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
2019年3月21日,螺螄粉發源地廣西柳州官方表示,感謝海外友人的關心,螺螄粉是廣西非遺,正逐步申請國家和世界級非遺。2021年5月24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申報的柳州螺螄粉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位於廣西文物苑內的“廣西傳統工藝展示館”,現已成為廣西對外展示民族文化和進行民族工藝交流的重要的形象視窗,是自治區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旅遊接待基地和大專院校的實習基地。2007 年,歷時三個月,自治區博物館和社會各界人士組織非遺技藝...
布洛陀,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陽縣傳統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古老的傳說中,布洛陀是壯民族開天闢地、無所不能的創世始祖。據壯族創世經詩《布洛陀》記述,布洛陀是壯族的“祖公”,是一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
《非遺廣西》是2022年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廣西地處祖國南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有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 12 個世居民族。長期以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睦相處,團結奮鬥...
桂劇(俗稱桂戲或桂班戲),廣西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桂劇大約發端於明代中葉,明末清初崑腔流播到廣西,後高腔和弋陽腔又相繼傳入,幾種聲腔相互融合形成聲調優美,抑揚有致的桂劇。桂劇做工細膩貼切、生動活潑,藉助...
陳秀芬,女,1945年11月出生,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廣西文場”代表性傳承人。何紅玉,女,1941年2月出生,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廣西文場”代表性傳承人。入選非遺 2008年6月7日,廣西壯族自治區...
廣西公布了首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劉三姐歌謠、布洛陀、侗族大歌、桂劇、壯劇等58個項目榜上有名 名錄介紹 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口頭或無形文化遺產,它包括各種類型的民族傳統和民間知識,各種語言,口頭文學,風俗習慣,民族民間...
傳承保護 2023年10月6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九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桂政發〔2023〕22號)》,侗族婚俗被列入第九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髮展協會非遺旗袍委員會 2023年2月10日,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髮展協會非遺旗袍委員會在南寧揭牌成立。組織領導 主任:胡馨月
2010年5月3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三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的通知(桂政發〔2010〕25號)》,桂林山水傳說被列入第六批自治區級非...
壯族織錦技藝,廣西壯族自治區靖西縣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歷經千餘年發展的壯錦有自成體系的三大種類、二十多個品種和五十多種圖案,以結實耐用、技藝精巧、圖案別致、花紋精美著稱。2006年5月20日,壯族織錦技藝經...
瑤族是我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他們生活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江西、海南等省區的山區。瑤族先民,一般認為是秦漢時長沙、武陵蠻的一部分,或說源於“五溪蠻”。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2世紀,其先民主要生活在湖南北部;5-6...
2022年4月2日,壯族天琴藝術在南寧青秀山風景區舉行2022年“壯族三月三·桂風壯韻濃”——廣西非遺精品項目展示活動。衍生作品 龍州縣編撰出版了《龍州天琴彈唱教學課本》《古壯天琴文化考——龍州天琴文化研究論文集》書籍。榮譽表彰 200...
骨角雕(合浦角雕),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的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合浦角雕是廣西本土代表性傳統工藝美術。利用當地牛羊角為主要原料,經開料、削坯、精雕、組裝成各類水族生物、飛禽走獸、花鳥草蟲等工藝品,以立體...
欽州坭興陶,簡稱坭興陶,以廣西欽州市欽江東西兩岸特有紫紅陶土為原料,將東泥封閉存放,西泥取回後經過四至六個月以上的日照、雨淋使其碎散、溶解、氧化,達到風化狀態,再經過碎土,按4:6的比例混合,製成陶器坯料。東泥軟為肉,西...
桂南採茶戲,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桂南採茶戲於清代中葉從江西贛南經粵北傳入桂南,距今約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根據其襯詞的特點,採茶戲也被稱為“吁嘟呀”。桂南採茶戲廣泛流傳於廣西東南部的玉林...
竹編(毛南族花竹帽編織技藝),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花竹帽流傳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清代嘉慶年間出產的“竹笠極細密,少年婦女戴之”(清《廣西通志》)。民國年間,毛南族自治縣地區“...
米粉製作技藝(柳州螺螄粉製作技藝),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柳州螺螄粉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的獨特小吃,由當地特有的軟韌爽口的米粉,以酸筍、花生、油炸腐竹、黃花菜、蘿蔔乾、鮮嫩青菜等配料,用...
壯族銅鼓習俗,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壯族銅鼓習俗是壯族民眾敲擊使用銅鼓、收藏銅鼓、鑄造銅鼓等一系列與銅鼓崇拜信仰有關的民俗行為。壯族銅鼓習俗主要以紅水河流域為核心,主要分布在廣西河池市東蘭縣、...
2018年3月13日,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天峨縣六排鎮納洞村納魯屯舉行2018年天峨縣紅水河壯族螞蟲另民俗文化節。2021年3月14日,廣西東蘭縣巴疇鄉巴英村舉行“螞蟲另節民俗活動,“螞蟲另節”非遺項目傳承人廖熙福在活動上展示“螞...
2009年參加了南寧國際民歌節的文藝大遊行活動榮獲“金獎”。2023年8月,南寧市陳村國小以“廣西社區教育特色品牌項目——《儺舞文化進社區》活動”為契機,在陳東村村委開展以“儺舞進萬家 非遺共傳承”為主題的儺舞文化進社區活動。
楊似玉,男,侗族,1955年生,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人。2006年5月20日,楊似玉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申報。申報項目: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楊求詩,2017年12月28日,楊似玉入選...
瑤族金鑼舞,廣西壯族自治區田東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瑤族金鑼舞是田東縣作登瑤族鄉布努瑤人民在長期勞動過程中,創造出的具有濃郁民族特徵和獨特藝術形式的民間傳統舞蹈,起初只限用於酬神、祭祀、驅邪等民俗活動,後來演變...
壯族會鼓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馬山縣壯族人民獨有的一種民間娛樂活動。馬山縣壯族會鼓始於宋末元初,盛行於清代,最初的功能是驅鬼鎮妖、外襲警報、祈求吉祥。因敲起來氣勢磅礴、熱血沸騰,漸漸成了民間喜愛的一種娛樂活動,一直流傳。經過...
老友粉是廣西南寧市及周邊地區的地方風味小吃,是南寧傳統小吃的金字招牌,其口味鮮辣、湯料香濃,具有開胃解膩、驅風散寒、通竅醒腦的獨特功效,屬於桂菜。老友粉源於老友面,其名來自一段兩位老友間的故事。南寧老友粉與柳州螺螄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