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爾茲獎(Fields Medal),是據加拿大數學家約翰·查爾斯·菲爾茲(John Charles Fields)要求設立的國際性數學獎項,於1936年首次頒發,常被視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諾貝爾獎本身未設數學獎)。
菲爾茲獎每四年頒獎一次,在由國際數學聯盟(IMU)主辦的四年一度的國際數學家大會(ICM)上舉行頒獎儀式,每次頒給二至四名有卓越貢獻的年輕數學家。獲獎者必須在該年元旦前未滿四十歲,每人將得到15000加拿大元(CAD)的獎金和金質獎章一枚。
截止2018年,世界上共有60位數學家獲得過菲爾茲獎,其中2位為華裔數學家,分別是1982年獲獎的數學家丘成桐和2006年獲獎的數學家陶哲軒。據相關資料統計,截止2018年,哈佛大學相關的菲爾茲獎得主數量(校友、教授和正式研究人員等)位列世界第一(18位),巴黎大學(16位)位列世界第二,普林斯頓大學(15位)位列世界第三,而巴黎高等師範學院(14位)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14位)並列世界第四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菲爾茲獎
- 外文名:Fields Medal
- 首次頒發:1936年
- 周期:4年
- 創始人:約翰·查爾斯·菲爾茲
- 最近頒發:2018年8月
歷史由來
歷史背景
被命名人
評審要求
授獎儀式
獎章結構
獲獎名單
時間 | 獲獎人 | 國籍 | 地點 | 獲獎成就 | 年齡 | 備註 |
1936 | 阿爾斯·阿爾福斯 Ahlfors,Lars Valerian | 美國 (芬蘭裔) | 鄧若瓦猜想 覆蓋理論 | 29 | 沃爾夫獎 挪威,1981 | |
傑西·道格拉斯 Douglas,Jesse | 美國 | 普拉托極小曲面問題 變分問題的反問題 | 39 |
1954 | 小平邦彥 Kodaira,Kunihiko | 日本 | 推廣黎曼-羅赫定理 小平邦彥消解定理 | 39 | 沃爾夫獎 荷蘭,1985 | |
讓-皮埃爾·塞爾 Serre,Jean-Pierre | 法國 | 一般纖空間概念 同倫的局部化方法 同倫論的一些重要結果 | 27 | 沃爾夫獎 2000 |
1958 | 克勞斯·費里德里希·羅斯 Roth,Klaus Friedrich | 英國 (德裔) | 代數數有理逼近的瑟厄-西格爾-羅斯定理 | 33 | ||
雷內·托姆 Thom,René | 法國 | 35 |
1966 | 麥可·法蘭西斯·阿提雅 Atiyah,Michael Francis | 英國 | 阿提雅-辛格指標定理 拓撲k理論 | 37 | ||
鮑爾·約瑟夫·科恩 Cohen,Paul Joseph | 美國 | 力迫法 連續統假設與zf系統的獨立性 | 32 | |||
亞力山大·格羅登迪克 Grothendieck,Alexandre | 法國 | 38 | ||||
史蒂芬·斯梅爾 Smale,Stephen | 美國 | 36 |
1970 | 尼斯阿蘭·貝克 Baker,Alan | 英國 | 數論中的一些問題 二次域的類數問題 | 31 | ||
廣中平祐 Hironaka,Heisuke | 日本 | 代數簇的奇點消解問題 | 39 | |||
謝爾蓋·彼得洛維奇·諾維科夫 Новиков,Сергей петрович | 前蘇聯 | 32 | 沃爾夫獎 2005 | |||
約翰·格里格·湯普遜 Thompson,John Griggs | 美國 | 有限單群的伯恩德賽猜想和弗洛貝紐斯猜想 | 38 | 沃爾夫獎 1992 |
1974 | 大衛·布賴恩特曼福德 Mumford,David Bryart | 美國 (英裔) | 37 | |||
恩里科·龐比里 Bombieri,Enrico | 義大利 | 34 |
1978 | 查里斯·費弗曼 Fefferman,Charles | 美國 | 29 | |||
皮埃爾·德林 Deligne,Pierre | 比利時 | 34 | ||||
丹尼爾·奎倫 Quillen,Daniel G. | 美國 | 代數k理論的亞當斯猜想、塞爾猜想 | 38 | |||
格·阿·瑪古利斯 Маргулис,Г.А. | 前蘇聯 | 關於李群的離散子群的塞爾伯格猜想 | 32 |
1982 | 阿蘭·孔耐 Alan Connes | 法國 | 運算元代數 代數分類問題 | 35 | ||
威廉·瑟斯頓 William Thurston | 美國 | 3維流形的葉狀結構及其分類 | 36 | |||
丘成桐 Shing-Tung Yau | 美國 (華裔) | 33 | 沃爾夫獎 耶路撒冷,2010 |
1990 | 德里費爾德 V.Drinfel’d | 前蘇聯 | 模理論 與量子群有關的hopf代數 | 36 | ||
瓊斯 Vaughan Jones | 紐西蘭 | 扭結理論 | 37 | |||
森重文 Shigffumi Mori | 日本 | 3維代數簇的分類 | 39 | |||
愛德華·威滕 Edward Witten | 美國 | 38 |
1994 | 布爾蓋恩 Jean Bourgain | 比利時 | 無限維的偏微分方程 | 40 | ||
利翁 P.L.Lions | 法國 | 非線性偏微分方程 玻爾茲曼方程 | 38 | |||
約克茲 J.C.Yoccoz | 法國 | 一般復動力系統的性狀和分類 | 37 | |||
葉菲姆·澤爾曼諾夫 E.Zelmanov | 俄羅斯 | 群論的弱伯恩賽得猜想 | 39 |
1998 | 博切爾茲 R.E.Borcherds | 英國 | 魔群月光猜想 卡茨-穆迪代數 | 38 | ||
高爾斯 W.T.Gowers | 英國 | 巴拿赫空間理 超平面猜想 | 34 | |||
孔采維奇 M.Kontsvich | 俄羅斯 | 線理 扭結分類猜想 | 33 | |||
麥克馬蘭 C.T.Mcmullen | 美國 | 混沌理 復動力系統的主猜想 | 40 | |||
安德魯·懷爾斯 Andrew Wiles | 英國 | 45 | 特別貢獻獎 沃爾夫獎 1996 |
2002 | 法國 | 北京 | 證明了與函式域相應的整體朗蘭茲綱領,從而在數論與分析兩大領域之間建立了新的聯繫 | 36 | ||
符拉基米爾·弗沃特斯基 | 俄羅斯 | 發展了新的代數簇上同調理論而獲獎。 這一理論有助於數論與幾何的統一,並幫助解決了幾十年懸而未決的米爾諾猜想。 | 36 |
2010 | 吳寶珠 Bao Chau Ngo | 法國 (越南裔) | 證明了朗蘭茲綱領中的自守形式理論的基本引理 | 38 | ||
埃隆·林登施特勞斯 Elon Lindenstrauss | 以色列 | 遍歷理論的測度剛性及其在數論中的套用 | 40 | |||
斯坦尼斯拉夫·斯米爾諾夫 Stanislav Smirnov | 俄羅斯 | 證明了統計物理中平面伊辛模型和滲流的共形不變數 | 40 | |||
賽德里克·維拉尼 Cédric Villani | 法國 | 證明了玻爾茲曼方程的非線性阻尼以及收斂於平衡態 | 37 | |||
2014 | 阿圖爾·阿維拉 Artur Avila | 法國 (巴西裔) | 因利用強有力的重整化思想作為統一原理對動力系統理論的深刻貢獻改變了該領域的面貌 | 35 | ||
曼紐爾·巴爾加瓦 Manjul Bhargava | 美國/加拿大 (印度裔) | 在數的幾何領域發展了強有力的新方法, 並利用這些方法計算小秩的環數和估計橢圓曲線平均秩的界 | 40 | |||
馬丁·海爾 Martin Hairer | 奧地利 | 對隨機偏微分方程理論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特別地, 為這類方程的正則性結構創造了理論 | 39 | |||
瑪利亞姆·米爾扎哈尼 Maryam Mirzakhani | 美國 (伊朗裔) | 對黎曼曲面及其模空間的動力學和幾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 37 | |||
2018 | 皮特·舒爾茲 | 通過引入擬完備空間把算術代數幾何轉換到p進域上,並套用於伽羅瓦表示,以及開發新的上同調理論 | 30 | |||
證明了法諾代數簇的有界性以及對極小模型理論的貢獻 | 40 | |||||
34 | ||||||
澳大利亞 (印度裔) | 36 |
各高校菲爾茲獎得主
排名 | 大學名稱 | 地區 | 菲爾茲獎人數 |
---|---|---|---|
1 | 美國 | 18人 | |
2 | 法國 | 16人 | |
3 | 美國 | 15人 | |
4 (並列) | 法國 | 14人 | |
4 (並列) | 美國 | 14人 | |
6 | 英國 | 11人 | |
7 | 美國 | 9人 | |
8(並列) | 法國 | 8人 | |
8(並列) | 美國 | 8人 | |
8(並列) | 美國 | 8人 | |
11 | 俄羅斯 | 6人 | |
12(並列) | 美國 | 5人 | |
12(並列) | 美國 | 5人 | |
12(並列) | 美國 | 5人 | |
12(並列) | 美國 | 5人 |
社會評價
就獎金數目來說,菲爾茲獎與諾貝爾獎相比可以說是微不足道,但它的地位如此崇高原因有三:第一,它是由數學界的國際權威學術團體—國際數學聯盟主持,從全世界的頂級青年數學家中評定、遴選出來的;第二,它是在每隔四年才召開一次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隆重頒發的,且每次最多只有4名獲獎者;第三,也是最根本的一條,它是由於得獎人的出色成就。20世紀偉大的數學家外爾(H. Weyl)曾對1954年兩位獲獎者做出評價:他們“所達到的高度是自己未曾想到的”,“自己從未見過這樣的明星在數學天空中燦爛升起”,“數學界為你們二位所做的工作感到驕傲”。可見菲爾茲獎的地位與得主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