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蟲

益蟲

益蟲是指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有益處的昆蟲,比如農業,醫學。益蟲可保護自然生態平衡,從而更好地保護環境。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害蟲的天敵來抑制害蟲的一種方法,因為害蟲本身就是很多昆蟲及其它動物的食料,也是很多微生物的寄主。有些害蟲不能夠在老產區大量生存的原因,有時並不是由於天氣不適宜、食料缺乏或不足、或者繁殖不多等等原因,而是受到天敵的捕食或寄生,造成數量大量減少的結果。害蟲的天敵,即益蟲,可以簡易地把它分為捕食性或寄生性昆蟲這兩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益蟲
  • 外文名:beneficial insects
  • 廣義定義:對人類某方面有益處的昆蟲
  • 狹義定義:能捕食害蟲或寄生於害蟲的昆蟲
  • 主要種類半翅目脈翅目鞘翅目
  • 作用:協助農作物生長、改善環境衛生
概念,發展歷史,主要種類,作用及意義,

概念

益蟲的廣義概念是指一切對人類有益的昆蟲,包括資源昆蟲。如家蠶,狹義的概念是指能捕食害蟲或寄生於害蟲體內的天敵昆蟲,這是與害蟲相對而言的。我們通常將有益於人類生產和生活的昆蟲理解為益蟲,常見的有蜜蜂蜻蜓螳螂等。

發展歷史

益蟲利用的歷史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開始在遠古時代,其特點是發現和利用益蟲及共產品。桑蠶的家化是人類祖先的勞動成果。印度的古代文獻中即有紫膠利用的記載。埃及第五代廟宇的浮雕描述了蜂蜜的加工過程。擁有世界最古文化的三個民族,各自在遠古時代開始利用一種益蟲,這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個巧合,也說明了益蟲利用歷史的悠久。第二階段的特點是益蟲的人為移引。當某種益蟲的利用卓有成效時,把它引進另一地區或另一國家是必然的規律。最初一次遠距離的移引,可能是在公元三百年左右,那時桑蠶從中國引入日本,此後在公元550年左右,又被兩個外僧把蠶種藏在禪杖里而帶入歐洲。紫膠蟲也曾幾次被試行引進亞非國家,最近的一次則是1940年向台灣的引進。

主要種類

益蟲是指對其他生物有益的昆蟲,蜜蜂、家蠶、瓢蟲、螳螂、食蚜虻、寄生蜂、草蛉等都是益蟲。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害蟲的天敵來抑制害蟲的一種方法,因為害蟲本身就是很多昆蟲及其它動物的食料,也是很多微生物的寄主。有些害蟲不能夠在老產區大量生存的原因,有時並不是由於天氣不適宜、食料缺乏或不足、或者繁殖不多等等原因,而是受到天敵的捕食或寄生,造成數量大量減少的結果。害蟲的天敵,即益蟲,可以簡易地把它分為捕食性或寄生性昆蟲這兩類。
許多昆蟲被認為是有益的,因為它們捕食或寄生於其它破壞作物和儲藏產品的昆蟲。捕食性昆蟲如遊獵蝽和獵蝽,當它們尋找並吃掉獵物後,立刻轉向另一次捕食。寄生性昆蟲可能也會殺死它們的寄主昆蟲,但只有在寄主中或在其上發育一段時間之後才會殺死寄主。顯然,最重要的益蟲是寄生性昆蟲,它們有64屬蜂類和37屬蠅類。在捕食性昆蟲中,瓢蟲科(7個屬)是最重要的。
捕食性或寄生性益蟲在自然界中是很多的。這些昆蟲直接捕食害蟲,或者產卵在害蟲里進行寄生而使其死亡。據估計,在昆蟲綱里約有28%的種類是捕食性的,2.4%是寄生性的,二者總共占昆蟲種類的30%以上。屬於這一類的昆蟲,大多數包括在半翅目脈翅目鞘翅目膜翅目雙翅目等五個目中,其中則以鞘翅目、膜翅目及雙翅目最為重要。在捕食性昆蟲中,如螳螂、蜻蜓、豬蝽、擬豬蝽、花蝽、草蛉、步行蟲瓢蟲胡蜂泥蜂食蟲虻食蚜蠅等。如澳洲瓢蟲和大紅瓢蟲捕食吹綿介殼蟲,二星瓢蟲能吃矢尖蚧,小黑瓢蟲捕食柑桔紅蜘蛛,在柑園裡常見到的跳小蜂吃掉綿蚧,寄生率在湖北秭歸龍江達80%左右。寄生性昆蟲中如姬蜂小繭蜂小蜂寄生蠅等。目前各地推廣的赤眼蜂就是其中的一種。
膜翅目包括蜂類和螞蟻。體小型至中型,口器為咀嚼式或咀吸式。多數種類胸、腹之間收縮成腰,稱為腹柄。翅為膜質。雌蟲有發達的產卵器,常呈鋸狀或針狀,有的變成螫刺。用以自衛。全變態類,幼蟲通常無足,但食葉性害蟲,如葉蜂類有3對胸足,6~8對腹足,和鱗翅目幼蟲很相似。蛹為離蛹。為害果樹的主要種類有梨實蜂、梨莖蜂等。膜翅目昆蟲中大多數是寄生性的益蟲種類,如姬蜂類、繭蜂類、小蜂類、赤眼蜂類等,要注意保護和利用。

作用及意義

益蟲可協助農作物生長。還有許多益蟲,如蜻蜓、螳螂、瓢蟲、赤眼蜂等也能消滅害蟲,以蟲治蟲,這就是“生物防治”。
有些可直接改善環境衛生。蚯蚓(不是昆蟲)將生活垃圾、枯草敗葉、生物糞便等作為食物,它們吃掉生活垃圾等廢物後,排出的糞便成為土壤中的肥料。因此,在改善環境衛生方面,蚯蚓既是“清潔工”,又是“小肥料廠”。
能夠識別這些昆蟲並了解它們在害蟲種群調控中的作用對農民及與作物生產有關的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這些知識可使他們在整個害蟲防治策略中充分利用益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