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發展
陶姓起源於上古五帝之一的
堯帝陶唐氏,陶唐第七子洪祺為陶氏之祖。先秦時以平原陶姓為著,自商周時期到漢代,陶氏之族,率不出
豫州境,活躍於
濟陰、
平陽一帶,人才輩出,漢開封侯陶舍,輔助漢高祖劉邦打天下,被高祖封為開封侯,官至左司馬,其子陶青也襲爵拜相。至漢末,青公後裔舉族南徙丹陽,從此陶氏宗族居於吳。陶舍裔孫陶敦之後,分為丹陽和潯陽兩支,繁衍到後來,成為
丹陽和
潯陽兩地的望族。觀今之陶氏,多源自丹陽、潯陽之望。進入近代太平盛世,陶氏後裔繁衍廣布全國大多數省市區的城市鄉村,尤以長江下游各地區為盛,另有九個少數民族陶姓子孫。泱泱中華,天下陶姓,溯源於陶唐氏,在血緣上可以追溯到4300多年以前的堯舜時期,在來源方面,可知最初是來自山東定陶、河北唐縣和河南虞城縣,源流可考。宋代《百家姓》將陶姓繫於31位,也說明陶氏授姓特點鮮明,授姓時間早,原委脈絡清晰,家族繁衍生息較為昌盛。
陶姓圖騰:據稱“陶”字成型於燒陶製器。陶本作缶、陶,由作陶器者“勹”和陶器“缶”組成。但“缶”又是由“午”和“凵”組成,“午”是玄鳥,“凵”是燒陶的窯穴,意思是玄鳥族人發明了陶器,就以這種燒陶製器的功德為姓,陶字的“阝”表示窯穴火道。陶姓是魁隗氏炎帝族祝融八姓昆吾嫡傳,始祖陶唐氏。
起源始祖
得姓始祖 唐堯,上古時期五帝之一,為帝嚳次妃陳鋒氏女慶都所生,伊祁姓,名放勛,號
陶唐,謚曰堯,因曾為
陶唐氏首領,故史稱唐堯。在其擔任部落首領之前,曾在今山東定陶西北居住,以製作陶器為職業,其地世稱為陶丘。
源流一:源於伊耆氏,出自遠古時期堯帝衍居地陶,屬於以居邑名為氏。據史籍《
元和姓纂》和《姓苑》記載,遠古時期的堯帝,生於伊,嗣後耆,故稱伊耆氏。堯帝初居於陶(古
濟陰,今山東定陶),以製作陶器為業,官名“陶正”,其地被後世稱為
陶丘。後封於唐,為唐侯,故稱陶唐氏。在堯帝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原居地為姓氏者,稱陶唐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陶氏、唐氏,皆為非常古早的姓氏,陶氏讀音作táo。陶氏族人大多尊奉唐堯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亦出自唐堯。據《
辭源》所載,相傳堯帝初封於陶(故城在今山東定陶西南),後徙封於唐(故城在今河北
唐縣),其後子孫以封地為氏。
源流三:出自虞舜。據《元和姓纂》所載,西周初年,舜之裔孫
虞思,官至
陶正(即管理陶質器物製作的官職),其子虞閼承襲父職,其後子孫以官為氏。
源流四:出自商王朝著名七族中的陶氏,屬於以職業技藝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篡》、《風俗通》等的記載,商王朝時期,有七個著名的氏族,分別為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飢氏、終葵氏,都是以陶冶為職業者。陶冶,即指陶器製作工匠與窯工,原為掌握此項專業技術,役使奴隸進行生產的低級貴族。其時,該七族中即有以職業為姓氏者,稱陶氏。到春秋時期以後,凡在從事陶器製作業的職業工匠、庶民中,皆有以“陶”技為姓氏者,稱陶氏,讀音作táo(ㄊㄠˊ)。
源流五:源於改姓,出自五代時期唐谷避帝諱而改姓,屬於因謚改姓為氏。據史籍《宋史本傳》、《東都事略·
陶谷傳》等記載:宋朝初年有陶谷,字秀實,邠州新平人(今陝西彬縣),原姓唐,為避石敬瑭名諱,改姓為陶,稱陶谷。
源流六:源於己姓,出自夏朝末期大臣昆吾,屬於封邑名稱以為氏。昆吾,原是上古時期一個地名,今史學界一般認為其地最終在今河南省許昌市東南一帶,為夏王朝末代君主夏桀之臣陶正的封地,這位陶正以邑為命,稱昆吾。在典籍《詩經·商頌·長發》中記載:“韋顧既伐,昆吾夏桀。” 在史籍《路史·後紀》中也記載:“顓頊娶滕奔氏之女曰娽,滕奔,即勝濆。昆吾者,顓頊之後也。”
源流七:出自他族改姓。滿族陶佳氏、托和羅氏、達斡爾族吐欽氏、古隆氏,錫伯爾族托庫爾氏漢姓均為陶;今白、傣、京、苗、瑤、彝、布朗、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源流八:源於其他各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白族、傣族、京族、苗族、瑤族、彝族、布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陶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陶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九:
另說堯帝少年智慧,十三歲時就助其兄摯帝治理天下,因功封在陶丘,十五歲時又改封在唐,所以史稱陶唐氏。堯開創了禪讓制,死後把帝位禪讓給了沒有一點血緣關係的舜。堯賢明民主,為世所敬重。後世子孫或以技藝為氏,或以封地為氏,稱陶姓。他們尊唐堯為陶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傳播
據《姓氏考略》記載,陶姓最初是以山東
定陶為發祥地。周以前,陶姓於史書不顯。春秋時才出現了第一位名載史冊的人物,即以節義傳論千古的女性陶嬰。春秋戰國時期,陶姓逐漸南移到今河南
蘭考一帶,後經繁衍發展,形成了陶姓歷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濟陽郡。
西漢時,有陶舍、陶青出仕長安,而陶青功封開封侯,子孫世襲其職並家於當地。兩漢時期,陶姓人逐漸南遷於江蘇、安徽一帶,並在長江之南落籍,如東漢徐州州牧、溧陽侯陶謙即為丹陽(今安徽宣城)人。魏晉南北朝時,中原士族大舉南遷,河南、山東陶姓開始南遷江浙,而原居蘇北、皖北之陶姓亦渡江入浙贛。此期在江南一帶湧現出了不少陶姓名人,如東晉大司馬、鄱陽(今江西波陽)人陶侃,其後遷潯陽
柴桑(今江西九江),著名詩人陶淵明即為其重孫。南朝宋孝昌相陶貞寶,晉安侯陶隆均為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後經不斷繁衍,陶姓在上述地方形成了族大人眾,子孫昌盛的局面,於是後世陶姓以丹陽、潯陽為其郡望。
宋代以前,陶姓發展依舊以上述兩地為主源,在江南各地緩慢播遷,並有陶姓一支進入湖南。宋代時,陶姓在北方得以發展,陝西、河北、山東、山西、河南等地均有陶姓人。南宋末年,江南一帶狼煙四起,陶姓有播遷於湖南、湖北、福建、廣東、廣西之地者。
明初,陶姓作為明朝
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江蘇、安徽、河南、河北、山東、北京等地,作為明初另一大移民聚集地的江西瓦屑壩,陶姓北遷安徽、湖北等地,而兩湖之陶姓則隨
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入居四川,進而播遷雲貴高原。清時,陶姓已廣布全國,並有渡海赴台,進而播遷海外者。
如今,陶姓分布以安徽、江蘇、湖北為多,形成了長江流域地區高比率陶姓分布帶。在近600年間,陶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東部和南部向華中回遷成為陶姓遷移的主流。
人口分布
宋朝時期(960—1279年),陶姓大約有16.6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22%,排在第八十一位。陶姓第一大省是浙江,約占全國陶姓人口的44.1%,其次分布於江西(19.1%)、江蘇(11.9%)、廣西(11.9%)、安徽(4.4%)、湖南(4.4%),再次分布於陝西、福建等省。
明朝時期(1368-1644年),陶姓大約近29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31%,排在第七十二位。陶姓第一大省是浙江,約占全國陶姓人口的24.5%,其次分布於江西(11.7%)、江蘇(11.7%)、廣西(10.9%) 、湖北(7.2%)、安徽(6.8%)、湖南(4.9%),其餘的分布於四川、雲南、貴州、河北、山東、陝西、福建、廣東、河南、遼寧、山西等省。
近現代陶姓的人口192萬,排在全國第一百零六位,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16%。江蘇、上海、浙江三省市占23%,湖南、安徽、湖北、廣西、江西等省區也較多,西南的四川、貴州、雲南次之,北方、華南地區較少。
如今,陶姓列全國83位,人口近280萬。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陶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現主要集中於安徽、雲南、江蘇、四川四省,大約占全國陶姓總人口的40%,其次分布於浙江、江西、重慶、湖北、湖南、廣西、河南,這六省市的陶姓又集中了30%。安徽為陶姓第一大省,約占陶姓總人口14.5%。
陶姓分布很廣,但分布不均衡。在浙滬、皖蘇大部、河南東南、湖北西部、江西北部、福建北端、雲貴桂、川渝南部、湖南西南和東北部、廣東西北、青海東部、甘肅中部、黑龍江西南、吉林、內蒙古東部,陶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達到0.24%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5%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占了全國總面積的25.7%,該地區居住了大約60%的陶姓人群。在皖蘇北端、魯豫大部、川渝鄂大部、陝甘南部、寧夏、青海東南、新疆西北、廣東大部、海南西部、江西南部、福建中部、內蒙古東部、黑龍江東北、遼寧,陶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2%—0.24%之間,其覆蓋面積占了全國總面積的31.7%,該地區居住了大約31%的陶姓人群。
姓氏文化
郡望堂號
濟陽郡:晉惠帝時分陳留郡置濟陽國,後改為郡,治所在濟陽(在河南省蘭考東北),領濟陽、考城(今民權縣東北)諸縣,轄區相當於今河南蘭考、民權一帶。東晉後期晉室南渡後,濟陽郡被廢黜。
丹陽郡:丹陽又稱潤州、丹楊郡,古地名。丹陽郡始建於西漢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後轄區縮小。隋朝滅後陳後廢曾廢黜,後隋煬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為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江)。北宋朝政和年間升為鎮江府。明、清兩朝乃至民國、現今的丹陽只是個縣級建制,位於江蘇溧陽旁邊,緊靠長江。
潯陽郡:西晉朝永興元年(公元304年)置潯陽郡,治所在潯陽(今江西九江)。唐朝時期改九江郡為江洲,唐朝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為河陽郡,至唐朝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復為江洲。
濟陽堂:以望立堂。
潯陽堂:以望立堂,亦稱九江堂、江洲堂、河陽堂。
丹陽堂:以望立堂,亦稱潤州堂、丹楊堂。
宗祠對聯
百梅望重;五柳名高:上聯典指元朝時期的新昌人陶復亨,字仁叔,南宋鹹淳年間試補國學,元初為興國軍教授,以詩文著名,有《梅花百詠》。下聯典指東晉朝時期的詩人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人,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職,因社會動亂,政治腐敗,辭官歸隱。宅旁有五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並作《五柳先生傳》。陶淵明長於詩文辭賦,多描寫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往往隱寓著對統治集團的憎恨和不願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對太平社會的嚮往;藝術上,兼有平談與爽朗,語言質樸自然,具有獨特風格。有《陶淵明集》。
山中宰相;耐久道人:
上聯典指南朝梁國的陶弘景,武帝時,禮聘不出,朝廷有大事必諮詢,故時有“山中宰相”之稱。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陶凱,工詩,自號“耐久道人”。
門垂碧柳;手運烏甓:
上聯典指晉朝時期的陶淵明,宅前植柳五株,自號“五柳先生”,作《五柳先生傳》。下聯典指晉朝時期的陶侃任廣州刺史時,曾朝夕搬運百甓(磚)於齋內外,以勵志勤力。
潯陽世澤;正字家聲:
全聯殿指晉朝時期的陶淵明,為潯陽柴桑人。
截髮易酒;運甓習勞:上聯典指陶侃母截髮易酒以待客,客嘆曰:“非此母不生此子。”下聯典指陶侃運甓勵志。
寸陰珍惜日;一刻愛春宵:全聯典指晉朝時期的陶侃事典。
詩畫文俱妙;教學做合一:上聯典指清朝時期的書畫家陶窳,湘潭人,晚居金陵。字若予,號甄夫,工詩文,精書法及篆刻,尤長畫花卉,淮陽頗重之。下聯典指現代教育家陶行知(公元1891~1946年),安徽歙縣人。曾留學美國,回國後,很早注意到鄉村教育問題。提出教學做合一及小先生制,要求教育與實際相結合,為人民大眾服務。著有《中國教育改造》等。
惜通萬里外;人為三才中:全聯典指北宋朝時期的禮、刑、戶三部尚書陶谷,有“命掬雪水烹茶”事典。
墨緣千里遠;書道萬年長:此聯為陶行知詩句聯。
行是知之始;學非問不明:此聯為陶淵明撰題聯。
以宇宙為教室;奉自然作宗師:此聯為陶淵明撰題聯。
位顯九州猶運甓;門栽五柳樂歸耕:上聯典指東晉朝時期的大臣陶侃,在廣州,朝運百甓於齋外,暮運於齋內。曾任荊、交等八州軍事,為政慎密,常勉人惜寸陰。下聯典指東晉朝時期的文學家陶淵明,任彭澤令,不為五斗折腰,去職為田。
華陽洞中諮國事;桃花源里可耕田:上聯典指南朝齊梁醫學家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號華陽真人。秣陵人(今江蘇南京)。仕齊拜左衛殿中將軍。入梁,隱居。梁武帝禮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輒就諮詢,時人稱為“山中宰相”。下聯典指東晉文學家陶淵明,任彭澤令,不為五斗折腰,去職為田。
兩江總督濟百姓;八州軍事惜寸陰:上聯典指清朝時期嘉慶年間進士陶澍(公元1779~1839年),字子霖,號雲汀。道光時官至兩江總督加太子少保兼管鹽政。他督辦海運,整理淮北鹽務,籌劃安徽荒政,疏浚吳淞江、瀏河以宣洩太湖諸水。
望重百梅稱韻士;名高五柳傲羲皇:上聯典指宋末元初詩人陶復亨,字仁叔,新昌人。宋鹹淳中試補國學,元初充興國軍教授。以文行名,有《梅花百詠》。下聯殿指東晉文學家、詩人陶潛(公元365~427年),字淵明,尋陽紫桑人(今江西九江)。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羲皇”,指伏羲氏,古人想像中認為伏羲氏以前的人無憂無慮,生活閒適,所以陶隱士自稱為“羲皇上人”。有《陶淵明集》。
正義終能除大敵;丹心永照著鴻章:此聯為中共八屆政治局常務委員陶鑄(公元1908~1969年)《過湯坑》詩句聯。
鵠寡興悲,自甘獨宿;鸞膠待續,聊寫相思:上聯典指周朝魯國陶嬰。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陶谷。
一代儒臣,開奠安之偉業;八州良牧,建恢復之奇勳:上聯典指明朝當塗人陶安,字主敬,元朝至正年間參加鄉試,任明道書院山長,後避戰亂住在家中。明初歷官左司員外郎、知制誥兼修國史、江西行省參知政事。學業上長於《易》,當時的禮儀制度,多由他裁定。有《陶學士集》。下聯典指東晉廬江潯陽人陶侃,字士行,由縣吏升至郡守。永嘉年間任武昌太守,建興初年官荊州刺史、廣州刺史,太寧年間以荊州刺史加征西大將軍,蘇峻、祖約作亂,他協助庾亮、溫嶠收復建康,後任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勤於職事,不飲酒、不賭博,常勸勉別人珍惜時間,為人稱道。
不忘先祖之風,門栽五柳;應勉後昆以學,詩詠百梅:此聯為安徽省長豐縣陶樓陶氏宗祠聯。
母賢截髮延賓,令子得八州都督;腰直棄官歸隱,吾家有五柳高風:此聯為安徽省蕪湖縣老鸛嘴陶氏宗祠聯。
家譜文獻
族譜名稱 | 編者 | 編纂時間與方式 | 藏地 | 備註 |
---|
浙江湯山陶氏宗譜 | | 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 |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
浙江會稽陶氏族譜三十二卷 | 陶原宰、陶在銘修 | 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 |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
陶氏宗譜四十四卷 | 陶守珩、陶守照等纂修 | 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五柳堂木刻活字印本 |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
湖南湘潭陶氏四修支譜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 陶成學等修 | 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連甓堂木刻活字印本 |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
江蘇潤州粵河西陶莊陳氏續修宗譜六卷 | 陳道德等纂 | 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鎮江南門外錦章木刻活字印本 |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
浙江鄞縣鄞東陶楚曹氏支譜 | 張原煒編 | 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 |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
江蘇江都陶氏宗譜二卷 | 陶玉金等纂 | 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五柳堂木刻活字印本 |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
江蘇江都陶氏族譜二卷 | 陶玉海等纂 | 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五柳堂木刻活字印本 |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
江蘇武進溧陽陶氏遷常支譜五卷 | 陶珙等纂 | 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石印本 |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附陶氏家集 |
江蘇武進陶氏支譜考證 | 陶贊唐等纂 | |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民國年間稿本一冊,今僅存第二~五卷 |
江蘇武進陶氏宗譜二十二卷,首一卷 | 陶邦楨等纂 | 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務本堂鉛印本 |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
江蘇武進陶氏宗譜八卷,首一卷 | 陶邦楨等纂 | 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務本堂木刻活字印本 |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
安徽宛陵蒲塘陶氏宗譜 | | 民國時期五柳堂木刻活字印本 |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今僅存第六卷、第九卷、第十九卷、第二十一~二十三卷 |
安徽宣城姑山陶氏宗譜十七卷,後集八卷 | 陶湘等纂 | 清光緖十八年(公元1892年)忠蔭堂木刻活字印本 |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今僅存第一卷、第五~六卷、第八卷、後集第一~八卷 |
江蘇常熟潯陽陶氏家譜四卷 | 陶文炯等纂 | 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鉛印本 |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
陶氏宗譜 | 陶茂森等纂 | 清光緒(公元1889年)廣安堂木刻活字印本 |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十二冊 |
陶氏宗譜 | 陶懷德等纂 | 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廣安堂木刻活字印本 |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五冊 |
陶氏宗譜 | 陶士華等纂 | 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崇德堂木刻活字印本 |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
浙江義烏陶氏宗譜----------------- | | 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木刻活字印本 |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今僅存第二卷、第四卷、第六卷、第九~十二卷 |
湖南寧鄉陶氏六修家譜 | | 民國時期潯陽堂木刻活字印本 |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今僅存第二卷、第八卷、第十卷 |
湖南寧鄉勒水雙江陶氏五修族譜二十二卷 | 陶崇孝等纂 | 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敬義堂鉛印本 |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今僅存第一~十卷上冊、第十一~二十二卷 |
江蘇暨陽陶氏宗譜 | 陶汝榮等纂 | 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五柳堂木刻活字印本 |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今僅存卷首 |
字輩排行
陶淵明嫡系後裔字輩:“聰文之國金元宗天玉成其餘思正大”。
安徽淮南陶氏字輩:“肇祖淵源深徒壽著簪纓績善貽輝久存仁有餘馨訓庭崇禮義憲法在綸經守政維敦益謙祥永致寧育才鑄國棟依閭奉雙親聖賢高德尚詩書丹桂尊同宗拾萬戶支派百億名耕讀居皖北文風澤士林公忠傳世遠五柳震家聲香火乾坤大綿延蔭子孫”。
安徽宛陵、當塗陶氏字輩:“乾坤震巽坎離艮兌知仁聖義中和孝友睦姻任恤禮樂射御大振家聲秉承世德肇錫榮光佑啟允茂”。
安微合肥陶氏字輩:“崇(叢)象(賢)詩(詞)歌(賦)”。
安徽宣城陶氏字輩:“賢良庭……”
安徽全椒陶氏字輩:“永昌萬……”
安徽蕪湖陶氏一支字輩:“大定紹宗……”
安徽蕪湖陶氏宗譜:“可生宜善訓修宗……”
安徽蕪湖陶氏一支字輩:“萬事承大有運守好時光”。
安徽馬鞍山陶氏字輩: “本立道深徳厚以廣…………”
安徽無為陶氏一支字輩:“長光裕……”
安徽無為陶氏一支字輩:“章成茂盛宜興昌發”。
安徽長豐下塘集、陶家湖、埠里陶氏字輩:“榮華孟應兆馮泰中賢良吉德傳有慶存新理志強”。
安徽巢湖陶氏字輩:“宗明德……”
安徽淮北陶氏字輩:“甲雲建吉廣延嗣緒”。
安徽陶氏一支字輩:“芳懷福電……”
安徽阜陽陶氏字輩:“之夫(玉以)龍(丙)真祥”。
安徽定遠、湖南靖州陶氏字輩:“成宗輝祖先德永芳秉禮守義世毓賢良”。
安徽鳳陽、山東威海陶氏字輩:“嘉傳遵俊澤倫憲啟家升恩義緯思廣范章智寶成”。
安徽六安陶氏字輩:“國家世繼懷宏忠厚”。
安徽宿州陶氏一支字輩:“兆廷洪(興)廣言四緒”。
安徽宿州墉橋區(大營二中)陶氏字輩:“兆廷洪(興)廣言四緒”。
安徽宿州陶氏一支字輩:“兆廷洪(或興)廣言四緒”。
安徽當塗陶氏字輩:“朝明良家……”
安徽蕪湖陶氏字輩:“大德啟宏基善述宗”。
安徽長豐陶氏一支字輩:“吉德傳有慶存興理國強”。
安徽長豐陶氏一支字輩:“存仁有餘馨旭”。
安徽壽縣陶氏字輩:“元宏學如善應良克師昌”。
安徽廬江陶氏字輩:“德自龍方善”
貴州沿河縣陶氏字輩:德義萬仕仁 再正通光達 遠立佐朝廷 本治國中心
浙江寧波、定海洞岙萬榮陶氏字輩:“嘉靖祖宗德忠孝允朝廷性學冠”。
浙江寧波、定海鹽倉共裕陶氏字輩:“文武義祿忠良正邦安寧嗣世存道德積善有餘慶希言耕儒業教子傳名芳”。
浙江寧波、定海紫微陶氏字輩:“志全興……”
浙江泰順陶氏字輩:“孔顏曾閔雍孟程朱長傳道統永為聰敏”。
浙江瑞安陶氏字輩:“喬崇酉佑仁賀經福紹百文千萬世文昭忠邦(旻顯)洪宗(秉)得(璋)志(俊)存(傑)永(賢)惟(良)一啟士正九應茂芳大兆文學家道常光”。
浙江泰順陶氏字輩:“永文良□友金聖朝廷振家”。
浙江新昌、會稽鑑湖陶氏字輩:“幸昌純粹經聰明睿智祖述章奏”。
浙江紹興、會稽三都陶氏字輩:“建業傳家基德可綿世澤貽謀垂訓繼述勇振宏聲”。
浙江婺州、通化陶氏字輩:“會定榮仁智風尙阜俊偉明賢愷悌敦崇禮義忠良顯達清廉懿範雍熙和睦憲堂常發福田”。
浙江東陽、義烏陶氏字輩:“元敏隆錫維敦厚微典昭垂孝廉整肅綱常家永保紹承訓彥恆綿”。
浙江麗水、宣平陶氏字輩:“資質英俊傑仁義禮智信福祿壽泰榮華富貴卿天道大仲得明時海日元有德清邦祥國家慶興隆”。
浙江黃岩陶氏字輩:“大朝叔九天光嗣宗毓秀”。
浙江臨海陶氏字輩:“原思仕廷伯仲榮昌華國朝光叔季文芳西都毓秀東嶽開基和宗康樂甫世雍熙”。
浙江縉云云灘村陶氏字輩:“宗祖彝倫敘昭穆棠棣嗣興孝友敦英才道德恆康泰仁義清廉敬讓溫良惠和善崇謨烈詩書禮樂文明盛俊傑賢豪世澤昌”。
浙江縉雲筠川村陶氏字輩:“歳律呂調陽雲騰致雨露結為霜金生麗水玉出昆崗劍號巨闕珠稱豪光果珍李柰采重介將”。
浙江縉雲湶塘村陶氏字輩:“睦族百仟萬億進修正忠文武高崇善淳厚富盛昌榮星晉康泰隆德敬慈祥愷悌端家道聲名永遠長溫良恭儉讓倡禮尙楊”。
浙江浦江陶氏字輩:“鴻開興創基澤美思貴重佳章應元嘉成紹啟維道彥聖登雲守經達權通義繼承永世”。
浙江會稽、湖南祁陽支陶氏字輩:
諤房支派:“士學大正明廷世登承其祖德永望賢能”;
諫房支派:“士學觀光家際榮昌宏基紹啟忠孝傳香”;
詳房支派:“世裔源遠宗澤孔長宜繩先志可步前芳”;
三房合派:“承先懷祖德步武望賢良厚澤同沾蔭宏基冀顯揚修齊崇孝友敦睦重倫常奕代書香繼千秋冶續芳”;
合族改派:“承先懷祖德望賢能仁興義盛祥發賢恆宏基肇啟武敏揚芬澤隆積厚修齊治平”。
浙江金華、四川蒼溪陶氏字輩:“士裔履德澤傳家啟詩書丕繼思中正積善德慶余祥瑞鐘時彥經倫裕邦昌宗耀光輝遠富延世代長”。
湖北黃崗、大冶金牛陶氏字輩:“元勛克儉有德至高上舜隆慶文士開邦詩書世澤堂構家聲鴻圖永定俊業維新大啟先哲裕後光前貽謀志遠望聖希賢仁義禮信詳瑞其恆順守法紀萬代昌全”。
湖北黃岡、大冶鐵山陶氏字輩:“興富守清龍舜中君世輔易遠爾天文光安茂永福濟陵傳德業克紹應豐隆道學承先緒義方教子崇正心宜達用立志自成功相繼賢才懋榮華萬代同”。
湖北麻城陶氏一支字輩:“立孝宜敦飭尊親必性生本原經篤厚作述尚賢能瑞定慈和頌祥多福壽賡會逢昌運晉鳳詔慶恩榮甫卿汝添日以玉世人一克文思應之啟鳴懋守德惟崇嘉正志光良友繼士如承宗可延萬年永邦兆”。
湖北麻城陶氏一支字輩:“玉宗萬正啟一世永之榮爾崇興隆盛月照大光明吉祥長浩俊才智建國昌賢德仁和義偉業定宏輝”。
湖北麻城沙河、重慶萬州陶氏字輩:“有(友)唐(朝)開基業(澤)繼續發其(奇)強天地人和永遠於斯(世)”。
湖北天門陶氏字輩:“英敏單方齊家治國文學武梁”。
湖北黃岡陶氏字輩:“耳從興農順月照大光明”。
湖北黃岡武穴陶氏字輩:“大啟金純秀光生玉太榮”
湖北漢川陶氏字輩:“忠正傳家遠修齊永世昌守成崇紹述作德啟賢良”。
湖北襄樊陶氏一支字輩:“正先德安守”。
湖北襄樊陶氏一支字輩:“講克明典……”
湖北襄陽陶氏字輩:“春永作化長繼舒雲傳香”。
湖北南漳陶氏字輩:“倫常典禮茂德增容”。
湖北武漢陶氏字輩:“啟明茂守德維宏家正治”。
湖北孝昌陶氏字輩:“仁義道德守之則正”。
江西遷湖北陶氏字輩:“英敏端芳齊家治國文學武梁一朝朝廷百代永康”。
江蘇南京陶氏字輩:“大德文昌盛世正本君心定家承慶尚偉祖永延長”。
江蘇新沂陶氏字輩:“計紅永昌……”
江蘇高郵陶氏字輩:“長廣殿鳳正忠厚永久遠傳家萬世昌”。
江蘇江寧陶氏字輩:“德翟延鴻緒敬盛照文淵”。
江蘇蘇州陶氏字輩:“殿庭文明士習恩應鴻昌學成安幫貴福壽正延長”。
江蘇灌雲陶氏字輩:“步貴立學維”。
江蘇溧陽、常州陶氏字輩:“仁元應武德師映克懋鼎祖”。
江蘇徐州陶氏字輩:“寶計宏永昌”。
江蘇沭陽陶氏字輩:“殿庭文明士習恩應鴻昌學成安幫貴福壽正延長”。
江蘇連雲港陶氏字輩:“洪文明志……”
江蘇灌雲陶氏字輩:“步貴立學維”。
江蘇宿遷、泗洪陶氏字輩:“錫家景正德(玉)殿(長佃)繼(同友)士守”。
江蘇吳江陶氏字輩:“言忠思祖……”。
江蘇泗洪陶氏字輩:“錫家景振德殿(佃長)繼(友)士守成”。
廣西平樂縣陶氏字輩:“濟世良才光祖烈……”
寧夏固原市陶氏字輩:“宗正文俊萬……”
宗族特徵
1、陶姓南遷要早於其他姓氏。早在兩漢時期,陶姓已有人渡過長江並繁衍發展。
2、陶姓多品性高潔之人。如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山中宰相陶弘景,率眾起義的陶峙岳,不同流合污的陶鑄等。
姓氏名望
古代名人
陶謙(132年~194年),字恭祖,丹楊(今安徽當塗東北)人。漢末群雄之一,官至安東將軍、徐州牧,封溧陽侯。
陶侃(259年~334年),字士行(或作士衡),江西鄱陽人,東晉名將,
大司馬,都督八州諸軍事,精勤吏職,不喜飲酒、賭博,惜時如金,主政廣州時,朝夕運躄,以勵其志,為人稱道。
陶淵明(約352年~426年),名潛,字元亮,號
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人,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曾做過幾年小官,後因不願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傳世名作有《飲酒》、《
歸園田居》、《
桃花源記》、《
五柳先生傳》、《
歸去來兮辭》、《閒情賦》等。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先江蘇南京)人。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卒謚貞白先生,時稱“山中宰相”,南朝南齊南梁時期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陶安(1315年~1368年),字主敬,安徽當塗人。博涉經史,尤長於《易》,參幕府,入翰林,政績卓著,為制定明代樂章禮儀,典章制度做出重要貢獻。卒於官,帝親為文以祭,追封姑孰郡公。
陶凱(?~1373年),字中立,自號“耐久道人”,浙江臨海人。出身寒微,聰穎好學,常以詩文書畫交友,頗負盛名,被譽為當時文壇之首。深得朱元璋賞識,被朝廷徵召,官至禮部尚書,為制定明代樂章禮儀,典章制度做出重要貢獻。
陶宗儀(?~1412年),字九成,號南村,浙江黃岩人。明代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博學工詩文,善書法,好藏書,尤多精抄本。築室名“南村草堂”,代表作有《
輟耕錄》、《
說郛》等。
陶汝鼐(1601年~1683年)字仲調,別號密庵,湖南寧鄉人。明亡削髮為僧。工詩文詞翰,海內有“楚陶三絕”之譽。文雋逸,有奇氣,詞賦尤工。書法初出入米芾,晚為顏魯公,所過寺院輒為制碑銘聯榜,至今寶貴。
陶窳(1657年~1719年)字甄夫,號楚江陶者,巴陵(今湖南嶽陽)人,工詩文,精書、畫,能篆刻。
陶澍(1779年~1839年)字子霖,號雲訂,湖南安化人,清代大臣,經世派主要代表人物。先後調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撫,後官至兩江總督加太子少保,卒贈太子太保銜,諡文毅。
現代名人
陶成章(1878年~1912年),字煥卿,號陶耳山人,浙江會稽陶堰人,
光復會創立者之一。曾兩次赴京刺殺慈禧,後積極奔走革命,設北伐籌餉局、光復軍司令部,任總司令。後被蔣介石、王竹卿暗殺,年僅35歲。
陶孟和(1887年~1960年),原名履恭,祖籍紹興,生於天津,社會學家,1949年10月起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是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的創始人,對科學院圖書館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陶行知(1891年~1946年),徽州歙縣人,中國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義戰士,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愛國者,是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著有《中國教育改造》等。
陶峙岳(1892年~1988年),又名陶紀常,號岷毓,湖南寧鄉人。中共優秀黨員、早期民主主義革命先鋒戰士、著名愛國將領、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陶元慶(1893年~1929年),字璇卿,浙江紹興人。民國時期著名美術家、畫家和書籍裝幀藝術家。曾為魯迅的《祝福》、《故鄉》、《墳》、《朝華夕拾》等多幅作品設計封面畫,在裝幀藝術中的成就前無古人。
陶冷月(1895年~1985年),原名善鏞,世稱冷月先生,江蘇蘇州人,著名畫家。傳世作品《松雪》、《月梅》等,有《冷月畫集》三冊行世。
陶希聖(1899年~1988年),名匯曾,字希聖,筆名方峻峰,湖北黃岡人。史學家, 歷任國民黨總統府國策顧問、設計委員主任委員、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央日報董事長,中央評議委員等職。
陶博吾(1900年~1996年),名文,字博吾,別署白湖散人、栗里後人,江西彭澤人。詩、書、畫造詣皆深,書法繪畫沉雄厚重、古傲拙樸、奇異生動,詩文情感真摯、意境超遠,著述頗豐,有《博吾詩存》等。
陶鑄(1908年~1969年),湖南永州人,中共優秀黨員,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黨和軍隊卓越的政治工作者,卓越領導人,曾擔任中共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兼中央宣傳部部長等職。1969年11月30日,在合肥含冤病逝。
陶國清(1911年~1992年),安徽金寨人,原名陶明和。1929年入伍,,為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先後任軍分區司令員、省軍區副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街。
陶亨鹹(1914年~2003年),原籍浙江紹興,生於天津。機械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機械工程技術領導工作,為機械工業的科技進步和人才培養作出了貢獻。
陶漢章(1917年~2010年),江西進賢人,開國少將。出身於五代書香世家,早年追隨吉鴻昌反蔣抗日。後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平生著述頗豐,約有100餘萬字。
陶大鏞(1918年~2010年),生於上海,著名經濟學家。生前曾擔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民盟中央名譽副主席、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榮譽會長、全國政協常委、全國人大常委等職務。
陶詩言(1919年~2012年),浙江嘉興人,著名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生前從事大氣環流和天氣動力學研究工作,為中國天氣預報業務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當代名人
陶德麟,1931年10月生,湖北武漢人,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武漢大學哲學教授,博導,曾任武漢大學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和召集人等多項職務。
陶文銓,1939年3月生,浙江紹興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西安交大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西交利物浦大學校長。
陶文釗,1943年2月生,浙江紹興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美關係史研究會會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陶喆,1969年生於香港,華語創作流行歌手,實力派唱將,有華語R&B音樂教父和台灣Babyface的美譽。代表作有《愛很簡單》《蝴蝶》《沙灘》《Melody》等。
陶晶瑩,1969年生於台灣,祖籍遼寧。台灣主持人、歌手、作家,有著台灣主持界“
三後一王”之稱。曾獲金鐘獎最佳女主持人獎,主持節目有《大學生了沒》、《超級星光大道》。
陶虹,1972年生於江蘇無錫,著名影視演員,曾獲金雞、華表、飛天最佳女演員獎、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建國60周年突出貢獻獎等。代表作有《陽光燦爛的日子》、《春光燦爛豬八戒》等。
陶哲軒,1975年生,澳大利亞華人,澳洲惟一榮獲數學最高榮譽“
菲爾茨獎”的澳籍華人數學教授,是繼1982年的丘成桐之後獲此殊榮的第二位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