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鍛鍊心理學
- 授課平台:智慧樹
- 類別: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慕課
- 建設院校:華東師範大學
- 授課教師:楊劍、劉微娜、陳愛國、黃志劍、司琦、熊明生、吳本連、呂曉昌、全海英、王寶明、郭正茂
- 首開時間:2019年春夏
課程性質
課程背景
課程定位
適應對象
課程簡介
課程大綱
第一章鍛鍊心理學概述 1.1課程導入 1.2鍛鍊心理學的內涵 1.2.1鍛鍊心理學的定義 1.2.2鍛鍊心理學的研究內容 1.3鍛鍊心理學的發展歷程 1.3.1國際發展歷程 1.3.2國內發展歷程 1.4鍛鍊心理學未來趨勢 第二章鍛鍊動機 2.1鍛鍊動機概述 2.1.1什麼是鍛鍊動機熊明生 2.2鍛鍊動機理論 2.2.1強化學習論和驅力降低論熊明生 2.2.2需要層次論和認知評價論熊明生 2.2.3自我效能論熊明生 2.3鍛鍊行為的靜、動態 2.3.1靜動態轉變的原因(一)熊明生 2.3.2靜動態轉變的原因(二)熊明生 2.4鍛鍊動機的測量 2.4.1鍛鍊動機的測量方法熊明生 第三章鍛鍊與積極體驗 3.1積極心理學與積極體驗 3.1.1什麼是積極情緒體驗黃志劍 3.1.2情緒二維模型黃志劍 3.1.3典型的積極情緒體驗(一)黃志劍 3.1.4典型的積極情緒體驗(二)黃志劍 3.2體育鍛鍊促進積極情緒的假說 3.2.1體育鍛鍊為何能促進積極體驗黃志劍 3.2.2平衡失衡理論黃志劍 3.2.3逆轉理論黃志劍 3.3如何通過體育鍛鍊促進積極情緒體驗 3.3.1運動頻率、時間與活動方式黃志劍 3.3.2活動強度黃志劍 3.4本章總結黃志劍 第四章鍛鍊行為理論模型 4.1理論 4.1.1計畫行為理論司琦 4.1.2自我效能理論司琦 4.2模型 4.2.1階段變化模型(一)司琦 4.2.2階段變化模型(二)司琦 4.2.3社會生態模型司琦 4.3總結司琦 第五章鍛鍊與認知 5.1認知功能概述 5.1.1學習導入陳愛國 5.1.2什麼是認知功能陳愛國 5.1.3認知功能的測量陳愛國 5.2鍛鍊影響認知仔籃斷功能的假說 5.2.1心理學與認知心理學假說陳愛國 5.2.2生理學觀點和認知神經科學理論陳愛國 5.3鍛鍊與認知功能的關係與展望 5.3.1鍛鍊與青少年認知功能的關係陳愛國 5.3.2鍛鍊與老年人認知功能的關係陳愛國 第六章鍛鍊與焦慮、抑鬱 6.1競賽焦慮 6.1.1什麼是競賽焦慮劉微娜 6.1.2競賽焦慮的分類劉微娜 6.2焦慮與運動表現之間的關係劉微娜 6.3競賽焦慮的測量與調節 6.3.1競賽焦慮的測量劉微娜 6.3.2競賽焦慮的調節劉微娜 6.4抑鬱的概念 6.4.1學習導入:生活中的抑鬱現象劉微娜 6.4.2抑鬱到底是什麼劉微娜 6.4.3如何在動物研究中檢測“快感缺失”劉微娜 6.5抑鬱的測量及臨床干預措施 6.5.1抑鬱的檢測手段有哪些劉微娜 6.5.2臨床抑鬱的干預手段劉微娜 6.6體育鍛鍊與抑鬱的關係 6.6.1運動干預的原則劉微娜 6.6.2抑鬱常見的運動療法劉微娜 | 第七章鍛鍊與自尊 7.1自尊概述 7.1.1課程導入呂曉昌 7.1.2自尊的定義呂曉昌 7.1.3自尊的結構呂曉昌 7.2鍛鍊與自尊模型 7.2.1自尊模型與身體自尊模型呂曉昌 7.2.2鍛鍊與自尊模型呂曉昌 7.3自尊的測量 7.3.1自尊的測量方法呂曉昌 7.4鍛鍊與自尊 7.4.1鍛鍊如何影響自尊呂曉昌 7.4.2青少年體育鍛鍊與自尊呂曉昌 7.4.3中老年人體育鍛鍊與自尊呂曉昌 7.4.4特殊人群體育鍛鍊與自尊呂曉昌 7.4.5其他相關研究成果呂曉昌 第八章鍛鍊與人格 8.1人格概述 8.1.1學習導入吳本連 8.1.2人格的定義與特徵吳本連 8.1.3與人格相關的幾個概念吳本連 8.2人格理論 8.2.1奧爾波特和卡特爾人格理論吳本連 8.2.2艾森克人格理論和五大人格理論吳本連 8.3人格的測量 8.3.1明尼蘇達多相人格量表和艾森克人格問卷吳本連 8.3.2卡特爾人格問卷和五因素人格問卷吳本連 8.4鍛鍊與人格 8.4.1A型人格、堅韌性人格與鍛鍊吳本連 8.4.2鍛鍊與個體性別角色社會化吳本連 8.4.3鍛鍊與個體道德發展吳本連 8.4.4鍛鍊與人格的培養吳本連 第九章鍛鍊與幼兒社會發展 9.1鍛鍊與幼兒社會健康發展 9.1.1課程導入全海英 9.1.2鍛鍊與幼兒的全面發展的關係全海英 9.2幼兒社會健康發展概述 9.2.1親社會行為的指標與內容全海英 9.2.2測量幼兒親社會行為的方法全海英 9.3幼兒鍛鍊的影響因素 9.3.1幼兒監護人的風險認知全海英 9.3.2幼稚園的風險認知全海英 9.4鍛鍊風險的預防策略全海英 9.5幼兒社會健康發展的鍛鍊方法 9.5.1幼稚園中的鍛鍊活動設計全海英 9.5.2親子活動設計全海英 9.5.3家庭遊戲中的鍛鍊設計全海英 9.6本章總結全海英 第十章城市公共體育空間與體育活動 10.1什麼是城市公共體育空間 10.1.1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的概念和特徵郭正茂 10.1.2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的布局原則郭正茂 10.2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的理想模式 10.2.1等級體系郭正茂 10.2.2服務半徑郭正茂 10.2.3選址與布局郭正茂 10.2.4數量與規模郭正茂 10.3城市公共區域空間與體育活動的具體關係 10.3.1理論基礎郭正茂 10.3.2實證研究郭正茂 10.4本章總結郭正茂 第十一章促進心理健康的鍛鍊處方 11.1鍛鍊處方概述 11.1.1課程導入王寶明 11.1.2什麼是鍛鍊處方王寶明 11.2鍛鍊處方的制定 11.2.1鍛鍊處方的制定和執行原則王寶明 11.3鍛鍊處方的制定步驟 11.3.1體格檢查王寶明 11.3.2鍛鍊目標王寶明 11.3.3鍛鍊時間帶王寶明 11.3.4鍛鍊項目王寶明 11.3.5鍛鍊負荷量王寶明 11.4注意事項 |
開課信息
開課次數 | 開課時間 | 參與人數 |
第1次開課 | 2019年春夏 | 389人 |
第2次開課 | 2019年秋冬 | 349人 |
第3次開課 | 2020年春夏 | 7215人 |
第4次開課 | 2020年秋冬 | 1378人 |
第5次開課 | 2021年春夏 | 785人 |
第6次開課 | 2021年秋冬 | 286人 |
第7次開課 | 2022年春夏 | 待定 |
該課程學時安排均為30;授課教師均為楊劍、劉微娜、陳愛國、黃志劍、司琦、熊明生、吳本連、呂曉昌、全海英、王寶明、郭正茂。 |
課程特色
教學目標
學習預備
- 學習資料
書名 | 作者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鍛鍊心理學(第1版) | 楊劍 | 2010年01月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考核標準
單項類目名稱 | 卷面分 | 單項滿分 |
第一章 單元測試 | 8 | 0.8 |
第二章 單元測試 | 8 | 0.8 |
第三章 單元測試 | 9 | 0.9 |
第四章 單元測試 | 6 | 0.6 |
第五章 單元測試 | 9 | 0.9 |
第六章 單元測試 | 17 | 1.7 |
第七章 單元測試 | 7 | 0.7 |
第八章 單元測試 | 11 | 1.1 |
第九章 單元測試 | 6 | 0.6 |
第十章 單元測試 | 8 | 0.8 |
第十一章 單元測試 | 9 | 1.1 |
單項類目名稱 | 單項滿分 |
體育運動與兒童青少年腦智提升 | 10.0 |
身體活動、久坐行為與心理健康 | 10.0 |
- 期末考試得分 = 期末考試實際得分/期末考試總分* 權值
- 採用線上期末考試形式作為期末考試成績
- 試卷:教程考試
所獲榮譽
教師簡介
課程大綱
第一章鍛鍊心理學概述 1.1課程導入 1.2鍛鍊心理學的內涵 1.2.1鍛鍊心理學的定義 1.2.2鍛鍊心理學的研究內容 1.3鍛鍊心理學的發展歷程 1.3.1國際發展歷程 1.3.2國內發展歷程 1.4鍛鍊心理學未來趨勢 第二章鍛鍊動機 2.1鍛鍊動機概述 2.1.1什麼是鍛鍊動機熊明生 2.2鍛鍊動機理論 2.2.1強化學習論和驅力降低論熊明生 2.2.2需要層次論和認知評價論熊明生 2.2.3自我效能論熊明生 2.3鍛鍊行為的靜、動態 2.3.1靜動態轉變的原因(一)熊明生 2.3.2靜動態轉變的原因(二)熊明生 2.4鍛鍊動機的測量 2.4.1鍛鍊動機的測量方法熊明生 第三章鍛鍊與積極體驗 3.1積極心理學與積極體驗 3.1.1什麼是積極情緒體驗黃志劍 3.1.2情緒二維模型黃志劍 3.1.3典型的積極情緒體驗(一)黃志劍 3.1.4典型的積極情緒體驗(二)黃志劍 3.2體育鍛鍊促進積極情緒的假說 3.2.1體育鍛鍊為何能促進積極體驗黃志劍 3.2.2平衡失衡理論黃志劍 3.2.3逆轉理論黃志劍 3.3如何通過體育鍛鍊促進積極情緒體驗 3.3.1運動頻率、時間與活動方式黃志劍 3.3.2活動強度黃志劍 3.4本章總結黃志劍 第四章鍛鍊行為理論模型 4.1理論 4.1.1計畫行為理論司琦 4.1.2自我效能理論司琦 4.2模型 4.2.1階段變化模型(一)司琦 4.2.2階段變化模型(二)司琦 4.2.3社會生態模型司琦 4.3總結司琦 第五章鍛鍊與認知 5.1認知功能概述 5.1.1學習導入陳愛國 5.1.2什麼是認知功能陳愛國 5.1.3認知功能的測量陳愛國 5.2鍛鍊影響認知功能的假說 5.2.1心理學與認知心理學假說陳愛國 5.2.2生理學觀點和認知神經科學理論陳愛國 5.3鍛鍊與認知功能的關係與展望 5.3.1鍛鍊與青少年認知功能的關係陳愛國 5.3.2鍛鍊與老年人認知功能的關係陳愛國 第六章鍛鍊與焦慮、抑鬱 6.1競賽焦慮 6.1.1什麼是競賽焦慮劉微娜 6.1.2競賽焦慮的分類劉微娜 6.2焦慮與運動表現之間的關係劉微娜 6.3競賽焦慮的測量與調節 6.3.1競賽焦慮的測量劉微娜 6.3.2競賽焦慮的調節劉微娜 6.4抑鬱的概念 6.4.1學習導入:生活中的抑鬱現象劉微娜 6.4.2抑鬱到底是什麼劉微娜 6.4.3如何在動物研究中檢測“快感缺失”劉微娜 6.5抑鬱的測量及臨床干預措施 6.5.1抑鬱的檢測手段有哪些劉微娜 6.5.2臨床抑鬱的干預手段劉微娜 6.6體育鍛鍊與抑鬱的關係 6.6.1運動干預的原則劉微娜 6.6.2抑鬱常見的運動療法劉微娜 | 第七章鍛鍊與自尊 7.1自尊概述 7.1.1課程導入呂曉昌 7.1.2自尊的定義呂曉昌 7.1.3自尊的結構呂曉昌 7.2鍛鍊與自尊模型 7.2.1自尊模型與身體自尊模型呂曉昌 7.2.2鍛鍊與自尊模型呂曉昌 7.3自尊的測量 7.3.1自尊的測量方法呂曉昌 7.4鍛鍊與自尊 7.4.1鍛鍊如何影響自尊呂曉昌 7.4.2青少年體育鍛鍊與自尊呂曉昌 7.4.3中老年人體育鍛鍊與自尊呂曉昌 7.4.4特殊人群體育鍛鍊與自尊呂曉昌 7.4.5其他相關研究成果呂曉昌 第八章鍛鍊與人格 8.1人格概述 8.1.1學習導入吳本連 8.1.2人格的定義與特徵吳本連 8.1.3與人格相關的幾個概念吳本連 8.2人格理論 8.2.1奧爾波特和卡特爾人格理論吳本連 8.2.2艾森克人格理論和五大人格理論吳本連 8.3人格的測量 8.3.1明尼蘇達多相人格量表和艾森克人格問卷吳本連 8.3.2卡特爾人格問卷和五因素人格問卷吳本連 8.4鍛鍊與人格 8.4.1A型人格、堅韌性人格與鍛鍊吳本連 8.4.2鍛鍊與個體性別角色社會化吳本連 8.4.3鍛鍊與個體道德發展吳本連 8.4.4鍛鍊與人格的培養吳本連 第九章鍛鍊與幼兒社會發展 9.1鍛鍊與幼兒社會健康發展 9.1.1課程導入全海英 9.1.2鍛鍊與幼兒的全面發展的關係全海英 9.2幼兒社會健康發展概述 9.2.1親社會行為的指標與內容全海英 9.2.2測量幼兒親社會行為的方法全海英 9.3幼兒鍛鍊的影響因素 9.3.1幼兒監護人的風險認知全海英 9.3.2幼稚園的風險認知全海英 9.4鍛鍊風險的預防策略全海英 9.5幼兒社會健康發展的鍛鍊方法 9.5.1幼稚園中的鍛鍊活動設計全海英 9.5.2親子活動設計全海英 9.5.3家庭遊戲中的鍛鍊設計全海英 9.6本章總結全海英 第十章城市公共體育空間與體育活動 10.1什麼是城市公共體育空間 10.1.1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的概念和特徵郭正茂 10.1.2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的布局原則郭正茂 10.2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的理想模式 10.2.1等級體系郭正茂 10.2.2服務半徑郭正茂 10.2.3選址與布局郭正茂 10.2.4數量與規模郭正茂 10.3城市公共區域空間與體育活動的具體關係 10.3.1理論基礎郭正茂 10.3.2實證研究郭正茂 10.4本章總結郭正茂 第十一章促進心理健康的鍛鍊處方 11.1鍛鍊處方概述 11.1.1課程導入王寶明 11.1.2什麼是鍛鍊處方王寶明 11.2鍛鍊處方的制定 11.2.1鍛鍊處方的制定和執行原則王寶明 11.3鍛鍊處方的制定步驟 11.3.1體格檢查王寶明 11.3.2鍛鍊目標王寶明 11.3.3鍛鍊時間帶王寶明 11.3.4鍛鍊項目王寶明 11.3.5鍛鍊負荷量王寶明 11.4注意事項 |
開課信息
開課次數 | 開課時間 | 參與人數 |
第1次開課 | 2019年春夏 | 389人 |
第2次開課 | 2019年秋冬 | 349人 |
第3次開課 | 2020年春夏 | 7215人 |
第4次開課 | 2020年秋冬 | 1378人 |
第5次開課 | 2021年春夏 | 785人 |
第6次開課 | 2021年秋冬 | 286人 |
第7次開課 | 2022年春夏 | 待定 |
該課程學時安排均為30;授課教師均為楊劍、劉微娜、陳愛國、黃志劍、司琦、熊明生、吳本連、呂曉昌、全海英、王寶明、郭正茂。 |
課程特色
教學目標
學習預備
- 學習資料
書名 | 作者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鍛鍊心理學(第1版) | 楊劍 | 2010年01月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考核標準
單項類目名稱 | 卷面分 | 單項滿分 |
第一章 單元測試 | 8 | 0.8 |
第二章 單元測試 | 8 | 0.8 |
第三章 單元測試 | 9 | 0.9 |
第四章 單元測試 | 6 | 0.6 |
第五章 單元測試 | 9 | 0.9 |
第六章 單元測試 | 17 | 1.7 |
第七章 單元測試 | 7 | 0.7 |
第八章 單元測試 | 11 | 1.1 |
第九章 單元測試 | 6 | 0.6 |
第十章 單元測試 | 8 | 0.8 |
第十一章 單元測試 | 9 | 1.1 |
單項類目名稱 | 單項滿分 |
體育運動與兒童青少年腦智提升 | 10.0 |
身體活動、久坐行為與心理健康 | 10.0 |
- 期末考試得分 = 期末考試實際得分/期末考試總分* 權值
- 採用線上期末考試形式作為期末考試成績
- 試卷:教程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