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儺舞

南寧儺舞

南寧儺舞,是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的傳統舞蹈,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南寧儺舞最初是一種驅鬼驅疫、祈福消災的宗教儀式,在明末清初最為盛行。它原始古樸,既有反映原始社會勞動、生活、戰爭的場景,也有驅疫趕鬼、招財進寶、祈求豐年等歡快的舞蹈動作;南寧儺舞主要表現於農曆正月至二月初二的“春儺”日,七月十四鬼節上跳的“驅儺舞”,以及各種“鄉儺”祭祀活動。儺舞的舞蹈動作原始古樸,以馬步、弓步、擺拳、跳躍為主,有時還穿插翻滾、疊羅漢、排字等,在鑼鼓的強烈節奏中展現出粗獷古樸的舞姿,表達驅邪祈福的願望。儺舞人臉上戴的儺面具,是儺文化的特徵,形象或兇惡或粗獷或溫婉,代表不同的神像,用木雕刻彩繪而成;代表作有《大酬雷》《八娘過渡》《大花王》等。

2012年5月30日,南寧儺舞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入選第四批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22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寧儺舞
  • 批准時間:2012年5月30日
  • 非遺級別:自治區級
  • 非遺編號:222
  • 申報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西鄉塘區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活動流程,主要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榮譽表彰,重要活動,

歷史淵源

“儺”在中國古代是一種逐鬼驅疫、祈福消災的宗教儀式,產生於上古時期,有著悠久深厚的歷史積澱和各種文化藝術融合的多元性因素,為我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瑰寶。
商周時期,儺祭已經盛行。廣西的儺祭活動,也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據《南寧府志》記載:“鄉間則於元宵前三日舉行春儺,演屍公,其喜若狂”,這充分說明南寧的儺祭活動早已成為民間習俗。南寧市的儺祭活動分布於當時南寧市的陳東村、友愛村、萬秀村、秀廂村、大嶺村、蘇盧村、石埠村、大靈村、樂洲村、義平村、上林村、下欏村、北湖村、連疇村等14個村。在這14個村當中,以陳東村為代表的儺祭活動得到傳承與發展,並逐步演變成為民間師公儺舞,每年農曆三月初二至三月初六進行表演。古儺《大酬雷》是該村弟二十三代傳承人陳建民任陳東村古儺藝術團團長後,經過認真整理,並邀請有關專家進行指導,在保持儺戲原生態基礎上所創作的一種舞蹈表現形式。
文化大革命期間,師公活動被作為封建迷信取締。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對民族文化的高度重視,南寧市部份鄉鎮師公團才得到正常恢復活動,但已形成斷層的瀕危狀態。
南寧儺舞
南寧儺舞

基本特徵

活動流程

師公“大酬雷”祭祀儀式。傳統的師公“大酬雷”祭祀儀式先為“開壇請聖”。設有唐、葛、周三真君祖師神位。然後由法師(文教道公)頌經請出年、月、日、時四值功曹神,分別騎龍、騎鳳、騎虎、騎馬去天、地、湖、海請出三十六神、七十二相及八大香火到位。稱之為“開壇請聖”。
開壇請聖到位後,法師手拿一面狼牙旗幡,上書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引出兩位日、月神(由一個演員,左手拿著日字,右手拿著月字代表陰、陽日、月)。隨後,法師便引出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的雷神,又稱為五龍。東方為天寶雷神(青龍)、南方為天真雷神(紅龍)、西方為天李雷神(白龍)、北方為天樓雷神(黑龍)、中方(黃龍)。
法師令五雷神將閃電下雨。隨後五位雷神用狂熱、古樸、粗獷、剛勁、火紅的舞蹈動作依序表演下面情節:⑴上山伐森。⑵製作農具。⑶耕田犁地。⑷播種。⑸插秧。⑹耘田。⑺施肥。⑻收割。⑼打穀。⑽磨谷。⑾做飯。⑿喜慶豐收並盛請貴賓新朋友。通過一系列的舞蹈組合,反映水稻勞作的全部生產過程。

主要特徵

陳東師公大酬雷,以崇拜雷神,祈求風調雨順的原始思維酬神求雨,內涵著古儺祭遺窺,有著深厚的傳統根源,具有原始性特徵。大酬雷又稱“雷舞”,具有“儺”豐彩多姿的內動因素,有如“花山崖畫”的蛙形舞姿,有狂熱、古樸、粗獷、剛勁、火紅的儺祭舞蹈動律,呈現了神秘性特徵。
師公儺祭從娛神的原始思維衍為娛人的轉換過程中,其產生的藝術化功能如:風趣、灰諧、滑稽、逗笑的舞蹈表演具有娛樂性特徵。
該地區的農民民眾,在每逢農曆正月至二月初二的“春儺”日,定為做“年例”酬雷求雨的祭祀活動,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國泰民安,一年農作順利,已形成了有固定地點、固定時間活動的文化空間,具有傳統習俗的穩定性特徵。
儺的動機,無非是祈福、消災、驅鬼逐疫,以崇拜神靈的超自然力量來嚇唬惡鬼、邪魔。而用儺祭的形式來表演水稻生產的現象是中國全國罕見的。因而大酬雷具有稀有性特徵。大酬雷的祭祀模式以道教、佛教,及民間崇拜的地方俗神靈揉為一體,形成了宗教祭禮形式多元性特徵。
大酬雷的祭祀模式,多來自古代的“軍人儺”。所謂“軍人儺”是指在軍隊中的儺祭活動。如:出師表、祭旗、勝利慶典、祭祀死亡的軍士“亡靈”等。據有關資料記載:宋朝將領狄青三鼓奪崑崙關大破儂智高時,狄軍中歡騰鼓舞,曾在軍中搭起了舞台,大跳師公,以示慶祝,顯示了師公舞的傳奇性特徵。
南寧儺舞
《大酬雷》表演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在中國,以農業生產過程為儺祭內容實為罕見。在1992舉行的廣西國際儺文化研討會中,《大酬雷》的實況表演,被來自美國、德國、澳大利、日本、台灣、香港等十多個國家及地區的儺學者譽為中國稻作文化圖騰的活化石。與會的國內外學者紛紛論述《大酬雷》現象,掀起了一場國際性的儺文化熱。
(1)南寧儺舞模仿儺圖騰的舞蹈動律、打擊樂的特點,運用儺舞古樸、粗獷、剛勁、火紅的特色,為南寧地區專業作者及編導人員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創作了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精品力作。
(2)南寧儺舞具有詼諧、滑稽、逗趣的高娛樂效應,為社區居民民眾所喜聞樂見,成為南寧市節日喜慶的娛樂方式。
歷史價值
南寧儺舞被中國國內外學者譽為中國稻作文化圖騰的活化石。

傳承人物

陳亞弟(又名陳建民),出身“儺戲世家”,於2019年被認定為南寧儺舞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序號562。他從小耳濡目染,從15歲就開始跟隨儺戲“班頭”陳友照、陳達階、陳同三學藝,熟練掌握儺戲的唱腔和表演技藝,多年來,陳亞弟和村裡的20多名鄉親組成儺戲演出團隊,到十里八鄉巡迴演出,曾先後到深圳、香港、澳門等地演出,還代表中國民間文化團體到韓國進行文化交流活動。
南寧儺舞
陳東儺戲非遺傳承人陳亞弟(左)

保護措施

西鄉塘區文化館獲得南寧儺舞項目保護單位資格。為了傳承這一傳統民間藝術,南寧市西鄉塘區人民政府將繼續開展全面深入細緻的普查工作,摸清師公儺舞大酬雷的歷史沿革和現狀等的演變規律,並將普查資料整理並存入數字型檔。重新組建心圩、友愛、石埠、下靈、剛德、五聯等師公藝術團,並以陳東師公團為重點保護,以點帶面在全轄區展開;派專家與工作人員親臨指導師公團的排練和組建工作。西鄉塘區委書記親自授旗成立陳東古儺藝術團;加大傳承力度,吸收年輕業務演員參加師公團,大膽打破師公傳統習俗,吸收女演員參加演出活動;舉辦中、國小學生的民族文化生態興趣班,設立學習儺面舞蹈及民族打擊樂器訓練班。經過一系列的保護活動,南寧儺舞提高了傳承的生命力,加大弘揚民族文化力度。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09年,南寧儺舞參加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歡樂大巡遊”,獲得“金獎”。
2013年12月,在“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評獎活動中,《大酬雷》獲得了國家級獎項——“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

重要活動

1992年,南寧儺舞為廣西國際儺文化研討會作示範演出。
2005年,由中國文聯、中國舞協,南寧國際民敬節組委會主辦的“中國—東協”當代舞蹈發展研討會上示範演出,受到東南亞國家聯盟10國舞蹈家的讚許。
2007年,南寧儺舞參加由南寧市市委、市政府主辦的“中國文化遺產日宣傳活動”的匯報演出。2009年參加了南寧國際民歌節的文藝大遊行活動榮獲“金獎”。
2023年8月,南寧市陳村國小以“廣西社區教育特色品牌項目——《儺舞文化進社區》活動”為契機,在陳東村村委開展以“儺舞進萬家 非遺共傳承”為主題的儺舞文化進社區活動。
南寧儺舞
南寧市陳村國小傳承儺舞文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