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塔水母(水螅綱動物)

燈塔水母(水螅綱動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燈塔水母(學名:Turritopsis nutricula):是一種小型水母。身體呈鍾型,直徑約4-5毫米,身體透明,能夠看見紅色的消化系統,狀如燈塔,因而得名。燈塔水母巨大且呈現出鮮艷的紅色,橫斷面為十字型。

多生活在熱帶海域。是肉食性的,以浮游生物,小的甲殼類多毛類甚至小的魚類為食。燈塔水母可以從水螅體無性繁殖,是唯一已知的能夠從性成熟階段恢復到幼蟲階段的生物。在20℃的水溫中達到性成熟階段需要25至30天。主要分布在加勒比地區的海域之中,但因為遠洋船舶排放的壓艙水,使它們逐漸散布至其他鄰近海域,擴散到了西班牙、義大利和日本的近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燈塔水母
  • 拉丁學名:Turritopsis nutricula
  • :動物界
  • 刺胞動物門
  • 水螅綱
  • 花水母目
  • :捧螅水母科
  • :燈塔水母屬
  • :燈塔水母
  • 分布區域:全球海域
  • 命名者及年代:McCrady,1857
形態特徵,繁殖方式,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科學探討,

形態特徵

燈塔水母是一種小型水母。身體呈鍾型,直徑約4-5毫米,身體透明,能夠看見紅色的消化系統,狀如燈塔,因而得名。傘形身體的直徑和高度基本相等。向外凸出的一面稱外傘面,凹入的一面稱下傘面,下傘面的中央有一下垂的管稱垂唇,垂唇的游離端為口,傘的邊緣有一圈觸手,鉤手水母下傘的邊緣向內伸出一圈窄的膜狀結構,稱為緣膜,緣膜是水螅綱水母的特徵。體壁結構是由兩層上皮肌肉細胞中間夾有中膠層構成。由胃囊向傘緣伸出4條的輻射管,並與傘緣平行的環管相連,由環管也可伸出離心的小管進入觸手,直達觸手末端。在傘緣或觸手基部有感覺器官,例如眼點)或平衡囊。燈塔水母巨大且呈現出鮮艷的紅色,橫斷面為十字型。

繁殖方式

燈塔水母可以從水螅體無性繁殖,是唯一已知的能夠從性成熟階段恢復到幼蟲階段的生物。在20℃的水溫中達到性成熟階段需要25至30天,其特徵是性成熟的(能夠進行有性生殖)個體能夠重新回到水螅型。普通的水母在有性生殖之後就會死亡,但是燈塔水母卻能夠再次回到水螅型。這被稱作分化轉移。理論上這個過程沒有次數限制,這種水母可以通過反覆的通常生殖和轉分化獲得無限的壽命。所以也被人稱為“長生不老水母”。更準確地說應該是“返老還童”。除非被其他動物吃掉,否則燈塔水母是“永生”的。
燈塔水母的直徑只有4至5毫米,屬於水螅蟲綱,它們是捕食性生物,可以從水螅體無性繁殖,是目前唯一已知的能夠從性成熟階段回復到的幼蟲階段的生物。從理論上說,這個循環可以不斷重複下去,也就是說,燈塔水母可以永遠存活,無需面對死亡。曾經有一位研究燈塔水母的科學家觀察了4000條燈塔水母,確認它們全部都能返老還童,沒有一條死亡。 燈塔水母水母的一種——燈塔水母(Turritopsisnutricula)在性成熟後會重新回到水螅型(Polyp)狀態,並且可以無限重複這一過程。該報稱,這種水母是唯一一種只要不被吃掉或病死,在理論上就會長生不老的動物*(結腸芽苞桿菌由於擁有環狀的DNA,所以也可以永生。)。燈塔水母長約4至5毫米,在20攝氏度的水溫中達到性成熟階段需要25至30天。

生活習性

燈塔水母多生活在熱帶海域。是肉食性的,以浮游生物,小的甲殼類多毛類甚至小的魚類為食。由於食物的機械刺激和化學刺激,引起這種水螅類動物伸長觸手,並放出刺絲囊以纏繞、麻痹、毒殺捕獲物,再將食物送入口中。口區腺細胞分泌的粘液有利於食物的吞咽,食物進入胃腔後,胃層的腺細胞開始分泌蛋白酶,分解、消化食物使之形成許多多肽,同時在胃腔中由於營養肌肉細胞的鞭毛運動,食物得以混合與推動。經這種細胞外消化之後,開始細胞內的消化過程,營養肌肉細胞的偽足吞噬食物顆粒,在細胞內形成大量的食物泡,經過酸性及鹼性的化學過程之後,營養物質由細胞的擴散作用輸送到全身。

分布範圍

燈塔水母主要分布在加勒比地區的海域之中,但因為遠洋船舶排放的壓艙水,使燈塔水母逐漸散布至其他鄰近海域,擴散到了西班牙、義大利和日本的近海,並出現在大西洋的另一側——巴拿馬地區。
燈塔水母分布圖燈塔水母分布圖

科學探討

在2010年,Ma & Yang在其發表在網路刊物《自然與科學》(Nature and Science)上的一篇介紹燈塔水母的文章中,煞有介事地將其稱為“不會死亡的動物”。文章稱,燈塔水母只有5毫米長, 可以從成熟期階段“輪迴”到幼年的水螅狀態重新生長,這樣它便擁有沒有界限的生命。由於擁有這樣的特殊能力,燈塔水母從原來的棲息地加勒比海,擴散到了西班牙、義大利和日本的近海,並出現在大西洋的另一側——巴拿馬地區。研究者們相信,燈塔水母是通過依附在大船船底,“暢遊”了彼此交匯的大洋。
水母水母
徐教授介紹,我們這裡所說的“水母”其實是動物界刺胞動物門的成員,該動物門主要有水螅綱缽水母綱珊瑚綱海蜇和各種珊瑚是人們最熟悉的刺胞動物。多數刺胞動物的生活史中都包括兩個基本的形態階段:一個是水螅型,一個是水母型。“在刺胞動物一個完整的生活史中,存在著一個無性生殖的水螅型階段和一個有性生殖的水母型階段。這兩個階段是交替出現的。在學術上,動物生活史中具有這種無性世代和有性世代交替出現的現象我們稱為世代交替。一般來講,一種動物的生活史具有種的特異性,且各階段是必須經歷的。”。對於低等生物而言,這是一種細胞分化的能力,而且不僅是燈塔水母,所有種類的水母都具備這種能力。
在徐教授看來,燈塔水母與普通水母其實並無太大區別。燈塔水母(Turritopsis nutricula)是McCrady於1857年定名的,它只是燈塔水母屬的一個成員,該屬還包括另外9個物種。中國有記載的是燈塔水母和短柄燈塔水母。“一般意義上的水母是指刺胞動物的水母型階段,根據這樣的界定,普遍意義上的水母就包括水螅綱的大多數種類和缽水母綱的全部種類,其已知種類超過3000種。水母型僅是刺胞動物生活史中的一個環節,故不同的種類,其水母型占總生活史時間的比例差異極大。”
事情出現轉機是在1996年。當時,義大利研究者Piraino等人對4000隻不同發育階段的水母型燈塔水母進行了不同環境條件下的轉化誘導試驗,這些環境條件包括:(1)飢餓;(2)突然改變水溫(升高或降低);(3)降低鹽度;(4)機械損傷。結果顯示,在人為改變的環境下,不同發育階段的燈塔水母均出現了水母型轉化為水螅型的現象,但轉化過程隨水母型發育的程度不同有所差異。這就是該研究的全部結果。
對於實驗結果所說的燈塔水母擁有“逆生長”能力,徐教授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質疑——假設燈塔水母是長生不老的,它從一種狀態轉換為另一種狀態,姑且認可它是從成年轉變為幼年狀態,那么其生命狀態應該從變為成年之後,能夠再度轉變為幼年,這才叫做“長生不老”,如果生命形式僅僅轉換了一次,就不可以稱之為“長生不老”。
因而,可以這樣說,燈塔水母在一般條件下仍會死亡,其 “長生不老”的說法或許只是基於一個不嚴謹的科學實驗以訛傳訛的不實結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