儺舞(浦南古儺)

儺舞(浦南古儺)

儺舞(浦南古儺),流傳於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浦南鎮的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浦南古儺(nuó),閩南方言俗稱“弄大尪”(“尪”wāng,指廟裡的神像)”或“大頭尪仔”,是一項具有濃厚鄉土風情的民俗舞蹈。據民間傳說,浦南古儺始於唐朝末年,最早是浦南當地居民迎神賽會、驅逐疫鬼的一種儀式,後來逐漸增加了迎祥祈福、酬神納吉的功能,演變為傳統的民俗活動。古儺主要形象為七品官和小丑,驅疫的主角由官員擔任,浦南古儺與台灣“大神尪仔”相似。表演時,由舞尪人鑽進尪里用肩膀扛起,踩著伴奏鑼鼓的鼓點節奏行走,並做出相應的舞蹈動作。

2005年10月31日,“儺舞(浦南古儺)”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5月23日,“儺舞(浦南古儺)”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遺產編號:Ⅲ-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儺舞(浦南古儺)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福建省漳州市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項目編號:Ⅲ-7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表演形式,動作特色,道具特徵,傳承保護,社會影響,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儺舞(浦南古儺)又稱浦南“大神尪”。根據民間傳說,浦南古儺始於唐末,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流傳於漳州市薌城區浦南鎮。
儺舞(浦南古儺)
浦南古儺
浦南“大神尪”最早是浦南當地居民迎神賽會、驅逐疫鬼的一種儀式,後來逐漸增加了迎祥祈福、酬神納吉的功能,演變為傳統的民俗活動,在逢年過節、重大慶典、祭祀或民間活動中,都可以看到“大神尪”的表演。浦南“大神尪”與台灣宜蘭地區的“大神尪仔”的外形、製作方法和表演形式、功能作用基本相同。
浦南古儺流傳千年,20世紀後期陷入停滯。直到1992年,時年68歲的浦南古儺老藝人梁太金不忍技藝凋零,拾起僅存的兩尊“大神尪”,重組古儺隊。正是那時,李春華拜入梁太金門下。據李春華說,梁太金不僅手把手傳授古儺技法,還將現代戲劇的舞台步法揉進表演中,經他改良後的古儺節奏歡快,表演詼諧。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浦南鎮共有兩尊“大神尪”:一尊是七品縣官形象,另一尊是書童形象。“大神尪”的製作是以竹條為材料編成鼓形竹筐,外罩繡有精美圖案的服飾。表演時,由舞尪人鑽進尪里用肩膀扛起,戴上面具,“縣官”手握“國泰民安”或“風調雨順”的牌子,“書童”舉著扇子,踩著伴奏鑼鼓的鼓點節奏舞蹈,另有一“大頭娃娃”在他倆之間蹦蹦跳跳。

動作特色

浦南古儺舞的步法比較簡單,表演自由隨意,舞尪人多在遵循一定的鼓點基礎之上即興表演。因面具是罩在藝人身上,手臂的活動受到一定的限制,舞尪藝人的動作幅度不能太大,動作主要集中在身體的腰部和腿部。如七品縣官和財神的舞步以前進步、後退步、十字步、方步為主,塑造七品縣官和財神的威嚴;書童主要以吸跳步、抬跳步、順拐步為主,凸顯書童的活潑;大頭娃娃則以大幅度的位置變化為主,配以竄、跳等動作穿行在七品縣官、書童、財神之間。舞尪藝人踩著鼓點舞動行走,東倒西歪,時快時慢,做出各種滑稽動作,書童和大頭娃娃頑皮可愛、詼諧滑稽,而七品縣官、財神等則憨態可掬。
儺舞(浦南古儺)
儺舞(浦南古儺)

道具特徵

浦南古儺與台南南廟保全宮將爺一樣,面具大,不是直接戴在表演者頭上,而是頂在筐頂,並用孟宗竹支撐一尊尊將爺們的骨架,顯得體型龐大,迥異於人。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浦南古儺對於研究中國國儺文化、閩台民間信仰淵源傳承關係具有重要價值。
浦南古儺舞在浦南鎮關帝信仰儀式游神中起著為諸神“開路”的作用,是儀式中富有特色而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強化浦南鎮民俗信仰的手段之一。
傳承狀況
隨著生活方式發生改變,浦南古儺傳承面臨著民間保護基金流失、表演者後繼乏人、系統歸納的實證材料欠缺等難題。
傳承人物
李春華,男,1964年5月出生,福建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儺舞(浦南古儺)”。
保護措施
浦南鎮曾建立浦南古儺保護與管理體系,邀請專家調查;建立了浦南古儺少兒表演隊,以培養後人;製造赴台機會,進行交流演出。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漳州市薌城區浦南鎮科教文衛服務中心獲得“儺舞(浦南古儺)”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儺舞(浦南古儺)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漳州市薌城區浦南鎮便民服務中心。

社會影響

主要演出
2010年6月28日—7月2日,“浦南古儺”亮相上海世博會“福建園”演出。
2005年9月,浦南古儺舞參加廈門市中秋演出。
2010年11月18日,浦南古儺舞參加第二屆海峽兩岸現代農業博覽會暨第十二屆海峽兩岸花卉博覽會演出。
2020年10月,2020閩南文化圩日系列活動在漳州市藝術館舉行,現場表演了浦南古儺舞。

文化軼事

原來,浦南鎮上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唐朝末年,有一名七品縣官途經浦南到松州大廟,正逢妖怪作惡,這些妖怪一見到縣官便嚇得落荒而逃。此後定居浦南的隨陳元光開漳的將領後人,將家鄉木頭面具的做法傳授給當地人,當地百姓便用木頭雕出七品縣官頭像,用竹條編出身軀,並穿上官服,稱作“大神尪”。後來,又根據七品縣官隨從的形象做了另一尊“大神尪”。百姓們發現這兩尊“大神尪”所到之處妖怪就不敢出現,因此逢年過節或天年不順,百姓便帶著“大神尪”出巡,以求風調雨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