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

《關於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於2021年12月17日下午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關於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
  • 審議機關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 
  • 通過時間:2021年12月17日 
意見通過,主要內容,

意見通過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主任習近平2021年12月17日下午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

主要內容

辦好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必須紮根中國大地,辦出中國特色。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牢牢抓住人才培養這個關鍵,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堅持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最佳化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布局,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深化科教融合育人,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撐。
“十四五”時期深入推進“雙一流”建設意見
一、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戰略定位,全力推進“雙一流”高質量建設
1.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精神,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標2030年更多的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以及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人才強國的目標,更加突出“雙一流”建設培養一流人才、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爭創世界一流的導向,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統籌推進、分類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在關鍵核心領域加快培養戰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2.基本原則
——堅定正確方向,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心懷“國之大者”,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加強黨對“雙一流”建設的全面領導,貫徹“四為”方針,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結合起來,更好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堅持立德樹人,突出人才培養中心地位,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以全面提升培養能力為重點,更加注重三全育人模式創新,不斷提高培養質量,著力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打造一流人才方陣。
——堅持特色一流,紮根中國大地,深化內涵發展,彰顯優勢特色,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建設之路。瞄準世界一流,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引導建設高校在不同領域和方向爭創一流,構建一流大學體系,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服務國家急需,強化建設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發揮“雙一流”建設高校培養急需高層次人才和基礎研究人才主力軍作用,以及最佳化學科專業布局和支撐創新策源地的基礎作用。
——保持戰略定力,充分認識建設的長期性、艱巨性和複雜性,遵循人才培養、學科發展、科研創新內在規律,把握高質量內涵式發展要求,不唯排名、不唯數量指標,不急功近利,突出重點、聚焦難點、守正創新、久久為功。
二、強化立德樹人,造就一流自立自強人才方陣
3.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加強黨的創新理論武裝,突出思想引領和政治導向,深化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不斷增強師生政治認同、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完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體制機制,不斷加強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建設,著力培育具有時代精神的中國特色大學文化,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愛國愛民、錘鍊品德、勇於創新、實學實幹,努力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4.牢固確立人才培養中心地位。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為中心,以“興趣+能力+使命”為培養路徑,全面推進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建設,率先建成高質量本科教育和卓越研究生教育體系。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加強學術規範教育,以教風建設促進和帶動優良學風建設。強化高校、科研院所和行業企業協同育人,支持和鼓勵聯合開展研究生培養,深化產教融合,建設國家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基地,示範構建育人模式,全面提升創新型、套用型、複合型優秀人才培養能力。
5.完善強化教師教書育人職責的機制。加大力度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探索新時代教育教學方法,不斷提升教書育人本領。構建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能力的教師發展體系,引導教師當好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培育一批教育理念先進、熱愛教學的教學名師和教學帶頭人。不斷完善教學評價體系,多維度考察教師在思政建設、教學投入等方面的實績,促進教學質量持續提升。完善體制機制,支撐和保障教師潛心育人、做大先生、研究真問題,成為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範。
6.加快培養急需高層次人才。大力培養引進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實施“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加大力度培養理工農醫類人才。持續實施強基計畫,深入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畫2.0,推進基礎學科本碩博貫通培養,加強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能力,為實現“0到1”突破的原始創新儲備人才。充分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國內外哲學社會科學積極成果,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高層次人才和哲學社會科學拔尖人才培養。面向積體電路、人工智慧、儲能技術、數字經濟等關鍵領域加強交叉學科人才培養。強化科教融合,完善人才培育引進與團隊、平台、項目耦合機制,把科研優勢轉化為育人優勢。
三、服務新發展格局,最佳化學科專業布局
7.率先推進學科專業調整。健全國家急需學科專業引導機制,按年度發布重點領域學科專業清單,鼓勵建設高校著力發展國家急需學科,以及關係國計民生、影響長遠發展的戰略性學科。支持建設高校瞄準世界科學前沿和關鍵技術領域最佳化學科布局,整合傳統學科資源,強化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學科基礎。對現有學科體系進行調整升級,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積極回應社會對高層次人才需求。布局交叉學科專業,培育學科增長點。
8.夯實基礎學科建設。實施“基礎學科深化建設行動”,穩定支持一批立足前沿、自由探索的基礎學科,重點布局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加強數理化生等基礎理論研究,扶持一批“絕學”、冷門學科,改善學科發展生態。根據基礎學科特點和創新發展規律,實行建設學科長周期評價,為基礎性、前瞻性研究創造寬鬆包容環境。建設一批基礎學科培養基地,以批判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為重點,強化學術訓練和科研實踐,強化大團隊、大平台、大項目的科研優勢轉化為育人資源和育人優勢,為高水平科研創新培養高水平複合型人才。
9.加強套用學科建設。加強套用學科與行業產業、區域發展的對接聯動,推動建設高校更新學科知識,豐富學科內涵。重點布局建設先進制造、能源交通、現代農業、公共衛生與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服務業等社會需求強、就業前景廣闊、人才缺口大的套用學科。
10.推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建設。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加快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鞏固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基礎地位,強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理化學科化研究闡釋。圍繞基礎科學前沿面臨的重大哲學問題以及科技發展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加強科學哲學研究,進一步拓展科學創新的思想空間,推動科學文化建設。深入實施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畫,加快完善對哲學社會科學具有支撐作用的學科,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中共黨史黨建等學科聯動發展,建好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強化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育人功能。
11.推動學科交叉融合。以問題為中心,建立交叉學科發展引導機制,搭建交叉學科的國家級平台。以跨學科高水平團隊為依託,以國家科技創新基地、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支撐,加強資源供給和政策支持,建設交叉學科發展第一方陣。創新交叉融合機制,打破學科專業壁壘,促進自然科學之間、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之間交叉融合,圍繞人工智慧、國家安全、國家治理等領域培育新興交叉學科。完善管理與評價機制,防止簡單拼湊,形成規範有序、更具活力的學科發展環境。
四、堅持引育並舉,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
12.建設高水平人才隊伍。引導全體教師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堅定理想信念,踐行教書育人初心使命,提高教師思想政治和育人水平。統籌國內外人才資源,創設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吸引力的高端平台、資源配置和環境氛圍,集聚享譽全球的學術大師和服務國家需求的領軍人才,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撐。發揮大學在科技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強制度建設,規範人才引進,引導國內人才有序流動。
13.完善創新團隊建設機制。最佳化團隊遴選機制,健全基於貢獻的科研團隊評價機制,大力推進科研組織模式創新。最佳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高端人才資源在教育教學方面的交流共享機制,促進高水平科研反哺教學。加強創新團隊文化建設,探索建立創新容錯機制,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環境氛圍。
14.加強青年人才培育工作。鼓勵建設高校擴大博士後招收培養數量,將博士後作為師資的重要來源。加大長期穩定支持的力度,為青年人才深入“無人區”潛心耕作提供條件和制度保障。關心關愛青年人才,加強青年骨幹力量培養,破除論資排輩、求全責備等觀念和做法,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樑、當主角。完善青年人才脫穎而出、大量湧現的體制機制,挖掘培育一批具有學術潛力和創新活力的青年人才。
五、完善大學創新體系,深化科教融合育人
15.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圍繞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服務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完善以健康學術生態為基礎、以有效學術治理為保障、以立足國內自主培養一流人才和產生一流學術成果為目標的大學創新體系。做厚做實基礎研究,深入推進“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畫”,重點支持基礎性、前瞻性、非共識、高風險、顛覆性科研工作。加強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攻關,加快推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專項行動計畫,努力攻克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交通、先進制造、新能源、航空航天、深空深地深海、生命健康、生物育種等“卡脖子”技術。建設高水平科研設施,推進重大創新基地實體化建設,推動高校內部科研組織模式和結構最佳化,匯聚高層次人才團隊,強化有組織創新,搶占科技創新戰略制高點。鼓勵跨校跨機構跨學科開展高質量合作,充分發揮建設高校整體優勢,集中力量開展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和聯合科研攻關。加強與國家實驗室以及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建設管理的重大科研平台的協同對接,整合資源、形成合力。
16.實施“一流學科培優行動”。瞄準國家高精尖缺領域,針對戰略新興產業、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治國理政新領域新方向,由具備條件的建設高校“揭榜掛帥”,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最佳化面向需求的育人機制,促進高校、產業、平台等融合育人,力爭在國際可比學科和方向上更快突破,取得創新性先導性成果,打造國際學術標桿,成為前沿科技領域戰略科學家、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和卓越工程師成長的主要基地。加大急需人才培養力度,擴大相關學科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規模。
17.提升區域創新發展水平。加強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主體協同創新,建立協同組織、系統集成的高端研發平台,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進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與產業鏈有機銜接。立足服務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推動高校融入區域創新體系。充分發揮建設高校示範帶動作用,通過對口支援、學科合建、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學生訪學、教師互聘、科研互助等實質性合作,強化輻射引領,帶動推進地方高水平大學和優勢特色學科建設,加快形成區域高等教育發展新格局,推動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引領區域經濟社會創新發展。
六、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合作,提升人才培養國際競爭力
18.全面提升國際交流合作水平。建立健全與高水平教育開放相適應的高校外事管理體系,探索與世界高水平大學雙向交流的留學支持新機制,開展學分互認、學位互授聯授,搭建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往的合作平台,促進和深化人文交流。規範來華留學生管理,擴大優秀學歷學位生規模,推進來華留學生英語授課示範課程建設,全面提升來華學歷學位留學教育質量。
19.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路。鼓勵建設高校發起國際學術組織和大學合作聯盟,舉辦高水平學術會議和論壇,創辦高水平學術期刊,加大面向國際組織的人才培養,提升參與教育規則標準制定的話語權。深入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參與國際重大議題研究,主動設計和牽頭髮起國際大科學計畫和大科學工程,主動承擔涉及人類生存發展共性問題的教育發展和科研攻關任務,為人才提供國際一流的創新平台,參與應對全球性挑戰,促進人類共同福祉。
七、最佳化管理評價機制,引導建設高校特色發展
20.完善成效評價體系。推進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落實落地,把人才質量作為評價的重中之重,堅決克服“五唯”頑瘴痼疾,探索分類評價與國際同行評議,構建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反映內涵發展和特色發展的多元多維成效評價體系。完善畢業生跟蹤調查及結果運用,建立健全需求與就業動態反饋機制。將建設高校引領帶動區域發展作用情況作為建設成效評價的重要內容,對成效顯著的給予傾斜支持。基於大數據常態化監測,著力建設“監測—改進—評價”機制,強化診斷功能,落實高校的建設主體責任。
21.最佳化動態調整機制。以需求為導向、以學科為基礎、以質量為條件、以競爭為機制,立足長期重點建設,對建設高校和學科總量控制、動態調整,減少遴選和評價工作對高校建設的影響,引導高校著眼長遠發展、聚焦內涵建設。對建設基礎好、辦學質量高、服務需求優勢突出的高校和學科,列入建設範圍。對發展水平不高、建設成效不佳的高校和學科,減少支持力度直至調出建設範圍。對建設成效顯著的高校探索實行後獎補政策。
22.探索自主特色發展新模式。強化一流大學作為人才培養主陣地、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定位,依據國家需求分類支持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淡化身份色彩,強特色、創一流。最佳化以學科為基礎的建設模式,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不拘泥於一級學科,允許部分高校按領域和方向開展學科建設。選擇若干高水平大學,全面賦予自主設定建設學科、評價周期等許可權,鼓勵探索辦學新模式。選擇具有鮮明特色和綜合優勢的建設高校,賦予一定的自主設定、調整建設學科的許可權,設定相對寬鬆的評價周期。健全自主建設高校權責匹配的管理機制,確保自主權落地、用好。對於區域特徵突出的建設高校,支持面向區域重大需求強化學科建設。
八、完善穩定支持機制,加大建設高校條件保障力度
23.引導多元投入。建立健全中央、地方、企業、社會協同投入長效機制。中央財政專項持續穩定支持。鞏固擴大地方政府多渠道支持力度,鼓勵地方政府為“雙一流”建設創造優良政策環境。強化精準支持,突出績效導向,形成激勵約束機制,在公平競爭中體現扶優扶強扶特。引導建設高校立足優勢,擴大社會合作,積極爭取社會資源。
24.創新經費管理。依據服務需求、建設成效和學科特色等因素,對建設高校和學科實行差異化財政資金支持。擴大建設高校經費使用自主權,允許部分高校在財政專項資金支持範圍內自主安排項目經費,按五年建設周期進行執行情況考核和績效考評。落實完善科研經費使用等自主權。
25.強化基礎保障。加大中央預算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重點加強主幹基礎學科、優勢特色學科、新興交叉學科。新增研究生招生計畫、推免指標等,向服務重點領域的高校和學科傾斜,向培養急需人才成效顯著的高校和學科傾斜,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高校和學科傾斜。針對關鍵核心領域,加大對建設高校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台建設的支持力度。
九、加強組織領導,提升建設高校治理能力
26.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定政治立場,提高政治站位,把黨的領導貫穿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強化高校黨委管黨治黨、正風反腐、辦學治校主體責任,把握學校發展及學科建設定位,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把好辦學方向關、人才政治關、發展質量關。認真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加強領導班子自身建設,統籌推進幹部隊伍建設,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體制機制,使“雙一流”建設與黨的建設同步謀劃、同步推進,激發師生員工參與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27.強化建設高校責任落實。對標教育現代化目標和要求,健全學校政策制定和落實機制,統籌編制好學校整體規劃和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專項規劃,形成定位準確、有序銜接的政策體系。健全工作協同機制,完善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提高資源配置效益和管理服務效能。落實和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注重權責匹配、放管相濟,積極營造專心育人、潛心治學的環境。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深化人事制度、人才評價改革,充分激發建設高校內生動力和辦學活力,加快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