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筍江泛月習俗

泉州筍江泛月習俗

泉州筍江泛月習俗,福建省泉州市民俗,泉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泉州筍江泛月習俗來源是古時候的祭月崇拜活動,源於疍民習俗,歷史悠久,是典型的民間祭祀習俗,儀式嚴肅莊重。筍江泛月包括了拜月、詠月、走月等一系列環節。拜月有個特別的講究,只準女性拜,這是遵循了中國自古“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傳統習慣。女性們點燃香燭,向月禱拜,虔誠說出自己的心事與願望,希望能夠實現。

2013年,泉州筍江泛月習俗經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泉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序號:2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泉州筍江泛月習俗
  • 批准時間:2013年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單位:泉州筍江閩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 項目序號:29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文化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泉州筍江泛月習俗來源是古時候的祭月崇拜活動,源於疍民習俗,歷史悠久。據考證,疍民是古代水居越族人的後裔,他們都有不錯的水性,善於掌控船隻。在泉州,浮橋古為閩越聚居地,晉江流經石筍橋(浮橋)的一段,別稱筍江,筍江兩岸就聚居著一群疍民。
這些世代生活在船上的疍民,每逢中秋夜,家家戶戶都在船頭擺上瓜果,擺設香爐拜祭,虔誠拜月,祈求平安福瑞。拜祭之後,燃放鞭炮,划船到江心尋月,這就是疍民們的拜月習俗。再往後,沿江和附近民眾紛紛效仿,乃至各地文人雅士也推崇,最後形成了筍江泛月的習俗。

民俗內容

泉州筍江泛月習俗是中秋夜在筍江兩岸及江中,以拜月、泛月、詠月、走月為主要形式的習俗活動。中秋夜,輕舟自金雞橋沿江而下經筍江橋至順濟橋,隨波上下,伴月而行, 踏著皎皎月色,迎著融融江風,步著南音絲竹餘韻,三五成群,相約游江,船上燈火通明,管弦幽雅,絲竹歌賦,歡聲笑語。午夜時分,筍江橋的每一個橋孔都映出一輪皓月,是為古泉州八景之一的筍江月色;清源、紫帽二山交映水底,岸上與舟中遊人共賞這江天月色。  

文化特徵

泉州筍江泛月習俗中拜月娘媽用的香燭,比平常拜土地公、灶王爺和天公的更大、更粗,且所用數量多。體現了民間對月娘媽、對大自然的敬畏、崇拜和尊重。
古代帝王祭月叫“夕月”,帝王率領百官舉行祭月儀式,祈求國泰民安。“筍江泛月”不管是閩越族疍民祭月,還是黎民百姓的民間拜月、泛月,其主題也是祈福,祈求上天保佑風調雨順,目的都是祈求和諧康安。
泉州筍江泛月習俗是泉州地區中秋祭月、拜月、走月、詠月、游江賞月的民間節俗,又結合了“鬧月”“跳月”“偷月”等有趣的活動,增添了“泛月”節俗氛圍,演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有別於其它的民間習俗。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泉州筍江泛月習俗歷史悠久,歷來倍受歷代官宦、文人雅士和老百姓所喜愛,他們在游江泛月中感物抒懷,喻人說事,吟詩作賦,產生並遺留下許多詩作,這些詩作是筍江泛月習俗的文學瑰寶和歷史印記,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具有歷史文化研究和科學考證價值。
筍江泛月習俗在泉州民間影響深遠,並廣泛流傳於海內外,對於東南亞一帶的泉州僑民、台灣同胞的認祖歸宗、國家認同有重要影響。

傳承人物

泉州筍江泛月習俗代表性傳承人物有:陳仲陽、曾亞建、吳燦雙。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3年9月17日,“我們的節日中秋”主題活動暨“筍江月閩南風”第三屆中秋民俗文化節在石筍公園舉行,內容含有“泉州筍江泛月習俗”等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