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集成理論是九十年代出現的一種新的管理哲理和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重新審視在
管理領域占統治地位的分工思想,而以
集成管理的思想取而代之。集成理論不是絕對無分工,而是以集成群為核心,適度分工。
要素
海峰等(2000)提出,集成論的基本問題包括集成單元、集成模式、集成界面、集成條件、集成環境等五個要素,認為這“五要素”是系統研究集成理論體系的基本問題。這五要素分別說明了用什麼(集成單元),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集成環境),通過何種方式(集成模式)、用什麼來連線(聯繫)需要集成的單元(集成界面),在什麼樣的條件下(集成條件)來完成集成,實現集成的
目標。但是這裡有一個相互重疊的就是“集成界面”和“集成條件”,為集成條件里本身就包含了“界麵條件”(海峰等,2000)。根據
項目管理,上述“五要素”中沒有提到“集成工具”,更沒有“集成目標”。所以需要海峰等提出的集成“五要素”進行修正和補充。
馬克思在
《資本論》中,提出
生產力的“三要素”是:
勞動者、
勞動資料、
勞動對象。這裡包括實施主體(勞動者)、實施工具(勞動資料)和實施對象(勞動對象)。霍國慶和楊英(2001)在研究集成管理時,闡述了集成管理的空間結構要素,即
管理主體、
管理對象、
管理方法和
管理手段。可見,一般而言,一種主體性的創造性行為包括主體、目標、對象、方法(模式)、工具、條件、環境這七大要素。所以在本文中集成的“七要素”應該是:集成主體(Object)、集成目標(Goa1)、集成單元(Unit)、集成模式(Mode1)、集成工具(T0o1)、集成條件(Condition)、集成環境(Enviroment)。
(一)集成目標
集成目標,顧名思義,就是集成所要完成的任務和達到的目的。確定了集成目標,就確定了集成的思路,決定著是選擇當前的集成工具還是創造新的集成工具,選擇架構集成、模組集成還是綜合集成(集成模式)等。
集成有綜合集成和局部集成之分,而集成目標就決定了是採用綜合集成還是局部集成。一般而言,
企業很難做到綜合集成,如
流程再造,多數企業是局部集成,如
信息集成、人力資源集成、組織集成等。因為綜合集成對組織運營產生震盪性影響,是一種“休克式”集成,中間會產生中斷,除非是產生一種全新
系統,而不是在原系統上改進。這很容易使企業瀕臨絕境甚至解體和
破產。局部集成不影響整體運行,如企業的信息技術集成等。為了便於
員工之問、員工與
客戶之間的
溝通和交流,便於
信息的傳遞和處理,為了更好地掌握
企業資源的情況,有必要對
企業所有
資源信息進行集成,這就有必要實施
ERP(
企業資源計畫)或MORP(面向市場的資源計畫)(蔡西陽,2008)。因此,集成目標的確是有
路徑依賴的,往往在原系統的基礎上進行集成,實現局部效果的重大提升。
(二)集成主體
集成主體,就是集成過程有什麼樣的人或者組織來完成。集成主體可以被認為是掌握
知識、資源、
能力等集成要素的對象。在集成過程中,往往有人或
組織來實施集成:
企業家、技術所有者、
資本所有者。
技術所有者是指擁有一定技術和知識的人,包括技術人員、專家及專家
團隊。他們所擁有的、
控制的或認識到的技術不一定是最新的、最先進的,但一定是比較全面的。
技術所有者通過掌握或了解比較全面的技術(知識)才能將技術資源集合起來實現集成。當然擁有先進技術的人或者組織,往往具有很強的
技術集成能力。
對於資本所有者而言,儘管他們沒有技術,但是他們可以通過
控股、
併購等方式有效參與
整合各種
資源(包括技術資源和
人力資源),嚴格意義上來說資本所有者也是企業家,他們的
投資行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集成。所以集成主體必須具備企業家的精神和能力,或擁有技術資源,或掌握大量資本,才能實現集成。隨著
產品和技術複雜性程度的不同,掌握
企業集成所涉
知識、能力和資源的主體呈現多元化,涉及範圍包括個體、團隊、企業職能部門、企業(含企業的
競爭對手和合作夥伴)、其他相關組織和用戶等。因此,集成過程要求集成主體能積極思考、
有效溝通和協作,創造協同效益。集成的關鍵在於集成過程包含了集成主體積極能動的優選行為過程。其特點是經過有目的、有
計畫的比較選擇,各
集成創新主體既能夠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之間又能夠實現優勢互補。
集成過程的核心是
創造性思維的發揮,而創造性思維來源於人的智慧,因此在集成創新企業中人力資源的支撐是整體運作的關鍵。從集成目標來看,集成目標是綜合性集成還是局部或單項集成,對相應的集成主體要求也不同。如技術集成則要求“T型”團隊。Iansiti在其《Technology Integration》一書中,描述了企業對“T”型
人才的要求,也給出了企業“T”型人才充足度的具體測算值。他認為一個成功的技術集成團體的“T”型人才必須至少達到50%,員工要有經常參與從
產品概念開發到製造的所有主要項目階段的工作經驗,因而,企業不僅要善於吸引“rr”型人才,還要善於培養“T’,型人才;要儘量讓員工們經歷不同的工作鍛鍊,讓他們完成不同的任務,促使他們成為多面手。在產品開發過程中,跨功能的
研發小組是很重要的,因此跨功能小組把具有不同專業知識的專家集中起來,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專家知識解決問題,而且研究也表明,一個跨功能小組也有很好的
績效表現。
由於研發設計、
生產和
經營管理的複雜性程度不同,所涉及的知識、能力、資源會由不同層級的主體掌握。當複雜性程度較低時,只需少數主體在一個部門(如研究開發部門)內就可以完成;當複雜性程度較高時則需要集成多個部¨(如
市場、研發、製造等)專家的智慧,甚至需要集成多個組織中專家的
知識和
技能。因此,不同複雜程度的集成,需要不同層次的集成主體,主要有以下六個層次:(1)個體層次上的集成,即個人構成了在一定深度與廣度上的知識的充分集成;(2)一個研究團隊的內部成員的集成,主要體現在基礎研究、套用研究與開發研究之間,以及不同
學科之間的交流;(3)研究團隊之間的交流,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靠一個學科單獨成功實現
創新已不現實,研究團隊必須依靠其相近學科甚至是不相干學科進行聯合研究,因而不同研究團隊之間的交流程度是集成(創新)能否實現的關鍵之一;(4)企業內部不同職能部門之間的集成,
並行工程(
CE)及
準時制(
JIT)的提出和發展要求企業的市場、研發、設計、製造、
銷售等部門
協調結合在一起;(5)組織群體之間的集成,通過集成,在多方的相互激發下,會促進整體
創新能力的提高;(6)區域、
國家或甚至全球層次的一個知識集成網路,通過
虛擬組織、
戰略聯盟等形式在世界範圍內構築其集成網路,充分利用世界各地的
知識資源來推動集成(創新)(張華勝、薛瀾,2002)
(三)集成單元
集成單元是指構成集成體或集成關係的基本單位(集成要素),是形成集成體的基本物質條件。集成單元具有如下特性:
1、可集成性。集成主體對集成的認識以及當前的技術條件(集成工具)決定了哪些要素可以集成,也就是說成為集成單元的首要前提是要素具有可集成性。如儘管
晶片和積體電路可以成為
計算機的集成單元,細胞也可以成為有機體的集成單元,但目前的集成技術(集成工具)和集成模式,決定了還不能夠將晶片和積體電路與細胞有效地集成起來,成為一個具有特定功能的集成體,也就是說,集成技術(集成工具)和集成模式的制約,對於特定的集成目標而言,它們還不能成為集成單元。
2、層次性。即集成單元是相對的,某一具體集成單元是相對於具體對象而言的。以
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為例,該系統通常是由技術子系統,製造子系統、管理子系統、質量保證子系統、資料庫子系統及
網路支撐子系統組成,各子系統即為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的集成單元;而其中的製造子系統又是由
柔性製造和
成組技術等集成單元構成。可見,集成單元具有層次性,處在不同層次的集成單元,有不同的內容。
反映集成單元內在性質的因素稱為質參量,反映集成單元外部特徵的因素稱為象參量。質、象參量的相互作用是集成單元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集成關係形成和發展的內在依據和基本條件,確定和判別集成關係的核心就在於識別和掌握集成單元的質參量和象參量。在集成關係中,不同集成單元的相互作用可以通過質、象參量之間相互作用來體現(海峰等,2001)
(四)集成模式
集成模式,是指集成單元之間物質、信息和能量相互聯繫的方式,反映了各集成單元之間的組織方式和路徑。從集成的行為方式來看,集成體中存在互補型集成、互惠型集成和協同型集成三種關係;從集成的層次來看,集成體中存在單元集成、
過程集成、
系統集成三種組織形式(海峰等,2001)。從集成方向來看,集成有水平集成和垂直集成之分(黃杰,2003)。
從集成單元之間的組織方式來看,有架構集成、模組集成和綜合集成之分。構架集成就是改變元件連線的方式,而維持其核心設計概念不變,與元件有關的基礎知識也不變,是利用企業內部、外部已有的元件技術構架,通過集成形成新的技術構架,以提高
企業績效的過程。模組集成是現有技術、元件等集成要素被替代而各要素之間的聯繫保持不變的一種集成模式,如數字電話替代模擬電話、柴油發動機中的電子引擎控制,
模組化的集成系統由各自具有獨立功能的模組組成,模組之間相互獨立,通過標準界面實現鬆散連線(LooseCoupling),具有可互換性。
(五)集成工具
集成工具是指完成集成過程所採用的手段和工具,集成丁具主要三種,即物理技術(Phvsic Technotogy,PT)、
信息技術(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制度(1nsitution)。Wernerfeh把資源分為
有形資源(tangible resource)和
無形資源(intangible resouree),資源集成就是要把各種資源看成集成單元。本文根據這個標準,把集成單元分為有形(tangible)和無形(intangibleo不同類型的集成單元、不一樣的集成關係、不同的集成條件和集成環境將影響著集成丁具的選擇,如物理性集成單元採用物理技術。
(六)集成條件
集成條件實際上是集成體的內部環境。
1、聯繫條件。集成單元之間必須存在物質、信息和能量的聯繫,這是集成體形成的基本條件。集成單元之間如果沒有聯繫,就不可能實現集成。當然,集成單元之間的聯繫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集成工具的發展。集成_[具發展了,原本沒有聯繫的單元和系統可能會建立聯繫,如人體測量技術的發展產生了人體晶片等。
2、界麵條件。集成單元之間需要通過接口來建立彼此之間的聯繫,這一接口就是界面。對於同質的集成單元的集成,不需要集成單元之間的信息、能量或物質上的轉化,界面將會比較簡單;對於異質的集成單元的集成,需要在異質的集成單元之間建立某種信息、能量或物質上的聯繫,以實現彼此之間的轉化。當這一界面可以實現多種類型的集成單元的集成時,就建立了集成平台。
3威本。任何活動總是需要成本的。集成體的集成密度和維數受一定時空的限制,且界面形成又有能量損耗,這就需要一定的空間、時間或
經濟成本上的考慮,因此,集成成本是集成活動的約束條件。因此這也是集成邊界所要考慮的問題,集成不能無限制地提高集成目標。
4、選擇條件。在集成關係的形成中,集成單元的選擇不是隨機的,而是有規可循的。任一單個集成單元都有選擇其他集成單元或被其他集成單元選擇的可能。一般而言,集成體的集成密度和維數受一定時空的限制,且界面形成又有能量損耗,因此,以
能耗最小為目標的集成關係,是判定或選擇集成單元的條件。同質度高、融合度高、單界面、少界面(介質)、適宜的集成密度和維度的集成關係是集成的最佳化方向。
5、要素條件。一是集成單元之間要有可集成性,集成工具的創新如
默會知識的編譯。二是從集成單元來看,至少有三個以上的集成單元才能稱其為集成,沒有足夠數量的集成單元,就不會有足夠的集成模式或者集成工具可供選擇。三是集成單元可供選擇數量眾多,集成主體可以在眾多的單元中,選擇適合的可供集成的單元,大多數集成體屬於這一類,如
積體電路里的
二極體、
三極體等。如果沒有足夠可選擇的集成單元,則需要
創新集成單元,如果沒有集成單元的創新、模組和架構上的革新,都不能實現集成,不可能實現空問上的微型化、時間上的極大縮短、功能上的極大提升的集成目標。
(七)集成環境
集成環境對某一具體的集成體來說,其關係是外在的。集成環境主要是
巨觀環境和
產業環境。集成總是在一定環境下發生的.環境影響著集成能否實現。
巨觀環境主要包括政治、
經濟、
社會、
技術環境,即
PEST。
政治環境影響著某些技術的進出口,從而也影響著某些集成產品能雨實現,這主要涉及軍事產品;
經濟環境影響著集成產品的
消費問題及集成創新問題,如在經濟較為落後的地方,
自主創新就比較困難,這就越發需要進行集成創新;
社會環境主要是指社會認可和文化認同方面,如某些通過
跨國併購來實現資源的集成時,可能會遭到他國或區域的反對;技術環境則決定著某些集成能否實現,集成總是需要一定技術,尤其是技術集成,那么技術的整體
發展水平決定了能否實現
技術集成。產業環境,即中觀環境,
產業發展的成熟程度及
競爭程度,影響著集成。當產業發展還處於上升期時,產品種類和企業數量較少,企業問沒有什麼競爭,企業還有較大的
盈利空間,此時企業還沒有形成集成的必要性。當產業發展成熟時,企業問的競爭十分激烈,那么企業不僅需要站在自身角度來集成資源,還需要站在
供應鏈角度集成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