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瘧疾
- 英文名稱:malaria
- 常見病因:因瘧原蟲寄生人體組織而引起
- 常見症狀:間歇性發冷、發熱、肝脾腫大為主要特徵
疾病簡介,瘧疾,間日瘧,病原學,流行病學,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病原治療,對症治療,預防,
疾病簡介
瘧疾
間日瘧
拼音:jiànrìnüè
英文名:tertian malaria;[vivax malaria;]
由;平原地區間日瘧傳播的主要媒介是中華按蚊。
病原學
間日瘧的病原體是間日瘧原蟲。瘧原蟲的生活史比較複雜,它需要兩個宿主,即終宿主雌性按蚊和中間宿主人。當感染有瘧原蟲的按蚊叮咬人時,將瘧原蟲的子孢子帶入人體血液,子孢子隨即侵入肝細胞,發育為裂殖體,成熟後肝細胞破裂,而釋放出大量裂殖子,侵入血液循環中的紅細胞,進入紅細胞內發育和繁殖。
目前認為間日瘧原蟲的子孢子有速髮型和遲髮型兩種,前者在侵入肝細胞後如上所述迅速發育為裂殖體釋放入血液,侵入紅細胞進行發育。後者進入肝細胞後可先不發育,稱為休眠子,經不同的靜止期後,被啟動而進行裂體增殖,產生許多裂殖子,然後侵入血液循環中的紅細胞進行發育。這是間日瘧的潛伏期有長短之分和復發的原因。
流行病學
傳染源
傳播途徑
易感人群
發病機制
間日瘧原蟲在紅細胞內進行增殖時,當裂殖體成熟後,受感染的紅細胞破裂,釋放出大量裂殖子,同時也釋放大量蟲體的代謝產物及紅細胞碎片,這些物質進入血液後,刺激單核-巨噬細胞產生細胞因子,後者又刺激體溫調節中樞,引起發冷、發熱等臨床症狀。瘧原蟲侵入人體後,刺激單核—巨噬細胞的增生,以致患者的肝臟和脾臟腫大及骨髓增生。由於大量紅細胞被破壞,以致貧血日漸嚴重。
臨床表現
間日瘧的發作分三個階段。每隔一日發作一次。
1.發冷期:先感覺發冷,隨之全身肌肉抖索,稱為寒戰,皮膚蒼白並起雞皮疙瘩,此期歷時約15~60分鐘.。隨後進入發熱期。
2.發熱期:全身發熱不適,顏麵皮膚潮紅,體溫上升至40℃或以上。並伴有頭痛、全身酸痛、噁心等症狀,此期約出現2~6個小時。
3.出汗期:大汗淋漓,體溫迅速下降,甚至降正常水平以下。患者長感全身乏力、昏昏欲睡,此期歷時2~4小時。
全部間日瘧發作過程歷時約6~10小時,兩次發作間的期間,患者並無任何不適,體溫也正常。
實驗室檢查
2.骨髓塗片:陽性率明顯高於直接鏡檢。
3.DNA探針雜交法
診斷
1.來自間日瘧流行區或曾在流行區居住過;
2.具有典型的間日瘧發作症狀及體徵;
3.末梢血液塗厚片找到間日瘧原蟲。
鑑別診斷
應與以下疾病相鑑別。
1.上呼吸道感染:無寒戰現象。
治療
病原治療
2.青蒿素及衍生物:
⑵青蒿琥酯:每日2次,每次50mg,首日劑量加倍,連服7天為1療程。
⑶蒿甲醚:,每日1次,每次100mg,首劑加倍,連用7天為1療程。
3.奎寧:口服,每日3次,成人每次0.6g,兒童每次10mg/kg,共3~7日。
對症治療
對瘧疾的對症治療也非常重要。
1.高熱的處理:以物理降溫為主,必要時服用醋氯芬片(15mg/kg);
2.保持水電解質平衡;
3.糾正酸中毒;
4.輸血:重度貧血時應輸新鮮血液,是紅細胞比容保持20%以上。
預防
2.滅蚊、防蚊;
3.預防性服藥:可服用乙胺嘧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