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滅亡西山
1802年6月1日(
嘉隆元年五月初二日),阮福映經過多年南征北戰,終於宣布停止使用
後黎朝的
景興年號,改用新年號
嘉隆。自此,
越南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阮朝誕生。勢力日薄西山的
阮光纘還希望藉助清朝的力量對抗舊阮,派遣阮登𨼪為使者,前往
清朝求援。阮福映則於此時派遣
鄭懷德、
吳仁靜出使清朝,獻上繳獲的
西山朝印綬,並將被俘虜的海盜首領莫觀扶、梁文庚、樊文才三人移交清廷。
兩廣總督吉慶審問了三人,得知西山朝一直支持華南海盜的事實,將此呈報清廷。
嘉慶帝聞報後勃然大怒,下令驅逐西山朝使者,並命令吉慶將莫觀扶、梁文庚、樊文才三人按大逆罪凌遲處死。
隨後阮福映親率大軍北伐,清化督鎮阮光碟獻城投降。阮朝軍隊以摧枯拉朽之勢向北推進,並迅速攻占昇龍。
阮光纘率宗室大臣逃跑,在鳳眼縣被農民俘虜,六月二十三日送至昇龍。阮福映下令免除北河百姓一年的稅收。阮福映任命阮文誠為
北城總鎮,管理當地事務;又在北城設定
戶曹、
兵曹、
刑曹職務,分別由阮文謙、鄧陳常、範文登擔任。阮福映還冊封了後黎朝與鄭主的子孫,以安撫他們的支持者。
陰曆七月,阮福映率軍回到
順化,押解西山朝君臣至順化太廟行獻俘之禮。阮光纘及
西山朝宗室阮光維、阮光紹、阮光碟、阮文治、阮清、阮昕、阮勇等
凌遲處死之後五象分屍;武將
武文勇、
陳光耀等
梟首示眾;文臣
吳時任、
潘輝益等則被押往北城河內,在
河內文廟前施以鞭刑,然後釋放。阮福映又聲稱“朕聞為九世而報仇”,下令將
阮岳與
阮惠的屍體從墳墓中掘出,搗棄其骸骨;並將阮岳、阮惠、裴氏雁、阮光纘的頭骨處以“永禁監獄室”的處罰。
初期鞏固
阮福映在奪取政權之後,下令改革政治制度。1815年,阮福映參照中國的《
大清律》,頒布了《嘉隆律書》,總計398條。在官僚制度上,阮朝沿用了後黎朝的六部制度,各部以尚書為長官,下設參知、侍郎、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又設督察院以勸諫皇帝、彈劾大臣。對於爵位,阮福映規定不得封異姓大臣為王爵。皇子雖可以封王,但不能擁有實權。1815年,阮福映將此律書頒行各地。阮福映將越南全境分為
北城、嘉定城以及朝廷直轄區域三個部分。
在財政稅收上,阮福映重新規定了
丁稅、
田稅的相關法律。阮朝將全國的田地分為三等,按田地質量的優劣來衡量田稅徵收的多少。若地方遭遇自然災害,或者國家徵用壯丁修路、挖河、建城等,則酌情減稅。阮福映制定了丁簿、田簿制度,地方每隔五年對壯丁(18歲以上、59歲以下男性)、田地進行一次調查並編製成冊。阮福映頒布法律,禁止了後黎朝時期盛行的買賣公田的行為,但準許在應急的時候租借公田使用三年;超過期限不還者要受到法律的懲罰。阮福映還制定了商稅和礦稅,以及香、參、席、木、燕窩等稅收。朝廷規定商稅按照船舶的大小來徵收。
阮福映是通過暴力手段奪取政權的,因此阮福映手下的重臣多是武將出身。但阮福映意識到治理國家也需要文臣,因此在阮朝建立之後,阮福映恢復了被西山朝廢除的
科舉制度,在全國各地建立
文廟,在順化設立
國子監,推行
儒學,教授
四書五經。
明命時期
1820年2月3日(嘉隆己卯年臘月十九),
嘉隆帝駕崩。臨終前,嘉隆帝指定讓
黎文悅、范登興擔任輔政大臣。2月14日(正月初一),30歲的皇太子阮福膽正式舉行登基大典,改年號為“
明命”,並尊生母
陳氏璫為皇太后。明命帝是一位恬靜好學的君主。未即位之時,明命帝就與
黎光定、阮文誠等推崇儒學的大臣來往密切。繼位之後,他對
儒學推崇備至,常常秉燭夜閱奏章。明命帝勤於政事,在位期間進行了多項改革。不過為人多疑而且剛愎自用,事必躬親,要他親自
朱批才能成行。
明命帝繼位之後,立即進行官制、行政區劃、幣制、教育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意圖建立
中央集權的“文官政府”。在後黎朝末年,儒家政治的“
士農工商”秩序徹底被打亂,出現了“米罄逃荒,壹農貳士”的現象。這個現象在西山朝時代更甚。明命帝致力於恢復這種秩序。在位期間,他進行了多項改革,使
阮朝處於鼎盛時期。他還對
真臘(今
高棉)、
哀牢(今
寮國)進行軍事擴張,使越南的疆域達到有史以來的最大。在對外政策上,明命帝施行
閉關鎖國的政策,在國內則禁止
基督教的傳播。1839年,明命帝見清朝國力日漸衰弱,廢除了清廷賜予的國號“越南”,改為“大南”。1841年逝世,葬於
孝陵,子
紹治帝繼位。
紹治時期
1841年1月20日,明命帝逝世。2月11日,皇長子長慶公在
太和殿正式登基,並按帝系冊將阮福綿宗改名阮福暶,是為紹治帝。奉明命帝的遺命,張登桂、武文解、
阮知方、林維浹擔任輔政大臣,執掌朝政。
紹治帝繼位的時候,由於
真臘(今
高棉)女王安眉被張明講遷到
嘉定(今
胡志明市)囚禁,真臘人發動了大規模反對阮朝統治的起義。在由
博丁德差率領的
暹羅軍隊的支持下,流亡暹羅的真臘王子
安東回到真臘,希望復國。
林森也在
南圻的茶榮一帶發動反對阮朝的暴動。雖然有張明講、黎文德、阮公著、阮進林、林維浹率大軍鎮壓,但南圻叛軍、真臘人和暹羅軍隊互相聲援,因此仍無濟於事。謝光巨建議放棄真臘之地,紹治帝遂召駐守南榮城(今
金邊)的張明講回朝。阮朝軍隊也開始從真臘撤退。安東奪取了烏棟城,成為了新的真臘國王。
阮進林、阮公著率軍自真臘回到南圻攻打林森叛軍。但林森得到了暹羅軍隊的支援。紹治帝派黎文德為總統,率軍前去鎮壓。由
阮知方、阮進林守前江,阮公著、阮公仁守
永濟,
範文典、範文仁守
後江,三路並進,擊敗暹羅援軍,迫使其逃往真臘。不過由於安東不滿暹羅的統治,派人向紹治帝求救。1845年,紹治帝派武文解經略真臘之事,率
阮知方、尹蘊、尊室議攻入真臘,並包圍了烏棟城。
博丁德差與阮知方、尹蘊締結了和約,雙方軍隊都退出真臘,約定不再干涉真臘內政,真臘同時向阮朝和暹羅朝貢。1846年,安東派人到阮朝朝貢。翌年,紹治帝冊封安東為高棉國王,並封安眉為高棉郡主。
紹治帝與其父
明命帝一樣,對西方國家持保守和敵對的態度,不過紹治年間禁教比明命年間相對緩和。紹治帝依然延續明命帝的政策,對逮捕外國
傳教士的人進行獎勵,並將被捕獲的傳教士送往
順化監禁,命他們翻譯西方書籍。1845年,法國軍艦“女英雄”號駛入沱㶞港(今
峴港),艦長法萬·勒韋凱要求釋放5名被囚禁在順化的傳教士。紹治帝同意釋放這5名傳教士。此後紹治帝又陸續將順化的傳教士全部釋放。
1847年,法國政府得知越南不再有被囚禁的傳教士的時候,派遣德·拉皮埃爾、
黎峨分別率領兩艘軍艦來到沱㶞,要求越南解除對
天主教的禁令。3月23日,正值雙方展開商議之機,法國人發現有兵船停在軍艦附近,並且看見了岸上的炮台和防禦工事,懷疑阮朝朝廷對他們有敵意,便開炮擊沉了所有兵船,然後起錨離開了沱㶞。紹治帝大怒,再次重申了禁教令,並加強了對國內天主教徒的鎮壓。
嗣德時期
1847年,嗣德帝18歳即位,強化了對
天主教的鎮壓政策,拒絕與
法國拿破崙三世的來使交涉。1859年起,法國以保護傳教士和天主教徒的名義,
入侵並占領
西貢、
邊和、
巴地、
永隆。1862年越法簽訂壬戌條約(第一次西貢條約),越南割讓
邊和、
嘉定、定祥三省及
崑崙島,賠款2千萬,允許天主教傳播。法國控制越南南部。就在越南瀕臨亡國危機之時,曾經遊歷西方國家的阮長祚於1866年向嗣德帝上書,建議開放門戶、在外交上走親西方路線並且進行一系列內政、軍事、教育體制的改革。嗣德帝徵詢群臣的意見,遭到群臣的一致反對,因此最終沒有採納阮長祚的意見。
嗣德帝在位期間,北圻山賊橫行。嗣德帝招安了劉永福的黑旗軍,並在清朝的協助下逐漸平定了山賊。1873年,法國攻入河內,嗣德帝邀請
劉永福的
黑旗軍對抗法國。1882年,因貿易糾紛法國再次入侵北圻。
清朝出兵干涉,導致了次年
中法戰爭爆發。就在戰爭發生期間,嗣德帝於1883年7月17日駕崩。
衰落過程
阮朝有多次民眾起事。據越共學者指出,起事原因有
西山派報復、少數民族起事、農民遭剝削而不滿、
黎朝舊貴族號召“扶黎”、封建派系矛盾等等。據統計,嘉隆年間(1802─1819年)有民眾起事五十次,明命年間(1820─1840年)有二百多次,紹治年間(1841─1847年)有將近五十次,嗣德年間(1847─1883年)有十次。當中較大型的有潘伯鑅起事(1821─1827年),從
北圻發展到
太平、
南定、
清化等地,明命調動中、北部各地軍隊才將之擊破;南部有黎文𠐤的起事(1833─1835年),一度占據
嘉定及
南圻六省。這些起事雖終被鎮壓,但卻使阮朝統治備受打擊。
自中
英鴉片戰爭爆發,西力東侵,阮氏朝廷也感到“夷狄猖狂”明命以來法越關係轉差,阮朝遂遇上西方列強挑戰。1847年(紹治七年)農曆正月,法國派員到越南要求撤消禁教,當其艦隻駛到沱㶞時,以為越人有意施襲,於是開炮轟擊,擊沉越南戰船五艘。事後阮廷加強海防,在
廣南設鎮洋七堡。同年,英國派軍艦到沱㶞,向阮廷呈交文書,但阮廷拒收,就在爭持之際紹治帝得病去世,
嗣德帝繼位(1847─1883年在位)。嗣德年間,法國逐步進犯越南,從1856年(嗣德九年)起進攻沱㶞及嘉定等地,是為“法人取越南之濫觴”。1861年(嗣德十四年)法軍在對華作戰後全力進侵
南圻。1862年(嗣德十五年),迫使阮朝簽訂第一次《西貢條約》,割讓邊和、定祥、嘉定等地給法國。在法國軍事壓力下,曾有改革志士阮長祚向嗣德提出學習西方技術、改善政府素質等方案,雖得嗣德帝注意,但遭朝中官員反對,並隨著阮長祚去世而作罷。1867年(嗣德二十年)法國出兵侵占南圻西三省(
安江、
永隆、
河仙),又於1873年(嗣德二十六年)攻陷
河內,當時雖有中國
黑旗軍劉永福援越抗法,在河內大敗法軍,擊斃法國將領
安鄴,使法軍“膽破心寒”,但越南官員卻態度消極,正如越共史家
陳輝燎指出:“法軍前進到什麼地方,那裡的阮朝官吏就望風歸降。”1874年(嗣德二十七年),越法簽訂第二次《西貢條約》,其內容為法國承認越南的主權及獨立,而阮朝須承認整個南圻為法國領土,並開放河內、施耐汛(即
歸仁市)等地為通商口埠,法人既奪得領土,又取得在越南境內來往、經商之權。1882年(嗣德三十五年),法國再次出兵,攻打河內,次年(1883年,嗣德三十六年、協和元年、建福元年)占領順安港,迫使阮朝簽訂《
順化條約》,承認越南為法國
保護國。就在阮氏朝廷向法人節節退讓的同時,清朝與法國就越南問題展開
中法戰爭,越南境內亦掀起激烈的反法鬥爭。
政治
1802年(嘉隆元年),
阮福映滅
西山朝即位,改年號為
嘉隆(是為阮世祖,又稱嘉隆帝,1802─1819年在位),建立
阮朝。由於
黎末以來的大動亂,社會殘破,嘉隆帝曾說“一切民情國計,籌畫方殷”,致力恢復經濟,重建封建架構,穩固政權。嘉隆帝釐定丁稅、田稅,在歉收之年可酌情寬減。在政治架構方面,嘉隆不設宰相,以
六部管諸事,在全國各地分設二十三鎮及四營,每鎮挑選兵丁以作防務,君主委任親信擔任長官,稱為“五軍都統”。法律方面,嘉隆頒行《
嘉隆法典》(即《皇越律例》),以維護社會秩序。此外又實施
科舉,尊重
儒學,獎勵學術,促進教育事業。
明命帝時(1820─1840年在位)對中央及地方的官僚系統再作修訂,中央設
內閣管領諸事,又效法
宋朝樞密院及
清朝軍機處而置
機密院,處理重大政務,又劃定
九品正從官制;改地方各鎮為
省;對少數民族採取“流官制”,由朝廷派員監督酋長言行。阮朝自嘉隆帝便推行君主集權制,以“四不”為其統治模式,即不設宰相、不選拔狀元、不立皇后、不封賜王爵給皇族以外人士。立法、司法、監察、軍政、執法之權均操於皇帝。
外交
阮朝恢復與中國清朝的
宗藩關係,與
法國從交好到交惡,在
印支半島則積極增加影響力。嘉隆帝立國之始,便派使到清,求封為“
南越國王”,清朝
嘉慶帝不認同“南越”二字,改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於是開始以“越南”為國名。
對於法國,因嘉隆帝曾在開國戰爭中求助於法人,故此阮朝初年優待朝中的法籍人士,並讓法國商船到越南貿易。但對於《越法凡爾賽條約》,嘉隆則稱法國政府並未履行為由而作廢。明命時,禁止
歐洲傳教士在越南傳教,越法關係轉差,法人便對明命有所不滿,批評他“將法國人的恩惠拋之腦後,與歐州人為敵”。對印支半島上鄰國
高棉(又有真臘、高蠻等名稱),阮朝繼承
阮主時期的入侵政策,嘉隆時期便迫使其成為朝貢國,由阮廷冊封高棉國王。
暹羅(今泰國)亦企圖干涉高棉內政,嘉隆乃派軍進駐高棉,由其親信
黎文悅負責率領,又在南榮(即
金邊)修建城池,以“讋服”暹人,達至阮朝“
保護”高蠻的目的。到明命時改變高棉的行政區劃,使之同化于越南。此外,明命又與暹羅國爭奪
寮國國土,經多次用兵後,阮朝將國界擴張至
湄公河,與暹羅接壤。
紹治帝時因
南掌寇邊,阮廷採取“民聚地辟,邊備日完”的方針,在邊地增設官署,招募兵勇、土民、
清國商人開墾該區及防範南掌。基於阮廷的積極經略,其領土有所擴張,史稱阮朝“奄有安南,一統輿圖,幅𢄙所暨,南抵暹、臘,北夾清國,東至海,西逾哀牢。”
對於外商及對外貿易,阮朝有相關措施。如據《
大南實錄》載,嘉隆帝規定,外國商船在
嘉定經商離開時,官府須對船上每人賣給一百斤米,代價為每人三緡錢。明命時,有意招倈外商,乃對外來商船酌量寬減稅項,以示“柔懷遠人”。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