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信息不對稱(asymmetric information)指交易中的各人擁有的信息不同。在社會政治、經濟等活動中,一些成員擁有其他成員無法擁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對稱。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各類人員對有關信息的了解是有差異的;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人員,往往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貧乏的人員,則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不對稱信息可能導致逆向選擇(Adverse Selection)。一般而言,賣家比買家擁有更多關於交易物品的信息,但反例也可能存在。前者例子可見於二手車的買賣,賣主對該賣出的車輛比買方了解。後者例子如醫療保險,買方通常擁有更多信息。
可能產生問題 代理人問題 代理人並不總是為了委託人的最大利益而行事。如經理作為全體股東的代理,但是可能不會始終維護股東的利益,在決策時儘可能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委託代理關係中,由於信息不對稱,股東和經理人之間的契約並不完整,需要依賴經理人的“道德自律”。股東和經理人追求的目標是不一致的,股東希望其持有的股權價值最大化,經理人則希望自身效用最大化,因此股東和經理人之間存在道德風險,需要通過激勵和約束機制來引導和限制經理人的行為。這也是股權激勵的原則。
道德風險問題 信息不對稱狀態在交易完成之後會使交易雙方面臨“道德風險”問題。道德風險問題是研究保險契約時提出來的問題,經濟學家經常用道德風險概括人們“偷懶”,“搭便車”和機會主義行為。在上市公司治理中通常表現為下列三種情況:一是違反借款協定,私自改變資金用途;二是借款人隱瞞投資收益,逃避償付義務;三是借款人對借入資金的使用效益漠不關心,不負責任,不努力工作,致使借入資金髮生損失。
逆向選擇 不對稱信息可能導致逆向選擇。該現象由肯尼斯·約瑟夫·阿羅於1963年首次提出。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在1970年代發表著名著作《檸檬市場》(The Market for Lemons)作了進一步闡述。三位美國經濟學家阿克洛夫、斯彭斯、斯蒂格利茨由於對信息不對稱市場及信息經濟學的研究成果獲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從經濟學方面解釋,就是指交易一方對交易另一方的了解不充分,雙方處於不平等地位。
信息經濟學 市場經濟發展了幾百年,都是處於不對稱信息的情況之下,當人們沒有發現信息不對稱理論的時候,比如亞當·斯密的時代,市場並沒有顯示出多么的缺陷,斯密甚至把“看不見的手”推崇備至,自由的市場經濟理論學者都宣揚市場的自由調節,反對對市場的干預。
今天,信息經濟學逐漸成為新的市場經濟理論的主流,人們打破了自由市場在完全信息情況下的假設,才終於發現信息不對稱的嚴重性,一夜之間,到處都是“檸檬”,研究信息經濟學的學者因而獲得了1996年和200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1996年詹姆士·莫里斯和威廉姆·維克瑞,2001年喬治·阿克爾洛夫,麥可·斯賓塞和約瑟夫·斯蒂格利茨,他們都因為對信息經濟學的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信息經濟學認為,信息不對稱造成了市場交易雙方的利益失衡,影響社會的公平、公正的原則以及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並且提出了種種解決的辦法。但是,可以看出,信息經濟學是基於對現有經濟現象的實證分析得出的結論,對於解決現實中的問題還處於嘗試性的研究之中。例如,買者對所購商品的信息的了解總是不如賣商品的人,因此,賣方總是可以憑信息優勢獲得商品價值以外的報酬。交易關係因為信息不對稱變成了委託——代理關係,交易中擁有信息優勢的一方為代理人,不具信息優勢的一方是委託人,交易雙方實際上是在進行無休止的信息博弈。
股市信息不對稱 占有信息的人在交易中獲得優勢,這實際上是一種信息租金,實際上信息租金是每一個交易環節相互聯繫的紐帶。每一個行業都是特殊信息的匯總,生產一種產品要工程師的專業信息和技術人員的技術信息以及銷售人員的市場信息,把產品變成商品進行交換,需要商人的專業渠道信息和價格信息。俗話說,隔行如隔山,這座山其實就是信息不對稱,而要獲得這些信息是要付出成本(代價)的。不對稱信息實際上可以被看作對信息成本的投入差異,消費者往往沒有對商品的諸如生產信息等信息進行投入成本,這必然與生產者之間產生信息投入成本差異,生產者利用信息投入差異獲取利潤正是為了補償先前付出的信息成本。其實質仍然是資本的獲利性在另一種層面上的體現,只不過我們剝離了資本,換了一種觀察的角度而已。
信息經濟學的價值不在於揭示了信息不對稱,而在於說明了信息和資本、土地一樣,是一種需要進行經濟核算的生產要素。在商品經濟中,信息主要反映在價格上,價格信息是經濟信息的中心,其他信息都是為價格信息服務的。市場經濟的本質是用價格信號對社會資源進行配置,社會資源的分配和再分配過程實際上是人們圍繞價格進行資源博弈的過程,對任何一種資源的優先占有都可以在博弈中獲得相關的利益,信息也是這樣。
在現實經濟中,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如此普遍,其影響如此之大,以至於影響了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效率,造成占有信息優勢的一方在交易中獲取太多的剩餘,出現因信息力量對比過於懸殊導致利益分配結構嚴重失衡的情況。因此,糾正以上問題,減少信息暴利及維護資源分配的效率及相對公平應該成為信息經濟學的主要任務。
理論介紹 信息不對稱理論是指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各類人員對有關信息的了解是有差異的;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人員,往往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貧乏的人員,則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信息不對稱理論是由三位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喬治·阿克爾洛夫和麥可·斯彭斯提出的。該理論認為:市場中賣方比買方更了解有關商品的各種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過向信息貧乏的一方傳遞可靠信息而在市場中獲益;買賣雙方中擁有信息較少的一方會努力從另一方獲取信息;市場信號顯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信息不對稱是市場經濟的弊病,要想減少信息不對稱對經濟產生的危害,政府應在市場體系中發揮強有力的作用。這一理論為很多市場現象如股市沉浮、就業與失業、信貸配給、商品促銷、商品的市場占有等提供了解釋,並成為現代信息經濟學的核心,被廣泛套用到從傳統的農產品市場到現代金融市場等各個領域。
經濟知識分類
哈耶克在《知識在社會中的利用》一文中已經把知識分成兩類:一類是科學知識,即被組織起來的知識由專家所掌握,在理論和書籍中可以得到;一類是特定時間和地點的知識,為處於當時和當地的人所擁有。在此,哈耶克所講的知識,實際上就是信息,所以我們單就經濟信息來講,也可以把它們這樣分作兩類。
不同種類的信息在經濟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經濟理論作為信息是經濟現象中規律性的總結,是一種普遍的趨勢或狀態,多用於對巨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抽象化描述。特定時間和地點的知識是由每個人所掌握的可以利用的獨一無二的信息,是信息不對稱的根源,基於這種信息的決策只有由每個個體作出,或由他積極參與作出,這種信息才能被利用。
但是在各類的經濟管理中,這兩類信息經常地被搞混,有時拿經濟理論作特定時間和地點的知識用,有時拿特定時間和地點的知識作經濟理論用,錯誤地配置了社會的資源以至影響了經濟運行的效率。無論在國家對巨觀經濟系統的管理還是企業對微觀經濟系統的管理中都存在這種情況。
哈耶克在文章中列舉了特定時間和地點的知識的重大作用:如一個靠不定期貨艇的空程或半空程運貨謀生的人,或者其全部知識幾乎就在於知道一種即時機會的地產掮客,或從不同地方商品價格的差價獲利的套利人,他們都是以不為他人所知的對一瞬即逝的情況的專門了解,在社會中起重大作用的。並指出,在經濟管理中,這種重要的信息很容易被管理者輕視以至於造成損失或者增加了交易成本。管理者耽於用統計數字來實施政策而忽視經濟體系的經常不斷的小變化是一種危險的傾向。因為在任何競爭的行業中保持成本不上升的任務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僅僅這個任務就要耗費很大的精力。雖然統計總數比具體細節的運動表現出更大的穩定性,但是,這種統計數字的相對穩定性並不能像統計學家時常想做的那樣以“大數法則”即隨機變化的相互補償來解釋。
集中採購活動中的信息混淆情況。基於再分配的集中採購較之分散的採購並不能像管理者想像的那樣節約費用,有時反而浪費資財。下面有一個真實例子:某銀行的一個省分行為節約費用對全轄的會計憑證、各種登記簿進行了集中採購,先是各二級分行上報一年的憑證及登記簿用量,省行作出統計,然後招標進行生產,由印刷廠配送到各二級分行。據統計,節約了大筆的費用,所以這種形式會被管理者激勵再次的執行。人們把分散的交易聚集起來一次完成,可以獲得交易價格上的優勢,這是基於科學知識即經濟學上的規模經濟理論得出的結論,我們不能否認它的正確性。但是經過仔細的調查和分析,事實並不是象統計的那樣真實,許多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發生的情況改變了這一切。一是在上報使用種類和數量的時候出了問題,每年需用多少種類和數量的憑證和登記簿,沒有歷史的資料,只能憑主觀猜想,關鍵的不要自己掏錢,所以本著寧多勿缺的原則報數,許多本來用不著的憑證和登記簿也報了上去,本來用量少的卻報的很多。現在各行的倉庫中堆積著大量的很少使用到的憑證和登記簿。二是在使用中出現了問題,印刷廠在各行需用的時候供應不及時而影響業務的開展,有的行因業務收費憑證供不上,打幾次電話也沒有送來,以至出現不收費的情況。三是印刷廠未按要求印刷,把三聯的進帳單印成了兩聯,客戶每次填三聯必然占用下兩聯中一聯,不僅不合要求,而且廢了一聯,即等於一本只能作半本用。另外,許多登記簿設計的特別大,本來在一頁可以印30行卻印了20行,浪費了很多空間,我想,印刷廠最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此的估計一下,以上情況所造成的損失是無法用集中採購節約的成本來彌補的。在集中採購之初沒有想到,只是因為管理者搞混了專家的信息和特定時間和地點的信息的作用。幾乎所有的交易都是靠特定時間和地點的信息來完成的,所以用專家的知識代替特定時點的知識會經常出現錯誤。經濟學家擁有很系統的經濟學知識,但在股票市場上做套利交易,不一定是最好的,因為炒股票是靠特定時點的信息來完成的。
斯賓塞-莫里斯條件對不同種類信息的混淆。麥可·斯賓塞研究了勞動力市場上的信號傳遞問題,提出了斯賓塞-莫里斯條件,將人的能力和學歷掛鈎,得出結論:學歷可以顯示一個人的能力。他認為某個具有較強能力的個人能以較低的成本獲得學歷證書,而能力低的人獲得學歷證書的成本比較高。
這個理論的直接後果是現在的單位都在招聘中要求高學歷的人員,形成對高學歷人才的盲目追求,在這種制度的激勵下,人們不惜代價追求高等教育,極大地刺激了教育的供給,各種形式的教育機構如雨後春筍。受過教育的人較沒有受過教育的人能夠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教育程度與能力成正比,這是一個普遍的規律,是如同規模採購可以降低單位成本一樣的基本規律。但是,按照哈耶克對信息的分類,教育所提供的信息是科學知識,是經過總結的信息,而實際工作中的能力主要體現在對特定時間和地點信息的把握及處理能力。把對教育信息的掌握能力與對特定時點的信息的把握能力相混淆在具體的實踐中也會出現問題。如在現實中,復讀和購買也可以使本來不同能力的人獲得同等的學歷,另外,學生在校的努力程度也是不一樣的,混學的人也很多;同是本科學歷,不同學校的學生的能力也不一樣;所導致的唯學歷傾向和假學歷、假文憑現象等。學歷作為一種受教育水平的指標所顯示出的個人的能力在多數的情況下是一種制度選擇的結果,而非市場自由選擇的結果。
信息分配
在現代經濟系統中,信息已經是一種重要的經濟資源,像資本、土地一樣成為必須的生產資料並且作為一項產業被納入國民經濟核算。在以往的經濟系統中,信息產業所占的比重很小,基本上是作為國家公器由國家提供,其成本列入國家預算,其收益算做社會文明的進步,所以沒有被列入通常的國民經濟核算。但是,信息作為一種資源參與社會財富的分配的作用卻一直在發揮著,並且貫穿著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的始終。
按哈耶克對知識的分類,知識分為科學知識和特定時間和地點的知識。下面我將對這兩類知識的分配狀況進行分析。科學知識作為一種社會資源,長期以來一直處於被壟斷和實行國家配給的狀態,資源配置的效率低下。教育是對科學知識進行分配的一種主要工具。教育實行國家配給表現在信息配給工具如學校由國家壟斷和掌握,考察一下各國教育的歷史,不難得出以上結論。科學知識的壟斷限制了對科學知識信息的供給,使多數的社會成員沒有機會去接受教育,教育成為少數上層社會的專利,信息資源的供給相對於需求一直處於嚴重的不足狀態,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礙了人類社會的文明進程。歷史上人們因缺少科學知識而導致的愚昧使社會付出的成本太大了。現在,中國放開了民營教育,使科學知識的供求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信息象電力、交通一樣對國民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基礎作用,但是,以國家為主導的信息傳播即信息資源配置的效率非常低,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所以信息資源配置的社會化、市場化將是一種必然趨勢。對於特定時間和地點的信息的分配也存在這種情況,傳媒可以看作是對特定時間和地點的信息進行配置的一種主要工具,如廣播電信、報紙等,傳媒由政府經營也存在著信息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對信息配置的非市場化運作,信息非商品化,不能滿足經濟活動對信息的需求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活動對特定時間和地點的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多,放開信息資源配置主體的限制,允許民間資本經營傳媒,建立以市場個體為主導的信息傳播機制,按市場經濟的規則進行社會信息資源的配置也將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信息分配的狀況決定著信息不對稱的狀況,是信息不對稱的主要根源之一。現存的信息不對稱情況多數是制度選擇的結果而非制度選擇的原因,所以解決信息不對稱首先要著眼於信息分配製度。信息產業可以分為對科學知識進行配置的教育、科研、文化產業和對特定時間和地點的信息進行配置的廣播、電信、傳媒(包括互連網)產業。又可以分為信息資源配置的工具產業和信息資源的內容產業。它們共同組成對信息資源進行配置的經濟系統。信息經濟學的意義就在於研究這個系統運行的效率如何及應該如何改進效率才能最優。
信息資源配置的經濟系統
信息資源如同其他社會財富一樣是一種稀缺的資源。對信息資源的優先占有也會帶來相關的財富,當某種信息資源被獨占的時候,相應的利益也會被壟斷。專利權就是對信息資源的一種獨占,英特爾公司的晶片——這種科技資源的獨占使它從容地居於電子計算機產業的金字塔頂,它的價值占整個計算機產業鏈的將近一半。當一國經濟在世界上舉足輕重的時候,它的語言也會成為稀缺的資源,如英語,全球非英語國家每年要為掌握這種語言而花費巨大的財富。先進的文明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巨大的資源,落後的地區要花錢才能買到,如好來塢的電影。
現在人們把經濟系統分為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三塊。經濟學目前還較少地對這三塊的相互關係及影響進行系統的分析,這也可以看作對社會產業的一種新的分類方法,也許會成為將來對社會產業進行研究的主流。現在的產業分類是把產業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並且成為對經濟系統進行研究和國民經濟核算的主要手段。套用新的產業分類方法對經濟系統的影響,對經濟資源的配置效率的影響以及對經濟政策的影響等問題,非常值得經濟學對之進行深入的研究。
信息自形成起就是沿著一定的方式進行傳播的,我們把信息傳播的工具和內容及其方式稱為信息資源配置的經濟系統。這個經濟系統可以分為對科學知識即系統的信息進行配置的經濟系統(教育、科學、文化是對科學知識進行傳播的主要工具)和對特定時間和地點的信息進行配置的經濟系統(廣播電視、報紙雜誌、互連網等傳媒是對之進行傳播的主要工具)。它們共同組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產業,構成信息傳播的經濟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