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有翅亞綱(拉丁語學名:Pterygota)通常具翅,但也有翅退化或完全無翅的;無翅類型可能是從具翅的祖先起源的。腹部除生殖器及尾須外,別無其他附肢;變態不完全或完全。
有翅亞綱是所有有翅膀的昆蟲的總類,其中也包括在進化過程中失去了飛行能力和翅膀(比如
跳蚤)。這個亞綱包括昆蟲中的大多數物種,而相對應的比較原始的,還沒有翅膀的昆蟲,即
無翅亞綱,僅
石蛃目和
衣魚目動物是今天尚存的。
由於翅膀的發展需要一
系列形態和生理學的變化,因此可以假設這個過程在昆蟲進化過程中只發生過一次,也就是說所有有翅亞綱的動物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
結構
昆蟲的
翅膀是非常薄的、被氣管貫穿的
甲殼素。它們可能是由所有三個胸環的邊片變平演變出來的。今天的昆蟲只有兩對翅膀,分別位於胸環的第二和第三環上。在古昆蟲Stenodictya的化石中還可以看得到位於第一胸環上的翅膀似的結構。
為翅膀提供
氧氣的氣管是從足氣管分離出來的。由於翅膀是從
體壁上複製產生的,因此這兩個結構中的氣管網也相同。翅膀與胸環通過關節相連。蜻蛉目動物的肌肉直接控制這個關節。大多數昆蟲的翅膀則是通過胸環的鼓脹和收縮來運動的。運動翅膀的肌肉附著在胸環上通過形成甲殼素基礎,這也是有翅亞綱動物新的結構。
發育
有翅亞綱昆蟲的一個特徵是它們的變態,它們的幼蟲時期沒有翅膀。有些昆蟲通過脫皮逐漸變態(不完全變態),有些則通過蛹的階段完全變態。
常見有翅亞綱昆蟲
螳螂
身體為長形,多為
綠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
種類。頭呈三角形,能靈活轉動。
複眼突出,
單眼3個。咀嚼式
口器,上顎強勁。前足捕捉足,中、後足適於步行。漸變態。卵產於卵鞘內,每1卵鞘有卵20~40個,排成2~4列。每個雌蟲可產4~5個卵鞘,卵鞘是泡沫狀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多粘附於樹枝、樹皮、牆壁等物體上。初孵出的若蟲為“預若蟲”,脫皮3~12次始變為成蟲。一般1年1代,一隻
螳螂的壽命約有六至八個月左右,有些種類行
孤雌生殖。肉食性,獵捕各類昆蟲和小動物,在田間和林區能消滅不少害蟲,因而是
益蟲。性殘暴好鬥,缺食時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現象。分布在南美洲的個別種類還能不時攻擊小鳥、
蜥蜴或
蛙類等小動物。螳螂有
保護色,有的並有擬態,與其所處環境相似,藉以捕食多種害蟲。動作靈敏,捕食時所用
時間僅有0.01秒。
竹節蟲
無脊椎動物,屬
有翅亞綱,因身體修長而得名,有翅或無翅。體長而大,為中型或大型
昆蟲,一般在10~30毫米,最大的260毫米。前胸節短,中胸節和後胸節長,無翅種類尤其如此。當竹節蟲6足緊靠身體時,更像竹節,喜愛
灌木和
喬木的葉片。有翅種類的翅多為兩對,前翅
革質,狹長,橫脈眾多,脈序成細密的網狀。多數竹節蟲的體色呈深褐色,少數為綠色或暗綠色。幾乎所有的種類均具極佳的
擬態,大部分種類身體細長,模擬植物枝條,少數種類身體寬扁,鮮綠色,模擬植物葉片,翅寬扁,脈序排成葉脈狀,
腹部及脛節、
腿節亦扁平擴張。此蟲常可營
孤雌生殖,雄蟲常較少,未受精卵多發育為雌蟲。當受傷害時,稚蟲的足可以自行脫落,而且可以再生。高溫、低溫、暗光可使體色變深,相反,則體色可變淺。白天與黑夜體色不同,成為節奏性體色變化。竹節蟲植食性,可以危害植物,尤其在
大洋洲有幾種竹節蟲往往大批發生,食害尤加利
樹葉。
中國亦有為害櫟類樹木,致成災害的報導。
蝴蝶
昆蟲中的一類。蝴蝶翅膀闊大,顏色美麗。簡稱蝶。《
本草綱目·蛺蝶》:“蝶美於須,蛾美於眉, 故又名蝴蝶;俗謂須為胡也。”也作“胡蝶”。蝴蝶、蛾和弄蝶都被歸類為
鱗翅目。現今世界上有數以萬計的物種都歸在這類下。它們從
白堊紀起隨著作為食物的顯花植物而演進,並為之授粉。它們是昆蟲演進中最後一類生物。
鳳蝶總科(Papilionoidea)4個科、15000餘種昆蟲的總稱。與蛾和弄蝶共同構成鱗翅目(Lepidoptera)。幾乎分布於全世界。蝴蝶與
蛾相似之點是在翅、體和足上均覆以一觸即落的塵狀鱗片。與蛾相異之處是蝴蝶白天活動、色澤鮮豔或圖紋醒目。兩者最顯著的區別大概是蝶的觸角呈棒狀,休止時翅摺疊與背垂直。這種鱗翅類生活周期分為4個階段:
卵、
幼蟲(肉蟲或毛蟲)、
蛹和
成蟲。多數蝴蝶的幼蟲和成蟲以植物為食,通常只吃特定種類植物的特定部位。
5個蝴蝶科
鳳蝶科(Papilionidae),如鳳蝶和
絹蝶(絹蝶有時被單劃為
絹蝶科 [Parnassiidae])
蛺蝶科(Nymphalidae),是毛刷足蝴蝶。蛺蝶科是最大且種類最多的一科,有些專家再把它細分為幾科。
分類
有翅亞綱可分為30個目。
外生翅類
5.
等翅目(Isoptera)
內生翅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