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結構,發展歷程,美國娛樂,快樂的少女,20世紀初,現代,流派代表,分類,百老匯,黑人,倫敦西區,世界音樂劇,劇目一覽 A-M字部,A字部,B字部,C字部,D字部,E字部,F字部,G字部,H字部,I字部,J字部,K字部,L字部,M字部,N—Z部,O字部,P字部,Q字部,R字部,S字部,T字部,U字部,V字部,W字部,X字部,Y字部,Z字部,數字,
特色結構 音樂劇的文本由以下幾個部份組成:音樂的部份稱為
樂譜 (score)、歌唱的字句稱為歌詞(lyrics)、對白的字句稱為劇本(book/script)。有時音樂劇也會沿用歌劇裡面的稱謂,將歌詞和劇本統稱為
曲本 (libretto)。
音樂劇 音樂劇的長度並沒有固定標準,但大多數音樂劇的長度都介乎兩小時至三小時之間。通常分為兩幕,間以中場休息。如果將歌曲的重複和背景音樂計算在內,一出完整的音樂劇通常包含二十至三十首曲。
音樂劇擅於以音樂和舞蹈表達人物的情感、故事的發展和戲劇的衝突,有時語言無法表達的強烈情感,可以利用音樂和舞蹈表達。在戲劇表達的形式上,音樂劇是屬於
表現主義 的。在一首曲之中,時空可以被壓縮或放大,例如男女主角可以在一首歌曲的過程之中由相識變成墮入愛河,這是一般
寫實主義 的戲劇中不容許的。
和歌劇的區別是,音樂劇經常運用一些不同類型的流行音樂以及流行音樂的樂器編制;在音樂劇裡面可以容許出現沒有音樂伴奏的對白;而音樂劇裡面亦沒有運用歌劇的一些傳統,例如沒有了
宣敘調 和
詠嘆調 的區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聲唱法。但音樂劇和歌劇的區分界線仍然有不少學者爭議,例如
格什溫 (Gershwin)作曲的《波吉與貝絲》(台灣翻譯「乞丐與蕩婦」)(Porgy and Bess)就曾同時被人稱作歌劇、民謠歌劇(Folk Opera)和音樂劇。一些音樂劇如《
悲慘世界 》是從頭到尾都有音樂伴奏,而一些輕歌劇如《
卡門 》卻有對白。
音樂劇普遍比歌劇有更多舞蹈的成份,早期的音樂劇甚至是沒有劇本的歌舞表演。雖然著名的歌劇作曲家
華格納 (Richard Wagner)在十九世紀中期已經提出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認為音樂和戲劇應融合為一。但在華格納的
樂劇 (music drama)裡面音樂依然是主導。相比之下,音樂劇里戲劇、舞蹈的成份更重要。
很多音樂劇後來又被移植為歌舞片,而劇場版本和電影版本並不一定完全相同。因為劇場擅長於場面調度和較為抽象的表達形式,利用觀眾的想像去幻想故事發生的環境,而電影則擇長於實景的拍攝和鏡頭剪接的運用。《
西區故事 》(West Side Story)是其中一個將舞台版本成功移植為電影版本的音樂劇,在橫街小巷取景,開創了後來很多
音樂電影 的先河。亦有歌舞片移植為音樂劇的例子,例如《
雨中曲 》(Singing in the Rain)是先有歌舞片,後來才被移植成音樂劇。
發展歷程 音樂劇(英語:Musical theater,簡稱 Musicals),又稱為
歌舞劇 ,是音樂、歌曲、舞蹈和對白結合的一種戲劇表演,劇中的幽默、諷刺、感傷、愛情、
憤怒 作為動人的組成部分,與劇情本身通過演員的語言,音樂和動作以及固定的演繹傳達給觀眾。音樂劇熔戲劇、音樂、歌舞等於一爐,它的音樂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眾的歡迎。
音樂劇是20世紀出現的一門新興的綜合舞台藝術,集歌、舞、劇為一體,廣泛地採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術,不斷追求視覺效果和聽覺效果的完美結合。同時,西方的音樂劇在百年多的商業表演經驗中總結出了一套成功的市場運作手段,並且創作出一系列老少皆宜的優秀劇目,使這一藝術形式突破年齡、階層等客觀因素的局限,廣受觀眾的喜愛。一些著名的音樂劇包括:《
西區故事 》、《西貢小姐》、《
悲慘世界 》、《
貓 》、《
歌劇魅影 》、《
奧克拉荷馬 》、《
音樂之聲 》、《
Q大道 》等等。
音樂劇在全世界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頻密的地方是美國紐約市的
百老匯 和英國的
倫敦西區 。因此百老匯音樂劇這個稱謂可以指在百老匯地區上演的音樂劇,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匯風格的音樂劇。音樂劇界最重要的獎項為美國的
東尼獎 (候選作品為在百老匯上演的音樂劇),以及英國的
奧利弗獎 (候選作品為在倫敦西區上演的音樂劇)。
隨著中國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人民民眾對文化娛樂的需求也出現了多元變化,音樂劇這種新的藝術樣式很快以其視聽兼備、
雅俗共賞 的特質吸引了一批固定的並且正在不斷擴大的客群人群。
音樂劇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的
輕歌劇 (Operetta)、喜劇(Comedy)和黑人劇(Minstrel Shows)。
初期的音樂劇並沒有固定劇本,甚至包含了
雜技 、
馬戲 等等元素。自從1927年《演藝船》(畫舫璇宮)開始著重文本之後,音樂劇開始踏入它的黃金歲月。這時期的音樂劇多宣揚樂觀思想,並經常以大團圓的喜劇結局。直至1960年代
搖滾樂 和電視普及之前,音樂劇一直是最受美國人歡迎的娛樂和演藝形式。1980年代以後,英國
倫敦西區 (West End)的音樂劇演出蓬勃,已經追上
百老匯 的盛況。後來出現法語音樂劇(如《
悲慘世界 》[後改編為英文版]、《星夢Starmania》、《
鐘樓怪人 》、《
羅密歐與茱麗葉 》、《
小王子 》等),德語音樂劇(如《
伊莉莎白 》、《
吸血鬼之舞 》、《
麗貝卡 》、《
魯道夫 》等),以及由其他各種不同語言寫成的音樂劇。
而隨著英國和美國的音樂劇經常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音樂劇也開始在日本、韓國、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新加坡等亞洲地區流行。參見亞洲的音樂劇。
早期發展史
在17世紀~18世紀的歐洲,音樂成了人們用來表達思想和感情的有力工具。在歐洲,各種各樣的音樂都得以茂盛發展,出現了
清唱劇 和歌劇。但華麗或莊嚴的歌劇或清唱劇並不能完全滿足觀眾,於是出現了被稱之為“居於雜耍和歌劇中間”的藝術形式。
歷史上第一部“音樂劇”是約翰·凱的《乞丐的歌劇》(The Beggar's Opera),首演於1728年倫敦,當時被稱為“民間歌劇”,它採用了當時流傳甚廣的歌曲作為穿插故事情節的主線。1750年,一個巡迴演出團在美國北部首次上演了《乞丐的歌劇》,這便是美國人親身體驗音樂劇的開端。1866年,《
黑魔鬼 》成為美國第一部的音樂劇。德國的喜劇,《穿緊身衣跳舞的女孩》,
滑稽 的歌曲,以及侏儒和妖精的扮相等等,奇異的場面令人驚異。美國人對音樂劇的興奮和擁護“就像當年米蘭人等待普契尼的新歌劇,或維也納人等待勃拉姆斯的新作交響曲一般”。
美國娛樂 19世紀,城市在美國紛紛建立,音樂劇隨之繁盛起來,它們以城市觀眾為對象,出現了輕歌舞劇(vaudeville)及其更為粗俗的姐妹劇種———滑稽表演(Burlesque)。輕歌舞劇適合每個人的口味,每周的節目單上有雜技,魔術,舞蹈、動物表演。單口相聲(monologist)唱歌和
滑稽戲 等等。輕歌舞劇的來源很多:合法劇院的幕間特別節目、黑人歌曲表演、英國音樂廳的表演。這種雛形的美國音樂劇還只停留在模仿和沿襲歐洲輕歌舞手法的階段,其中歌、舞、
啞劇 ,滑稽戲甚至雜耍,魔術等各種藝術手段都可採用。
不過,直到1890年,喜劇《唐人街之旅》成為一個里程碑,這部戲證明了音樂劇可以有美國的故事,也可以有美國的歌曲,如《巴華利街歌》。這首歌本來是一首很動聽的民歌,一首地地道道的美國歌;更為重要的是,該劇不僅有美國歌曲,美國故事,而且還有美國人說話的方式,就是說所有的角色們都用俗語說話。
快樂的少女 1893年曾經活躍一時的英國人瓊斯完成了一部後來載入史冊的音樂劇《快樂的少女》,在倫敦王子劇院首演時激起觀眾狂熱反響。劇情故事生動連貫,舞蹈演員即是劇中人物,採用相關的舞蹈動作和話劇式的丑角說白,清晰敘述了這些演員如何千方百計躋身於貴族社會的故事。劇情、音樂、舞蹈、喜劇表演等諸多因素自然組合,令人耳目為之一新。這種初顯形態的音樂戲劇,吸取了18世紀民謠歌劇和19世紀喜歌劇、輕歌劇的表現成分,融人古典舞、民間舞、話劇表演等多種因素,成為獨具風采的新型舞台藝術門類。
20世紀初 進入20世紀,歐洲的作曲家給美國帶來的一種小歌劇形式。由於多年來受到歐洲歌劇如
吉爾伯特 和蘇利溫的英國喜歌劇,加上其他的天才如
約翰·史特勞斯 的維也納小歌劇,
奧芬巴赫 的法國
輕歌劇 等的影響,使觀眾自動地有了一套評判音樂好壞的標準,而且也影響了觀眾的欣賞口味。有意味的情節,優美的音樂和文雅的歌詞成為編創者追求的目標。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音樂劇在美國得到高度發展。當時美國音樂劇的內容,偏重於談情說愛及幽默風趣,音樂輕鬆愉快,演出方式往往比較富麗堂皇,但仍不失其主要風格。其典型代表人物科恩人被稱“百老匯音樂劇之父”。
科恩1885年1月誕生於紐約,年輕時曾在紐約音樂學院學習鋼琴,1903年赴英國倫敦學習作曲,同時潛心研究輕歌劇、音樂喜劇的創作表演經驗,並參加創作實踐。自1904年起先後創作音樂劇50部,其中《演藝船》(1927)最為出眾。
1927年,由吉羅姆·科恩和奧斯卡·漢姆斯特恩所作的《畫舵漩宮》(或以為《演藝船》)在某種意義上說來也是一部真正的小歌劇(該劇是至今仍在上演的優秀音樂劇中最早的一部作品)。它以
密西西比河 上一艘表演船為背景,描述船長、船長夫人、女兒木蘭小姐、賭徒女婿、劇團台柱黑白混血的朱莉小姐、船底黑奴、黑廚娘的故事,還有密西西比河沿岸的人情世故、悲歡離合,全劇長達四小時。首演之夜,百老匯的觀眾被嚇呆了,他們不曉得原來“Musical”不是只有歌舞喜鬧劇,竟然可以這樣的“戲劇”!從此,百老匯音樂劇開始了現代劇目的嘗試,音樂劇的編導開始更注意故事情節及歌曲的創作,從而更豐富了音樂劇的形式。
劇情中加入了民間歌舞、爵士樂等,歌曲旋律深沉感人,以《
老人河 》最為著名。在演出中,美國黑人男低音歌唱家保爾·羅伯遜(1898—1976)飾船工喬一角,成功演唱蒼勁、悲切的《老人河》,使其揚名世界。
與小歌劇並存於同一時代的還有Revue(
時事諷刺劇 ),在音樂舞台上它以沒有完整故事的形式和通俗的方式興盛著,這種歌舞雖沒有情節,卻開著冷玩笑,利用這種諷刺的手法把戲劇或歌劇滑稽化,它模擬流行的東西,或對流行的醜聞放冷箭——這些到今天仍然是我們的歌舞的主要材料。
20世紀同樣引人注目的還有格什溫。爵士音樂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源於美國南部
紐奧良 的一種流行音樂。從它的身上可以找到美國民歌小調,黑人靈樂怨曲以及各種村音俗韻的身影,風格多樣,動感強。第一部偉大的令人不能忘懷的歌舞名為《當心你的腳步》(Watch out your steps),1914年在新阿姆斯特丹劇院上演。對於此事最有貢獻的是艾爾文·伯林。他作出了那種精細的切分音拍子的歌曲,使得美國的音樂劇舞台與爵士音樂永遠結了不解之緣。“爵士”成為音樂劇的“音樂俗語”。不少作曲家也將爵士的因素引入創作中。喬治·葛什溫開創的就是一種“交響味”的爵士風。
1924年,由葛什溫兄弟創作的《女士,好樣的》就開創了上世紀20年代百老匯音樂劇的
爵士舞 風格,該劇也使弗瑞德·阿斯泰爾和妹妹阿德勒成為百老匯首屈一指的歌舞明星。至此美國音樂劇掀開了它的新紀元,作品逐步趨於成熟。
格什溫還創作了《開始奏樂》(1927年)、《瘋狂的女郎》(1930年)、《我為你歌唱》(1931年)以及1935年創作的黑人民間音樂劇《波吉與貝絲》。其中的《我為你歌唱》因為劇中諷刺了美國總統選舉中的弊病,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並成為第一部獲得“
普利茲獎 ”的音樂劇。
20世紀40~60年代,受歐洲輕歌舞劇和爵士音樂的影響,產生了一大批優秀的百老匯音樂劇經典劇目。在這期間的作品已經成為年輕的古典了:如以美國西南部
俄克拉荷馬 拓荒地區為背景的《俄克拉荷馬》(Oklahoma,1943),該劇1955年被拍成電影獲
奧斯卡金像獎 ,1964年艾爾文;怕林的《安妮,拿起你的槍》(Annie get your gun);考勒·波特的根據
蕭伯納 劇本改編的音樂劇《窕窈淑女》(My fair lady)。1956年在紐約首演,1964年被拍成電影並獲奧斯卡金像獎;以及1957年在紐約首演的《
西區故事 》(West side story),1961年被拍成電影也獲奧斯卡金像獎;1964年在紐約首演,反映沙俄時代猶太人命運的《
屋頂上的提琴手 》(Fiddler on the roof),1964年在紐約首演,1971年被拍成電影獲奧斯卡獎。
現代 在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前衛劇場的觀念滲入主流作品;
搖滾樂 、社會變遷豐富創作的素材,歐陸作品進口美國,百花齊放。
20世紀60年代,
甲殼蟲 和搖滾樂由英國沖向世界,各國音樂劇作曲家對這股不可抗拒的力量由抵制逐漸轉向吸收,英國的
韋伯 率先在《耶穌基督
萬世巨星 》(Jesus Christ Superstar)這部以古老的聖經故事改編的內容沉痛、主題嚴肅的音樂劇中採用了
輕音樂 及搖滾樂,使之具有了現代感,歌曲變得活潑,通俗、易於演唱。在配器上也打破了
管弦樂 的嚴格限制,將電聲樂器引入音樂劇,從而加強了它的時代感和表現力。
加之由於現代音響廣播設備的更新和普及,許多音樂劇中膾炙人口的歌曲。通過現代傳播媒介手段,很快就風靡世界,成為全球流行歌曲,如《艾維塔》(Evita,又譯為《貝隆夫人》)中的《阿根廷,不要為我哭泣!》(Don't cryfor me,Argentina),以及《
貓 》(Cats)中的《回憶》(Memory),在音樂會及平時街頭廣播中都常可聽見,致使許多沒有看過此劇的人也產生了一睹為快的期待。
20世紀70~80年代,“音樂劇”的創作熱潮轉向倫敦,英國創造了與美國風格大不相同的“音樂劇”,出現了一批英國“音樂劇”經典劇目,引起全世界的矚目。尤其是作曲家
安德魯·勞埃德·韋伯 的《耶穌基督萬世巨星》(1971年)、《艾維塔》(1976年)、《貓》(1981年)《
歌劇魅影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1986年)和《
日落大道 》(Sunset Boulevard,1993年),以及法國作曲家
勛伯格 根據
雨果 名著《
悲慘世界 》創作而在倫敦大放異彩的音樂劇《悲慘世界》(1980年),都成了世界各地競相上演的
保留劇目 ,它們在音樂和戲劇上都有了突破和飛躍。
音樂劇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有不同的分類。音樂劇流派的開成和壯大總是與傑出的作曲家和劇作家,尤其是他們的不朽的作品聯繫在一起的。
科恩、羅傑斯和小哈姆斯坦的古典音樂劇流派、勒納和洛維的小歌劇流派、桑德海姆和普林斯的“概念音樂劇”流派、韋伯和萊斯的現代流派音樂劇、勛伯格和鮑伯利的史詩流派、呂克·普拉蒙登和理察·科錢特的浪漫主義流派和方興未艾的後現代流派音樂劇向世人打造了一個五彩繽紛的音樂劇舞台。
流派代表 安德魯·洛依德·韋伯
安德魯·洛依德·韋伯(AndrewLloydWebber)1948年出生於
英國倫敦 。他的第一部音樂劇已表現出了對流行音樂的著迷,結合了迷幻、鄉村與法國小調三種元素。70年代早期,韋伯與萊斯合寫的作品是大膽的《耶穌基督萬世巨星》,獲得了葛萊美獎。該劇於1971年在紐約上演時,獲得了七項
托尼獎 ,包括最佳原作曲和最佳音樂劇獎,1973年,該劇被拍成電影。
韋伯根據
T·S·艾略特 的《擅長裝扮的老貓經》改編的《
貓 》正開始成為迄今為止韋伯在商業上最成功的作品。《貓》是音樂劇歷史上最成功的劇目,曾一度成為音樂劇的代名詞。該劇創作於1981年,是在倫敦上演時間最長、美國戲劇史上持續巡迴演出時間最長的音樂劇。該劇創作精良,表演水平精湛,出場演員各有各的絕活,英國音樂劇“第一夫人”伊蓮·佩吉曾在其中扮演“魅力貓”,一曲《Memory(回憶)》打動無數觀眾。
還有他的《
歌劇魅影 》也是經典之作,而他的前妻
莎拉布萊曼 則在劇中扮演女主角克莉絲汀而一炮走紅。
在美國和英國以及全世界,任何一個時候,都至少有他的十幾個巡迴演出團在大城市演韋伯的音樂劇。1995年,《貓》以史無前例的演出紀錄慶祝它在百老匯上演十周年,《貓》、《星光快車》及《耶穌基督萬世巨星》三部韋伯的作品是倫敦戲劇史上演出時間最長的三部音樂劇。韋伯是改寫音樂劇歷史的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
喬治·格什溫 (GeorgeGershwin)(1898~1937)從小就表現出對音樂的極大熱情。1919年與歐文·凱撒(IrvingCaesar)的合作曲子“斯瓦尼”使他第一次出名。同年他被委任為《喬治·懷特1919年的醜聞》一劇作曲,其中一些歌曲成為美國流行音樂中的里程碑,如《我要建一條通往天堂的梯子》、《有人愛我》等。
1935年他的民歌歌劇《
波吉與貝絲 》在波士頓上演,成為格什溫上演最多的劇目之一。1936年格什溫兄弟轉到好萊塢去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創作時期。他們為《我們跳舞嗎》(Shall we dance 1937)、《困苦中的年輕女人》(1937)譜為另一部影片《古德溫鬧劇》(The Goldwyn Follies1938)寫曲時,喬治病倒了,不久於1937年6月去世。
分類 百老匯 像“好萊塢”與美國電影的關係一樣,一提起“百老匯”人們便會很自然地想到美國戲劇。“百老匯”是紐約市
曼哈頓 區的一條大街的名稱。在這條大街的中段一直是美國商業性戲劇娛樂的中心,因此“百老匯”就成為美國戲劇活動的代名詞了。
百老匯曾經有非常輝煌的歷史,這是與美國商業音樂劇的歷史密切相聯繫的。百老匯音樂劇(Broadway Musicals)的前身是黑人遊藝表演、滑稽劇、歌舞雜劇等,比較多地受爵士樂、搖擺樂的影響,其舞蹈有獨創的百老匯風格。1904年,比特爾·瓊斯明確了音樂劇的概念,真正有代表性的劇目是1927年的《演出船》,它綜合地把歌曲、舞蹈和故事情節、話劇表演結合起來。可以說,是音樂劇把美國風格的爵士樂和與爵士樂配合得搖擺性很強的舞蹈成功地結合在一起。《
俄克拉荷馬 》、《
西區故事 》、《歌舞線上》(A chorus line)都是在百老匯相繼走紅的重要音樂劇劇目。此外在百老匯經年不衰的音樂劇有:《
歌劇魅影 》、《
悲慘世界 》、《
西貢小姐 》(Miss Saigon)、《
貓 》等。
自20世紀20年代起,百老匯名家輩出,經典佳作頻頻登台,商業操作生意興隆,持續鑄造數十年的輝煌。百老匯音樂劇發展史上,除科恩、格什溫兄弟等風雲人物外,在40、50年代有過密切合作的作曲家
羅傑斯 和劇作家哈默斯坦也為音樂劇事業做出過巨大貢獻。他倆合作的《俄克拉荷馬》於1943年3月在紐約聖詹姆斯劇院首演,獲得空前成功。劇中巧妙運用雙人舞、三人舞,與劇情和諧巧妙的結合,舞姿舞步做了民俗化、美國化的改革,以區別古典概念的芭蕾舞。《俄克拉荷馬》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成功實踐了多種要素的完美綜合。此後,羅傑斯和哈默斯坦又合作完成了《旋轉木馬》、《南太平洋》、《
國王與我 》。還有一部中國觀眾十分熟悉的音樂劇。這就是《
音樂之聲 》。這部音樂劇後來被搬上了銀幕,作品中的許多歌曲,可謂膾炙人口,流傳甚廣。
50、60年代是百老匯音樂劇的全盛時期,在強化歌唱、舞蹈、表演、劇情的有機綜合功能方面又作了一系列大膽革新。精湛的專業化創作技巧和美國作風的音樂舞蹈匯成渾然一體,將音樂劇的藝術品位和演員的多能性
表演藝術 提升到新的境界。1957年9月16日,由普林斯製作、
伯恩斯坦 作曲、勞倫茨編劇、桑岱姆作詞、
羅賓斯 導演的《
西區故事 》在百老匯首演,標誌著音樂劇藝術最佳發展階段的開始。此劇1961年拍成電影,榮獲十項奧斯卡獎。作品從莎士比亞名劇《
羅密歐與朱麗葉 》獲得靈感,地點從維羅那古城變為現代曼哈頓西區,人物關係由原劇兩個世代宿怨的貴族家族移植為落後、貧窮的移民集聚地的兩個青年團伙爭奪地盤的惡鬥,男女主人公托尼和瑪麗亞分屬一個群體,最後以悲劇告終。該劇融會複雜的爵士節奏和富於衝擊力的音響律動,歌曲音調著重深入揭示人物內心情感,將音樂完全置於劇情之中。雖為爵士流行風,卻不追求聽覺的效果,給了觀眾以細細咀嚼回味的餘地。劇中歌曲《瑪麗亞》、《今晚》、《阿美利加》等韻味十足,百聽不厭。
繼《西城故事》之後,百老匯陸續推出一些風格迥異的音樂劇,《吉卜賽》(1959)、《
音樂之聲 》(1959)、《卡米洛特》(1960)、《您好,多莉》(1963)、《屋頂上的小提琴》(1964)、《滑稽女郎》(1964)、《油脂仔》(1972)、《平步青雲》(1975)、《
芝加哥 》(1976)、《安妮》(1977)、《第42街》(1980),紅極90年代的《
美女與野獸 》、《
獅子王 》、《
化身博士 》《為你瘋狂》,21世紀顛覆之作《
Q大道 》(2003)、《摩門經》(2011)等等,令人目不暇接。其中不少作品從紐約到世界,從舞台到螢幕,展示了音樂劇這一獨特藝術品種的千姿百態。
黑人 音樂劇表現手段從以歐洲為主移向以美國為主,就是因為黑人的襤褸時代爵士樂、
靈魂音樂 、游吟和憂傷藍調的流行。再後來的搖擺樂也有強烈的黑人音樂背景。著名的黑人音樂劇包括《演出船》、《波吉和貝絲》、《天空小屋》、《聖路易斯的女人》、《花之房》(1954年)、《牙買加》等等。
倫敦西區 自60年代起,倫敦西區的音樂劇創作表演正急起直追,不時發起向百老匯的衝鋒進軍,“音樂劇中心”百老匯受到嚴峻的和強烈的震撼。
倫敦西區音樂劇更多地受歌劇和輕歌劇的影響。英國音樂劇的發展很少在舞蹈方面做特別突出的改進,這裡的藝術形式的結合是把歌劇、輕歌劇的傳統以及
音樂喜劇 的傳統與爵士樂、
踢踏舞 和芭蕾進行一定程度的結合。
1960年6月由
巴特 根據狄更斯的小說《孤星淚》(即《
霧都孤兒 》)編劇作詞作曲的《
奧立弗 》首演於倫敦。1963年進入百老匯舞台,榮獲兩項托尼獎。該劇沒有舞蹈場面,將創作重點放在戲劇表演、各種形式的演唱和舞台布景的創新上,採用並行轉台展現
維多利亞時代 倫敦社會圖景,讓觀眾直觀感受到故事發生的特定環境,對奧立弗的悲慘命運給予深深的同情。
也正是在60年代,倫敦劇壇升起了一顆作曲新星,那就是
安德魯·洛依德·韋伯 。他具有紮實的古典音樂根基,擅長於鋼琴、小提琴等樂器演奏,對新潮流行音樂和音樂劇情有獨鐘。1967年他與詞作家
蒂姆·萊斯 合作《
約瑟夫的神奇彩衣 》,此劇1981年在百老匯連演800多場,1982年獲包括音樂在內的
托尼獎 多項提名。1971年10月他們合作的搖滾音樂劇《耶穌基督
萬世巨星 》在百老匯首演,此劇取材於聖經故事靈感來自於霍爾本的油畫《墓中死基督》,通過對以基督與猶大為中心的複雜人物關係折射當代社會普遍的人性命題,寓以深刻的哲理意味。1978年6月他們的又一部搖滾音樂劇《艾維塔》在倫敦隆重上演,故事取材於阿根廷前總統庇隆第二任夫人艾維塔的生活事跡翌年9月在百老匯連演1560多場,榮獲7項托尼獎和紐約戲劇評論界最佳音樂獎。以上兩部搖滾音樂劇為了使觀眾深入了解故事情節和人物關係,調動了旁白演唱的形式,《艾維塔》中演唱的搖滾歌曲《如此一個競技場》、《
金錢滾滾來 》有力地推動著情節發展,而且又十分動聽。這部音樂劇中還有一首並非搖滾的主題歌《
阿根廷別為我哭泣 》以其楚楚動人的旋律而風靡全世界。他的驚世巨作《貓》1981年5月在倫敦首演轟動了百老匯。此後又創作了以舞蹈精彩絕倫而著稱的《星光快車》、《歌劇魅影》和90年代榮獲8項托尼獎的《日落大道》等傳世名劇。
在風格上,韋伯創作的音樂劇偏重音樂,舞蹈相對較少;在製作上,英國音樂劇著名製作人
卡麥隆·麥金托什 非常注重把舞台上的各種技術——布景、服裝、燈光等與其他手段結合起來。很快百老匯感到了來自倫敦西區的巨大壓力和挑戰。
20世紀80、90年代稱雄世界音樂劇壇的倫敦西區,除了韋伯,還有作曲家勛伯格(1944~)和著名製作人卡麥隆·
麥金托什 (1946— )。他們的配合往往能取得良好效果。麥金托什是一位聰明的藝術經營者,用高質量藝術作品贏得千千萬萬的觀眾。他與韋伯合作的《
貓 》、《
歌劇院的幽靈 》,與勛伯格合作的《
悲慘世界 》、《
西貢小姐 》,以及重新製作的許多經典劇目都為世人所矚目。
倫敦西區的著名音樂劇包括《鐘樓怪人》《
悲慘世界 》、《西貢小姐》(1991年才移師紐約的百老匯)、《貓》、《劇院魅影》(後來移師紐約百老匯)等等。此外,似乎所有的音樂劇從倫敦搬到百老匯都能獲得成功,比如《象棋》、《男朋友》、《奧利弗》、《可愛的戰爭》、《查里姑娘》等等,無不如此。
世界音樂劇 其他英語國家創作的音樂劇,在百老匯和倫敦西區通常能得到較好的認同,例如澳大利亞、加拿大、南非等國家創作的音樂劇。
廣受歡迎的
歐洲大陸 國家所創作的音樂劇,包括如德國創作的《Elixier》,《路德維希二世》,奧地利的《吸血鬼之舞》、《伊莉莎白》、《
莫扎特 》、《麗貝卡》,捷克的《
吸血鬼德古拉 》,法國的《
巴黎聖母院 》、《悲慘世界》、《
羅密歐與朱麗葉 》、《小王子》等等。
日本用遊戲,動漫故事創作的本土化音樂劇,例如《魔女宅急送》、《網球王子》、《美少女戰士》、《櫻花大戰》等,也獲得長期公演。
在其他國家包括韓國、荷蘭、義大利、瑞典、墨西哥、巴西、阿根廷、俄羅斯、土耳其、中國等等,音樂劇也在逐步發展中。其中,張學友主演的音樂劇《雪狼湖》在亞太地區深受歡迎,產生巨大影響。
劇目一覽 A-M字部 A字部 《經典巨著》 (A Class Act)
《困苦中的年輕女人》 (A Damsel In Distress)
《一個歡快的姑娘》 (A Gaiety Girl)
《小夜曲》 (A Little Night Music)
《前世今生的阿伊達》 (Aida)
《不可無禮》 (Ain’t Misbehavi’)
《快板》 (Allegro)
《安妮,拿起你的槍》 (Annie Get Your Gun)
《安妮》 (Annie)
《萬事成空》 (Anything Goes)
《掌聲響起》 (Applause)
《什麼是藝術?》 (Art)
《刺殺》 (Assassins)
《X大街》 (Avenue X)
B字部 《舞廳》 (Ballroom)
《做個好人》 (Be good)
《
美女與野獸 》 (Beauty And The Beast)
《美麗遊戲》 (Beauty Game)
《鈴聲在響》 (Bells Are Ringing)
《大河》 (Big River)
《億萬富翁》 (Billion Dollae Baby)
《
舞動人生 /跳出我天地》(Billy Elliot)
《兄弟情仇》 (Blood Brother)
《勁爆的彩繪管子》 (Blue Man Group:Iubes)
《南海天堂》 (Brigadoon)
《鄉村歌手巴底》 (Buddy)
《再見了小鳥》 (Bye Bye Birdie)
C字部 《酒店》 (Cabaret)
《天空中小屋》 (Cabin in the Sky)
《稱我夫人》 (Call me Madam)
《卡米洛特》 (Camelot)
《坎戴德》 (Candide)
《卡門瓊斯》 (Carmen Jones)
《嘉年華會》 (Carnival)
《旋轉木馬》 (Carousel)
《菖與英》 (Chang and Eng)
《查里姑娘》 (Charlie Girl)
《棋王》 (Chess)
《
飛天萬能車 》 (Chitty Chitty Bang Bang)
《天使之城》 (City Of Angels)
《從未這樣親近》 (Closer Than Ever)
《夥伴們》 (Company)
《愛的接觸》 (Contact)
《為你瘋狂》 (Crazy For You)
D字部 《該死的美國佬》 (Damn Yankees )
《大家一起來飛》 (De La Guarda)
《最可愛的敵人》 (Dearest Enemy)
《沙漠之歌》 (Desert Song)
《巴黎、紐約、倫敦的愛情與麵包》 (Design For Living)
《戴娜·沃斯》 (Dimah Was)
《我是否聽見一支華爾茲》 (Do I hear a Waltz?)
《荒誕淫亂的舞會》 (Donkey Show)
《夢幻女郎》 (Dreamgirls)
E字部 F字部 《春江花月夜》 (Fanny)
《異想天開》 (Fantastic)
《屋頂上的提琴手》 (Fiddler On The Roof)
《襤褸時代》 (Finian’s Ragtime)
《花鼓歌》 (Flower Drum Song)
《永遠的探戈》 (Forever Tango)
《佛西秀》 (Fosse)
《永遠的朋友》 (Friends for Life)
《滑稽面孔》 (Funny Face)
《滑稽女郎》 (Funny Girl)(又譯《妙女郎》)
《春光滿古城》 (Funny Thing Happened On The Way To The Forum)
G字部 《紳士愛美人》 (Gentlemen Perfer Blondes)
《
人鬼情未了 》(Ghost the Musical)
《金粉世界》 (Gigi)
《姑娘瘋狂》 (Girl Crazy)
《吉普賽》 (Gypsy)
H字部 《長發》 (Hair)
《漢密爾頓》(Hamilton)
《漢斯·安徒生之戀》 (Hans Christian Anderson)
《你好,多莉》 (Hello,Dolly!)
《高跟鞋》 (High Button Shoes)
《
歌舞青春 》(High School Musical)
《上流社會》 (High Society)
《更高,更高》 (Higher and Higher)
《花之房》 (House Flowers)
《財星高照》 (How To Succeed In Business Without Really Trying)
I字部 《我願意,我願意》 (I do,I do)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嗎?》 (I Love you,You’re Perfect,Now Change)
《我娶了一位天使》 (I Married an Angel)
《我最好是對的》 (I’d Rather be Right)
《間奏曲》 (Intermezzo)
《劃線》 (Iuminarscmouth)
《灰姑娘·美麗轉身》
J字部 《牙買加》 (Jamaica)
《簡愛》 (Jane Eyre)
《傑克與海德》 (Jekyll & Hyde)
《傑羅姆·羅賓斯的百老匯之夜》 (Jerome Robbin’s Broadway)
《
萬世巨星 》 (Jesus Christ Superstar)
《約瑟夫和他的神奇彩衣》 (Joseph And The Amazing Technicolor Dreamcoat)
《龐然大物》 (Jumbo)
《朱比特》 (Jupiter)
K字部 《命運》 (Kismet)
《吻我,凱特》 (Kiss Me,Kate)
《蜘蛛女之吻》 (Kiss Of The Spider Woman)
L字部 《鳥籠》 (La Cage Aux Folles)
《傾國佳人》 (La Cava)
《亞瑟王傳奇》(La Legende du Roi Arthur)
《黑暗中的女士》 (Lady in the Dark)
《讓他們吃蛋糕》 (Let’em eat Cake)
《小強尼·瓊斯》 (Little Johnny Jones)
《恐怖小商店》 (Little Shop Of Horrors)
《
長夜漫漫路迢迢 》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在星雲中迷失》 (Lost in Stars)
M字部 《馬克與梅寶》(Mack and Mabel)
《小鬼長大了》 (Madame Melville)
《媽媽》 (Mame)
《梅恩》 (Mane)
《曼哈頓》 (Manhattan)
《馬丁·蓋爾》 (Martin Guerre)
《瑪麗·波平斯》(Mary Poppins)
《我與朱麗葉》 (Me and Juliet)
《我和我的姑娘》 (Me and My Girl)
《歡樂歲月》 (Merrily We Roll Along)
《自由小姐》 (Miss Liberty)
《捕鼠器》 (Mousetrap)
《
唐·吉訶德 》 (Man Of La Mancha)
N—Z部 N字部
《裸男為您歌唱》 (Naked Boy Singing)
《九歲》 (Nine)
《無弦》 (No Strings)
《鐘樓怪人》 (Notre Dame de Paris)
O字部 《我為你歌唱》 (Of Thee I Sing)
《噢,凱》 (Oh,Kay)
《噢,夫人》 (Oh,Lady)
《孤雛淚》 (Oliver!)
《錦城春色》 (On The Town)
《在水邊》 (On the Waterfront)
《出水紅蓮》 (Once on an Island)
P字部 《太平洋序曲》 (Pacific Overture)
《油漆你的車》 (Paint Your Wagon)
《酒綠花紅》 (Pal Joey)
《激情》 (Passion)
《魅影》 (Phantom)
《管道之夢》 (Pipe Dream)
《波吉與貝絲》 (Porgy And Bess)
《許諾,許諾》 (Promises,promises)
《證明》 (Proof)
Q字部 《雙倍精神病》 (Quadrophenia)
R字部 《爵士年華》 (Ragtime)
《彩虹》 (Rainbow)
《蝴蝶夢》(Rebecca)
《笑翻莎士比亞》 (Reduced Shakespeare Company)
《女王》 (Regina)
《安魂曲》 (Requiem)
《靈魂韻律》 (Rhythm of the Soul)
《愛爾蘭踢踏舞》 (Riverdance on Broadway)
《羅薩莉》 (Rosalie)
S字部 《沙拉日》 (Salad Days)
《周六夜狂熱》 (Saturday Night Fever)
《醜聞》 (Scandal)
《紅花俠》 (Scarlet Pimpernal)
《搖滾學校》(School of Rock)
《蹺蹺板》 (Seesaw)
《蘇式狂想曲》 (Seussical)
《她愛我》 (She Ioves Me)
《歡樂船》 (Show Boat)
《與桑代海姆肩並肩》 (Side by Side by Sondheim)
《附帶的演出》 (Side Show)
《絲襪》 (Silk Stockings)
《
雨中曲 》 (Singin’ in the Rain)
《卓依的咖啡館煙霧繚繞》 (Smokey Joe’s Cafe)
《如此美好,輝煌,格什溫》 (So Wonderful,So Marvelous,So Gershwin!)
《歌聲舞影》 (Song And Dance)
《挪威之歌》 (Song of Norway)
《南太平洋》 (South Pacific)
《
春之覺醒 》(Spring Awakening)
《聖路易斯的女人》 (St Louis Woman)
《星幻》 (Star Mania)
《星光快車》 (Starlight Express)
《嘉會良緣》 (State Fair)
《街頭藝人的敲敲打打》 (Stomp)
《袋中石》 (Stones in His Pocket)
《讓世界停下來,我要下車》 (Stop the World I Want to Get Off)
《街景》 (Street Scene)
《奏起樂隊》 (Strike up The Band)
《星期天與喬治同游公園》 (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
《
日落大道 》 (Sunset Boulevard)
《生命的旋律》 (Sweet Charity)
《成功的滋味》 (Sweet Smell Of Success)
T字部 《多告訴我一些》 (Tell Me More)
《湯姆歷險記》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保鏢》(The Bodyguard)
《
摩門經 》(The Book of Mormon)
《男朋友》 (The Boy Friend)
《西來庫斯的少年》 (The Boy From Syracuse)
《海角人》 (The Capeman)
《
想變成人的貓 》 (The Cat Who Wished To Be A Man)
《晚宴派對》 (The Dinner Party)
《醉酒》 (The Drunk)
《仙境》 (The Fairies)
《幻想曲》 (The Fantastia)
《魔棒》 (The Fantasticks)
《幸運的出納》 (The Fortune Teller)
《脫線舞男》 (The Full Monty)
《古德溫鬧劇》 (The Goldwyn Follies)
《畢業生》 (The Graduate)
《國王與我》 (The King And I)
《生活》 (The Life)
《
小美人魚 》(The Little Mermaid)
《音樂人》 (The Music Man)
《神秘故事》 (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
《睡衣遊戲》 (The Pajama Game)
《完美罪行》 (The Perfect Crime)
《
歌劇魅影 》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站台》(The Platform) [2]
《埃及王子》 (The Prince Of Egypt)
《
金牌製作人 》 (The Producer,The New Mel Brooks Musical)
《搖滾驚奇之旅》 (The Rocky Horror Show)
《
洛基恐怖秀 》(The Rocky Horror Show)
《天台》 (The Rooftop)
《約翰尼·艾弗萊斯特之歌》 (The Song Of Johnny Everest)
《
音樂之聲 》 (The Sound Of Music)
《
學生王子 》 (The Student Prince)
《塔夫塔斯》 (The Taffetas)
《靴面》 (The Vamp)
《威爾·羅傑斯的生平》 (The Will Rogers Follies)
《紫屋魔戀》 (The Witches Of Eastwick)
《新綠野仙蹤》 (The Wiz)
《古屋傳奇》 (The Woman In Black)
《蜜莉姑娘—三個摩登女性》 (Thoroughly Modern Millie)
《你不準!》 (Thou Shalt Not)
《三個便士的歌劇》 (Threepenny Opera)
《踢踏足尖》 (Tip Toe)
《泰坦尼克》 (Titanic) 《托米》 (Tommy)
《姑娘成群》 (Too Many Girls)
《二乘二》 (Two By Two)
U字部 《尿都》 (Urinetown)
V字部 《雌雄莫辨》 (Victor/Victoria)
W字部 《風中哨音》 (Whistle Down With The Wind)
《迷人的城市》 (Wonderful Town)
X字部 《雪狼湖》
Y字部 《你是個好人,查理·布朗》 (You Are A Good Man,Charlie Brown)
Z字部 《佐爾巴》 (Zorba)
《站台》(The Platform)
數字 《1776》 (1776)
《賓夕法尼亞大街1600號》 (1600 Pennsylvania Avenue)
《四十二街》 (42nd Str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