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對稱性信息

非對稱性信息是指契約關係中的企業內部履行的契約由於勞動的提供同時一方在某一方面掌握私有信息這些信息不為另一方所知,就是勞動過程參加這一組契約的人多而引起內部方所了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非對稱性信息
  • 外文名:Asymmetricinformation
  • 類型經濟學名詞
  • 相關模型:阿羅——德布魯模型
簡介,套用領域,信息不對稱理論,民營企業的融資,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

簡介

非對稱性信息(Asymmetricinformation),經濟學名詞。

在某些市場中,市場每個參與者擁有的信息並不相同。例如,在舊車市場上,有關舊車質量的信息,賣者通常要比潛在的買者知道得多。

阿羅——德布魯模型表達的古典福利經濟學定理如下:第一、競爭均衡瓦爾拉斯一般均衡符合帕累托最優狀態;第二、若對初始收益進行適當的再分配,任何具有帕累托效率的配置都能達到瓦爾拉斯均衡。當然,上述結論必須滿足一系列的假定條件,其中一條就是對稱信息假定。該假定認為,所有的經濟行為人對所有的經濟變數具有相同的信息。現實的經濟活動無法滿足對稱信息的要求,但經濟學家卻能通過非對稱信息更好地認識和解釋各種經濟現象。

非對稱性信息指某些行為人擁有但另一些行為人不擁有的信息。在1967年以前,經濟學家還不能夠恰當地處理這一問題,因為當一個行為人不知道對手的情況時,競爭規則是沒有定義的。海薩尼通過引入一個虛擬的行為人——“自然”,自然首先行動決定特徵,行為人知道自己的特徵而對手不知道,即行為人具有私人信息;這樣,不完全信息可以轉換成完全但不完美信息來處理。這就是著名的“海薩尼轉換”。通過轉換。可以找到非對稱信息下的均衡點。即存在貝葉斯均衡。澤爾騰、克瑞普斯和威爾遜、弗得伯格和蒂羅爾等對此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套用領域

非對稱性信息的最重要的套用領域是企業理論。如果有一個委託人和一個代理人,代理人對自己的行動或能力擁有私人信息。由於委託人無法準確觀測到代理人的行為,那么,無論採取何種獎勵措施,代理人都會選擇最大化自己效用水平的行動。換言之,在非對稱信息條件下,委託人只能通過合理地設計一套機制來誘使代理人顯示其私人信息,從而達到雙方的利益協調。委託代理理論或機制設計理論進一步把非對稱信息區分為以下幾類:若非對稱性發生在簽約前,稱為逆向選擇;若簽約後發生了非對稱性,則屬於道德風險;若行為人的行動不可觀測,稱為隱藏行動;若行為人具有對手無法觀測的知識,稱為隱藏知識或隱藏信息。

非對稱性信息的另一個套用領域是研究市場失敗。阿克洛夫的“舊車市場”模型講述了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經典故事。假定存在一個舊車市場,只有賣主知道車子的質量(這是私人信息)。若採取平均質量定價法,賣主就會趁機抽走高質量的舊車;若採取差別定價法,賣主也會抬高劣品的價格。無論如何,只要存在信息不對稱,舊車市場上生存下來的一定是賣不出去的劣質車。

產業組織引入非對稱信息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例如,假設同一行業內有幾家企業,成本結構是每個企業的私人信息。與對稱信息模型相比,這種模型的均衡更符合通常認為的掠奪性定價或極限定價現象。巴羅套用非對稱信息模型研究了政府對壟斷企業的規制。蒂羅爾套用非對稱信息對企業組織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可謂這方面的權威著作。

假設政府要提高稅收量,最好的辦法是向最有付稅能力的人課稅。但是,付稅能力是行為人的私人信息。最優所得稅方案必須直接或間接地提示這些私人信息是否符合每個行為人的利益。莫里斯最早建立了非對稱信息下的最優所得稅模型,並因此榮獲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與莫里斯同獲諾貝爾獎殊榮的維克里大概是最早套用非對稱信息的經濟學家,他曾設計了信息不對稱時的最優拍賣機制。羅森則較好地概述了非對稱信息下的最優勞動契約問題。霍姆斯特龍和梅耶森則對非對稱信息條件下的福利判斷作了詳盡的分析。非對稱信息已經滲透到經濟學的各個研究領域,並使主流經濟學更加貼近現實。

信息不對稱理論

一、什麼是信息不對稱理論?
信息不對稱理論是指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各類人員對有關信息的了解是有差異的;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人員,往往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貧乏的人員,則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信息不對稱理論是由三位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喬治·阿克爾洛夫麥可·斯彭斯提出的。該理論認為:市場中賣方比買方更了解有關商品的各種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過向信息貧乏的一方傳遞可靠信息而在市場中獲益;買賣雙方中擁有信息較少的一方會努力從另一方獲取信息;市場信號顯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信息不對稱是市場經濟的弊病,要想減少信息不對稱對經濟產生的危害,政府應在市場體系中發揮強有力的作用。這一理論為很多市場現象如股市沉浮、就業與失業、信貸配給、商品促銷、商品的市場占有等提供了解釋,並成為現代信息經濟學的核心,被廣泛套用到從傳統的農產品市場到現代金融市場等各個領域。
二、信息不對稱理論產生背景
信息不對稱這一現象早在70年代便受到三位美國經濟學家的關注和研究,它為市場經濟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信息不對稱現象簡直無處不在,就像周身遍布的各種名牌商品。按照這一理論,名牌本身也在折射這一現象,人們對品牌的崇拜和追逐,從某種程度上恰恰說明了較一般商品而言,名牌商品提供了更完全的信息,降低了買賣雙方之間的交易成本。這一理論同樣也適應於廣告,在同質的情況下,花巨資廣而告之的商品因為比不做廣告或少做廣告者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所以它們更容易為消費者接受。
信息不對稱理論的意義當然不止於此。它不僅要說明信息的重要性,更要研究市場中的人因獲得信息渠道之不同、信息量的多寡而承擔的不同風險和收益。三位經濟學家分別從商品交易勞動力金融市場三個不同領域研究了這個課題,最後殊途同歸。最早研究這一現象的是阿克爾洛夫,1970年,他在哈佛大學經濟學期刊上發表了著名的《次品問題》一文,首次提出了“信息市場”概念。阿克爾洛夫從當時司空見慣的二手車市場入手,發現了舊車市場由於買賣雙方對車況掌握的不同而滋生的矛盾,並最終導致舊車市場的日漸式微。在舊車市場中,賣主一定比買主掌握更多的信息。為了便於研究,阿克爾洛夫將所有的舊車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保養良好的車,另一類是車況較差的“垃圾車”,然後再假設買主願意購買好車的出價是20000美元,差車的出價是10000美元,而實際上賣主的收購價卻可能分別只有17000美元和8000美元,從而產生了較大的信息差價。
信息不對稱現象的存在使得交易中總有一方會因為獲取信息的不完整而對交易缺乏信心,對於商品交易來說,這個成本是昂貴的,但仍然可以找到解決的方法。還是以舊車交易市場為例,對於賣主來說,如果他們一貫堅持只賣好車不賣一輛“垃圾車”,長此以往建立的聲譽便可增加買主的信任,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對於買主而言,他們同樣也可以設定更好的策略將“垃圾車”剔除出來。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另外兩個得主斯賓塞斯蒂格利茨,則提供了企業和消費者如何從各式各樣的商品中去蕪存精的方法
斯賓塞的研究著重於勞動力市場,他從長期的觀察發現,在勞動力市場存在著用人單位與應聘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情況,為了謀到一個較好的單位,應聘者往往從服裝到畢業文憑挖空心思層層包裝,使用人單位良莠難辨。在這裡,斯賓塞提出了一個所謂的“獲得成本”概念,他舉例說,對於用人單位而言,應聘者如果具有越難獲得的學歷就越具可信度,比如說擁有哈佛文憑應聘者的才能,就比一般學校的畢業文憑更有可信度。對於人才市場的信息不對稱現象,斯賓塞在其博士論文《勞動市場的信號》中做了詳盡的表述。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政府,當它們不能直接了當地傳達其個人偏好或意圖時,“信號法”可以提供較大的幫助。例如舉債經營傳達出來的一個信號是:公司對未來收益有著良好的預期。名牌商品向消費者傳達的一個準確無誤的信號是:它是一種高含量的創造,就是應該比一般商品更貴也更值錢。當然如果品牌要保持自身陽春白雪的地位,必須限量生產。這一理論也同樣可以解釋,為什麼企業喜歡向員工分紅派息而不是派現金,從信號理論的角度而言,分紅派息強烈地表達了公司良好的前景。
斯蒂格利茨在三位獲獎人中名氣最大,他在幾乎所有的經濟學領域都有貢獻,包括總量經濟學貨幣經濟學、公共理論及國際事務乃至發展經濟學,都卓有建樹。斯蒂格利茨今年5月在來深圳參加“腦庫論壇”時,欣然接受了記者的採訪,表達了他作為當今世界著名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關注和看好,並特地簽名向讀者問好。斯蒂格利茨將信息不對稱這一理論套用到保險市場,他指出,由於被保險人與保險公司間信息的不對稱,客觀上造成一般車主在買過車險後疏於保養,使得保險公司賠不勝賠。斯蒂格利茨提出的解決問題的理論模型是,讓買保者在高自賠率加低保險費及低自賠率加高保險費兩種投保方式間作出抉擇,以解決保險過程中的逆向選擇問題。其實,信息不對稱現象在現代金融領域的表現更為普遍和突出,尤其在新興市場東南亞地區乃至中國大陸,企業騙貸、出口騙退和銀行呆壞賬的湧現,無不與此緊密相關。斯蒂格利茨還是一個頗有趣的人物,他曾在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牛津大學史丹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多間名校任教,也曾擔任過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經濟委員會主席,1999年他在擔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期間,由於對IMF在拯救東南亞金融危機中的做法提出了猛烈的批評被迫辭職,轟動一時。斯蒂格利茨一向個性張揚,口無遮攔,尤其喜歡為貧困國家說話,是炮擊“華盛頓共識”的主攻手。他出生於印第安那州的加里,位於美國中西部一個髒兮兮的工業城市,這裡曾誕生了另一個偉大的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所以有人開玩笑說,明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可能還會從這裡冒出。 三個學者以研究信息不對稱理論榮膺桂冠,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開發中國家經濟學家的無能。由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各種問題和風險,在開發中國家向市場經濟的轉型中尤為突出和嚴重,但豐富的實踐卻沒有產生先進的理論,這是值得深思的。而信息不對稱的背後隱藏的其實又是道德風險。在開發中國家信息化高調甚囂塵上的時候,市場經濟所要求的人的素質卻沒能緊緊跟上,或者說人心向惡,時時都要重典伺候。這說明科技可以解技術問題,但也只能解決技術問題,它對道德或個人偏好無能為力。三位經濟學家得出的所謂“市場不是萬能的”,“信息是有價值的”,“信息本身也是市場”,“市場中存在摩擦和交易成本”,乃至斯蒂格利茨所說的“亞當·斯密不是唯一的王牌”等等,看來在理論上毫無新意,因為它絲毫不能解決市場經濟需要的制度問題。
三、信息不對稱理論的作用
1、該理論指出了信息對市場經濟的重要影響。隨著新經濟時代的到來,信息在市場經濟中所發揮的作用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突出,並將發揮更加不可估量的作用。
2、該理論揭示了市場體系中的缺陷,指出完全的市場經濟並不是天然合理的,完全靠自由市場機制不一定會給市場經濟帶來最佳效果,特別是在投資就業環境保護社會福利等方面。
3、該理論強調了政府在經濟運行中的重要性,呼籲政府加強對經濟運行的監督力度,使信息儘量由不對稱到對稱,由此更正由市場機制所造成的一些不良影響。
四、信息不對稱理論的重要啟示
1、充分認識新經濟的特點,高度重視信息對未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影響。正在進入由信息業推動,以生命科學、超級材料、航天技術等新知識和新技術為基礎的新經濟時代。這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高利潤與高風險並存、快速多變的“風險經濟”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市場經濟中的信息不對稱現象比比皆是,問題的關鍵是各行各業的決策者怎樣努力掌握與了解比較充分的信息,研究生產力發展的規律和趨勢,把握住經濟技術和社會的發展動向。可以預見,在新經濟時代,過去的“大魚吃小魚”將不再是一般規律,取而代之的將是“快的吃慢的”、“信息充分的吃信息不充分的”,速度是新經濟的自然淘汰方式。只有及時掌握比較充分的信息,才能胸有成竹,變不確定為確定,認準方向,加快發展。
2、在政府職能轉變的過程中,應注意政府對經濟運行發揮作用的方式、方法的研究。市場經濟不排除政府對市場的干預,關鍵是要研究什麼地方需要干預,用什麼手段干預以及怎樣干預,才能完善和發展市場經濟。經濟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的運用,都應以相關信息的收集、研究為前提,一切唯書、唯上、照抄、照搬是不行的。特別是加入WTO、與國際接軌後,在利用市場法則方面,處於信息不充分的不利地位,更應早做準備,儘量避免或少走彎路。
3、重視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工作,扶持信息服務業的發展。要不斷地發掘信息及其他相關要素的經濟功能,並及時將其轉化為現實的信息財富,努力開拓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用途。要克服知識和觀念方面的障礙,樹立正確的信息意識。世界上經濟已開發國家都把占有、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對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工作十分普及。信息業就業人數占全社會就業人數比重,美國歐共體國家已經超過50%,澳大利亞日本也接近50%。相比之下,中國尚處於起步階段。為此,應積極採取措施,促進信息市場體系的構造和形成,大力扶持信息服務業的發展。特別對高新技術領域的技術信息和經濟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工作,更要組織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方面的專家學者,只爭朝夕,知難而上,奮力開拓,努力爭創高新技術的新優勢,以此帶動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

民營企業的融資

一個企業家常要面對兩個問題,即融資和投資問題。在完善的資本市場上融資和投資是兩個完全沒有關係的問題。但現實中不是這樣,你有一個好的項目,但不一定能搞到錢,這個原因就是信息不對稱,就是說你作為一個企業家,你知道的東西投資者是不知道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不能把你有好項目這個信息傳達到投資者,投資者不知道,就不會投資。
下面講幾點:第一是介紹非對稱信息的理論。第二是非對稱性信息是如何限制民營企業家的融資能力。第三是為什麼向投資者說實話是好事。第四什麼是最優的融資順序。第五特殊的融資工具-風險資本。資本市場最關健的不是風險問題,而是信息問題。資本市場的風險問題主要是道德風險問題。
非對稱性信息有兩類,一類是知識的非對稱,如這個產品的質量高還是低,賣的人知道,買的人不知道。第二類是行為的非對稱,如一位經理乾什麼事,是否偷懶,你知道,股東不知道。這可能是企業家融資時面臨的兩個問題。第一個非對稱又稱逆向選擇,如你要投保,你知道你是否抽菸,健康如何。
保險公司不知道,保險公司只能收一個平均數。這樣對不抽菸的人來說就不划算。他就不參加保險。這樣參加保險者中得癌症可能性就高了,保險公司又得提高費用,那第二批人又不參加保險了。這樣最後只有得癌症的才參加保險,這就是逆向選擇。另外有個道德風險,這也是從保險中來的。比如你為你汽車投保,丟了後由保險公司賠償。那你愛護汽車的積極性就低多了,因為萬一丟了會有人賠償。要解決這兩個問題,就是如何讓人說真話,如何讓人不偷懶。
經濟學家有個非常有用的答案。如何讓人說真話,就是讓說假話的人受罰。讓偷懶的人承擔風險。但一件事的成敗可能是由自身的努力,也可能是外界的因素。你可能很努力,但運氣不好,也可能你偷懶卻由於好運氣而有高利潤,知道每個人都不願冒風險,這樣最好的辦法就是用降低風險的辦法。
現實當中的情況要複雜的多,這裡介紹幾個主要的方法是比較普遍(套用)的。第一個辦法首先要讓投資者相信你不會偷懶,不會亂花投資者的錢,一個辦法就是你自己在這裡面要有足夠多的賭注。在股市上常看到,一個企業一旦輕易拋售自己的股份,那么它肯定會下跌,這是因為,當你要降低你的賭注的時候,別人就要懷疑,一個是這企業很差,第二呢,可能你會採取一些偷懶或不軌的行為。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一些非常有能力的人借不到錢,恰恰是因為他沒有這些足夠的賭注,別人就不會相信他。這在美國也一樣,不光是在中國,比如在美國一個私營企業主在啟動公司的時候,他能動用的資金據統計是他自己自有資本的1.5倍。
第二個辦法就是對股東而言有一個重要問題,你的債務融資越多可能會是件好事。為什麼呢,這裡面牽扯到又一個問題,一個企業,你的債務融資越高,你破產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你是一家好的企業,如何才能讓股東相信你是好企業,一個辦法就是今年能夠更多地發行債券,因為發行同樣數量的債券,對一家好企業來說,其破產的可能性相對於發行同樣數量債券的不好的企業來說就要小得多,或者說,那些不如你的企業如果象你那樣發行那么多的債券,他有95%的可能性破產,相反你借債越多,越能證明你是一家好的企業。當然,這裡說的是在私有制的條件下才會成立,如果是國有企業,破產了經營者不受到懲罰,銀行也不受到損失,這個理論是不成立的。
在國外看到的情況是,越是好的企業,平均而言,他的負債率越高。為什麼呢?是因為負債實際上是對自己的一個懲罰,使得那些不好的企業不敢跟著他走,因為這個懲罰太重了。由於國有企業沒有這個懲罰,所以借錢越多越好。第三個要強調的方法是,一個民營企業家要特別重視自己的聲譽,因為你進行的是一個重複的博弈,不是騙一把錢以後就沒事了。你的企業要不斷地發展,要不斷地得到資金,要投資者不斷地加入,所以這是重複的博弈,只有有一個好的聲譽,投資者才會相信你是一個好的、說實話的企業,你的聲譽才會值錢。這有點類似中國人常講的你應該有點大智若愚的精神。你不要總以為你自己聰明,如果你裝得傻一點,可能別人會對你更信賴一點。
當然,這個問題也不是這么簡單,知道有些人會這樣:他第一次借你100元錢,第二天如數還你,第二次又借你1000元錢,事後又按時還你,可第三次借你一個億錢,你就再也找不到他了。這種事也是可能的。但有一個原則必須堅持,你必須清楚地知道,資本市場是一種重複博弈,如果你想讓這個企業長久發展的話,建立一個良好的聲譽對你是件好事。你應該自覺地去約束自己。這就是講的第三個問題,即為什麼說老實話對你是件好事。你如何證明自己是一家高質量的企業,如何把自己同那些低質量的企業區分開來。
下面講第四個問題,一個公司它的最優融資順序是什麼樣的。根據國外的經驗,無論從統計還是案例分析都證明,公司融資具有這樣一個特點。即一個企業它需要資本的時候,它先是要從內部融資,要先留利,他有好的投資項目首先要留利,如果留利不夠了,它就借債,向市場發行債券,也包括向銀行借債,最後實在沒辦法了,才去發行股票。發行股票是一個企業家最後的選擇。為什麼呢,這裡面有大家都知道的純粹的技術上的原因。一個原因是你要發行股票,你要花的發行成本,你要交給承銷商、交給會計事務所的東西是非常巨大的。

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

一、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的概述
20世紀90年代後,人們認識到為培育有效率的金融市場,仍需要一些社會性的、非市場的要素去支持它。不完全競爭市場論就是其中之一,其基本框架是:開發中國家的金融市場不是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尤其是貸款一方(金融機構)對借款人的情況根本無法充分掌握(不完全信息),如果完全依靠市場機制就可能無法培育出一個社會所需要的金融市場。為了補救市場的失效部分,有必要採用諸如政府適當介入金融市場以及借款人的組織化等非市場要素。
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又為政府介入農村金融市場提供了理論基礎,但顯然它不是農業信貸補貼論的翻版。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認為,儘管農村金融市場可能存在的市場缺陷要求政府和提供貸款的機構介入其中,但必須認識到,任何形式的介入,如果要能夠有效地克服由於市場缺陷所帶來的問題,都必須要求具有完善的體制結構。因此,對開發中國家農村金融市場的非市場要素介入,首先應該關注改革和加強農村金融機構,排除阻礙農村金融市場有效運行的障礙。這包括消除獲得政府優惠貸款方面的壟斷局面,隨著逐步取消補貼而越來越使優惠貸款集中面向小農戶,以及放開利率後使農村金融機構可以完全補償成本。儘管外部資金對於改革金融機構並幫助其起步是必需的,但政府和提供貸款的單位所提供的資金首先套用於機構建設的目的,這包括培訓管理人員、監督人員和貸款人員,以及建立完善的會計審計管理信息系統。
二、不完全競爭市場論的主要內容
不完全競爭市場論主要內容是:“開發中國家的金融市場不是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尤其是貸款一方對借款人的情況根本無法充分掌握,如果完全依靠市場機制就可能無法培育出一個社會所需要的金融市場。為了補救市場的失效部分,有必要採用諸如政府適當介入金融市場以及借款人的組織化等非市場要素”。以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里茨為首的對不完全競爭市場和信息不對稱問題的研究成果,構成了農村金融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的基礎。
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強調,借款人的組織化等非市場要素對解決農村金融問題是相當重要的。Ghatk(2000)、Laffont&N’Guessan(2000)等的研究表明,小組貸款能夠提高信貸市場的效率;Ghatak(1999,2000)、Ghatak&Guinnane(1999)、Tsaael(1999)等的分析模型解釋了,在小組貸款下,同樣類型的借款者聚集到一起,有效地解決了逆向選擇問題;Besley&Stepthen(1995)、Stiglitz(1990)的研究表明,儘管在正規金融信貸中,銀行由於無法完全控制借款者行為而面臨著道德風險問題,但是,在小組貸款下,同一個小組中的同伴相互監督卻可以約束個人從事風險性大的項目,從而有助於解決道德風險問題。
三、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的政策建議
1、金融市場發展的前提條件是低通貨膨脹巨觀經濟的穩定;
2、在金融市場發育到一定程度之前,相比利率自由化,更應當注意將實際存款利率保持在正數範圍內,同時抑制存款利率的增長,若因此而產生信用分配和過度信用需求問題,可由政府在不損害金融機構儲蓄動員動機的同時從外部提供資金
3、在不損害銀行最基本利益的範圍內,政策性金融(面向特定部門的低息融資)是有效的;
4、政府應鼓勵並利用借款人聯保小組以及組織借款人互助合作形式,以避免農村金融市場存在的不完全信息所導致的貸款回收率低下的問題;
5、利用擔保融資、使用權擔保以及互助儲金會等辦法,可以改善信息的非對稱性;
6、融資與實物買賣(如肥料作物等)相結合的方法是有效的,可以確保貸款的回收;
7、為促進金融機構的發展,應給予其一定的特殊政策,如限制新參與者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