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達斡爾族,出自明朝末期達斡爾族達爾陶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黑龍江志稿》記載,達斡爾族達爾陶氏,亦稱多爾托爾氏,世居黑龍江伊敏(今嫩江支流諾敏河流域)、呼蘭(今黑龍江呼蘭)地區。後有鄂溫克族、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Dartao Hala。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達爾陶姓
- 拼音:dá ěr táo
- 滿語:Dartao Hala
- 源於:達斡爾族
讀音,姓氏淵源,郡望堂號,郡望,堂號,
讀音
達爾陶[達爾陶、多爾托爾,讀音作dá ěr táo(ㄉㄚˊ ㄦˇ ㄊㄠˊ),滿語為Dartao Hala]
姓氏淵源
達斡爾族、鄂溫克族、滿族達爾陶氏,在清朝後期多冠漢姓為達氏、陶氏、多氏等。
郡望堂號
郡望
馬 察:即今吉林省白山市,是著名的“長白人參”的重點產區與最大的出口基地。清光緒二十八年(壬寅,公元1902年)清政府依盛京將軍伊拉里·增祺、奉天府尹富察·玉恆兩人奏請,劃通化縣東部地方設治貓耳山,置縣名臨江,屬吉林副都統轄區興京廳;設八道江巡檢屬通化縣(公元1908年劃歸臨江縣)。清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公元1907年)廢將軍制,東北實行行省制,本地屬奉天省,仍轄於興京廳。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奉天省設東、西、南、北、中五路,本地屬奉天省東路道。民國二十三年(甲戌,公元1934年)東北淪陷時期改屬偽滿安東省。民國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年)劃歸偽滿洲通化省。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劃歸安東省通化專署所轄。民國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劃歸遼寧省。1949年劃歸遼東省。1954年8月劃歸吉林省管轄。1959年3月23日吉林省委批准撤銷臨江縣,設立渾江市。1960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渾江市府駐八道江鎮,隸屬通化地區。1985年2月4日國務院批覆(國函字[1985]17號)同意渾江市升格為地級市,並將通化地區的撫松、靖宇二縣和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劃歸渾江市管轄。1986年9月8日國務院批准設立渾江市八道江區、臨江區、三岔河區。1992年9月1日民政部批覆(民行批[1992]95號)同意撤銷渾江市臨江區,設立臨江縣。1993年11月28日民政部批覆(民行批[1993]237號)同意撤銷臨江縣,設立臨江市。1994年1月31日國務院(國函[1994]8號)批覆同意將渾江市更名為白山市。4月渾江市正式更名為白山市。1995年12月30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白山市三岔子區,設立江源縣。白山市轄臨江市、靖宇縣、撫松縣、江源縣、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和八道江區,市人民政府駐八道江區。2006年6月5日國務院(國函[2006]44號)批准:同意撤銷吉林省江源縣,恢復設立白山市江源區,以原江源縣的行政區域為江源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孫家堡子鎮。截至2006年6月,白山市轄兩個市轄區、兩個縣、一個自治縣,代管一個縣級市,即白山市、八道江區、江源區、臨江市、撫松縣、靖宇縣、長白朝鮮族自治縣。
呼 蘭:呼蘭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古稱胡拉溫屯。據歷史考證,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兩萬年以前,古代人類就在呼蘭地區活動,他們集體從事狩獵和採集,其社會發展已進入了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在風光秀麗的團山子留下了古人類活動的遺蹟。到了遼、金時期,該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己非常興盛,誕生了胡拉溫屯這個最早見於史書的村落,留下了大堡古城、穆兒昆城、石人城古墓石人、團山子七級浮屠寶塔等聞名遐邇的歷史遺蹟,並湧現出金國狀元徒單·鎰這樣名耀史冊的顯赫人物。清朝時期,呼蘭是黑龍江省最早開發的五城之一,清雍正十二年(甲寅,公元1734年)正式建呼蘭城,距今已有二百七十餘年的建城歷史,被視為“龍興之地”,受到長期封禁。經過一百多年的開發,到清光緒中葉之後,呼蘭號稱“滿洲糧倉”,城內店鋪林立、舟車輻輳、商賈雲集,成為南北經濟交流的中心。其後文化教育也隨之發展,尤以宗教文化盛行,建有慈雲寺、關帝廟、龍王廟、呂祖廟、清真寺、文昌閣、城隍廟及西方宗教文化的天主教堂。還湧現出著書論史的富永阿、崇尚儒學的烏珍布、積書數千卷的舒昶等文化名人。清光緒皇帝改元以後,推行科舉考試,呼蘭城鄉也因此大興官學,有了“江省鄒魯”及文化教育“甲於江省”的美譽。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呼蘭隸屬松江省,1954年屬黑龍江省,1958年劃歸哈爾濱市,2004年撤縣建區,現為哈爾濱市八區之一。區劃調整後,轄三鄉十鎮、四個街道辦事處。
堂號
呼蘭堂:以望立堂,亦稱龍興堂。
白山堂:以望立堂,亦稱馬察堂、興京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