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目

螳螂目

螳螂目是昆蟲綱有翅亞綱的1目。通稱螳螂。中至大型昆蟲,頭三角形且活動自如;前足腿節脛節有利刺,脛節鐮刀狀,常向腿節摺疊,形成捕捉性前足;前翅革質,為覆翅,缺前緣域,後翅膜質,臀域發達,扇狀,休息時疊於背上;腹部肥大。除極寒地帶外,廣布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地區種類最為豐富。世界已知1585種左右。中國已知約51種。其中,南大刀螂、北大刀螂、廣斧螂、中華大刀螂、歐洲螳螂、綠斑小螳螂等是中國農、林、果樹和觀賞植物害蟲的重要天敵。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螳螂目
  • 拉丁學名:Mantodea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螳螂目
  • :螳螂科
  • 總目:網翅總目
外形特徵,分布範圍,生長繁殖,生活習性,經濟價值,下級分類,

外形特徵

中至大型昆蟲。體細長,多為綠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種類。頭呈三角形且活動自如,複眼突出,單眼3個,排成三角形。觸角絲狀;口器咀嚼式,上顎強勁。前胸特別延長,前足脛節呈鐮刀狀,常向腿節摺疊,形成捕捉性前足,腿節和脛節生有倒勾的小刺,用以捕捉各種昆蟲。中、後足適於步行。足跗節5節,有爪1對,缺中墊。腹部肥大,雌、雄背板可見9節。腹面雌只見6節,雄可見9節。前翅皮質,為覆翅,缺前緣域,後翅膜質,臀域發達,扇狀,休息時疊於背上。產卵器不突出,尾須短。

分布範圍

除極寒地帶外,廣布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地區種類最為豐富。

生長繁殖

漸變態。卵產於卵鞘內,每1卵鞘有卵20~40個,排成2~4列。每個雌蟲可產4~5個卵鞘,卵鞘是泡沫狀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多粘附於樹枝、樹皮、牆壁等物體上。初孵出的若蟲為“預若蟲”,脫皮3~12次始變為成蟲。一般1年1代,有些種類行孤雌生殖。

生活習性

肉食性:獵捕各類昆蟲和小動物,在田間和林區能消滅不少害蟲,因而是益蟲。性格殘暴好鬥,缺食時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現象。分布在南美洲的個別種類竟不時攻擊小鳥、蜥蜴或蛙類等小動物。螳螂有保護色,有的並有擬態,與其所處環境相似,藉以捕食多種害蟲。
螳螂目螳螂目

經濟價值

螳螂是著名的益蟲。中華大刀螳螂、狹翅大刀螳、廣斧螂、靜螳、薄翅螳螂、勇斧螳螂等是中國農、林、果樹和觀賞植物害蟲的重要天敵。產卵於卵鞘中,古稱“桑螵蛸”並作中藥。

下級分類

世界已知1585種左右,分屬3科。中國已知1科約51種
目(order)
總科(superfamily)
科(family)
亞科(subfamily)
Mantodea
螳螂目
Amorphosceloidea
怪足螳總科
1
Amorphoscelidae
怪足螳科
1
Amorphoscelinae
怪足螳亞科
2
Paraoxypilinae
副刺胸螳亞科 #
Chaeteessoidea #
缺爪螳總科
1
Chaeteessidae
缺爪螳科 #
Mantoidea
螳總科
1
Choeradodidae
葉背螳科
1
Choeradodinae
葉背螳亞科
2
Deroplatinae
扁背螳亞科 #
2
Empusidae
錐頭螳科
1
Blepharodinae
錐螳亞科 #
2
Empusinae
錐頭螳亞科
3
Hymenopodidae
花螳科
1
Acromantinae
姬螳亞科
2
Hymenopodinae
花螳亞科
3
Oxypilinae
刺胸螳亞科
(棘螳亞科)
4
Phyllotheliinae
奇葉螳亞科
4
Mantidae
螳科
1
Amelinae
跳螳亞科
2
Caliridinae
絲螳亞科
3
Eremiaphilinae
方額螳亞科
(或獨立作科:
埃螳科)
4
Iridopteryginae
虹翅螳亞科
5
Mantinae
螳亞科
6
Miopteryginae
小翅螳亞科
7
Photininae
廣額螳亞科
8
Rivetininae
西肛螳亞科
9
Schizocephalinae
裂頭螳亞科
5
Thespidae
細足螳科
1
Oligonicinae
寡螳亞科
2
Pseudomiopteriginae
偽小翅螳亞科 #
3
Thespinae
細足螳亞科 #
6
Toxoderidae
扁尾螳科
(箭螳科)
1
Toxoderinae
扁尾螳亞科
7
Vatidae
長頸螳科
1
Vatinae
長頸螳亞科
Metallyticoidea #
金螳總科
1
Metallyticidae
金螳科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