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產業結構

農村產業結構

農村產業結構是農村各產業部門的構成及其相互關係。全國產業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1) 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結構;(2)各產業內部的結構,即第一產業 (農業) 結構、第二產業 (工業建築業) 結構、第三產業 (商業服務業)結構;(3) 組成各產業的生產部門或行業的自身結構,如農業中的種植業結構、林業結構、畜牧業結構,農村工業中的農產品加工工業結構、機械加工工業結構、農村能源結構,第三產業中的運輸業結構、商業結構等。

基本介紹

定義,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定義,調整的原則,對策和建議,

定義

農村產業結構系指在農村經濟中,一、二、三產業的比例關係和結合形式。通常用各業的產值和各業占用的勞動力數在農村經濟總產值和農村總勞動力中所占的比重來反映。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定義

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是時代的要求,也是農民利益自身的要求。根據新一輪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現實意義,提出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應遵循的原則和具體措施。

調整的原則

農村產業結構是指農村中各產業部門之間的比例關係和相互關係。它具體表現為農村勞動力、固定資產及其它資源在各產業之間分配構成的狀況,是農村生產力結構的中心。農村產業結構不斷調整最佳化,即農業從簡單再生產時代的單一種植業結構,逐步進化調整為大農業結構,再繼續上升到多元化產業結構,這種產業結構由單一到多元,逐步細化的過程,將使產業結構愈來癒合理,生態循環愈來愈平衡,經濟效益愈來愈提高,因此是一個產業不斷升級進化的過程。這種不斷升級的運動,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是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的必然趨勢,也是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應遵循下列原則:
(一)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
我國各地區自然條件、經濟狀況、農村產業發展的歷史與現狀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實事求是,根據不同地區特點選擇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形成優勢互補、各具特色、良性循環的農村產業結構的新格局。最大限度的避免不同地區間農村產業結構的低水平重複,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各種經濟資源。
(二)堅持循序漸進、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是個漸進的過程,不是自然過程,它必須充分考慮資源條件和可能性。如果條件不具備,結構調整就不會順利,硬性調整效果也不會好。因此,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應避免操之過急,要搞好總體規劃,循序漸進,有步驟、分階段地把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好。此外,還應強調可持續發展原則,即產業結構調整要從長遠目標入手,以服務現在、著眼未來為宗旨,講求依靠科學技術進步,注意保持生態環境平衡,使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生態保護和環境規劃結合起來,尋求農村的人口、經濟、社會、生態環境之間相互協調發展,促進長遠綜合效益的持續提高。
(三)堅持市場調節與巨觀調控相配合的原則
產業結構調整的實質是以市場為導向,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經濟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實現效益最大化的合理結構。
我國實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彆強調市場對資源的基礎性配置作用。通過利益機制驅動,市場機制可自行調節各項經濟資源,實現資源的最佳化配置。同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也離不開市場機制本身。但是,也應該看到市場機制本身的弱點,如信息傳遞的滯後性和短期性目標等。因此,為克服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弊端,就需要政府制定相應的產業政策進行巨觀調控,正確引導。
(四)質量效益原則
以往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是在賣方市場條件下進行的,追求的是農產品數量的疊加。目前,就全國而言,農產品的買方市場已經形成,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必須在穩定基本農產品供給的前提下,注重農產品質量和品質的提高,全面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經濟效益,促進農業經濟成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對策和建議

農村產業結構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產業部門之間既相互聯繫又相互制約。因此,需要全方位推進,各方面配合。
(一)充分發揮政府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作用
政府的有效啟動是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得以順利進行的組織保證。政府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最佳化中的職能表現為:(1)、確定產業結構調整方向。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是從巨觀上協調農業內部各層次、各產業之間的比例關係,引導農業的發展方向。政府確定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方向以引導農業的正確發展,是政府巨觀管理農業的首要職能。(2)、制定產業結構調整規劃。是指政府農業職能部門在科學研究基礎上向農業經營者提供的指導性意見,主要是為農業基礎部門和農民進行結構調整給予科學指導。在制定產業結構調整規劃時,既要考慮國內外市場需求變動,又要深入分析當地的特點和優勢。(3)、提供公共產品的職能。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最重要的公共產品是農業基礎設施。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十分落後,極大地影響了農村經濟發展進步。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有多方面深遠而現實的意義。(4)、規劃與健全市場體系的職能。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及最佳化的保障是健全的市場體系。政府的首要職責是健全和加強產地批發市場建設;其次是加強市場信息網路建設。(5)、採取經濟手段激勵執行產業政策。主要有價格政策稅收政策信貸政策
(二)依靠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升級
科技創新是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生產力更快發展從而帶動經濟和社會更快進步的強大推動力。這是歷史的結論,是經過實踐反覆證明了的真理。科技創新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影響產業的投入產出狀況及生產要素的配置和產出效率,從而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變革。從供給方面看,科技創新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具有直接性,主要是通過提高勞動力素質,改善生產的物質技術基礎,擴大勞動對象範圍,提高管理水平等途徑來實現的;從需求方面看,科技創新對農村產業結構的影響,則是通過影響生產技術、消費需求以及出口,即藉助於需求結構的變動來實現的,屬於間接影響。在現實經濟中,這兩種影響經常交織在一起,共同促進產業結構調整。
當前,要徹底排除科技通向農戶的各種障礙和約束,如信息約束、科技轉化能力約束、風險約束等,在加強農業科研的同時,把技術開發、技術推廣、教育相結合。一是加速我國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二是建立雄厚的農村技術儲備體系,增強農業發展後勁;三是建立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疏通科技物化渠道;四是建立科技示範工程;五是加強種子工程建設,為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提供優良的動植物新品種。
(三)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
目前,我國大部分農產品市場已由過去的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同時人們的生活水平也由原來的吃飽、吃好、吃得安全,向吃得健康轉變。一方面市場上對優質稻、優質棉、優質豬等名、優、特農產品存在較大的需求空間,另一方面,有大量的劣質農產品庫存難以消化。因此,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發展綠色食品已成為新一輪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面。一要合理確定商品品質差價,價格既不能過高,也不能太低,太高會因高昂的價格失去一大批客戶,從而失去優質農業得以發展下去的良性循環;太低則會挫傷農民發展優質農業的積極性,使優質優價政策難以得到有效的實施。二要規範市場行為,保證優質優價的可靠性和產品的聲譽。
(四)實現龍頭企業和小企業共同發展
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對農村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具有重要意義。龍頭企業和小企業共同發展是鄉鎮企業的方向。現在,發展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成為共識,但龍頭企業的發展只是鄉鎮企業的一部分,在鄉鎮企業發展比較成功的浙江等省份也是龍頭企業和小企業全面開花。甚至好多企業就是家庭作坊,對此現象我們不能視而不見,因為這部分小企業是龍頭企業具有生命力的重要依託,是鄉鎮企業活力所在。龍頭企業的作用不用多說,但龍頭企業的數量畢竟有限,能解決的問題也只是一部分。在扶植企業時,重心應該向小企業偏移。80年代初期,大量的溫州人就跑到全國的各個角落,用飲食業、縫紉業、皮革業、理髮業、修理業這些看起來很不起眼的行業積累資金,學到技術,溝通信息,學會經營。從而使得自身在市場經濟發展的今天占得先機,完成了資本積累,為後來大企業的發展奠定基礎。18世紀的工業化大革命,使得紡織、機械製造及許多用品的製造,都實現了從手工、到作坊、到企業生產的變化。另外,鄉鎮企業發展過程中資金將是“瓶頸”,發展這些小的行業可以節約資金、解決就業。這些行業的好處是只要認識到商機的出現就可以上馬,而不需大量資金。農村小城鎮建設滯後,吸納勞動力的能力低,實現農村城鎮化需要一個過程,依靠小城鎮拉動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因此,必須給小企業發展提供充足的空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