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按蚊

中華按蚊

中華按蚊(Anopheles sinensis)是節肢動物門有顎亞門六足總綱昆蟲綱有翅亞綱雙翅目長角亞目蚊科、按蚊亞科、按蚊屬的一種。

在中國,除青海和新疆以外各省(區)都有記載。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分布,生活習性,蚊類的危害,對農藥的抗性,

形態特徵

成蟲為灰褐色或棕褐色中型蚊蟲,雌蚊觸角基段蓬鬆狀,有完整或不完整的白環。雌蚊觸鬚具4個白環。翅前緣有明顯的亞緣白斑和亞端白斑,前緣基段通常雜有少數淡色鱗,但無白斑,徑脈乾大部分黑色。中足基節上下各有一白鱗簇,後足跗節1一4節末端有窄白環,基節通常無白環。腹部第2~7節腹板上各有1對舌形自斑,各節側膜上有T形暗斑,第七腹板有鱗簇。雄蚊抱肢基節背面有很多淡色鱗。
中華按蚊
幼蟲頭部常有明顯的帶狀暗色斑。內唇基簡單並靠近,外唇基毛分支很多,有34~59支,第8腹節背板較大,近橫矩形。

分布

該蚊種國外分布於東南亞,國內除青海、西藏外均有分布。是廣大平原,特別是水稻種植區瘧疾馬來絲蟲病的重要媒介。雖然不是高效的傳播者,但由於種群數量大,可引起暴發性流行。幼蟲主要孳生於緩流清水中,如小溪、溝渠、滲出水等。

生活習性

雌蚊兼吸人、畜血液,但偏向牛、馬、驢等大家畜血液。飽血雌蚊的棲息習性因地區和季節而有很大變化。稻田通常是這種按蚊的主要孳生場所,但也廣泛地在沼澤蘆葦塘、湖濱、溝渠、池塘、窪地積水等環境中生長。以成蚊越冬。

蚊類的危害

蚊類是和人類關係非常密切的醫學昆蟲,公元前11世紀的甲骨文中發現了象形文字"瘧",表明3000多年前人們已認識了瘧疾的症狀。從有文字記載至今,在史書和其他民間書籍中均發現大量有關蚊子的記載。蚊子成蟲在發育過程中需要從人體或其它宿主體內吸食新鮮血液,以獲得發育所需要的營養,這種叮咬不僅給宿主造成了極大的騷擾,同時還會傳播病毒引起瘧疾、淋巴絲蟲病、流行性乙型腦炎、黃熱病、登革熱和登革出血熱等蟲媒疾病,嚴重時甚至引發大流行,造成人員大量死亡。蚊類隸屬於雙翅目蚊科,其中吸食人血及傳播疾病的主要集中在按蚊屬、伊蚊屬、曼蚊屬和庫蚊屬。赫坎按蚊種團是我國蚊類中最複雜的親緣集團,也是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種團,包含了傳播我國瘧疾和馬來絲蟲病的重要的媒介蚊蟲,如嗜人按蚊(Anopheles anthropophagus)、中華按蚊(Anopheles sinensis)、大劣按蚊(Anopheles dirus)、傑普按蚊(Anopheles jeyporiensis)及微小按蚊(Anopheles minimus)等,其中尤中華按蚊分布最為廣泛。

對農藥的抗性

中華按蚊實驗室品系成蚊對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敏感,對DDT呈現抗性。
中華按蚊思茅種群和成都種群成蚊對DDT和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菊酯產生抗性。但在測定的3個種群中,思茅種群成蚊和幼蟲的NSE活性都最高,成蚊GST最高(是實驗室品系的2.4倍),但幼蟲的GST活性較實驗室品系低,成蚊和幼蟲的GST活性差異較大(6.7倍)。成蚊和幼蟲MFO酶活水平最低。
中華按蚊對溴氰菊酯的抗性測定數據分布在11省68個調查點,其中52個(76.47%)調查點的結果顯示中華按蚊產生抗性,對DDT的抗性測定數據分布在15省67個調查點,其中56個(83.58%)調查點顯示中華按蚊對DDT產生抗性,對馬拉硫磯的抗性測定數據分布在6省29個調查點,其中15個(51.72%)調查點的中華按蚊發現了對馬拉硫磷的抗性,對殘殺威的抗性測定數據分布在3省12個調查點,其中3個(25%)調查點的中華按蚊對殘殺威有抗性。中華按蚊抗溴氰菊酯種群對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馬拉硫磷和DDT產生互動抗性。應結合當地的殺蟲劑使用情況和抗性現況進行個性化抗性治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