棋。〈子夜歌〉
3、以“走”諧“詛”或“咒”
駐筋不能食,蹇蹇步闈里,
投瓊著局上,終日走博子。(子夜歌)
句中“博子”又諧“薄子”
4、以“碑”諧“悲”
崎嶇相怨慕,始獲風雲通,
玉林語石闕,碑思兩心同。〈子夜歌〉
5、以“雉”諧“涕”
秋愛兩雁雁,春感雙雙燕
蘭英接野雞,雉落誰當見。〈子夜秋歌〉
雉,古與涕音同
6、以“梳”諧“疏”
初時非不密,其後日不如,
回頭批節脫,轉覺博志梳。〈子夜歌〉
7、以梧子諧吾子
歡好情懷,移居做鄉里,
桐樹生門前,出入見梧子。〈子夜歌
仰頭看桐樹,桐花特可憐,
願天無霜雪,梧子解千年。〈子夜秋歌〉
8、以絲子諧思子
前絲斷纏綿,意欲結交情,
春蠶易感化,絲子已復生。〈子夜歌〉
9、以相絲諧相思
明月照桂林,初花錦繡色,
誰能不相思,獨在機中織。〈子夜春歌

語意雙關資料

1、以物之苦辛諧人之苦心
自從別郎來,何日不咨嗟,
黃糱郁成林,當奈苦心多。〈子夜歌〉
自從別歡後,嘆音不絕響,
黃糱向春生,苦心隨日長。〈子夜春歌〉
2、以光之亮,照,明諧人之亮察,照拂,表明
夜半冒霜來,見我輒怨唱,
懷冰暗中倚,已寒不蒙亮。〈子夜冬歌〉
冬林葉落盡,逢春已復曜,
葵藿生谷底,傾心不蒙照。〈子夜冬歌〉]
3、以關閉之關諧關念之關
郎為旁人取,負儂非一事,
攡門不安橫,無復相關意。〈子夜歌〉
4、以布匹之匹諧匹偶之匹
見娘善容媚,願得結金蘭,
空織無經緯,求匹理自難。〈子夜歌〉
始欲識郎時,兩心望如一,
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子夜歌〉
春傾桑葉盡,夏開蠶務畢,
晝夜理機絲,知欲早成匹。〈子夜夏歌〉
5、以厚薄,簾薄之薄諧薄情之薄
感歡初殷勤,嘆子後遼落,
打金側玳瑁,外艷里懷薄〈子夜歌
念愛情慊慊,傾到無所惜,
重簾持自鄣,誰知許厚薄〈子夜歌
人各既疇匹,我志獨乖違,
風吹冬簾起,許時寒薄飛〈子夜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