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黑龍江省委關於制定黑龍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2015年11月,中國共產黨黑龍江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黑龍江省委關於制定黑龍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共黑龍江省委關於制定黑龍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 審議機構:中共黑龍江省第十一屆委員會
  • 審議時間:2015年11月24日
  • 發布時間:2015年11月24日
背景,正文,

背景

“十三五”時期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決勝階段。必須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和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作為行動先導,切實提出黑龍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指導思想、奮鬥目標和重點任務,激勵全省人民堅定信心、攻堅克難、銳意進取、奮發有為,同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正文

一、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面臨的形勢
“十二五”以來,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和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全省上下堅決落實黨中央部署,堅持科學發展、主動作為,大力實施“五大規劃”戰略,全力推進“十大重點產業”建設,著力構建“中蒙俄經濟走廊”黑龍江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紮實邁進。“十三五”時期,要深刻理解把握中央對我國發展環境基本特徵的判斷,客觀分析、正確把握我省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機遇,保持戰略定力,頑強拼搏,開拓創新。
(一)“十二五”時期我省發展取得重大成就
經濟發展實力顯著增強。積極謀劃和爭取事關全省發展的重大問題上升為國家戰略,“五大規劃”全面引領經濟社會發展,贏得了重大政策機遇,新的發展動力不斷集聚,2014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5039.4億元,2011年到2014年年均增長8.9%。
現代農業加快發展。抓住國家賦予我省開展“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契機,用先進工業裝備農業、先進技術改造農業、先進理念經營農業,推動農業經營主體、農村土地產權制度、農村金融保險服務、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創新,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服務體系和經營體系建設取得新成就。農業生產關係更加適應生產力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迅速發展壯大。現代農業規模化發展進入新階段,探索和初步建立了保障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體制機制,糧食產量實現“十一連增”,2014年糧食產量達到1352億斤,全國糧食第一大省地位牢固確立。
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通過大力推進“十大重點產業”建設,促進結構調整。省重點產業項目建設取得成就,納入省重點推進建設的1462個產業項目,完成投資6000多億元,其中單體產業項目投資超過20億元以上的52個,拉動經濟成長的作用明顯提升。三次產業結構得到最佳化,第三產業快速增長,年均增速10.9%,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明顯上升、超過了第二產業;第一產業保持穩定增長;第二產業內部結構進一步最佳化,食品、高端裝備、新材料等產業占規上工業比重提高。
開發開放取得新成就。推進實施《黑龍江和內蒙古東北部地區沿邊開發開放規劃》,對俄全方位開發開放進一步加快。“龍江絲路帶”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並定位為“中蒙俄經濟走廊”核心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取得新進展,開通了哈爾濱經俄羅斯至德國漢堡的歐洲運輸通道。全省外貿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1.1%。
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突破。我省多年來謀劃的鐵路、公路、民航等交通和水利重大項目開工建設,“十二五”期間,哈大(大連)高鐵及投資324億元的哈齊高鐵建成運營,投資742億元的哈佳快速鐵路、哈牡客專、同江鐵路大橋中方段開工建設;投資836億元的2990公里高速公路、4420公里一級和二級公路、17604公里農村公路建成運營;機場數量達到11個,居東北地區首位,哈爾濱機場啟動擴建;投資390億元的“黑龍江、松花江、嫩江”幹流治理、胖頭泡蓄滯洪區、尼爾基引嫩擴建骨幹工程一期配套、青龍山灌區、奮鬥和閣山水庫等重大水利項目開工建設,生態高產標準農田等農田水利設施項目紮實推進,是水利建設投入最多的時期。荒溝抽水蓄能電站開工建設,哈爾濱、大慶、伊春、雞西等一批大型熱電項目建成投產。
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拓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得突破,國務院取消下放事項中涉及應取消的全部取消,非行政許可全面清零,省級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市縣權力清單制定完成並向社會公開,清理省級行政權力10068項,總精簡比例達到69%。規範行政權力流程。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改革創新開展。國企改革紮實推進。司法體制改革積極推進,農墾、森工法檢兩院移交地方管理順利進行。經濟社會發展環境不斷最佳化,動力和活力增強。
新型城鎮化積極穩妥推進。開展了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大中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增強,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投資771億元的“三供三治”項目新增日供水能力262萬噸、燃氣用戶94.5萬戶、城市供熱面積2.34億平方米、污水日處理能力132.5萬噸、垃圾日處理能力1.2萬噸,城市供水、燃氣、供熱普及率分別達到96.3%、87.8%和74%,城市污水、垃圾處理率分別達到85.1%和90%。
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加強。推進《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實施,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加大,整體生態化優勢不斷鞏固和加強。大力推進環境治理和節能減排,拆除或替代燃煤小鍋爐,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輛,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15.6%。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取得明顯成效。
民生持續改善。“十二五”期間,保障性安居工程預計完成投資2822億元,建設保障性住房204.5萬套,改造農村泥草(危)房108.6萬戶,居全國前列,近1000萬城鄉居民居住環境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十一五”末提高8752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提高4541元。累計新增城鎮就業309.1萬人,登記失業率始終低於控制目標。公共服務體系覆蓋面持續擴大,400多萬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人均標準提高1倍。各級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提高1倍以上。低保、低收入、重度殘疾人托底保障標準普遍提高。解決了1288萬農村及鄉鎮人口飲水不安全問題。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事業加快發展。社會治理明顯加強,平安黑龍江建設成效顯著。
按照黨中央部署,深入紮實開展了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鍥而不捨反“四風”改作風,全面落實從嚴治黨要求,作風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密切了黨同人民民眾關係,贏得了民眾信任和擁護,形成了團結向上、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良好政治生態,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凝聚了強大力量。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的時期,是城鄉面貌變化最大的時期,是人民民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是黨的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的時期。尤為重要的是,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系列重要指示,深化省情認識,科學把握髮展大勢,自覺遵循發展規律,有效應對各種困難挑戰,發展思路更加明晰、更加豐富、更加完善,發展措施更加有力,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好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贏得了主動。
(二)“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環境
按照黨中央對國內外形勢的判斷,“十三五”時期我國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戰略機遇期內涵發生深刻變化,我省發展也同樣面臨著有利條件和困難風險挑戰。
從有利因素看,黨中央、國務院對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在現代農業、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給予支持,為我省補齊短板、加快發展提供了重要政策保障。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拓展了我省對外合作新空間。俄羅斯遠東開發戰略提速,有利於我省發揮對俄區位和地緣優勢,深化對俄羅斯及東北亞和歐洲全方位合作。我國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變,國家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實施促進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升級政策,與我省的發展需求高度契合。我省“十二五”時期取得的成就為“十三五”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實施的務實政策舉措與國家政策支持疊加效應將進一步顯現,發展優勢進一步凸顯,資源配置市場化改革,現代農業、高品質食品、“網際網路+”、旅遊、養老健康、信息服務、對俄合作、科技成果產業化、部分地區的教育文化產業發展等潛力不斷釋放。五年來,我們積累了經濟社會發展寶貴經驗,全省上下對發展面臨的問題、機遇、挑戰,以及未來發展思路、主攻方向的認識更加統一,培養了一批懂經濟管理、善於抓項目、想幹事能幹成事的幹部隊伍。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加大反腐敗力度,大力治理懶政和不作為,發展環境不斷最佳化。
從不利因素看,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在相當長時期依然存在,近年油價、煤價持續下降,大慶油田原油減產對我省經濟形成負向拉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我們面臨的競爭更加激烈;國際市場需求不足,對我省裝備、石化等重點行業發展形成約束傳導。國內對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治理以及投資增長放緩,直接或間接影響我省一些行業發展,也對擴大投資產生影響。
我省自身發展也面臨一些突出問題和制約因素,主要是:結構性矛盾突出,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煤城、油城、林城等資源型城市發展面臨較大壓力,產業結構調整仍然面臨較大困難,農業大而不強,以資源開採和初加工為主的傳統產業比重過大格局沒有改變,特別是能源工業比重仍然一業獨大。城鄉發展不均衡,二元結構突出。資源性矛盾突出,石油、煤炭行業步入資源衰退期,重點國有林區天然林停止商業性採伐,資源行業和所在地區歷史問題積累多、包袱重,加之資源轉換和深加工不夠,可再生資源利用潛力沒有充分釋放,發展任務十分艱巨。體制性矛盾突出,國有經濟活力不強,非公經濟發展不快,創新發展動力不足。思想觀念解放不夠,發展理念相對落後,有些領導幹部專業化能力還不適應,企業創新意識不強,普遍忽略行銷、忽視與資本市場合作。
二、“十三五”時期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堅持穩中求進,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創新發展實施“五大規劃”,推進“中蒙俄經濟走廊”黑龍江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著力完善體制機制,著力推進結構調整,著力鼓勵創新創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加快老工業基地振興,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根據上述指導思想,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必須嚴格按照黨中央的要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科學發展、堅持深化改革、堅持依法治國、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黨的領導的基本原則。
(二)主要目標
今後五年,要在已經確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的基礎上,努力實現以下新的目標要求。
——經濟綜合實力實現新跨越。在努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基礎上,保持國民經濟中高速增長,到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結構調整取得積極成效。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所有制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區域經濟發展協調性整體性增強,新型城鎮化有序推進,城鎮化質量不斷提升。
——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明顯提高。就業、教育、文化、社保、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就業更加充分,煤城和林區富餘職工再就業渠道進一步拓寬。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全省人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社會主義思想廣泛弘揚,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全社會法治意識不斷增強。
——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綠色生態產業得到快速發展,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重點城市空氣品質明顯好轉,松花江、興凱湖等流域水質持續改善。
——深化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國企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全面完成。支持非公經濟發展的政策機制和服務機制更加健全。創新型省份建設紮實推進。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顯提高。
(三)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的總體要求
要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五大發展理念精髓,提高貫徹落實的能力和水平,圍繞困擾黑龍江發展的重大問題和癥結,找準短板,凝神聚力,在主攻方向、重要領域、關鍵環節上奮力實現新突破。要深入貫徹落實創新發展理念,在創新體制機制、釋放經濟發展活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拓展網路經濟空間上實現新突破。要深入貫徹落實協調發展理念,在構建區域均衡發展格局、推動資源型城市脫困轉型、加快發展縣域經濟、提升新型城鎮化質量上實現新突破。要深入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在構建綠色生態產業體系上實現新突破。要深入貫徹落實開放發展理念,在“龍江絲路帶”建設上實現新突破。要深入貫徹落實共享發展理念,在脫貧攻堅和提升城鄉中低收入人群生活質量上實現新突破。
三、加快創新發展,切實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貫穿黨和政府的一切工作,培育新的發展優勢,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
(一)創新體制機制
體制機制問題是制約我省發展核心癥結。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衝破思想觀念障礙、突破利益固化束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實現全省發展環境根本性轉變。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在不斷完善權力清單、責任清單的基礎上,推動建立負面清單,明確政府發揮作用的邊界,促進行政體制改革,最佳化行政流程,提高行政效率和效能。
堅持“多取消、審一次、真備案”的原則,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佳化服務。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能夠取消的全部取消。提高改革措施的協調性,做到縱向同步、橫向協調。做好已取消和下放管理層級行政審批事項的落實和銜接,加強事中事後監管。開展行政權力清理,做到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
清理和規範事業單位、協會、中介機構等實質性行政權力,推進中介機構與行業主管部門脫鉤,整治“紅頂中介”。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對事業單位占有公共資源,特別是非辦公資源進行市場化改革。
減少政府對價格形成的干預,全面放開競爭性領域商品和服務價格。建立規範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體制,防範化解財政金融風險。
進一步深化商事制度、市場監管機制等相關領域改革。積極推動電力體制改革,加快農村電網改革,理順農電管理體制。
全面開展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改革。堅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已經對集中供熱熱源、礦產資源和精深加工一體化、風能、光伏資源等公共資源實行市場化配置的基礎上,將其餘醫療、教育、城市基礎設施、公共網路資源、公共運輸等所有公共資源納入市場化配置改革範圍,全部採取招投標等市場公開競爭方式進行配置。建立交易平台,完善交易機制,健全交易制度,提高資源配置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加強監督檢查,嚴格責任追究,杜絕謀取私利、利益輸送。
創新實施“兩大平原”改革。堅持通過生產關係變革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和增加農民收入的改革總目標,繼續抓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土地管理制度、農村金融服務產品、農業支持政策、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五大創新。
創新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動適應市場需求,完善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合作機制,探索抵禦市場風險的經營模式。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積極探索農村土地徵收、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途徑和形式,有效盤活土地資源。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完善農業保險制度,提高融資便利性,降低融資成本。全面落實糧食收儲等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引導農業結構調整和促進農民增收。創新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抓住中央企業全面深化改革契機,積極主動與駐省中央企業銜接,推動中央企業和地方國有資本合資合作,支持各類社會資本參與中央企業改制分離輔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承接產業配套,促進中央企業與地方融合發展。
加快地方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有企業現代企業制度,推動整合重組和上市融資。新組建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設立,提高管理水平和競爭力。構建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體制,提高資產證券化率,引入戰略投資者,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進煤炭、森工、農墾改革,加快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管理體制。妥善解決廠辦大集體、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離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等歷史遺留問題。
加快非公經濟發展。充分發揮非公經濟的活力和在穩增長、促創新、增就業、擴稅收等方面重要作用,促進非公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廢除對非公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消除各種隱性壁壘,享受一視同仁的國民待遇。鼓勵非公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發展非公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創新融資模式,拓寬初創企業和小微企業低成本融資渠道。加快民營企業家隊伍建設。
創新投融資體制。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投融資模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市政設施、公共服務等項目建設。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和放大作用,吸引各類金融資本參與設立天使、創業、產業等投資基金,支持創新創業和新興產業發展。調整政府資金投資方式,對競爭性領域中市場失靈的特定環節,由直接支持項目改為更多地採用股權投資等市場化方式予以支持。構建多元化融資體系,加大在資本市場的融資力度。規範政府投資行為,制定科學的政府投資決策機制。
(二)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
創新驅動是破解我省結構性、資源性矛盾的根本措施和持久動力。必須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提升創新能力,健全激勵機制,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培育創新發展新動力。
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依託我省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骨幹企業等三支隊伍的研發力量,構建產學研金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加快培育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推動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
深化與國家戰略有機銜接,爭取國家在我省布局重大科技項目和國家實驗室,推動企業技術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設,打造技術創新平台。堅持戰略和前沿導向,加強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強化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做好科技創新專項布局,重視顛覆性技術創新,重點支持研發具有產業化前景的高新技術成果,加快突破石墨新材料、新一代信息通信等領域核心技術。支持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
加快科技型企業發展和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繼續實施千戶科技型企業三年行動計畫,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平台,推廣科技企業新型孵化模式,發揮哈爾濱、大慶等地科技平台優勢,加快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空間發展。加強技術和智慧財產權交易平台建設,建立從實驗研究、孵化、中試到生產全過程科技創新融資模式,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
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全面對接《中國製造2025》,全力抓好我省有產業基礎的17個行業,進一步提高“黑龍江製造”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積極推進智慧型製造,支持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瞄準國際同行業標桿推進技術改造,促進生產方式向柔性、智慧型、精細轉變。
促進網際網路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實施“網路強省”戰略,支持基於網際網路的各類創新,大力推進“網際網路+”行動計畫,發展物聯網技術和套用。實施大數據戰略,加快公共數據資源開放共享,著力推進數據匯集和發掘,深化大數據創新套用,在有條件的地區建設雲計算數據中心集聚地和雲計算套用服務基地。
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構建有利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環境、制度環境和公共服務體系。
完善創新激勵機制。深入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建立集聚人才體制機制激勵人才創新創業若干政策的意見》,下放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完善科技人員創業股權激勵政策,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讓科技人員在創新活動中得到合理回報。推進科研事業單位企業化改制。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支持企業引進高端人才。拓寬創新投資融資渠道,切實用好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和國家產業投資引導基金,引導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積極參與創新活動,發展天使、創業、產業投資。實行嚴格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建立鼓勵創新的統一透明、有序規範的市場環境。
支持和引導大眾創業。鼓勵科研人員創業,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在職創業、離崗創業。引導大學生開辦公司創業、合作創業、去有發展潛力和新商業模式的小公司工作創業。鼓勵農民成立農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公司創業,支持農民自主創業和農民工返鄉創業。加強創業政策支持,放大財政貼息擔保貸款扶持作用,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加強創業服務和創業培訓,建設眾創空間等創業平台。支持高等學校周邊的創新創業園區建設。
(三)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
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基礎。要創新實施《黑龍江省“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實施方案》,在提高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提高品質、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推動農業發展方式從數量向數量質量並重轉變,建設農業強省。
提高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穩定提升糧食產能。搶抓國家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等機遇,爭取將“兩大平原”納入國家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實施億畝生態高產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大規模推進先進田間工程等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土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加快農業機械化,增強抵禦自然災害能力,打造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基地。
最佳化農業結構。按照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的思路,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堅持市場導向,突出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和優質高效作物種植,最佳化種植業結構,發展訂單農業。加快發展畜牧業,實施“兩牛一豬一禽”工程,加快建立規模化養殖、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的現代畜牧業生產體系,積極發展奶牛、肉牛、生豬養殖,適度發展肉(奶)羊、家禽養殖,加強檢驗檢疫和疫病防控,建設高品質畜產品生產基地,推動農業轉型。以保護和培育林區特色資源為前提,加快發展林下經濟。挖掘鄉村生態休閒、旅遊觀光、文化教育價值,發展都市農業、觀光農業、休閒農業,拓展農業功能。
發展綠色農業。做好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這篇大文章,健全和實施支持減化肥、減農藥、減除草劑等措施,建設全國最大、優質安全的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推進農業標準化,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全過程監管體系。加強知名品牌培育和保護,提升龍江綠色有機農業形象。
加快農業服務體系建設。完善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加快發展現代種業,加強農產品流通體系,加快建設糧食收購公開透明電子商務平台和倉儲設施。以網上銷售、精準農業、質量溯源監管為重點,實施“網際網路+農業”,推進農業信息化。
(四)構建產業新體系
創新實施《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把產業項目建設作為構建產業新體系的重要手段,創新發展“十大重點產業”,發揮優勢、注重多點培育,突出國內有總需求增長空間和龍江有競爭優勢的重點行業,加快產業層次向中高端邁進,重塑產業競爭發展新優勢。
最佳化工業結構。加快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推動工業轉動力、轉方式,促進工業提質增效、升級擴量。以創新為驅動,堅持“改舊上新”,推動小企業上規模,大企業做大做強。堅持擴大增量帶動工業結構調整,通過存量擴張、引入要素、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資源開發和精深加工形成新的增量,構建以高端裝備製造、資源精深加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要支撐的產業新格局。
積極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業。支持重點裝備製造企業,大力推動技術創新、產品創新,促進裝備製造業高端化,重點發展電力裝備、航空航天裝備、軌道交通裝備、高檔數控工具機和機器人、汽車、農機裝備、海洋裝備等產業。
加快發展資源精深加工。食品工業和玉米精深加工業,要突出發展適應消費升級的高端乳製品、畜產品和食品製造,建設大型玉米深加工項目,健全市場行銷體系,實現跨越式發展。石化、煤化工,要爭取在大慶和煤城布局石化、煤化工重大項目,延伸發展精細化工。礦產精深加工,要推動礦產資源開發和精深加工一體化發展,打造高端石墨和鉬產業,形成雞西、鶴崗石墨新材料產業集群和大小興安嶺鉬產業集群,深度開發銅等礦產資源,延長礦產資源精深加工產業鏈。加快天然氣開發和利用,建設現代化煤礦,開採新的煤炭資源。林木加工,要用好境外木材資源,加快發展林木精深加工。
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新產品、新技術研發套用,突破工程化、產業化瓶頸,推動衛星套用、新材料、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空間探測技術外溢等成長性比較好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搶占經濟和科技制高點。
多領域多角度發展服務業。落實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拓展新領域、發展新模式、推廣新業態,擴大供給規模,提高服務質量。
促進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大力發展特色旅遊業,不斷拓展境內外旅遊市場。加快發展健康養老服務業,提高社會化產業化水平。推動傳統商貿服務業轉型升級,加快大型批發市場、農資配送中心等流通體系建設。促進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發展。
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最佳化金融生態環境,發展金融組織,創新金融服務產品,著力加強對中小微企業、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金融服務,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增強金融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積極發展現代運輸方式,布局建設現代物流、郵政等基礎設施,構建社會化、專業化、信息化現代物流體系。加快發展研發設計、融資租賃、商務諮詢、服務外包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製造型企業中的生產性服務業分離分立,走向專業化和高端化。創新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實現服務業與農業、工業等在更高水平上的有機融合。
(五)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對穩定經濟成長、促進民生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必須進一步加大投資力度,加快補齊短板,實施一批拉動效果好、承載能力強、技術先進的重大項目,構建交通、水利、城鎮、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礎設施網路,增強對經濟發展引領和支撐能力。
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網路。既要發揮交通運輸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更要挖掘和發揮交通運輸網路的先導作用,構築以哈爾濱為樞紐,各種運輸方式緊密銜接、廣泛覆蓋、快速通達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鐵路,加快快速鐵路網路建設,覆蓋全省5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哈牡、哈佳、牡佳快速鐵路建成竣工,形成“哈牡雞七雙佳哈”快速鐵路東環線,力爭建成“哈大齊北綏哈”鐵路西環線,啟動遜克至烏伊嶺、呼瑪至韓家園子、饒河至創業等沿邊鐵路外環線建設,打造東環、西環和沿邊鐵路“兩環一邊”鐵路網。
公路,進一步完善公路網,在鞏固高速公路基礎上,重點向縣鄉和村級公路延伸。擴大高速公路及高等級公路通達範圍,圍繞哈爾濱都市圈,建設賓縣、五常、肇東、蘭西、巴彥、賓縣的高速環線,加快沿邊公路建設,繼續實施國省幹線改造,形成“一圈一邊多線”為主的公路網。實現“縣縣通”高等級公路。加快農村公路建設,建設縣鄉路1萬公里、村級路2萬公里。推進綜合客貨運輸場站發展。
民航,完成哈爾濱樞紐機場擴建,建成五大連池、建三江、綏芬河、亞布力等新機場,完成牡丹江、齊齊哈爾、佳木斯等現有機場遷建擴建,建成一批民用及通用機場,航空服務覆蓋人口達到90%左右。
航運,通過PPP方式推進松花江7個梯級航電樞紐開發,實施重要通航河流主航道建設整治工程,加快重點港口建設。
繼續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重大水利工程,加快全省水利設施現代化進程。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建成尼爾基引嫩擴建骨幹工程一期配套、奮鬥水庫、閣山水庫等重大水源工程,完成“三江”治理、建設“三江”連通等重大水利工程。增強抗災減災能力,完成黑龍江、松花江、嫩江等幹流、胖頭泡蓄滯洪區和主要支流治理,實施界河防護工程,完善城市防洪體系。加大“兩大平原”灌區建設與配套節水改造力度,實現水資源高效利用。加強牡丹江、雞西、七台河等城市水源地保護和水源工程建設。進一步實施農村飲水安全提質工程,全面解決農村剩餘人口飲水不安全問題。
提升城鎮基礎設施功能。著力完善市政與公共服務設施,增強城鎮服務功能和集聚能力。推進重點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釋放城市發展空間。實施地下管網改造工程,提高城市供水能力。推進供熱體系升級改造,提升城市供熱質量。建設省級天然氣骨幹管網,完善城市供氣設施。繼續實施哈爾濱等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發展大容量快速公共運輸系統。集中解決重點鄉鎮供水、供熱等基礎設施薄弱問題,加快建設海綿城市。
強化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最佳化電源布局與結構,加快電力送出主網架建設,發展智慧型電網,增強電力輸出能力。加快城網改造,推進農網改造升級。大力發展清潔燃燒發電技術,適度發展大型熱電聯產和低熱值煤發電。繼續開發抽水蓄能電站。加快發展新能源,建設國家大型風電基地,積極發展光伏發電,在秸稈富集地區發展生物質發電,提高清潔能源比重。推進中俄原油管道二線工程和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建設,擴大俄油俄氣引進能力。
構建泛在普惠的信息網路。實施“寬頻龍江”戰略,加快下一代網際網路布局,建設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工程,打造全光纖網路城市,推進網際網路進村入戶,推動網際網路提速降費,提升信息網路服務能力。
四、統籌協調發展,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
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必須堅持區域協同、城鄉一體、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並重、軍民深度融合,在協調發展中拓展空間。
(一)加快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
資源型城市是我省區域協調發展的難點,必須創新實施《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把著力點放在大力發展接續替代產業上,依託現有產業基礎發展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發展新興產業,促進轉型發展。
煤城。要通過加快產業發展解決保增長、保就業、保民生、保穩定問題,以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作為煤城轉型發展的主線,實施煤與非煤“雙輪驅動”,促進產業結構由以煤為主向特色化、多元化發展轉變。支持煤炭接續資源較多的城市加快大型煤礦建設,加快推進煤炭轉化重大項目建設,建設煤化工基地。推動利用焦化等煤化工產業存量延伸產業鏈,開發精細化工產品。加快發展石墨、綠色食品、鋼鐵、礦山機械、建材和服務業等非煤替代產業。切實抓好採煤沉陷區棚戶區改造,積極推動煤城職工就業再就業等民生工作,促進煤城儘快走出困境。
油城。要加快石化基地建設,發展特色、優勢替代產業。推動地方與大慶油田深化合作,實施重大石化項目,加快石化工業向精細化工延伸。要在汽車、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培育替代產業,在現代服務業方面匯聚新優勢。
林區。要以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森林生態功能區建設為核心,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採伐,加強生態保護,增強生態屏障功能。堅持林業經濟林中發展、林區工業林外發展,全力抓好生態旅遊、森林食品、北藥等特色產業,推進礦產資源綠色開發。推進國有林區體制改革,增強適應市場競爭的能力。
(二)大力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要把大力發展縣域經濟,作為經濟發展的新生動力。要圍繞我省農林牧漁和礦產資源主要分布在各縣的特點,同時根據各自的其他資源稟賦,依託區位條件、產業基礎和歷史文化等要素,堅持產業強縣、特色興縣,因地制宜,發揮優勢,找準定位,積極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把產業項目建設作為發展縣域經濟的關鍵,圍繞包括綠色食品、資源開發、新型工業、商貿物流、健康旅遊、金融服務等在內的“十大重點產業”,打造特色產業鏈,爭取每個縣(市)重點培育發展1-2個立縣特色支柱產業。推進與墾區、林區、礦區、油區、邊區融合發展。加快做大做強縣域經濟,使之成為全省經濟發展重要支撐。
要依託“十二五”時期在一些縣(市)已經建成並具備承載能力的省級重點產業園區,特別是要利用好肇東、鐵力、富錦、北安、肇州、依安等一批具有區域功能特徵和產業優勢特點的園區,繼續形成產業集聚優勢,壯大產業規模,帶動所輻射區域經濟發展。
(三)推進城鄉協調發展
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健全體制機制,推進新型城鎮化,逐步縮小區域差距和城鄉差距,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
最佳化城鎮化布局。依託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網,打造以哈爾濱為核心的“哈牡雞七雙佳”東環城市圈,努力建設“哈大齊北綏”西環城市圈,成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龍江城鎮化發展格局,強化哈爾濱核心拉動作用,增強齊齊哈爾、大慶、牡丹江、佳木斯等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功能,加快發展副中心城市,推動縣城、重點城鎮和農墾、森工系統城鎮發展。支持哈爾濱新區建設,發揮哈爾濱新區帶動作用。推動綠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建設。
提高城鎮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按照城鎮人口變化趨勢,加強公共運輸、“三供三治”等市政基礎設施和基礎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快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著力提升社會治理能力。
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體制機制。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並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權利和義務。落實居住證制度,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願有償轉讓上述權益。健全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保障機制,完善服務網路,強化就業培訓。加強農業轉移人口養老和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銜接,突出在城鎮靈活就業農民工社會保障,逐步將進城落戶農民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
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加快建立城鄉融合的體制機制,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把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到農村和接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的城鎮,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推動村屯合併,促進農村人口向交通便利地區集聚。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落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四)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加快文化改革發展,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建設文化強省。堅持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武裝黨員幹部和教育人民,用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匯聚力量。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誠信建設,增強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倡導科學精神,注重通過法律和政策向社會傳導正確價值取向。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傳承發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黑龍江優秀精神。
扶持優秀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加強文化人才培養,繁榮文化事業,打造文化精品,培育龍江文化品牌。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實施重大文化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體系、文化市場體系,引導文化資源向農村傾斜。倡導全民閱讀。按市場規律挖掘企業文化元素,培育和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推動文化與時尚、旅遊產業相融合,支持骨幹文化企業上市融資。加強和改進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深化各類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健全社會輿情引導機制,淨化網路環境,傳播正能量。
(五)推進軍民深度融合發展
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在創新國防動員體制機制基礎上,健全和拓展軍民融合發展的組織管理體系、工作運行融合體系和政策體系,建立各級軍民融合領導機構。制定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專項規劃。軍民、軍地協同,共同維護邊境社會穩定和諧。推動軍民領域協同創新,支持軍民科技成果雙向轉化套用和科研生產能力的開放共享。加強與軍工集團戰略合作,推動先進技術轉民用,開發特色高技術產品。增強產業產品、基礎設施等軍民共用的協調性,打造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加強全民國防教育和後備力量建設,支持國防建設和軍隊改革。
因詞條內容字數限制 ,餘下內容見參考資料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