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集賢縣誌
- 出版時間:1985年10月
- 類別:地方志
- 編纂單位:黑龍江省集賢縣縣誌編纂委員會
- 編纂人員:欒中書
- 內容時限:1886-1981
《集賢縣誌》是黑龍江省集賢縣縣誌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於1985年出版。內容簡介本志記述了集賢縣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發展的歷史與現狀。1作品目錄封面集賢縣誌圖片農民畫:七夕會集賢縣現行行政區劃圖國畫:條...
朝鮮族:據縣誌記載集賢縣共有1038人。從吉林省延邊、汪清等地遷至。朝鮮族喜食狗肉,使用本民族語言,通會漢語,本民族之間使用民族語言,與漢族居民交往使用漢語。節日婦女著本民族白衣裙服,平日風俗習慣、語言、衣著均與漢族無異。蒙古族:據縣誌記載集賢縣共有337人,分布於全縣8個鄉鎮,每年呈下降趨勢,主要以...
集賢縣地方志辦 集賢縣地方志辦,集賢縣地方志。負責《集賢縣誌》、《集賢年鑑》和集賢縣專業志的資料徵集和編纂工作,指導全縣各單位的修志工作,指導、組織、服務學志(鑒)、用志(鑒)工作。承擔《雙鴨山市志》和《雙鴨山年鑑》集賢縣概況的撰稿任務。
集賢縣政府辦是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集賢縣人民政府的一個下設機構。機構設定的領導崗位有黨總支書記、副書記、主任和副主任。縣政府辦的工作職責的內容有15項。機構設定 在集賢縣政府的組織機構中,縣政府辦,是集賢縣人們政府辦公室的簡稱。其領導崗位設有黨總支書記、副書記、主任和副主任。工作職責 一、負責縣政府及...
《明隆慶丹陽縣誌校注》是李世華編纂的地方志。內容簡介 明隆慶《丹陽縣誌》,明鎮江府同知丹陽縣知縣馬豸主修,邑人原吳川縣知縣丁一道等編纂。這次進行整理校注,以明隆慶三年(1569)刊行的《丹陽縣誌》為底本,同時參照宋《嘉定鎮江志》、元《至順鎮江志》、清《乾隆丹陽縣誌》、清《光緒丹陽縣誌》和近人抄錄的...
密山市志、雞東縣誌、勃利縣誌、富錦市志、湯原縣誌、樺川縣誌、依蘭縣誌、集賢縣誌、寶清縣誌、樺南縣誌、同江市志、撫遠縣誌、饒河縣誌、友誼縣誌、蘿北縣誌、綏濱縣誌、綏化市志、肇東市志、海倫市志、慶安縣誌、綏稜縣誌、明水縣誌、青岡縣誌、蘭西縣誌、望奎縣誌、遜克縣誌、北安市志、孫吳縣誌、嫩江縣誌、...
黑惠渠年均引水為黑河年徑流量1/6。灌馬召、樓觀、廣濟、二曲、辛家寨、侯家村、四屯、終南、司竹、集賢、就峪等11個鄉(鎮)76個行政村、8個廠場。80年代黑惠渠灌溉面積13.6萬畝。簡介 黑惠渠灌區位於周至縣南部,南依秦嶺,東至田峪河,西到陽化河,北臨西寶公路,灌區東西長27km,南北寬10km,呈扇形...
如皋古城位於江蘇省如皋市,分內城和外城,外圓內方,形似古錢。內城有玉帶河(市河,內城河)無城牆,設六座城門(先春、集賢、宣化、豐樂、北極、拱辰);外城有濠河(城河,外城河)及城牆,設城門四座(靖海、澄江、餞日、拱極)及東、北二水關。地名來源 如皋得名有兩說。一說起源於和《左傳·昭公...
石城歷代所修縣誌及寧都直隸州志並其它有關資料,陳執中與其父陳恕,其兄弟陳執古、陳執方、陳執禮均載為石城人。歷代地方志均載有陳恕即其子的詳細傳文,並曾考定,陳執中高曾祖父起即居石城,到陳執中已五代。陳執中高祖父葬於石城迎恩石下。石城鄉賢祠從宋至清時五百多年一直祀陳恕、陳敏、溫革、溫勛...
、中街(今杭中路)和小街(今杭小路)三條;以大街為主線,往南開十四巷通向南門城牆,往北開十七巷直通中街。不到兩年就完工。迄今900多年間,上杭縣治因當年選址得當,建設有方,迄未再變遷。史籍記載 乾隆二十二年高霪、顧人驥等修,王綱、潘廷儀等續修《上杭縣誌》宋·胡太初修、趙與沐纂《臨汀志》
王存(1023年~1101年),字正仲,丹陽(今屬江蘇)人,登進士第,歷官秘書省著作佐郎、館閣校勘、集賢校理、史館檢討、知太常禮院、同修國史、尚書左丞等,累上書陳時政,常為宋神宗趙頊所採納。曾肇(1047年~1107年),字子開,南豐(今屬江西)人,歷官館閣校勘、同知太常禮院、國史編修、吏部侍郎等,與其...
曾任太平州(今安徽當塗)司法參軍,如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為實錄檢討官。在這期間,曾鞏對歷代圖書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寫過一些敘錄。如《新序目錄序》、《列女傳目錄序》、《戰國策目錄序》等。他不甚滿意劉向,而比較推重揚雄,曾在所作《筠州學記》及《答王深甫論揚雄書》中闡明了他的看法...
”《康熙休寧縣誌》卷六《人物》:“程大昌字泰之,會裡人。”《四庫全書總目》卷三《經部》:“《易原》八卷。宋程大昌撰。大昌字泰之,休寧人。”《宋詩紀事》卷五《程大昌》條:“大昌字泰之,休寧人。紹興二十一年進士。”程大昌,字泰之,徽州休寧人。據說十歲能屬文,登紹興二十一年進士第。主吳縣簿,...
《泰興縣誌》殘本上面有記載《泰興十樣景》: “泰興城,好風光,十樣景,聽我唱,一鼓樓,二水關,三井頭,四關廂,五城門,六角橋,七星池,八善堂,九條巷,十院寺,勸諸君,莫記忘。”一鼓樓 鼓樓遺址在今泰興鼓樓中心,信合聯社(今泰興農村商業銀業)門口略北,即原三層樓(泰興飯店)處。但也有老人說...
李端伯(今山東省德州市慶雲縣)。登進士第。熙寧中,為度支判官、江西轉運副使。 元祐初,召為戶部侍郎,未至,改集賢殿修撰、河北都轉運使。終朝請大夫。人物生平 登進士第。熙寧中,為度支判官、江西轉運副使。御史周尹劾廣西提點刑獄許彥先受邕吏金,命之純往究其端,乃起於出婢之口。之純以為蕪俚之...
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縣誌”便是由歷代主簿記錄整理後傳下來的,中國的地方史,多虧有這些默默作記錄的主簿,雖是最底層的小官吏,貢獻卻通過日積月累顯現出重大價值。當然,一個縣,大事是不可能天天有的,所以主簿相對還是很閒,有的是時間寫自己的詩、喝自己的酒、養自己的花、種自己的小菜園……也大可以東走走...
大德二年(1298年),用木活字印刷的《旌德縣誌》,是我國方誌中最早的活字印本。附載於《農書》中的《造活字印書法》,是最早系統記錄活字版印刷的珍貴文獻。元代戲曲作家—高文秀 約生活於元憲宗元年前後,早卒。少年時即以編撰雜劇初露鋒芒,後進入元大都,多有佳作,時人譽稱“小漢卿”。高文秀一生創作雜劇近...
關於潘美故里《封丘縣誌》載:清順治本《封丘縣誌》上寫著的:“縣東二十里潘店,世傳宋樞密使潘仁美之里。”但是康熙本《封丘縣誌》上又說:“考之,宋只有潘美,無潘仁美也。美字仲詢,大名府人,謚武惠,宋之有傳,與封丘全無干涉……”文學形象 《楊家將》相關的小說、戲曲將潘美的名字改為潘仁美(或虛構...
華夏財神故里祭祀是歷史悠久的地方民俗及民間祭祀活動。地方民間信仰華夏財神起源於周至縣集賢鎮趙大村。該村地處秦川腹地,南依秦嶺,北臨終南鎮,西與道教聖地樓觀台毗鄰,東與隋唐鼓樂集賢鎮相連。該村占地5000餘畝,人口3008人之多,歷史悠久,文明遐邇。華夏財神趙公明元帥誕生在這裡,它是財神的故里。周至舊縣誌載...
戰國中期,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敗越,盡收吳故地”(道光八年刻版《宿松縣誌》),縣境復屬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統一中國,廢分封制立郡縣制,全國設36郡(後增至40郡),縣境屬九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壽縣)。 西漢,並行郡縣制與分封制,設郡、縣時封若干郡、縣為王國、侯國。西漢初改九江郡為淮南...
華夏正財神趙公明祖廟坐落於財神趙公明故里——陝西周至縣集賢鎮趙代村。財神廟已經回歸道教管理,現任住持杜宗真。簡介 趙公明故里祖廟距西安60公里,位於西安市周至縣集賢鎮趙大村。據明萬曆九年(1581年)《重修玄壇元帥廟碑》記載:“說經台,東北焉,尚有趙大村,舊有玄壇廟,財神生於斯。”據《周至縣誌》記載:“...
紹興六年,任集賢殿修撰、徽猷閣待制,在宮內敢於提出一些批評和建議,“不安於心者必反覆言之,無所畏避。”他這種為人耿直的精神,為朝中正直官員所讚賞。晚年累官至朝議大夫,賜封信安開國伯,食邑900戶。雖然身患嚴重的風濕病,行動不便,但仍勤勤懇懇、治文治史,整理朝廷文書典籍。紹興九年,秦檜薦領史事...
其山何謂“畢姑”,據《南城縣誌》所載:“前五代宋梁時,鞋山畢姑喜其山靈,飛身潛修於此 ”,故得其名——相傳在前五代宋梁時,鞋山有個叫畢姑的仙女(相傳為麻姑的小妹),雲遊四海,路經此山,被山上的靈氣所吸引,翩然降臨此山修煉,後來人們便把這座山叫畢姑山。山上名勝古蹟不少,有“畢雲峰”、...
據明清諸朝《平江縣誌》及該縣徐、陳、劉、李氏族譜記載,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發生“安史之亂”,皇室大都逃往四川。檢校工部尚書徐安貞,邀兵部左侍郎劉光謙,侍朗白琪,左丞相陳希烈(常甫)4人,潛跡南逃。至江西黃龍寺,遇超慧禪師言及湖南平江山水勝狀,慕名而至。首先居住在梅仙大洲,至今“四隱堂...
又民國《臨海縣誌稿》卷十三《官師·令佐·鹽監》載:新亭監官,“天寶:顧況(附李綽《尚書故實》顧況條);乾符二年:吳越莫從易;元德昭(按吳越國王錢鏐後拜為丞相)。”顧況列為新亭首任監官,唯定在“天寶”年間有誤,以《新唐書》記“乾元”為正。新亭監約止於北宋熙寧至宣和年間,前後存在了約200年...
葬堂子村,墓碑文曰:“元翰林承旨集賢殿大學士李謙之墓,皇慶元年(1312)立。可惜墓碑於“文革”時被紅衛兵砸碎。按“東阿縣誌”古蹟載:“翰林李謙墓在城西南三十里堂子社”。又據“學校”篇記載:“在舊縣尚德鄉居仁里,即今堂子社,元翰林承旨李謙故居,謙卒,諡文正。詔之書院,設山長,以掌其祀”。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