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黑龍江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意見

關於黑龍江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意見是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根據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省委八屆三次全會精神,所提出的對黑龍江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意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關於黑龍江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意見
  • 發布文號:黑政發[2000]35號
  • 發布日期:2000-04-17
  • 生效日期:2000-04-17
檔案發布,檔案全文,

檔案發布

【發布單位】80802
【失效日期】
【所屬類別】地方法規
【檔案來源】
黑龍江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意見的通知
(黑政發〔2000〕35號)
各行政公署,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直屬單位:
現將《關於黑龍江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意見》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2000年4月17日

檔案全文

根據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省委八屆三次全會精神,結合我省實際,特提出全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意見如下:
一、切實增強緊迫感
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切實增強結構調整的緊迫感
搞好我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是今年(2000年)和今後一個時期全省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我們一定要深刻認識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大意見,進一步增強抓好結構調整的緊迫感。
一是從農業階段性的變化看,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是大勢所趨。當前,我國農業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由於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農產品供給由長期短缺變為供求基本平衡、豐年有餘,有些品種出現相對過剩。對於黑龍江這樣一個農業大省來說,這種過剩更加明顯,農產品的供求格局已從總量不足的數量問題轉變為供求之間品種和品質不適應的結構問題。解決農產品低水平過剩問題,突破市場制約,滿足消費多樣化的需求,必須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把農業的發展轉到以提高質量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
二是從我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現狀看,已經到了非調整不可的時候。改革開放以來,我省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了重大調整,但是單一的糧食種植,低質的農產品,原料型的農業生產仍然是我省農業的最顯著特徵。雖然農產品總量大,但多為原料出售,過腹轉化和精深加工總量小、水平低。解決這些問題的唯一正確選擇,就是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這是我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出路和希望所在。
三是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進程看,搞好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已迫在眉睫。我國一旦加入這個開放的多邊貿易體系,在獲得平等、自由和規範貿易,增加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市場準入機會的同時,還將受到國際市場農產品的強大衝擊。關稅降低和非關稅措施取消後,對一些質量差、單產較低、技術含量不高、價值不具有優勢的農產品及加工品必然會帶來重大影響。隨著我國入世時間的日益臨近,只有未雨綢繆,及早作出反應,加快結構調整,才能在激烈的國內外市場競爭中占領制高點,贏得發展的主動權。
四是從增加農民收入看,最現實的選擇是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近年來,隨著供求關係的變化,我省農民收入增長呈現減緩甚至出現負增長的局面。1994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上年增長35.6%,1995至1997年分別降至26.7%、23.6%和5.8%,近兩年則出現了負增長。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乃至下降,直接原因是農產品質量差、生產效率低、缺乏市場競爭力。當前,依靠普遍提高農產品價格來增加農民收入已不可能。最現實的選擇就是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產品,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總之,搞好我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是解決我省農村經濟發展中突出矛盾的必然選擇,關係到我省農業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能否在國際、國內的競爭與發展中掌握主動權。只有適應農業發展新階段的要求,建立起具有較強市場競爭能力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才能最佳化資源配置,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
二、科學確定調整方向
重新審視我省農產品的優勢和劣勢,科學確定結構調整的方向
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必須充分認識國內外的大環境,正確分析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準確把握我省農產品在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的優勢和劣勢,進而科學確定結構調整方向、重點和措施。當前,我省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有很多有利條件。第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為結構調整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全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已穩定在300億公斤以上。多數畜產品自給有餘。有了農產品總量大幅度增長的有利條件,結構調整就有了很好的物質基礎。第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將為結構調整提供更廣泛的市場空間。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可以享受各締約方的無條件貿易最惠國待遇,得到主要已開發國家給予的普惠制待遇,從而改善農產品的貿易環境,增加我省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出口數量,擴大國際市場份額。第三,自然資源的多樣性為結構調整提供了基礎條件。我省幅員遼闊,自然資源豐富。耕地集中連片,土壤肥沃,有大草原、大水面、大森林,適於發展農林牧漁各業。我省開發建設晚,環境污染輕,發展綠色食品生產得天獨厚。第四,農民市場觀念的增強為結構調整提供了原動力。廣大農民已經認識到農業生產越來超受到市場的制約,市場觀念逐步增強,結構調整的積極性比較高。全省在結構調整中已經湧現出發一批有說服力的典型。
我省在農業結構調整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制約因素。一是國內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國內大宗農產品出現了結構性剩餘,我省地處偏遠,距離銷區遠,運距長,交易成本高,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二是面臨國際市場農產品的強烈衝擊。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將按國際規則逐步開放國內農產品市場,必將受到國際市場農產品的強烈衝擊,而受衝擊最大的是糧食。三是龍頭企業牽動力弱。規模大、牽動能力強的加工、銷售龍頭企業少,在產業化經營中的核心作用沒有真正發揮出來,與基地聯繫得不夠緊密。市場中介組織和農民經紀人隊伍發展慢,沒有形成群體優勢。四是傳統生產的慣性影響結構調整。部分農村幹部和農民怕冒風險,缺乏結構調整的主動性。即使想調整,也因為受信息、技術、資金等制約,不知道該怎么調整。
從全省看,大宗農產品最具競爭力的是奶類、肉類、蔬菜、瓜果、水產品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產品,糧食等土地密集型產業的產品要通過最佳化品質、提高單產、增加效益,重新構築優勢。
(一)糧食作物
1.小麥。我省是我國春小麥主產區,過去片面追求產量,導致小麥品質下降,省內麵粉市場也被省外產品占領。由於受自然條件限制和作物輪作需要,同時要滿足農民自食和地方加工需要,全省小麥播種面積應穩定在100萬公頃左右。近年來已培育出了一批優質專用小麥品種,但仍需在提高品質、提高單產和實施產業化上下功夫。
2.玉米。我省生產的大部分玉米因品質較差,無競爭力,再加上需求不足,積壓嚴重。今後玉米生產要在削減種植面積的基礎上,準確利用積溫,把好品種選用關,大力提高品質,切實解決好“水苞米”問題,在發展高賴氨酸飼用玉米、高澱粉、高油工業用玉米等專用品種生產上尋找出路。
3.水稻。我省生產的優質大米的品質和價格,在國內及國際上均有較大的優勢。要充分利用我省水資源,尤其是地表水資源,大力發展優質水稻生產,力爭到2010年把水稻種植面積由160萬公頃提高到233萬公頃。
4.大豆。因進口量大,專用品種少,造成了國內市場供大於求,價格下跌。我省是大豆主產區,要在提高單產和品質上下功夫,大力發展高蛋白、高油、芽菜豆等專用品種生產,把精深加工搞上去。
5.雜糧。90年代以來,國內、國際市場上谷糜、紅小豆、綠豆、紅芸豆、白芸豆等雜糧需求增幅較大,且效益高於其他糧食品種。因此,要把握市場需求,積極發展小雜糧生產,努力開拓國際國內市場。
6.馬鈴薯。我省屬高寒高緯度地區,適合馬鈴薯生產,尤其具有種薯生產的優勢,是全國重要的馬鈴薯產地,種植面積已達32萬公頃。但省產馬鈴薯受質量限制,影響了產品的深加工,目前仍以直接食用、菜用和加工粉條、冬粉、粉皮為主。而國外的馬鈴薯以深加工精品半成品食品為主。如培育出與國際接軌的馬鈴薯新品種,無論生產還是加工,都可呈大發展之勢。
(二)經濟作物
1.蔬菜。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同時,我省蔬菜生產旺季正是關內蔬菜生產淡季,在國內有一定的市場。要突出重點品種,加快發展名優特新綠蔬菜生產,搞好蔬菜保鮮加工和北菜南銷,積極擴大出口創匯。
2.花卉。在國際市場有優勢,國內市場需求也日益擴大,目前我省花卉種植面積不足全國的1.5%,要發揮比較優勢,搞好設施建設,建立花卉種子、種球良種繁育基地,發展盆花、切花種植,促其穩定發展。
3.瓜果。我省晝夜溫差大,西瓜、香瓜品質好,效益比較高。今後要發展適銷對路品種,擴大外銷,提高競爭力。有市場、有比較優勢的水果也要大力發展。
4.油菜。我省適宜種植“雙低(低芥酸、低硫甙)”油菜,今後應視市場需求情況適當發展。
5.亞麻。我省是全國亞麻行業的發展中心和原料生產基地。自去年(1999年)以來,亞麻產品銷售市場看好。當前的問題是長麻供不應求,因此要加快國內高纖品種的培育和引進國外亞麻優良品種,提高亞麻精深加工水平,促進亞麻生產穩步發展。
6.烤菸。國內菸葉供大於求,我省菸葉品質普遍不高。今年(2000年)要堅持適區種植,擴大優質菸葉生產,增強市場競爭力。
7.甜菜。因受蔗糖和進口糖的衝擊,我省製糖業已全面萎縮,要根據加工的實際需要,安排甜菜種植。
8.“北藥”。我省野生藥材資源豐富,是全國中藥材的主要產區之一,特別是人參、防風、鹿茸、黃芪、刺五加等名貴緊缺藥材,產量大,質量好,暢銷國內外。近年全省藥材種植面積在7000公頃左右,形成了七大系列中成藥產品,市場優勢明顯。今後要以中藥加工企業為龍頭,加大“北藥”開發力度,建設藥材生產基地,推進產業化經營,把“北藥”發展成為一個大產業。
(三)飼草飼料。
1.飼草。我省松嫩平原盛產優質飼草,要通過大力改良草原,推廣草地經營、人工種草及退耕還草,加大豆科牧草種植面積,在全國確立草業大省的地位,擴大飼草出口,促進畜牧業發展。
2.飼料作物。目前,我省種植的飼料作物主要是飼用玉米,面積比較小,不足耕地面積的1%。為了促進奶肉牛生產的發展,今後應大力推廣青貯玉米種植,同時發展飼用高粱、飼用南瓜等優良品種,逐步把飼草、飼料作物種植面積提高到20%左右,真正形成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另外,我省農作物秸桿資源豐富,要通過“三貯”、“三化”提高利用率,發展草食動物,實現節本增效。
(四)養殖業。
1.奶牛。我省是全國最大的奶牛生產基地,乳製品在全國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市場開發潛力大。要充分發揮這一產業優勢,擴大規模,提高單產,開拓市場,搞好精深加工,把奶牛業發展成為我省畜牧業的支柱產業。
2.羊。羊肉需求旺盛,肉羊生產效益比較好。我省是羊肉消費大省,省內供不應求。今後要重點發展市場前景好的肉用羊、絨山羊生產,使養羊業實現新的跨躍。
3.鵝。鵝是近年來市場需求增長最快的一個養殖品種,鵝絨、鵝肉市場需求旺盛,效益比較好。我省生產的鵝多銷往南方地區,供不應求。今後要以引進良種為核心,採取種草養鵝的生產模式,儘快把鵝生產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產業。
4.肉牛。近年來在多數農產品價值大幅度下跌的情況下,牛肉價格比較堅挺,說明肉牛生產開發的潛力比較大。國產牛肉之所以不能打入西方國家牛肉市場,主要是因為質量和衛生防疫不符合要求。因此,儘快提高牛肉質量是我省肉牛業發展的關鍵。今後,要以普及良種、加快改良、推廣先進飼養技術為主要措施,大力提高優質品種和高檔牛肉比重,到2010年達到總產量的2/3左右,把出欄率提高到30%這一合理水平,提高肉牛業的市場競爭力。
5.豬。豬肉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明顯的價格優勢。近年來我省生豬生產發展很快,已開始外銷。今後要發揮飼料生產優勢,抓住品種改良、科學飼養、規模經營、衛生防疫加工貯運等關鍵環節,發展生豬生產,擴大國內外市場占有率。
6.其他家禽。因在國際上無價格優勢,應以提高品種和單產為主,努力增強市場競爭力。特種珍禽養殖應視市場情況適當發展。
7.水產品。目前國內淡水養殖產品價格低於國際市場價格,有利於出口。我省淡水養殖要在原有鯉、草、鰱、鱅等幾大品種的基礎上,發展名特優新水產品養殖。
(五)山產品。
我省山產品資源豐富,山野菜、山野果、食用菌遍布全省林區,其中蕨菜、薇菜為我省傳統出口商品。今後要在保護資源的前提下,搞好山產品家庭種養和採集,大力發展山產品生產。
上述大宗農產品優勢和劣勢是就全省作出的分析,各地情況不同,農產品優勢和劣勢的表現也不盡一致,特別是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農產品優勢和劣勢也將出現相應的變化。因此,各地要根據本地實際和市場變化,對大宗農產品的優勢和劣勢進行科學分析,對結構調整的方向作出正確的戰略選擇。
三、總體思路和主要任務
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總體思路和主要任務
(一)指導思想。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不是簡單地多種點什麼、少種點什麼的問題,也不是一般的適應性調整,而是要全面提高農產品品質,最佳化農村產業結構,最佳化農業區域布局,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其實質是市場對農業資源的一次再配置,是生產者按照比較優勢原則在市場中的一次再定位。為此,全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指導思想是,深入貫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省委八屆三次全會精神,以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目標,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技進步為支撐,以產業化為牽動,以小城鎮為載體,堅持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總體規劃,突出重點,立體運作,配套推進,經過3年--5年的努力,切實把我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優,主導產業調強,運行機制調活,經濟效益調高,構建黑龍江省農業和農村經濟新優勢,為建設農業強省奠定堅實基礎。
(二)遵循的原則。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要把握五項原則:一要堅持市場取向。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和市場容量,市場需要什麼就生產什麼,避免盲目性和趨同性。二要堅持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發揮比較優勢,把市場需求和本地資源優勢結合起來,著力發展具有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和拳頭產品。三要堅持可持續發展。強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實現資源永續利用,注意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四要堅持民眾自願與政府引導相結合。用政策和信息引導農民自主調整農業結構,怎樣調整,調整什麼,都由農民根據市場需求、資源條件和生產經營水平作出選擇,不強迫命令,不搞一刀切。五要堅持措施配套。堅持把種、養、加、銷,科、工、貿、農,城鄉聯繫起來,通盤考慮,配套實施,務求實效。
(三)調整重點與目標。
一要最佳化區域布局,在構造區域優勢上實現突破。要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著力發展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村經濟新格局。全省分為五大農村經濟類型區。一是農區(糧食主產區)。要由單一糧食生產向多種經營轉變,由一般糧食品種向優質、專用品種轉變,由單純注重產量向提高效益轉變。重點發展優質糧食、經濟作物和飼料、飼草作物,儘快建立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並堅持農牧結合,以發展農牧兼業戶和專業大戶為重點,發展農區畜牧業,搞好糧食過腹、加工轉化增值。二是牧區半牧區。要把畜牧業作為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重點發展牛、羊、鵝等畜禽,改良品種,提高單產,增加效益,率先實現畜牧業“半壁江山”的目標。三是山區半山區。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林果業和山特產品等多種經營生產,特別要加快“北藥”開發,有選擇地搞好野生動植物家養、家植。要有計畫、分步驟地搞好退耕還林、還草,發展林區牧業,改善生態環境。四是城市郊區。充分發揮地緣和經濟優勢,減少糧食種植面積,大力發展肉蛋奶、蔬菜、瓜果、花卉生產,綜合開發庭院經濟,積極發展高效設施農業、觀光農業和農村二、三產業。五是邊境地區。要充分發揮口岸優勢,盯住境外市場搞調整,大力生產適銷對路的鮮活農產品,加快發展外向農業。力爭經過3年--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區域經濟新格局。
二要全面提高農產品品質,在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上實現突破。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大力縮減質量差、效益低、不適銷農產品生產,擴大有市場、有效益的優質農產品生產。糧食生產要按照保護生產能力、最佳化結構、提高品質、增加效益的方向調整。小麥重點推廣高麵筋、抗逆性強的高產高效優質品種,大豆重點推廣高油、高蛋白和雙高品種,玉米要以確保成熟脫水為前提,重點推廣適地適種的優良品種,下決心解決“水苞米”問題,水稻要積極擴大優質品種生產。要堅持良種良法結合,確保優良品種生產出高產優質產品。2000年,全省糧食優質品種率達到70%,2005年達到90%以上。其他經濟作物、畜產品、水產品和山特產品也要全面發展優質產品,切實把農產品品質調優,效益調高。
三要改變單一種植結構,在建立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上實現突破。要放下單純追求糧食總量的包袱,壓縮糧食麵積,積極擴大蔬菜、瓜果、麻煙、中藥材等經濟作物面積,加快發展飼草飼料作物種植,儘快建立以優質糧、高效經濟作物和飼草飼料作物為主的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2000年,全省糧豆薯播種面積713萬公頃,比1999年減少97萬公頃,增加水稻、大豆和雜糧面積,減少玉米面積,穩定小麥面積。同時要把飼用玉米從糧食作物中分離出來,按飼料作物管理。經濟作物發展到133.3萬公頃,比1999年增加17.5萬公頃。飼草飼料作物73萬公頃(其中飼用玉米67萬公頃),增加70萬公頃。糧、經、飼種植比例調整到77:15:8;到2005年,調整到60:21:19。
四要發展特色農業特別是綠色食品產業,在建設全國最大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上實現突破。從資源多樣化的特點出發,發揮比較優勢,發展特色農業,加快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生產格局。我省最具潛力和優勢的特色農業是開發綠色食品產業,要按照全省綠色食品發展規劃的要求,加大投入,搞好產品、市場的開發,推進綠色農產品向綠色畜禽、山特產品及加工產品發展,不斷擴大我省綠色食品規模、品種和市場占有率,儘快把我省建設成為全國最大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2000年,全省綠色食品面積發展到50萬公頃,綠色食品產量390萬噸,產值80億元,到2005年,分別達到100萬公頃、790萬噸和140億元。
五要加快發展以畜牧業為主的多種經營,在改變單一農業結構上實現突破。要把畜牧業發展成為我省的一個大產業、強支柱。穩定豬、雞,發展牛、羊、鵝,大力扶持綠色畜產品和特色養殖生產,推進規模化、集約化養殖,降低生產成本,搞好畜產品精深加工,儘快把畜牧業建成我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半壁江山”。2000年,全省肉、蛋、奶總產量分別達到161萬噸、80萬噸、152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6.5%、6.8%、5.0%,牧業產值131億元。到2005年,全省肉蛋奶總產量達到700萬噸,牧業產值達到240億元,占農業產值的40%。漁業,擴大養魚水面和精養面積,發展名優特新品種,搞好漁業多種經營生產,提高經濟效益。2000年,全省養魚水面發展40萬公頃,水產品產量40萬噸,漁業產值15億元。2005年,全省水產養殖面積發展到45萬公頃,水產品產量60萬噸,漁業產值25億元。林業,以營林為主綜合開發利用森林資源。2000年,全省造林面積要完成26.7萬公頃,退耕還林面積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42%,實現林業產值22億元。2005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44.7%。2000年,全省農林牧漁業產值比重調整到61.3:4.4:31:3.3,2005年調整到50.3:5.5:40:4.2。
六要以鄉鎮企業為支柱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在最佳化農村產業結構上實現突破。堅持發展與提高並重、突出優勢、突出特色、布局相對集中的原則,重點圍繞農產品加工、運銷和開發旅遊產品,加快發展鄉鎮企業。深化實施大豆、玉米“雙百萬噸工程”,積極發展食品加工業,大力開發糧化工業和飼料工業。加快發展農畜產品保鮮加工和運銷業、旅遊業、農村服務業等第三產業。把發展農村二、三產業與建設小城鎮結合起來,集中力量辦好106個省級鄉鎮工業小區,推動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2000年,全省鄉鎮企業增加值達到289億元,營業收入1175億元,實現利稅67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3.5%、13.5%和8.9%。農業和非農產業比重達到43:57。到2005年,全省鄉鎮企業增加值達到475億元,營業收入達到1925億元,實現利稅100億元。農業和非農產業比重調整到40:60。
七要拓寬農村就業領域,在農村經勞動力就業結構上實現突破。要針對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調整滯後的實際,進一步放活經營主體,鼓勵農村中有一技之長的勞動力進城務工經商。強化勞務輸出的服務和指導,積極組織農民進入國內外勞務市場,推動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要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建築、運輸、商飲、旅遊和農村其他服務業,大力發展農村流通組織和經紀人隊伍,擴大農民就業門路和增收空間。2000年,農村勞動力在一、二、三產業的就業結構由目前的83:7:10調整到80:8:12,到2005年調整到65:15:20。
四、強化措施務求實效
(一)實施科技創新戰略,推進農業科技進步。一要加快種子工程建設。把實施“種子優質化工程”作為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加快農業科技進步的首要任務。打破部門、行業界限,充分利用現有存量資產,加快培育、引進、推廣農畜優良品種。積極選育、引進品質優、產量高、抗病、霜前適期成熟、秋季脫水快、籽粒含水低的糧食優質品種。水稻要推廣直鏈澱粉、膠稠度、蛋白質含量適中的品種;玉米在品種選用上要普遍退回半個到一個積溫帶,重點推廣高澱粉、高賴氨酸、硬粒和半硬粒型後期脫水快的品種;大豆重點推廣高蛋白、高脂肪專用品種;小麥重點推廣蛋白質和濕麵筋含量高的優質專用品種。努力提高種子的精選加工率、包衣率、統供率。要強化種子的檢驗和質量監督,嚴把質量關。畜牧業要加強優良畜禽品種引進和改良,實行良種良法結合。生豬生產以推廣三元雜交為主。肉牛生產普及夏洛來、西門塔爾和利木贊等優良品種。奶牛生產全面採用凍精配種,加強後天培育和科學管理,儘快提高單產。羊類生產要大力發展優質肉羊和絨山羊品種。積極發展大鵝和優質毛皮動物生產。二要加快農業技術升級。大力開發和推廣優質高產高效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技術,農產品貯藏、保鮮、包裝技術,降耗增效技術和以生物措施為重點的綠色食品生產技術。積極推進農業科研和農技推廣體制改革,堅持科研與生產緊密結合,促進科技成果儘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繼續抓好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示範區和高科技農業示範區建設,使科技工作更好地為結構調整服務。2000年,科技對農業發展的貢獻率達到45.5%,2005年,爭取達到50%。三要加強農民素質教育。堅持抓好教育培訓,提高農民素質,增強農民吸納科技的能力。2000年要培訓550萬人次以上,實現每15個農戶有1名獲“綠色證書”農民的目標。
(二)實施龍頭牽動戰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一是扶強龍頭企業。省里要重點扶持一批有基礎、有優勢、有特色、有前景的龍頭企業,各地也要抓好這項工作。要根據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區域布局,通過改造提高一批有希望的,搞活一批有潛力的,掛靠一批外地的,引進一批國外的,發展一批非國有的等途徑,不斷增強龍頭企業的牽動能力,儘快形成群龍齊舞的局面。積極支持發展集體、私營、股份、合資、外商獨資的龍頭企業。加快發展一批高技術、高起點、高附加值、高效益的農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和流通商貿型的龍頭企業。要加大對重點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加快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不斷增強其技術、產品、市場開發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二是實施名牌戰略。圍繞龍頭企業發展名牌產品,推動存量資產向名牌產品和優勢企業聚集,在培育、宣傳、保護、壯大名牌上下功夫,構建我省農產品名牌優勢,充分發揮名牌的輻射帶動效應。三是加強基地建設。要按照相動集中、合理布局的原則,在繼續抓好60個省級農業產業化生產基地建設的基礎上,新建40個綠色食品和特色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推進農業產業化基地上規模、上水平。四是完善運行機制。按照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通過契約聯結、服務聯結、資產聯結等多種形式,建立和完善產業內部各環節互利互惠、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共同發展的運行機制,把農業產業化經營推向一個新的階段。
(三)實施市場開發戰略,著力突破市場制約。一要搞好市場體系建設。在抓好現有市場配套完善和擴大輻射帶動能力的基礎上,重點在產地批發市場建設上實現突破,加快建設一批牽動全省、輻射全國的農產品批發市場。規範農村市場秩序,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等違法活動,維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到2005年,全省形成種類齊全、輻射力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二要搞好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參照國際慣例和準則,從我省實際出發,抓緊制定和實施主要農產品的質量標準,完善檢測手段,落實優質優價政策。三要搞好農產品市場信息網路體系建設。抓緊建立上下貫通的農產品市場信息網路,完善信息發布制度,建立準確、系統、權威的農業信息體系,及時向農民提供價格信息、供求信息、生產信息、庫存信息,提供中長期的市場預測分析,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安排生產和經營。2000年,建成省、市、縣三級農業信息網,2001年延伸到鄉鎮,以後逐步發展到村,形成省、市、縣、鄉、村五級農業信息網,使農產品市場信息網路成為政府引導農民調整結構的重要手段。四要搞好市場中介組織建設。堅持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的原則,發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市場中介組織。供銷社要大力興辦專業合作社和村屯合作服務站。充分發揮各級各類經貿公司的作用。鄉村集體經濟組織要把服務從生產領域向流通領域延伸,積極開展農產品經銷服務。大力支持發展農民經紀人隊伍和各種形式的民間流通中介組織。積極發展訂單農業,按契約組織生產。五要搞好外向型農業建設。加大對外開放力度,擴大農業合作領域,增加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出口,擴大我省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占有率。
(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加強農業基礎建設。以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大力加強農業基礎建設,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一是加強防洪體系建設。繼續加快以松花江、嫩江幹流為主的大江大河防洪工程建設,使堤防的防洪能力在2000年汛前基本達到20年一遇的標準,並用10年左右的時間達到國家規定的防洪設計標準。抓緊進行音河、泥河、龍鳳山、太平湖等大型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工程建設,提高防洪能力。二是抓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設。重點搞好龍鳳山、江東、查哈陽、興凱湖、引湯5個大灌區的節水改造和13箇中型灌區的續建配套建設。鼓勵並支持農戶搞好以打井為重點的小型農田水利建設。2000年新增水田面積3.3萬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6.7萬公頃,到2005年,全省新增水田面積要達到33萬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47萬公頃。三是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城市效區及其他有條件的地區,要增加投入,積極開發和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努力提高農業生產的設施水平,走高投入、高技術、高產出、高效益的路子。要發展高效節能日光溫室,積極開發、引進、推廣節水灌溉設備,以及貯藏、加工等設備,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集約化水平。四是加快農業綜合開發進程。把開發的重點轉到以改造中低產田為主和保護生態環境上來,轉到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效益上來。2000年至2005年,突出抓好優質糧基地、優質畜產品基地、優質飼料基地、綠色食品基地、節水農業、生態農業和現代化農業示範區建設,充分發揮農業綜合開發在結構調整中的示範帶動作用。五是要以農機具配套研製、引進、更新為重點,抓好農機化基礎建設。要推進飼草、青貯作物的種植、收穫、加工機械化,多種經營生產機械化以及設施農業機械化。要建立各種農機專業服務中心,為農民提供服務,降低生產成本。要大力推行以深松為主體,翻鬆耙碎相結合的土地耕作制度,推行秸桿還田,改良土壤耕層結構,增強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六是實施生態農業工程。重點抓好以松嫩堤防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界江(河)防護林工程、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治砂工程等為重點的生態工程建設。繼續抓好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2000年至2005年,每年要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萬公頃以上。加強林地、草原和濕地的保護,嚴禁毀林、毀草開墾,搞好農村能源建設。抓好牡丹江市退耕還林工作試點,推動全省退耕還林工作的開展,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五)實施小城鎮帶動戰略,充分發揮小城鎮對結構調整的載體功能。要把小城鎮建設作為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發展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繁榮農村經濟的重要載體。一是搞好小城鎮建設的規劃。小城鎮建設要堅持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綜合開發,配套建設。各地、市、縣都要抓緊制定小城鎮發展規劃,合理確定小城鎮的性質、功能、布局、人口和用地規模,切實提高規划水平。二是加快建設小城鎮。要根據“五依三沿”(即依大城市、礦區、旅遊區、口岸、墾區和沿江河、鐵路、公路)和“撤併自然屯,建設中心村,發展小城鎮”的方針,力爭在幾年內建設成一批旅遊商貿型、工業帶動型、口岸邊貿型、資源加工型、生態保護型、墾區經濟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鎮。全省集中力量抓好26個省部級試點鎮和各縣中心鎮建設。各地也要突出重點,集中力量,加快發展各具優勢和特色的小城鎮。三是強化小城鎮的載體功能。小城鎮建設要與農村市場建設、發展鄉鎮企業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小城鎮的交通、通訊、水電等基礎設施,引導和吸引鄉鎮企業和各類農產品市場向小城鎮集中,促進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四是抓緊制定和完善促進小城鎮建設的相關政策。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各方面投資建設小城鎮,走出一條政府引導下主要依靠市場機制建設小城鎮的路子。要在戶籍管理、子女入學等方面完善相關政策,引導農民向小城鎮聚集,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
(六)實施體制創新戰略,努力營造推進結構調整的運行機制。要在長期穩定以家庭聯產承包為基礎、統分結構的雙層經營體制的基礎上,全面貫徹落實黨的農村政策,不斷深化農村改革,搞好組織創新和制度創新,努力營造推進結構調整的運行機制。一是圍繞發展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不斷培育和完善新的經濟組織。按照自我組織、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原則,積極鼓勵和引導農村幹部民眾大力發展專業協會、研究會、生產聯合體、產銷合作社等各種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逐步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引向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市場化經營的路子。二是在延長土地承包期的基礎上,探索和建立土地流轉機制。要在穩定完善土地承包關係,切實尊重和保障農戶的土地承包權、生產自主權和經營收益權的前提下,按照“明確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搞活使用權”的原則,支持和鼓勵土地向種田能手集中,發展土地聯戶經營和法人承租反包,促進土地要素的流轉,穩妥地推進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三是以質量效益為中心,建立指標考核新體系。要改變單純注重農產品總量增長的指標考核方式,不再把糧食總產作為考核指標,建立以質量效益為中心,突出單位資源效益產出能力、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農民收入增長的指標考核新體系。四是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切實轉變工作方式。各級政府要加強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工作的領導,將結構調整真正擺上重要日程。積極引導廣大農村基層幹部民眾進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樹立市場觀念、競爭觀念、質量觀念、效益觀念、科技觀念、開放觀念,推動結構調整的健康進行。有關部門要自覺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提供科學指導和服務,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點放在制定政策、改善環境、開拓市場、搞好服務上來。要把各項支農資金捆起來使用,集中力量辦大事,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各級幹部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大下基層,進行面對面的指導,把結構調整的目標、任務、措施落實到鄉、到村、到企、到戶、到人。要深入實際,開展調查研究,及時掌握並解決結構調整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認真總結推廣典型經驗,充分發揮典型的示範帶動作用,保證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工作順利進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