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傳統民俗文化》是海峽書局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閩南傳統民俗文化
- 作者: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
- 出版社:海峽書局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9年6月
- 定價:368 元
- ISBN:9787556706341
《閩南傳統民俗文化》是海峽書局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
閩南“普度”節,是閩南地區的一種民族文化現象,揉合農曆七月十五曰道教中元節和佛教盂蘭盆會而形成。簡介 “普渡”是閩南地區的一種民俗文化現象,它是揉合農曆七月十五曰道教中元節和佛教盂蘭盆會而形成的民俗節日。閩南規模最大的普渡,首推石獅的“龜湖大普”,即把龜湖的13個村落分屬12個生肖(其中後安和侖...
《閩南傳統民俗文化》是海峽書局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 內容簡介 一個地方的風俗就是民眾在當地自然條件和社會環境中長時間相沿積久而成的風尚、習俗,是一種社會生態,也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各階層民眾在歷史的進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共同創造和傳承這一地域文化,是當地居民...
服飾習俗 隨著思想,觀念的進步,人們的服飾也跟著發生了變化。其中,閩南服飾中獨具特色的是惠安女服飾,其最大特點是“衣短露臍,引人注目”。有首打油詩形象地勾畫出惠安女傳統服飾的牲為“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建築習俗 建築與百姓安居緊密相連,因此,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民間風俗。如建房前擇定...
潮州工夫茶藝,別稱潮汕工夫茶,發源於福建閩南地區,流傳到潮汕地區 ,是廣東省以潮州為中心,輻射潮汕地區一帶特有的傳統飲茶習俗。 潮州工夫茶在唐宋“散茶”品飲法基礎上發展而來,屬散條形茶瀹泡法範疇。潮汕的工夫茶最負盛名,蜚聲四海,被尊稱為“中國茶道”。潮州工夫茶藝是廣東省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古稱“角黍”,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開始流傳的,那一天便互相送粽子作為紀念。並且粽子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
2017年10月,泉州舉辦第二屆海絲泉州文化旅遊嘉年華,鯉城肅清門廣場、印記閩南文化驛站以及晉江安平橋景區、白塔廣場具有博餅活動。主要展覽 2019年9月7日—9日,第十二屆海峽兩岸(泉州)農產品採購訂貨會在南安(福建)成功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展會期間時逢中秋佳節,組委會特別推出富有閩南傳統文化習俗韻味的“樂享花樣...
油炬走境習俗是海滄民眾慶祝元宵佳節的獨特方式,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村民進行友好溝通、合作共事的好時機,平時有磕磕碰碰的鄰里,在油炬走境的準備工作和舉辦過程中,矛盾都得到緩解,這對促進安定團結,建設和諧家園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保護措施 閩南元宵節(海滄油炬走境習俗)項目保護單位為:...
楓亭元宵游燈習俗不同於各地的元宵燈節,它匯集了原始部落的篝火、古代的社火、放燈、游神、古巫、儺舞等多種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融合了民間燈藝、曲藝、舞蹈、戲劇、歷史文化、十音八樂和雜技技巧等各類藝術,並以遊動的方式進行體現,從而構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對於研究古典文化、傳統文化、民俗文化、民間藝術...
這些以魚文化為主要特徵的海洋文化,展現了疍民獨樹一幟的景觀。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有五百年豐富文化底蘊的疍民習俗,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及深厚的影響力,保留和保護疍民的歷史文脈,進一步傳承和發揚疍民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精神和不懼風浪的奮鬥精神,具有重要意義。保護措施 2007年8月2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福建省第...
筍江泛月習俗在泉州民間影響深遠,並廣泛流傳於海內外,對於東南亞一帶的泉州僑民、台灣同胞的認祖歸宗、國家認同有重要影響。傳承人物 泉州筍江泛月習俗代表性傳承人物有:陳仲陽、曾亞建、吳燦雙。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3年9月17日,“我們的節日中秋”主題活動暨“筍江月閩南風”第三屆中秋民俗文化節在石筍...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民間信俗(閩台送王船)項目保護單位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評估合格。社會影響 主要活動 1982年間,廈門海滄、石塘、鐘山等社根據30多年前社裡的傳統俗例,恢復王爺蒞臨值年習俗(石塘、鐘山、海滄3社每三年輪值一屆),舉行造王船游境踩街的廟會...
疍家主要生活在福建的閩東沿海和福州閩江流域,閩南廈門鷺江和泉州晉江流域、莆田、漳州;廣東粵東沿海的惠州、潮州、汕頭、汕尾、珠三角、粵西沿海;在其它閩粵桂瓊浙沿海地區亦有分布。疍家往往以江海為家,居無定所。民俗文化 信仰 媽祖 疍民長期生活在海上,各方麵條件都極其艱苦,他們要忍受常人無法忍受的痛苦,狂風...
儺舞(浦南古儺),流傳於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浦南鎮的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浦南古儺(nuó),閩南方言俗稱“弄大尪”(“尪”wāng,指廟裡的神像)”或“大頭尪仔”,是一項具有濃厚鄉土風情的民俗舞蹈。據民間傳說,浦南古儺始於唐朝末年,最早是浦南當地居民迎神賽會、驅逐疫鬼的一種儀式,...
其起源於漢代,盛行於唐代,古時被稱作“懸絲傀儡戲”,具有巫文化和“人神溝通”等性質;同時,傳統的提線木偶戲劇目採用了木偶頭雕刻工藝,隱含了民間信仰及婚喪喜慶等習俗,是泉州人民和閩南語系地區人民生老病死禮俗中的重要內容之一。2006年5月20日,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
其二,張揚個性的閩南精神。漳州布袋木偶戲在情節安排上反映了人生艱難、社會不公的現實困境,以戲中人物拼搏奮鬥、走出困境為情節主線刻畫出閩南民眾渴望自由、舒張人性、自強不息、“愛拼才會贏”的拼搏精神。其三,祈求平安的傳統精神。漳州布袋木偶戲通過表現戲中人物拜神靈求平安的習俗,反映閩南民眾希望家和萬事興,...
閩劇,又稱福州戲,福建地方戲曲地方戲曲劇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閩劇是現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閩中、閩東、閩北等地區,並傳播到台灣和東南亞各地。它是由明末儒林戲與清初的平講戲、江湖戲,在清末(光緒至宣統年間)融合而成的多聲腔劇種,俗稱“前三合響”,雅稱“榕腔”或“閩...
惠安女的服飾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惠安女民俗風情已成為福建省五大旅遊品牌之一。歷史沿革 惠東人群是古百越民族的一個支流,是閩南十八峒、蝴蝶峒的後裔,蝴蝶是其原始的族徽和圖騰崇拜對象,惠安女服飾因此在服飾色彩的追求上有著蝴蝶的艷麗華貴,惠安女服飾有著古代閩越族的遺存信息。惠東婦女常年生活在...
該村原是南宋阿拉伯人泉州提舉市舶蒲壽庚的私家別墅“雲麓花園”,園中的茉莉花、素馨花等奇異花卉系從西域引進延續,洋溢著海洋文化氣息。蟳埔女的骨笄保留了古代“骨針安發”的本意,系全國獨有的“活化石”。蟳埔女的婚俗保留著傳統的閩南風情習俗,從訂婚到結婚都離不開分贈鮮花,且“半夜出嫁”的婚俗別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柘榮縣文化館獲得“馬仙信俗”項目保護單位資格。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柘榮縣文化館獲得“馬仙信俗”項目保護單位資格。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自2008年起,柘榮每年都會舉辦1—2次的馬仙民俗文化節,吸引不...
板凳龍, 是起源於河洛地區的傳統民俗活動之一,普遍存在於我國南方各省市的年度盛大活動。這一元宵節習俗已有幾個世紀。其中福建是當地人迎神、祈福的一項民俗活動,蘊含著深厚的地域文化。村民們把一節節的板凳鑽孔連線,一戶一節,組成板凳長龍,可達兩百多米長,非常壯觀。2008年春節,中國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的“...
閩南民間鬼魂崇拜的習俗中,比較典型的當為敬祭亡魂的“普渡”。節日文化 “普渡”是福建閩南沿海地區(包括金門)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化現象,它是揉合農曆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節和佛教盂蘭盆會而形成的傳統民俗節日。宋代泉州於中元節舉行齋醮活動時,已把佛教的詞語“普渡”轉化為地方民俗的名詞,在南宋泉州知州真德秀的...
民間信俗(三平祖師信俗),福建省平和縣地方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三平祖師信俗活動內容豐富,包括“侍者公”輪祭、“虎侍者”、布施、三平祖師朝聖、借錢、詩簽、搖簽卜杯等,信俗源於三平祖師(公元781~872年),出生於福唐(今福清市),圓寂後逐漸演化為佛教俗神。2009年,三平祖師信俗被...
民間信俗(清水祖師信俗),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清水祖師信俗是為福建安溪人所信仰的傳統民俗。該信俗廣泛流布於中國閩、粵、浙、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區,以及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緬甸等國家。迎春繞境是該信俗的主要活動。繞境活動舉行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