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梗概
舞台上群情激奮。作為滿洲國將軍而為日本人效勞的前清肅親王之女
川島芳子,戰後受到人們的聲討。川島芳子面臨死亡的判決,她發表了最後的演說。
舞台上出現了與川島芳子經歷相似的另一位女子——李香蘭。她正在軍事法庭上接受審判。
李香蘭作為“滿影”的領銜女主角,長期活躍在銀幕和舞台上,為推進日本的侵略政策服務。檢察官要求判處李香蘭死刑。李香蘭吐露真言:自己是日本人,名叫
山口淑子。她的思緒回到了孩提時代。
李香蘭的父親叫山口文雄,他把日本友好理想寄托在女兒身上,讓淑子做了好友中國李將軍的養女。李將軍給她取名李香蘭。李家的女兒愛蓮和她的未婚夫
玉林,還有被李香蘭敬為兄長的
建國大學學生杉本都來祝賀。四個年輕人歡聚一堂,希望兩國友好相處。
日本軍國主義者加緊醞釀侵華計畫,偽“滿洲國”正式出籠。年輕幼稚的李香蘭和杉本對“滿洲國”寄予無限希望。但日本在“滿洲國”肆意殺戮,激起中國人民的反抗烈火。玉林和愛蓮加入抗日隊伍。當愛蓮同李香蘭告別時,李香蘭感到十分矛盾和悲痛。
日本關東軍新設“滿洲電影協會”,為侵略政策鼓譟。李香蘭美麗的歌喉和一口流利的漢語被“滿影”看中,遂動員其入會,並把她作為中國影星推出。李香蘭被日本人利用,但她卻無知無覺。杉本對日本人的暴行深為不滿,為了心愛的人,他違心地加入滿影,但心內充滿痛苦。
一方面是殺氣騰騰,一方面卻是歌舞昇平。太平洋戰爭開戰前夕,李香蘭在日本的獨唱音樂會,竟空前火爆,排隊入場的人繞劇場七圈半。
玉林、愛蓮加入了抗日游擊隊,而杉本卻被征入侵略軍。李香蘭懇求杉本不要從軍,當然這是不可能的。兩人含淚分手,如被棒打散的一對鴛鴦。
戰局對日軍愈來愈不利,戰場上,日軍節節敗退,年輕士兵一個個地倒下。活著的人留戀故鄉,懷念親人,祈禱平安。杉本也是其中之一。
然而,包括李香蘭在內的普通日本民眾對戰事真相併不知曉。他們在日本欺騙宣傳下,以為日本一定會取得勝利。一天,愛蓮找到李香蘭,告訴她日本即將戰敗,要她在戰爭結束前回國。李香蘭對此感到愕然並迷惑不解。
日本戰敗了。“滿洲國”也隨之壽終正寢。舞台又回到審判李香蘭的法庭。
李香蘭出示物證,表明自己是日本人。但法庭上的人們仍不斷發出怒吼。李香蘭用歌聲唱出對養育自己的中國的一片深情,同時對自己的罪行表示懺悔。
法官判決:李香蘭無罪開釋。法庭中有人表示不滿。法官用歌聲告訴大家:“讓我們以德報怨。”
歌聲引起共鳴,整個法庭的嘈雜聲演變成大合唱。法庭中央,李香蘭和愛蓮緊緊擁抱。全劇在東方式道德理念的籠罩中落下帷幕。
台前幕後
由日本著名表演團體的
四季劇團的保留劇目——舞台音樂劇《李香蘭》是根據日本著名歌手、電影演員李香蘭(日本名:
山口淑子)的同名自傳改編而成。《李香蘭》的劇作者通過“李香蘭”傳奇的一生結合20世紀中葉處於一個動盪年代之中的日本,從1920年對中國的軍事侵略,到1945年隨著二戰結束而宣布投降這一歷史史實。站在歷史的,客觀的立場進行了戲劇結構。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擔任此劇編劇和總導演的日本著名戲劇家、四季劇團創始人
淺利慶太表示,作為體驗過戰爭的一代,我們經常為日本年輕一代對那段歷史的無知而感到震驚,我們應該把戰爭的真相傳達給下一代。
導演如是說——
對日本青年的歷史無知感到震驚
探求導致侵略的背景
希望日中世代友好
這部音樂劇的導演淺利慶太,是日本音樂界大名鼎鼎的人物。他1953年組建了
四季劇團,參與了四季劇團所有公演劇目的導演與策劃。他翻譯演出《貓》、《歌劇院的怪人》等歐洲著名劇作,在日本掀起音樂劇熱潮。他創作的《勇太和他的奇朋怪友》等日本音樂劇獲得極高評價。他導演的《漢斯·安徒生之戀》、《耶穌基督——一位超級明星》、《
蝴蝶夫人》等也都大獲成功。
80年代後期,他開始醞釀把
山口淑子的自傳改編為音樂劇。在動手之前,他曾讓助手將劇的結構反覆編寫、修改了十幾次,其中有幾次寫出了本子並進行仔細推敲。1990年夏,在初稿完成招集青年演員時,他發現自己這一代熟知的歷史,青年人卻一無所知——在學校里沒學過。淺利心靈上受到極大震動。這促使他下決心把當時的歷史即日本對中國的侵略,通過李香蘭波折的人生和日本的沉浮交錯地描繪出來,給年輕人上一堂歷史補習課。
但是,當親手寫劇本時,
淺利慶太還是感到難度不小。如果從李香蘭成人以後,內心充滿煩惱和疑惑的“滿影”時代寫起,則比較省力,但那樣就無法刻畫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過程。於是,淺利把筆觸上溯至李香蘭的童年。他描述了昭和時代一般日本國民的心態,也力圖客觀而不僵化地反映日本上層政界、軍界擴張主義者如何把侵略意圖一步步變為行動。這樣,劇本中的兩條主線交叉纏繞,歷史觀照人物,人物反襯歷史;歷史因一個時代犧牲者的曲折命運而凸現,人物在一個充滿陰謀和血淚的時代背景上化為典型。
“為把這個過程自幼年時期的李香蘭交織在一起,確實是費了不少氣力。”淺利曾對採訪者說;“李香蘭可以說是時代的犧牲者,她不過是被利用了。因此,只追蹤她的人生,則難以理解她為什麼僅由於不自覺地唱歌和表演就險些被判處死刑。”
淺利慶太很早以前就致力於中日友好事業。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前,他作為演出策劃人,曾邀請上海舞蹈團訪問日本。周恩來總理生前對此事極為關注。上海舞蹈團演出時,當時的通產大臣,後來當過總理大臣的中
曾根同訪日團長
孫平化坐在一起觀看了《白毛女》,這是中日兩國高層人士首次同席。現在,淺利費幾年之功,創作出歷史音樂劇《李香蘭》,就是希望這部音樂劇能為進一步推動中日友好再作一份貢獻。
“李香蘭”從來都是以一名
美麗的中國歌手的身份而被日本、中國甚至全亞洲地區所廣泛認識。雖是日本人,但卻能講得一口流利的中文,李香蘭出道不久就迅速走紅,成為風靡一時的頭牌明星。她的歌聲給人們以夢想,她出演的電影引起很大的轟動,但因出演了由日本軍方幕後操控的、宣傳日本軍國主義的電影,在不知不覺中,成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宣傳工具。“李香蘭”周圍的學生都投身於抗日運動中,香蘭在知道自己的義姐愛蓮也要投身到抗日運動的大潮中後,思想上受到很大的衝擊。
中日戰爭終於爆發。在這樣的一個充滿殺氣的世界中,人們為求得自我解脫,越來越喜歡李香蘭。戰局逐漸惡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戰爭中失去了生命。當時大部分在中國的日本人在信息封鎖的社會背景下,幾乎都毫不懷疑日本將會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然而最終,隨著日本戰敗日的來臨,日本帝國所操縱的滿洲國13年虛幻的歷史也隨之落幕,舞台上出現了李香蘭被轉移到軍事法庭這一幕……
1992年,在日本首演後次年,暮春時節,作為中日恢復邦交20周年的一項紀念活動,
淺利慶太率
四季劇團繼1988年首訪後,攜《李香蘭》再度訪華,在“李香蘭”故事發生過的地方——北京、長春、瀋陽、大連公演15場。這個由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出面邀請的演出活動受到中日兩國高層領導人的高度重視。當時的中國國家副主席
王震題詞祝賀。前日本內閣總理
竹下登、日中議員聯盟理事長伊東正義等出任訪華演出後援會代表,四季劇團派出最佳陣容,護送“李香蘭”回到她的第二故鄉。“哪怕有人向舞台扔生雞蛋也要演”主要演員們抱著這樣的決心,十分緊張地在台上演戲,沒想到劇場一片掌聲和喝彩聲。舞台上的氣氛感動了觀眾席上的人們,對於這一齣戲所寄託的和平,理解的願望就在這瞬間得以升華。
演出獲得了巨大成功,成百上千的觀眾通過音樂劇重溫了那段令人心酸的歷史。儘管人們不一定完全同意劇作者對歷史的詮釋,但日本藝術家對人性和人道主義的充分理解,對歷史幽深玄秘的求索精神,卻贏得中國觀眾的由衷感佩。野村玲子(飾李香蘭)、
芥川英司(飾杉木)等藝術家的精湛表演也博得一致好評。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使這部以真人為模特的
藝術作品表現歷史的真實,淺利首創在舞台上將許多珍貴的影像資料穿插劇中,映放在大螢幕上。這種巧妙的構思在中國觀眾那裡得到了認可,因為對許多人來說.這些記憶是同他們血肉相連、息息相關的。
1997年,該劇到曾被日軍占領過的新加坡公演,也得到出乎意外的良好反響,落幕後仍然感受到席捲而來的熱浪。當地的報紙以醒目的大標題“When you return, Shiki(四季,何時再歸來)?”,寫下相當感人的報導文章。
《李香蘭》因其描寫了一位女性的波瀾壯闊的人生,以及表現了活生生的昭和戰爭史,在日本引起了非常大的反響。劇團每次公演都受到了觀眾盛讚,要求再演的呼聲絡繹不絕。隨著時間的推移,戰爭慢慢遠去,好象要被人們淡忘一樣。
四季劇團就是要向世界人民再次展現戰爭的悲劇。告誡人們不要忘記歷史。自首次公演以來,四季劇團在以後10多年間幾乎每年都重複公演《李香蘭》,至今共演出了近800場。
2008年,
四季劇團重新編排的音樂劇《李香蘭》,於3月20日開始在日本東京上演。今年是日本四季劇團創建55周年,《李香蘭》作為其代表劇目之一,再次以新陣容出現在東京的舞台上,令不少觀眾有耳目一新之感。重排的《李香蘭》截取李香蘭從年少從藝到被國民法庭宣判無罪的那段真實經歷,真實地反映了戰爭的殘酷,日本軍國主義者的暴虐,以及把中日兩國都視為祖國的李香蘭的無奈。四季劇團要繼續通過《李香蘭》的公演,告訴21新世紀的主人公關於
戰爭與和平的故事。作為音樂劇,《李香蘭》選用了很多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名曲,其中包括《夜來香》《蘇州夜曲》等李香蘭的代表作。
在20日重排音樂劇的首次公演中,演出方還特意給觀眾準備了一份
意外驚喜。謝幕時, 劇中主人公、已經88歲的傳奇女性李香蘭和全體演員一起出現在舞台。她的出現也將現場氣氛再次推向了高潮。容後,李香蘭出席了首演酒會。在酒會上李香蘭表示,中國和日本都是自己深愛的國家,因此戰爭帶給她的痛苦格外深重。她期待兩國尤其是兩國的年輕人能正視歷史,珍惜和平,世代友好。
首演時評
1991年新年伊始,在
日本首都東京隆重推出一部名叫《李香蘭》的音樂劇。與一般的音樂劇不同,這是一部以戰爭為題材的非但不輕鬆不幽默反而十分沉重的音樂劇。它的推出和以後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公演,在世界上引起很大轟動。以後,隨著這部戰爭音樂劇在各地的公演,世界各國的傳媒在幾近一年的時間裡,紛紛予以報導、評說,甚至進行曠日持久的探索。且看如下媒體的劇評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