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螞蟲另節

壯族螞蟲另節

壯族螞蟲另節,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

螞蟲另是壯族對青蛙的俗稱。壯族螞拐節主要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紅水河流域,東蘭縣是“螞蟲另節”流傳的核心區域。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紅水河沿岸壯族村寨的村民都會穿上民族服裝歡度“螞蟲另節”,通過祭拜青蛙,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

2006年5月20日,壯族螞蟲另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Ⅹ-1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壯族螞蟲另節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Ⅹ-15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保護單位:河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文化特徵,傳承保護,傳承狀況,傳承人物,傳承措施,社會影響,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在古代,因社會生產力低下,生產工具落後,人類對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發生的許多現象無法理解和認識,更無法改變。進入農耕文明後,他們從生活和勞動中發現:天下雨,農作物才有收穫;天大旱,莊稼就會顆粒無收,於是關注天氣。有人發現,螞蟲另鳴叫,天就會下雨,因而有古語“農家無五行,水旱卜蛙聲"。歐陽若修、周作秋、黃紹清.曾慶全等合著的《壯族文學史》記載了壯族地區流傳的《螞蟲另歌》:“青蛙和螞蟲另,它媽在天上,名字叫蚜雷,專管風和雨。蚜雷將螞蟲另,派遣在人間,幫它媽報訊,好來定雨晴。”壯族先民將螞蝸作為氏族的保護神來崇拜,希望通過對螞蟲另的膜拜與祭祀來達到祈雨消災的目的,這便是壯族螞蟲另節的雛形。
後有位智者,經過觀察發現螞蟲另鳴叫,天就下雨。於是他家每年在春天準備播種前的十幾天,都祭拜螞蟲另;同村寨的人看見了,認為通過祭拜螞蟲另來祈求天下雨有道理,於是就參加祭拜螞蟲另的活動。或許是偶然巧遇,祭拜螞蝸的那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不祭拜螞蟲另的那一年,天旱無雨,糧食歉收,人畜遇災。後參加祭拜螞蟲另的人越來越多,為了表達人們最虔誠的心意,就由村裡的長者來組織和主持祭拜螞螞的活動。由於參加祭拜螞蟲另活動的人員眾多、宗教又有震懾人心的作用,因此土司官曾聯合師公(道公)神職人員開展祭拜螞蟲另活動加強對壯族人民的統治。因而螞蟲另節在土司時期一度十分盛行,紅水河上遊歷史上建有200~300座螞蟲另亭。
土司東蘭州(今廣西東蘭縣)州署所在地蘭陽村、那地州(今廣西南丹縣)州署所在地那地村,螞蟲另節民俗文化活動與土司社會治理有機融合,甚至由土司直接組織推動螞蟲另節活動。那地州土司羅騰皋於鹹豐九年(1859年)親自撰寫《蟾祖祭詞》,祭詞情深意切,廣為傳播。
巴英村螞蟲另節創始人鄧德崇在明朝隆慶元年(1567年)奉命赴巴英村徵收地糧。在富戶廖伍桂家征糧時,與其獨女廖麗珍情投意合。之後在巴英村創業,人贅廖家傳宗接代,而子孫姓氏可任意啟用廖氏或者鄧氏,鄧為隨父姓,廖則沿母氏,故有“鄧廖同姓”之稱。該村雖有良田,但靠天下雨,為了確保風調雨順,鄧德崇組織村民舉辦螞蟲另節,祈求蛙婆垂恩降雨,活動盛況空前,一直延續於今。
改革開放後,螞蟲另節活動在各地陸續恢復舉辦。國內外學者曾專程來到紅水河流域(以東蘭縣為重點)開展螞蟲另節民俗文化專題考察。

民俗內容

壯族螞蟲另節主要有找螞蟲另、祭螞蝸、葬螞蟲另、化裝表演、山歌對唱、敲銅鼓比賽和跳面儺舞等內容。
找螞蟲另
正月初一早飯後,大人小孩三五成群下田間地頭尋找螞蟲另,按慣例取兩隻(一公一母)。
祭螞蟲另
正月十五日,在固定的螞蝸墳邊豎起五六米高的彩色紙幡,擺上祭品,敲打銅鼓皮鼓,祭祀螞蟲另。
葬螞蟲另
各地葬螞蟲另日期不同,儀式也不同,規模也有大有小。巴疇鄉巴英屯儀式較為隆重,每次活動總有上千人參加,活動內容也很豐富。
化裝表演
葬螞蟲另前,由兩位老翁戴假面具,用破布爛蚊帳裏身,扮成“螞蟲另公”和“螞蟲另婆”過過道和巡迴一周之後,即悄然離去。之後,過道上出現“算命先生”“漁翁”“賣藥郎”等角色持道具即興表演,內容均為預祝新年萬事如意,消災除難,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對歌
主持人宣布歌場紀律,與一人齊唱開場歌后,螞蟲另歌會開始,十多幾十對歌手按男女分排,雙雙對對唱山歌。內容有天文、地理歷史傳說、風俗人情、生產勞動等,但大量的還是戀愛歌,直唱到天亮,並約定下次歌會再會後才結束。
壯族螞蟲另節
壯族螞蟲另節

文化特徵

壯族螞蟲另節是壯族一種古老的節日,是壯寨居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經歷了千百年的發展演進後,由原本祭祀青蛙的活動,逐漸演變成了集祭神、求雨、娛樂與擇偶於一體的傳統節日,其活動內容和儀式也日益豐富 。壯族螞蟲另節不僅體現出壯族歷史發展中所延承民間的傳統農耕文化,更在其中注入了動物崇拜(民間宗教性) 與生殖崇拜的雙重文化內涵。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由於歷史原因,20世紀六七十年代,螞蟲另節活動很少舉行,一些螞蟲另亭在當時遭受破壞,現遺留下來的已經很少了。 改革開放後,螞蟲另節活動在各地又陸續得到恢復。現年輕人對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的態度日益淡漠,一些活動傳承人因年事已高而退出舞台,有的已相繼謝世,導致某些技藝得不到傳承。有關部門正採取措施對螞拐節的相關民俗活動加以搶救和保護。

傳承人物

廖熙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壯族螞蟲另節代表性傳承人。

傳承措施

2001年5月20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河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壯族螞蟲另節項目單位保護資格。壯族螞蟲另節傳承基地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東蘭縣巴疇鄉巴英村。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壯族螞蟲另節項目保護單位河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主要活動
2016年3月7日,廣西河池市東蘭縣巴疇鄉巴英村舉行“螞蟲另節民俗活動。
2017年2月24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東蘭縣舉行“螞蟲另節”民俗活動。
2018年3月13日,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天峨縣六排鎮納洞村納魯屯舉行2018年天峨縣紅水河壯族螞蟲另民俗文化節。
2021年3月14日,廣西東蘭縣巴疇鄉巴英村舉行“螞蟲另節民俗活動,“螞蟲另節”非遺項目傳承人廖熙福在活動上展示“螞蟲另節”習俗。
榮譽表彰
2013年、2014年,壯族螞蟲另節獲得“中國優秀民族節慶最具民族特色節慶獎”。

文化軼事

民間傳說
相傳遠古時代,紅水河一帶遭逢大旱,人們到河邊祈雨無效,有隻小螞蟲另跳到一個姓韋的老奶奶懷中,韋老奶奶把它帶回家,後來小螞蟲另變成一個英俊的小後生,取名龍王寶。此後,寨子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幾年之後,外族入侵,人民生靈塗炭,龍王寶應徵帶領兵馬,潛人紅水河底,鑿通官府的船底,淹死了全部官兵。龍王寶凱旋,與公主成婚。皇后嫌駙馬的螞蟲另皮難看,燒掉螞蟲另皮,龍王寶隨即死去。皇帝親自埋葬螞蟲另,下令以後每年這天舉行埋葬螞蟲另活動,模仿螞蟲另動作跳舞,唱螞蟲另功德歌。
正是因為這個傳說,螞蟲另節又稱“敬蛙節"。每年農曆正月初一或十五,民間有尋螞蟲另、抬裝有螞蟲另的紙轎游村和葬螞蟲另等活動。葬螞蟲另後,用游村賀喜所得“百家錢”設宴,每戶出一名長者人席,慶賀螞蟲另升天。夜晚各家宴飲,宴後擺歌台對歌,通宵達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