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辦學歷史,匯文書院時期,建立發展時期,改革時期,西遷復校時期,轉折時期,校容校貌,校園設計,主要建築,金陵大學舊址,辦學規模,文學院,理學院,農學院,醫科,文化研究所,師資力量,歷任校長,師資概況,歷屆英才,教育質量,校友劃分,知名校友,兩院院士,學校文化,校歌,校訓,校風,附錄,
學校簡介 金陵大學原是一所美國基督教會創辦的
私立大學 ,始建於1888後(清
光緒 十四年)。它是國內歷史悠久、規模較大的著名教會大學之一,是南京地區創辦最早的一座教會大學。新中國成立後,由政府接辦,改建為公立金陵大學。到1952年與
南京大學 合併為止,金陵大學共有64年歷史。
金陵大學在64年辦學中,早期曾按照教會的辦學宗旨,推行基督化教育,傳播了基督福音,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正是由於在這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績,使金大飲譽國內外,並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具有一定影響。金陵大學作為一所老牌教會大學,其歷史發展、教育制度、辦學特點以及學校傳統等等,在國內教會大學中均有其一定的代表性與典型性。(圖冊圖片資料來源)
辦學歷史 金陵大學主體歷史沿革:
金陵大學64年的歷史,大致可分為五個時期:(圖冊圖片資料來源)
匯文書院時期 金陵大學前身是1888年在南京成立的
匯文書院 (Nanking University 1888~1910),書院設博物館(文理科)、醫學館(醫科)和神道館(神學科)。1890年設成美館為中學部。匯文書院是金陵大學最早的源頭,由美國教會美以美會創辦,院址在南京乾河沿(今
金陵中學 校址)。它是南京地區最早建立的一所新式學堂,辦學20餘年,為金陵大學的成立奠定了基礎。匯文書院是南京地區之有新式學堂的嚆矢,也是國內早期創辦的高等學校之一。(圖冊)
匯文書院 穩步發展的時候,被
傳教士 視為重鎮的南京又增添了另外兩所教會書院:
基督書院 和
益智書院 。1907年,兩書院合併為
宏育書院 (Union Christian College),以基督書院為院址,由美在中任院長,文懷恩任副院長。
基督書院(Nanking Christian College)由美國教會
基督會 於1891年創辦。創辦人是美國基督會傳教士美葛斯(F.Rank E.Meigs)。他是美國紐約人,父母務農,篤信基督教。他受美國基督教國外傳教團的委派於1887年1月抵達南京,立志以身許中國,故自號曰“在中”。起初美在中住宿在基督醫院醫士
馬林 家中。其時,雖然“南京皈依基督教者日眾”,但他認為“信仰雖新,智識依舊,深怕無智識之信仰,易生魔障,非灌輸智識,無以羽教旨”。於是他請求基督會捐款,在
南京鼓樓 西南建造基督書院。美在中被舉為院長。開辦時學生20人。數年後,達到200餘人。
益智書院 (The Presbyterian Academy)是美國教會
長老會 於1894年創辦的,院址在南京
戶部街 。創辦人是長老會傳教士賀子夏(美籍),後由文懷恩(J.E.Williams)繼任。文懷恩和美在中同時來華,曾一起創辦基督書院。
建立發展時期 1910年至1927年為金陵大學建立與發展時期。1910年,美國教會合併匯文書院、宏育書院成立金陵大學堂(1915年隨京師大學校改名為金陵大學校),美國人包文任校長,文懷恩任副校長,著名書法家、
兩江師範學堂 監督
李瑞清 題寫校名。金陵大學始以
匯文書院 為校址,後遷入鼓樓西南坡的新校舍(今南京大學鼓樓校區校址北園)。在美國
紐約州 教育局立案,以美國大學教育制度為藍本,逐步發展成為一所具有一定規模的綜合性大學。(圖冊圖片資料來源)
一、三書院合併,金陵大學堂建立
20世紀初期,中國官辦大學日益發展,除
京師大學堂 外,各省也紛紛創辦大學堂。南京
三江師範學堂 就是在這時開辦的。中國新式大學堂的發展,刺激了教會學校,教會開始 “擔心政府在教育方面的競爭”,“除非集中力量,否則官辦學校就會超過他們。教會學校如果再不增加完備的實驗室和圖書館,不聘請更多更好的教師的話,那么優秀學生將被政府學校吸引去”。於是許多著名傳教士竭力主張聯合書院,擴大規模,建成名符其實的大學,“以期成為國立大學的榜樣”。
在聯合的過程中,由於教會內部意見不一,曾出現各種爭論,因此聯合大都幾經周折,但最後都獲得了成功。當時聯合建成的大學,除金陵大學而外,有北京匯文大學(
燕京大學 前身),
上海聖約翰大學 、
滬江大學 ,杭州
之江大學 ,山東基督教共和大學(
齊魯大學 前身),成都華西協合大學等。這些大學後來都發展成為著名教會大學。
金陵大學是
匯文書院 和其他兩個書院:
基督書院 和
益智書院 合併建立的。該三書院在南京城內鼎足而三。三書院都是男生學校,辦學宗旨相同,辦法亦大同小異。
美在中 首先倡議合併書院。他認為“孤往,則精力分散而收效淺;共作,則菁華聚而成功多。且祖國教會聚金委辦教育事業,當化畛域而屈群策,以最少經費謀最大功效,不然則獲罪於天矣!”1906年將益智書院之高年級併入基督書院。1907年,又有匯文書院與宏育書院合併之議,因匯文書院院長
師圖爾 持有異議未能成功。
匯文書院新任院長
包文 是一位熱心教育事業的傳教士。他是
美國伊利諾州 之離盤塞人,畢業於美國訥克司大學文學系。於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來華。他“勇於任事,尤具遠見卓識”。他以為,“中國之困亟矣,非以教育新民智不足以自振救,而教育之宗旨宜純正,規模宜遠大,組織設備宜健全完美,然後始可以言得人才為社會用,今南京一隅設三校,其政不相謀,課程多重複,且為經費限,不得備其設施,勢必至於因循苟且,徒勞而無功,吾不知其有何益於中國,其亦大背吾人辦學之旨矣!”包文與美在中皆主張合併書院,建立完備大學。但合併辦法,“彼此初甚齟齬”。經過反覆協商,始決以宏育併入匯文,定名為金陵大學堂(The University of Nanking)。推舉包文任學堂監督(校長),文懷恩副之,美在中任大學聖經部主任兼附中校長。大學部設於乾河沿匯文書院院址,附中設於宏育書院院址,國小設於益智書院院址。
大禮堂
二、金陵大學開辦概況
合併三書院建立金陵大學,旨在建成一所完備高等學府。合併後,美以美會、基督會、北長老會在美國紐約聯合組成託事部。該部是學校最高權力機構,掌管大部份行政權力,學校的重要決定均需得到託事部的批准,包括校長、副校長的任命,學校經費的保管與監督。同時也承擔籌募經費的責任。託事部的首任會長是美國著名學者及宗教領袖史密爾博士。與此同時,在南京成立董事會(相當於託事部的駐寧辦事機構)。由大學校長、有關
行政管理人員 及聯合公會的代表組成。董事會的主要職責:監察審議學校所有進行事宜,包括任命大學行政管理人員,起草學校年度預算報託事部批准,任免中國教職員,批准學校開設的課程等等。起初,董事會所有董事(包括校長、副校長以及行政管理人員)都是外國人,並且都是基督徒。後修改董事會章程,增加了同學會(校友會)的代表,於是便有了中國董事。如任駐德公使的
黃榮良 、任綏遠省實業廳長的
韓安 、任
國立東南大學 教授的
陶行知 均以校友身份擔任金大董事會的董事。
金大的行政管理人員除校長、副校長外,還有司庫(會計)、校長秘書、房屋和場地總管、學監等,他們分別負責學校各方面的行政事務,學校的教學行政單位為科。金大初創時,僅設文科,數理化等科附設文科,均授文學士學位。包文兼任文科科長。
學校的經費,1910年經各聯合教會協定,由每個差會交付相當於4萬美元的土地、房屋、設備、現金,提供3名教師,每年出捐助費0.24萬美金。後來,在此基礎上有所增加,到1922年時,提供教師數增加為5名,年捐款數增加為0.4萬美金。
金陵大學在完成其
行政管理組織 以後,作為一所完備大學,尚需得到政府認可。但當時教會學校在行政上與中國政府毫無關係。清政府一向認為外國教會在中國設立的學校,是以外國人的資格和條約上的權利為依據而設立的,非國內教育事業,因此採取不干預的態度,不考慮學校辦理立案之類的手續,當時也無立案的明文規定。這樣教會學校便不認為對中國負有什麼責任。因此,金陵大學成立後,立即向美國
紐約州 教育局申請立案。1911年4月,金陵大學便接到美國紐約州教育局局長和
紐約大學 校長簽署的特別許可證,正式同意金陵大學在美國紐約教育局立案,並承認金陵大學為一完全大學,得以享受“泰西凡大學應享之權利”,金陵大學畢業生可同時接受紐約大學的學位文憑,並和
美國康乃爾大學 結為姊妹大學。自此,金陵大學的畢業文憑就改由紐約大學校董會簽發,然後轉致金陵大學堂監發畢業生。畢業生持此文憑便可不經考試直接升入國外有關大學研究院深造,並獲得學位。關於中國教會大學在美國立案,上海聖約翰大學校長
卜舫濟 在1900年中華教育會第六屆會議上曾坦白地承認:“立案後的
中國大學 便變成為中國土地上的美國附屬學校。”這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治外治權原則的擴充。
金陵大學初創,無論課堂宿舍、圖書設備以及師資力量均簡陋缺乏,不敷使用。而大學開辦後,學生人數歲有增加,校務呈蒸蒸日上之勢。因此,無論校舍之擴大,師資之補充,設備之改善均十分緊迫。包文校長制定了宏大的建校規劃。規劃的第一步便是購置土地,重建校舍。雖然“經濟窘困,人為之憂”,可他毫不猶豫顧忌,胸有成竹。他派員攜其手訂之計畫,回美國赴託事部以募捐及增添教師為請。他與文懷恩副校長也多次親自回美籌劃經費,請求捐款。當時美國正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景氣時期,募捐比較容易,慷慨解囊之富商不少。歷數年之苦心經營,終於獲得巨額資金,使金大重建校舍的計畫得以實施。這是包、文兩校長為金大日後的發展所建立的首功。
1910年,金大在
鼓樓 之西南坡購得大片土地作為新校址,這地方名曰“西山”,隨即又從從美國請來測繪師和建築師規劃、設計校舍建築。全部工程由
美國芝加哥 一家公司承包,建築材料除屋頂的琉璃瓦及基本土木外,也大都從國外進口。新校舍從1911年開始設計,1915年科學館落成,至1921年便全部竣工。校舍基地面積達2300餘畝,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建成的校舍,規模宏大,計有行政樓、科學館、醫科診室、禮堂、課堂宿舍等共有大樓11座。1924年得美國洛氏基金社中國醫學委員會與美國仕女的贊助,又建農林館一座,名“裴以理樓”。這些樓房中西合璧,宏偉壯麗,與鼓樓平峙,為當時南京最高大的建築。
金陵大學自1916年起,便陸續遷入新校舍。乾河沿舊址改設附屬中學。1911年,金陵大學又以4萬美元購置了與金大校園相毗聯的舊宅一座。該宅名陶園(或桃園),是清朝一位
俞姓 貴族的住宅,三層樓房,屋宇精美,地址寬闊,風景優美,適合兒童課餘游息。同年秋,便將設在城南戶部街的國小移設於此。後來在三層樓下,“深鑿其底,建築底層”,建成地下室,作為學生的習藝場所。
學校初辦,教師數量少,且“其學術水平高下不齊,難以傳授高深學問”。包文向美託事部請求增聘教師。學校組織了聘任委員會,審查教師資格。於是,文理農醫等各方面專家學者來校者日眾,學校氣象逐漸更新。(圖冊圖片來源: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
改革時期 1927年至1937年為金陵大學改革時期。在全國收回教育權運動的衝擊下,金陵大學率先改組,成立由中國人占多數的校董會,由中國人擔任校長,向政府辦理立案,校務及宗教方面也隨之進行重大改革,學校事業發展進入了全盛時期。
一、非基督教運動和收回教育權運動
受“五四”運動的影響,從1922年到1926年,在中國爆發了一場基督教運動及由此而引發的收回教育權運動,使在華基督教勢力受到嚴重挑戰,迫使教會學校在大發展以後進入了改革時期。
在這一時期中,金大的
基督徒 膽顫心驚,祈禱會等宗教活動不得不偷偷在凌晨或黑夜進行,參加禮拜的人數也愈來愈少。1927年3月北伐軍攻占南京時,金大有五幢住宅被燒毀,文懷恩副校長在住宅遭劫時,被流彈打中殞命。西籍教職員倉惶逃離回國,學生也離校返家,學校停課。1927年4月14日金大理事會召開第23次會議,
包文 以“老病告退”,正式選舉
過探先 、
陳裕光 、
劉國鈞 、
陳中凡 、
陳嶸 、
李德毅 、
李漢生 等七位教授組成校務委員會,過探先為該委員會主席。負責管理金大。該委員會在時局變動時,在維持學校工作中發揮了不少作用。
二、改組與立案經過
1927年7月,國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收回教育權。1927年11月10日,金大理事會在上海開會,文理科科長陳裕光博士當選為金大校長。1928年3月,美國託事部打來賀電,表示認可。於是陳裕光就任金大第一任中國校長。他也是國內任教會大學校長的第一位中國人。
陳裕光上任後,十分注重中國教育主權,不僅在行政管體制上進行卓有成效的改革,而且在教學上推行“三一制”,即教學、科研和推廣三合一制度。
1934年,金大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承認了與其他國際間之大學同等學術地位,並能頒發獲國際認可之學士和碩士學位。
西遷復校時期 1937年至1949年,因抗戰爆發,金陵大學舉校西遷,在四川成都華西壩艱苦辦學。12月,金陵大學南京校園被“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列為難民區收容所,湧進了大批的難民。1941年,
汪偽國民政府 在金陵大學原址興辦(汪偽)中央大學。1945年返寧,金陵大學駐寧人員接收汪偽中央大學。同年9月,學校在南京複課,學校規模有所發展。復員後,學校基本上處於穩定階段。(圖冊圖片來源: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
與此同時,留守南京的副校長、歷史系教授
貝德士 等教職員與在寧的外籍教授、專家醫生、職員等組織了“南京國際安全區”,盡力收容、保護中國難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金陵大學校園當時成為南京市民避難所。現珍藏在美國耶魯神學院的“貝德士文獻”,就是真實記錄當年日軍罪行的原始檔案。當年德國
西門子公司 駐華總代表拉貝也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了侵華日軍的樁樁暴行。(圖冊圖片來源: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
轉折時期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
院系調整 ,金陵大學等西方教會大學撤銷建制,
金陵大學 文學院 、 理學院 與原國立中央大學(後改名為南京大學)
文、理學院 合併組建
新的南京大學 (原國立中央大學文、理學院從中央大學舊址遷出至金陵大學鼓樓校址,原國立中央大學最大主體工學院保留在舊址四牌樓校區,其它院系包括農學和師範學院相繼遷出)。從此金陵大學校名取消,在金陵大學鼓樓校址由兩校文理學院合併組建新的南京大學。
1952年院系調整金陵大學具體情況:
1、金陵大學文學院全部及理學院主體——與原
南京大學 文、理學院合併組建新的南京大學,校址位於金陵大學鼓樓校址
4、金陵大學農學院林學系——併入南京林學院(今
南京林業大學 )
5、金陵大學理學院電機系——併入南京工學院(今
東南大學 )
6、金陵大學理學院化工系——先併入南京工學院化工系,後參與組建南京化工學院(今
南京工業大學 )
7、金陵大學附屬金陵中學——南京市第十中學——南京大學實驗中學(今
金陵中學 )
校容校貌 校園設計 匯文書院的校園起初建在南京乾河沿,第一座建築名曰“鐘樓”,由首任校長福開森設計,當時被南京人稱為“三層樓洋行”。陸續建造的還有禮拜堂、青年會堂等,以後作為中學部,現為
金陵中學 校園。
1910年合併改名金陵大學後,由美國教會募集資金在鼓樓西南坡購地2340畝建造新校舍,同時中國政府以金大教授裴義理主持華洋義賑有功贈地百畝,1913年由紐約建築師克爾考里(C. X. C)完成校園規劃,之後由美國建築師司斐羅、
芝加哥 珀金斯 費洛斯與
漢密爾頓 (Perkins, Fellows & Hamilton)建築師事務所的測繪師
莫爾 負責建造,1921年建成後作為大學部。1952年金陵大學和南京大學合併,金陵苑成為南京大學校園。
金陵大學
金陵苑採用了中國傳統的建築樣式。由當時的校董福開森策劃,教務主任、美國傳教士
魏特琳 著手實施,採用中式造型和裝飾。以塔樓為中心,形成不完全對稱的布局,造型和裝飾為中式,材料和構架為西式,許多建築材料由美國進口,質料上乘,將民族樣式與西方先進的建築技術結合,建造了首批融入西方風格的中國民族建築。
主要建築 金陵大學在1910-1937年之間規劃建造了大批中西合璧、宏壯華麗的建築群。這些建築體現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極具時代特色。金陵大學具有代表性的建築有北大樓、東大樓、西大樓、東北大樓、禮拜堂、小禮堂、圖書館和學生宿舍等十餘幢建築。這些建築一律都是青磚牆面,歇山頂,上覆灰色筒瓦,建築造型嚴謹對稱,進深較大,窗戶較小,顯得封閉穩重,體現了中國北方官式建築的特徵。最高處北大樓與鼓樓平峙,由北向南,順坡而下,充分利用地勢起伏來布局規劃。構思處,既渾成一體,又錯落有致,巧妙融入四周環境中,有天然渾成之美。整個建築群隱於森森樹木,含珠四季花草之中,春夏不同,景色各異,而百年不變的老建築,更顯沉穩儒雅的風範。
北大樓(塔樓,現南京大學鼓樓校區行政樓),南京大學標誌性建築,也是南大的象徵。北大樓建於1917年,1919年落成,由美國建築師司邁爾(A. G. Small)設計,磚木結構,地上2層,地下1層,建築面積3473平方米。屋頂為中國建築常用的
歇山頂 ,灰色筒瓦,青磚厚牆,設小窗,主體建築兩層,塔樓五層,高聳突兀。塔樓為四面歇山頂,頂脊有小獸。這是
中國傳統建築 中最複雜的屋頂樣式。門南向,闊踏道,兩側有
抱鼓石 。門廳繪有飛鶴圖案,掛有水晶宮燈。這幢樓造型獨特,糅合了東西方的建築風格,雖不高大,卻雄偉仕觀。它的四周綠樹掩映.門前如茵的草坪平整開闊,樓後是純淨的藍天,牆體爬滿茂密的藤蔓,像披了一件綠風衣,身姿莊重而不失飄逸,成為校園一大景觀。南大將行政樓搬至仙林校區後,北大樓則改作博物館使用。北大樓作為南京大學地標性建築,2005年入選“新金陵48景”名單,2012年再次入選。
禮拜堂(現為南京大學大禮堂),由美國芝加哥帕金斯建築事物所於1917年3月28日完成設計,陳明記營造廠承建,1918年竣工。1958年在大門入口加築了一座門廳。它是金陵大學現存最早的建築物。建築造型仿照古代的廟宇。地上二層,磚木結構,主建築歇山頂,附屬建築硬山頂,屋頂裝飾由青磚砌築,覆蓋蝴蝶瓦,清水磚刻線腳。屋頂側面的山牆上有磚雕山花,為圓形萬字如意紋吉祥圖案。屋檐飾有精美的花飾。外牆用明代城牆磚砌築,城磚上仍留有銘文印記,厚重而有歷史感。正門突出附帶四頂小樓,兩兩前後分立兩側,毗連著正面三開大門。整個大禮堂採用的是單層大空間的巴西利卡式教堂建築式樣。大禮堂南北兩面檐角各有壽字如意紋,花紋團在中央,細看卻各個不同。如意紋下面正中有磚雕蝙蝠,意寓福到。硬山牆上,依然是紅色木質小牆體和一溜排列成花邊狀的灰瓦,其外部色調與建造式樣與東、西、北大樓遙相呼應。大禮堂內部天棚飾有彩繪,頭頂紅冠,修頸長腿、步履輕盈、優雅多姿的丹頂鶴在中國被尊為仙鶴,是吉祥、高貴和長壽的象徵。作為南京大學的大禮堂,在新的文化時空里,曾有法國總統
密特朗 、澳大利亞總理
霍克 、美國前總統喬治.布希在此做過演講。
小禮拜堂(現為南京大學小禮拜堂,或稱小禮堂),建於1923年,由中國建築師齊兆昌、美國費洛斯與漢密爾頓建築事務所共同設計。屋頂為歇山頂,單屋建築,拱形門,大門上方用磚砌出三面圍裹的結構,既可支撐牆體,又有裝飾作用。門楣和窗框飾有石刻西式圖案。門前有抱鼓石一對,踏道間設丹陛石,上面雕刻紋飾。小禮堂精巧靈秀,有中國南方建築的味道。小禮堂門前有牌坊,上掛銅鐘一座,金陵大學時,每日上、下課的鐘聲由此敲出。如今門前規劃有石椅石桌和半圈的花園。
東大樓,位於北大樓東南側,初名科學館,建於1913年,由齊兆昌建築師設計,陳明營造廠承建。建築面積3905平方米。平面為長方形,內廊式布局。大樓地上三層,地下一層,磚木結構.大樓設計採用中國北方建築形式,歇山頂,筒瓦屋面,屋頂脊中加脊,中部高聳,外牆採用青磚砌築,素灰勾縫。大樓入口處建有突出的門套。進得大廳,最能體現這所大樓西式風格的是大廳地面上印有的十二星座的銅雕。大樓在20世紀50年代因火災燒毀屋頂,1958年修復。
東北大樓,在東大樓的南面。建於1935年,陳明記營造廠承建。建築面積1726.4平方米。混合結構,高四層,卷棚式屋頂,筒瓦屋面。外牆用煙色粘土磚砌築。大樓入口出有道直通二樓。如今為地科系的辦公大樓,一樓長長的過道里陳列著美麗的奇石。
西大樓,原名裴義理樓,位於北大樓西南側,為紀念農科創辦人、美國人裴義理而命名為“裴義理樓”。該樓建於1925年,由美國芝加哥帕金斯建築事物所設計,陳明記營造廠承建。建造面積3604平方米,平面為長方形,內廊式布局。大樓地上二層,地下一層,磚木結構。歇山頂、筒瓦屋面。大樓底部為明代城牆磚砌築,上部為煙色黏土磚砌築。勒腳部位和門窗過粱採用斬毛青石,白色大理石正門,朱漆雕花大門,灰瓦鋪就的門頭,有張齒的小龍和脊獸。
圖書館(現為南京大學老圖書館,校史博物館),位於北大樓的正南方,它與北大樓共同構成金陵大學校園的中軸線,其他的建築物基本上都分列在這條中軸線的兩側。建於1936年,由基泰工程司建築師
楊廷寶 設計,陳明記營造廠承建。建築面積2626平方米。地上二層,地下一層,
鋼筋混凝土結構 ,歇山頂,青筒瓦屋面,青磚牆面。建築平面為十字形。一層中部為主要入口,面朝北,兩側為圖書采編等業務辦公用房以及小閱覽室。二層中部為借書處,兩側各有一個大閱覽室。圖書館的外部處理與其他幾幢建築物風格相近。有人為紀念被北伐軍士兵殺害的文懷恩博士(J. E. Williams)曾稱其為“文懷恩圖書館”。
學生宿舍(現為外語學院的辦公、教學樓),共用四幢,分別稱為甲乙樓丙丁樓、戊己庚樓、辛壬樓。建於1925年。陳明記營造廠承建。磚木結構,卷棚式屋頂,筒瓦屋面,外牆用煙色粘土磚砌築。甲乙樓與丙丁樓大小相同,建築面積均為755平方米;戊己庚樓與辛壬樓大小相同,建築面積均為1685平方米。(圖冊圖片資料來源)
金陵大學舊址 金陵大學舊址位於南京市鼓樓區漢口路22號南京大學鼓樓校區校園內,有著悠遠的歷史背景和深厚的底蘊。建於1916到1937年的原金陵大學建築群,以清代宮殿式建築為外部特徵,以塔樓(北大樓)為中心,作不完全對稱布局,由美國建築師和留美、游歐歸來的中國建築師分別設計建造。現存北大樓,東大樓、西大樓、大禮堂、小禮堂。老圖書館、宿舍樓等十餘座建築。這些建築由北而南。順坡而下,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這種充分利用自然地勢的起落而建的建築物,既各具風格.又錯落有致,有樸素渾成之美。建築群普遍採用灰色筒瓦.青磚厚牆,除屋頂側面為紅色、細部有磚雕牆花外,全無雕樑畫棟,平淡自然.樸素簡約。雖然建築形式是中國傳統的,但規整寬闊的草坪、突兀的塔樓與群體的整體建築的不協調性,又體現出西方人的審美情趣。建築群沒於森森樹木、含珠花草之中,四季不同,景色各異,惟一不變的是老建築沉靜而儒雅的風範。
金陵大學舊址
南京大學的民國建築群,既有北方的端莊渾厚,又有南方的靈巧細膩;既有西式的風格,又呈中式面貌。因此,南大的民國建築,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是西風東漸特定歷史時期中國建築藝術的縮影。
辦學規模 金陵大學創立初期僅設文科。1913年,恢復醫科。1914年,創辦農科,為中國四年制大學農業教育之先河。同年改組文科,設國文、英文、歷史、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教育學等系,數理學科仍附設在文科。1918年,農林科籌設蠶桑系和蠶桑特科。1921年,改文科為文理科,理科部分設化學、數理兩系及工業化學科和醫學先修科,增授理學士學位。1926年,文理科增設國文專修科。至1926年,文理、農林兩科之下共設有國文、外語、宗教、教育、歷史政治、社會經濟、理、化學、森林、棉作、蠶桑、農業經濟、鄉村教育等13個系,附設有鼓樓醫院、金陵大學附中等學校。早期金陵大學的教材、圖書雜誌、教學儀器以至生活設施都來自美國,校長、教務長、各系主任、教授也以外國人為主。金大之課程設定,偏重於西洋科學與文化;日常教學用語除國文和經史等課程外,都用英語,文娛活動場所,實驗室內,運動場上,甚至學生助威的啦啦隊亦不例外。(圖冊圖片來源: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
1927年,農林科成立園藝系。1928年陳裕光出任校長後,注重中國教育主權,維護民族尊嚴,發場中國文化。首先在國民政府教育部呈請立案,是第一個向中國政府請求立案並獲批准的教會大學。同時增聘中國教職,加強中文、地理、歷史的教學。並將
金陵神學院 從金陵大學脫鉤出去,將宗教課由必修課改為選修課,尊重信仰自由。1928年9月,經國民政府大學院(教育部的前身)批准,設立文、理、農三學院。
1930年,金大按《大學組織法》成立與文、理、農三學院並列的中國文化研究所。1931年理學院建電機工程科,1932年成立化學研究所。1934年停辦醫學先修科,在動物學系增設醫學動物組以替代。1935年,農學院成立農科研究所農業經濟學部。
金陵大學文理農三院嵯峨,英語文學和中國文化研究成就卓著,尤其農林為中國先驅聞名世界。其他方面亦有發展,如開創中國電影教育、首開中國醫科七年制教育和博士教育。在美國對外人在華所辦大學ABC編類中,是中國唯一的一所A類大學,享譽海內外。
金陵大學是美國人辦的大學,英語是主要的教學語言,金大學生尤以英文水平高而被稱道。在教會大學英語演講、辯論比賽中,其他大學學生都是西裝革履,唯金大學生長袍布履,奪冠者則多為金大,而且一度金大理學院學生的英語水平勝過其他大學英語系學生,引起國民政府教育部關注,曾特別委派社會教育司司長
陳禮江 等人進行調查。20年代初,由金大首倡,金大與之江、滬江、聖約翰四教會大學一起開始定期在南京、杭州、上海等地輪流主辦英語辯論友誼賽。在這些賽事中,出戰的金大辯論員因在舌戰中“觀點正確,內容豐富,曾蟬聯六年英語辯論比賽錦杯。
文學院 文學院是由金陵大學成立最早的文科發展而來,其教學與科研地位突出,首任院長為劉國鈞,其間,陳裕光校長曾一度兼任院長,劉崇本、劉乃敬等先後也曾任院長。
文學院共設中國文學、外國文學、史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哲學、教育學等8個系,在組織建構上為: 7個主系、3個輔系(教育系下屬三個組均為輔系)、2個專修班、1個研究班、2個研究部,以及若干選修課程。文學院建院時學生達206人。全院主要教授有: 劉繼萱、劉崇本、劉乃敬、吳世瑞、胡小石、貝德士(M. S. Bates,美籍)、陳恭祿、王繩祖、吳景超、章文新(J. P. Jones,美籍)、芳衛廉(美籍)、柯象峰、馬博廠、徐益棠等。(圖冊圖片來源: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
理學院 1930年春,金陵大學將文理科分開,成立文學院和理學院。理學院先後設定物理、化學、生物等系,復員後的教學行政體制為6系1部1專修科,即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生物學系、化學工程系、電機工程系、理科研究所化學部和電化教育專修科。
理學院在短短的20多年中,雖受社會動盪的影響,但仍能貫徹自主辦學的宗旨,在各項事業上均取得相當的成功,為國家、為社會輸送了一批批急需的人才,做出了很大貢獻。(圖冊圖片來源: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
農學院 金陵大學農學院的創辦,肇端於美國學者
裴義理 (Joseph Bailie)的義農會。1911年江南省一帶暴雨成災,“二十餘州縣災民三百萬人,已餓死者約七八十萬人,奄奄待毖者約四五十萬人”,金陵大學教習裴義理“深感農業改進之重要”,和
張謇 等人發起成立“中國義農會”,得到孫中山、
袁世凱 、
黃興 、
黎元洪 等三十位民國要人“竭力襄助”,由華洋董事組成董事會,故又稱“
華洋義賑會 ”。在華洋義賑會以工代賑活動中,裴義理繼感農林人才缺乏,乃於1914年在金陵大學創設農科,次年設林科,再一年合併為農林科,裴義理任主任。
1917年裴義理辭職返美,芮思婁(J. H. Reisner)任農林科主任。1918年,與“萬國蠶桑合眾改良會”合作成立蠶桑學系,由吳偉士(C. W. Woodworth)主持。同年,農科首屆畢業生李積新、
陳楨 、葉元鼎、
徐澄 、潘健卿、
趙叔愚 六人畢業。1921年設立農業經濟學系,由卜凱(J. L. Buck)主持。1930年農林科改為農學院,
謝家聲 任院長。金陵大學農學院採用“教育、研究與推廣”三位一體,推動了中國農業的近代化。
胡適 對金陵大學農學院的評價是:民國3年以後的中國農業教學和研究的中心是在南京。南京的中心先在金陵大學的農林科,後來加上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 的農科。這就是後來金陵大學農學院和
國立東南大學 (
中央大學 )的農學院。這兩個農學院的初期領袖人物,都是美國幾個著名的農學院出身的現代農學者,他們都能實行他們的新式教學方法,用活的材料來教學生,用中國農業的當前困難問題來做研究。金大的農林科是1914年(民國3年)創辦的,南高的農科是1918年(民國7年)成立的。從‘僱傭江北難民在紫金山造林,以工代賑’開始,在20多年之內,發達到全中國農業科學的教學研究的一個最重要中心——全中國作物品種改良的最重要中心,這一段歷史是中國科學發達史的一葉,是中華民國教育建設史的一葉,是很值得記載的。(圖冊圖片來源: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
醫科 金陵大學1888年成立時設醫學館,到1907年停辦,1913年重建醫科,同年美國基督教會所辦的東方醫科大學併入,東方醫科大學是美國教會在華創辦的一所醫科大學。1910年基督教會感於醫學對於擴大宗教事業的幫助,決定在中國建立一所醫科大學,1911年正式建立,命名為“中國東方醫科大學”,設在南京,先後有史爾德、寶珍三等醫學專家加入。1917年金陵大學再次停辦醫科,保留醫預科和附屬
鼓樓醫院 。金陵大學理學院成立時,將1917年停辦醫科時保留的醫學預科附設於動物學系,1933年改稱醫學先修科。
文化研究所 金陵大學有許多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外國學者,1927年陳裕光當選校長,以美國工業家霍爾(C. M. Hall)的捐款創辦
中國文化研究所 ,聘
徐養秋 主持,在史學、哲學、語言學、考古學、民族學、文法學、目錄學、國畫研究及海外漢學研究等方面都有建樹。1934年,金陵大學成立
國學研究班 ,國學導師有胡小石、胡翔冬、
黃侃 、
吳梅 、
汪辟疆 、
商承祚 等人。著名詞人
沈祖棻 就是金陵大學國學班的首屆畢業生。該研究班在學術界贏得良好聲譽,開創了中國東南部各大學培養研究生的先河。(圖冊圖片來源: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
師資力量 歷任校長 任職時間 校長 說明 1888-1896
匯文書院
1896-1907
匯文書院
1907-1927
匯文書院、私立金陵大學
1927-1951
私立金陵大學
1951-1952
國立金陵大學學校文化
師資概況 院 系 教師(部分) 文學院
中國文學系
胡小石 、胡翔冬、黃季剛、吳梅、劉衡如(國鈞)、劉確杲(繼宣)、汪辟疆等
外國文學系
賽珍珠 (Pearl S. Buck)、白資德(Brady)、章文新(F. P. Jones)、芳衛廉等
歷史學系
政治學系
經濟學系
吳世瑞、許士哲、倪惠元等
社會學系
教育學系
哲學系(哲學心理系)
文科研究所史學部
劉國鈞、王繩祖、陳恭祿、徐益棠、李小緣等
理學院
數學系
物理系
吳汝麟、許國睴等
化學系
唐美森(J.C.Thomson)、戴安邦等
生物學系
伊禮克、陳納遜等
化學工程系
陶延橋、馬傑、錢寶鈞、楊同德、錢寶鈞等
電機工程系
楊簡初、吳汝麟等
電化教育專修科
倪尚達、魏榮爵等
化學研究所
戴安邦等
農學院
農藝學系
洛夫、馬雅思、魏庚、郝欽銘、黃瑞采、湯湘雨、高立民、靳自重、顧元亮等
森林學系
陳嶸、朱惠方、朱大猷、朱楫、徐善根、王一桂等
蠶桑系
單壽父、吳學謙等
農業經濟學系
喬啟明、孫文郁、楊蔚、徐澄、劉潤濤、應廉耕、歐陽苹等
園藝學系
胡昌熾、章文才、汪菊淵等
植物病蟲害學系
戴芳瀾、俞大紱、魏景超、樊慶笙等
農業教育學系
包望敏、徐伯申、章之汶、辛潤棠等
植物學系
史德蔚、焦啟源、樊慶生、譚伯禹等
歷屆英才 教育質量 從1888年到1952年,金陵大學共有畢業生4475人,其中本科生3170人,專科生1206人,研究生79人,醫預科生26人。分布於海內外政治、實業、文化、教育、農業等各個方面,在各個領域內發揮所長,受到當地社會的重視。比如,在農業界,據美國學者傑西·盧茨所著的《中國教會大學史》,1949年前,金大畢業生一度領導著中國農林部7個技術部門中的5個,5所國立研究所中的3所,10餘所國立大學農學院中的7所;1950年代後在以“經濟復興”為號召的台灣農業界,大部分骨幹是金大畢業生。(圖冊圖片來源:
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 )
校友劃分 金陵大學畢業生、肄業生等校友檔案資料歸屬現
南京大學 ,相關係科衍生或併入高校與南京大學擁有該系科部分共同校友。如原金陵大學教育系校友由南京大學和南京師範學院(今
南京師範大學 )共同所有,原金陵大學林學系校友由南京大學和南京林學院(今
南京林業大學 )共同所有等。
知名校友 校友 主要成就 中國遺傳學之父,曾任美國人類遺傳學會主席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首席代表,中國台灣地區“
教育部 ”部長
國際著名菸草專家,曾任美國農業部菸草研究室主任
中國台灣地區資政、“台灣行政部門”秘書長
台灣地區“教育部長”,“外交部長”
中國生物化學科研事業的主要奠基人,中國生物化學會名譽理事長
農學家,國立台灣大學農學院院長、被稱為“
賴比瑞亞 農業之父”
禪學大師,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化大學、輔仁大學教授
著名教育家、民主革命活動家,首開高校“女禁”
著名教育家、哲學家、學界精神領袖
國學大師、中國古代文史學家、教育家
中國電影教育事業的開創者、中國電視之父、中國電影教學之父
中國圖書館事業的重要奠基者、中國圖書館學理論的重要奠基者
中國特色的圖書分類法創立人
新加坡儒家思想教育的主要設計者,被稱為“海南一代哲人”
美國儒學學者、漢學家、中國學家
“中國與西方文化之間永不疲倦的擺渡人”
農學家,曾任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籌備委員會副主席
農學家,曾任聯合國糧農組織副總幹事
中華人民共和國聲學事業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教育事業的重要開拓者
歷史學家
中國婦女聯合會主席、國務委員
兩院院士 南京大學兩院院士(金陵大學部分)
(一) 數理學部院士
陳彪 天體物理學家,長期擔任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 太陽物理研究室負責人,1982年任中科院雲南天文台台長,1986年任名譽台長。1946年畢業於金陵大學物理學系。
魏榮爵 聲學家,
南京大學 教授,南京大學物理學系系主任,中國聲學學會名譽理事長。1937年畢業於金陵大學理學院物理系。
(二) 化學部院士
程鎔時 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學家,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1949年畢業於金陵大學化學系。
戴安邦 無機化學家,南京大學化學系名譽系主任,教授。1924年畢業於金陵大學文理科化學系。
李方訓 物理化學家,金陵大學校長、南京大學副校長、教授。1925年畢業於金陵大學化學系。
陸熙炎 有機化學家,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1946~1947年在金陵大學化學系學習。
汪猷 有機化學家,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名譽所長。1931年畢業於金陵大學工業化學系。
吳征鎧 物理化學家、放射化學家,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科技委員會高級顧問,1934年畢業於金陵大學化學系。
(三) 生物學部院士
陳煥鏞 植物分類學家,原中科院華南植物研究所所長,1920年應聘任金陵大學林學系教授,後轉至
國立東南大學 任教。
陳楨 動物遺傳學家,原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所長,1918年金陵大學農林科畢業,1922年後任國立東南大學生物系教授,動物系系主任,1928年8月任
中央大學 理學院生物系副教授。
戴芳瀾 真菌學家,原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長,1923~1927年任國立東南大學教授,1927~1934年任金陵大學教授。
戴松恩 作物遺傳育種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前副院長。1931年畢業於金陵大學農藝系。
鄧叔群 真菌學家、森林學家,原中科院微生物學研究所副所長,1928年任金陵大學副教授。
李繼侗 生態學家,原內蒙古大學副校長、教授。1921年畢業於金陵大學。
錢崇澍 植物學家,原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長,1919年任金陵大學教授,1920年任
中央大學 教授。
裘維蕃 植物病理學家、真菌學家,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系教授。1930年入金陵大學農學院植物病理系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教,1948年任清華大學副教授。
秦仁昌 植物分類學家,蕨類學家,中國現代著名植物學家,中國蕨類植物學的奠基人,中國植物學的一位拓荒者,原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顧問。1925年金陵大學林學系畢業,1924年被聘為
國立東南大學 助教、講師。
王應睞 生物化學家,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名譽所長。1929年金陵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1945~1948年中央大學醫學院生化科教授。
魏曦 生物學家,原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流行病學微生物學研究所名譽所長,1921、1928年分別在金陵大學、
中央大學 學習。
吳中倫 森林生態學家、森林地理學家,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1940年金陵大學森林系畢業留校任教,1945年中央大學農學院任技術員。
陽含熙 植物生態學家,中科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研究員,1939年畢業於金陵大學森林系。
俞大紱 植物病理學家、微生物學家,北京農業大學名譽校長。1924年畢業於金陵大學,曾任金大植物病理學研究室教授、主任。
朱壬葆 生理學家、原軍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副所長。1940年應聘金陵大學任教,1943~1946年中央大學生理研究所工作。
莊巧生 作物遺傳育種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研究員。1939年金陵大學農學院畢業,後在金大任教。
二、 中國工程院
陳俊愉 園林及花卉專家,北京林業大學教授。1940年畢業於金陵大學。
黃宗道 天然橡膠及熱帶作物專家,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研究員。1945年畢業於金陵大學農學院。
蔣亦元 農業機械專家,東北農業大學教授。1950年畢業於金陵大學。
劉大鈞 植物遺傳育種專家,南京農業大學細胞遺傳研究所名譽所長。1949年畢業於金陵大學農學院,曾在金陵大學、
南京大學 任教。
盧良恕 小麥育種、栽培、農業與科技發展專家,這個農業科學院院長、研究員。1947年畢業於金陵大學農學院。
喬登江 核技術套用專家,國防科工委西北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1952年畢業於金陵大學。
學校文化 校歌 (金陵大學、金陵中學和美國 康奈爾大學 共同使用Annie Lisle為校歌旋律) Annie Lisle(安妮·萊爾)
金陵大學校歌 大江滔滔東入海,我居江東。
石城虎踞,鐘山龍蟠,我當其中。
三院嵯峨,藝術之宮,文理與林農。
思如潮,氣如虹,永為南國雄。
校訓 “誠、真、勤、仁”
(Honesty,Truth,Diligence,Kindness)
校風 金陵大學辦學理念:“溝通中西文化,介紹西方新進科學”。金大注重“介紹新進科學”和借鑑西方大學的辦學經驗,同時,金大師生也十分注重對民族文化的繼承和對民族尊嚴的維護。金大的校風是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精神或傳統,金大人稱之為“金陵精神”或“金陵傳統”。
附錄 陳裕光與金陵大學
陳裕光的辦學思想與實踐
陳裕光自1927年受聘為金陵大學校長起,連續任校長達20餘年,他既是中國
教會大學 第一個華人校長,也是中國現代高等教育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被公認為中國教育界的元老之一。他在任職期間,以其淵博的知識、卓越的治校才能和獻身教育的精神,為金大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建立了卓著業績,使金大成為全國著名的教會大學之一,並為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貢獻。他也因此而蜚聲海內外,曾先後獲得美國
哥倫比亞大學 的名譽獎章和美國
南加州大學 名譽教育博士的稱號。
陳裕光的辦學思想,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 維護民族尊嚴和教育主權
陳裕光一向懷有“教育救國”、“科學救國”的抱負,早在美國留學期間,目睹美國社會對華人的歧視,曾默默地寫下了“熱血橫飛恨滿腔,漢兒發願建新邦”的詩句,抒發了他振興國家、發奮自強的愛國情懷。
他在全國收回教育權運動的高潮中出任金陵大學校長。他認為“在我國辦學,理應尊重我國主權”。因此他到任後“刻不容緩”要辦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按政府法令籌備立案。1928年立案獲準後,就按規定著手改革行政管理機構,改文理、農林二科為文、理、農三學院,任命中國人擔任各院系和各級機構的領導職務,改革宗教等等。進行這一系列的改革,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尤其是取消宗教系,遭到教會的竭力反對。但他在多數師生的支持下,終於完成了這些改革,在教會大學中開了風氣之先。在那時,這確是個大膽的創舉,沒有民族精神是很難做到的。
立案後的金大,在行政管理方面,他重視發揚“共和精神”,提倡民主辦校、學術自由和學生自治,使民主精神得到發揚。儘管經濟、人事權仍在教會手中,他雖為校長也難有大的作為,但對於事關民族尊嚴的事,他還是要力爭的。如教育系一個美籍教授一心想當作家,有一次他拍攝了一處不雅觀的外景,擬寄回美國發表,被學生髮覺,要他交出有辱於中國的膠捲,並賠禮道歉。陳裕光便設法辭退了這位教授。類似這樣涉及外籍教師的事發生過數次,陳裕光都能從維護民族尊嚴出發,作出嚴肅處理。
在教學工作方面,陳裕光認為,金大首先是中國人的學校,學生要吸收西方的科學文化,但應以中國文化為主體,必須弘揚民族固有文化。他鑒於金大過去辦學中重英語而輕國文,以致造成學生英語水平高而國文水平偏低的狀況,便不遺餘力地致力於國文系的建設,用重金聘請名師;首創國學研究班,培養研究生;又成立與三院並立的中國文化研究所。通過這些措施,不僅使學生的國文水平普遍提高,而且培養了一批出類拔萃的國學研究人才,文史研究成果纍纍。金大首任院長福開森收藏有大批珍貴的中國古代書畫、銅器和瓷器,陳裕光認為這批收藏對研究中國古代文化很有價值,便不時向他表示希望他有所捐贈的意圖。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終於使金大得到了他一千多件文物的捐贈。金大在中國古文化研究方面的成就所以能名列全國教會大學的前茅,有陳裕光不可磨滅的功勞。同時,作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體現,陳裕光在金大20多年,從不穿西裝。在他的影響下,教授、學生中平時穿中裝的也為數不少。
“九一八”事變後,民族危機日益深重,全國人民抗日愛國熱情高漲。陳裕光始終滿懷熱情地支持金大師生的抗日愛國行動。尤其在1937年11月南京即將淪陷的危急情況下,他毫不猶豫地執行政府指示,冒著紛飛戰火,舉校西遷,跋涉三個多月到達成都,在華西壩艱苦辦學,歷經滄桑而矢志不渝,充分表現了他捍衛民族獨立的責任感和愛國主義的精神。
2. 以改革教育為己任
陳裕光重視教育應有的功能。他說:“教育是人類完滿發展的工具”,是“我民族的建國工具”,應“以教育為第一大事”。“假使我國民眾不能承受完滿發展的教育,即不免走入偏跛畸形的程度,在今日世界民族中,就不免人家不尊重,我也無以自重。”由此,他明確地提出“教會大學的出路在於行政管理和教育的改革”。這表明他要改革金大教育,把金大辦成為一個真正的高水準的教育、學術機構,成為“我民族之建國工具”。
為了辦好教育,他曾先後四次出國考察歐美和東南亞的教育制度,吸取有益的辦學經驗。他認識到“教育本身並非僅以增加知識為已足,而在於作育人才,濟世惠民,即所謂‘我非役人,乃役於人’,由小我推及大我,變利己的思想而為利他的思想。”為此,他強調教育要面向社會,結合實際,服務人民。在他任職後的20多年中,他一方面大力發展套用學科,先後創設了機電工程系、汽車專修科、影音專修科、園藝專修科等十幾個套用性強的學科;另一方面積極推進教學改革。農林科芮思婁教授(外籍)接任科長後,從美國引進教學、科研、推廣“三合一制”(簡稱三一制),旨在以研究為中心,通過科研,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推廣事業,實施後成效顯著。陳裕光把這一制度推廣至文、理學院,以推動全校科研和服務工作的開展。由此,各學院都把科研作為本院基本任務之一,成立研究委員會加以指導;同時,要求文科學生參加社會調查,理科學生要體驗生產實踐,所有學生都要參加社會服務。由於金大的科研、推廣事業面向社會,對社會有所裨益,因此,與金大合作的一些單位和商界人士便紛紛解囊資助金大科研事業,使得金大科研工作如虎添翼,更加繁榮。與此同時,陳裕光把教師的科研成果作為晉升職稱和進修休假的依據之一,更提高了教師科研的積極性。後來金大在八年顛沛流離的歲月中,教師在艱苦的條件下,依然作出了顯著的成績。立案後的金大,進行宗教方面的改革後,校園內的宗教氣氛便日漸減弱。取而代之的是日趨活躍而濃厚的學術空氣。
陳裕光以改革教育為已任,經20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辦學取得很大成功。而在他進行諸多改革中,辦學方針的革新是根本的。這對發展教育事業起了關鍵作用。陳裕光在1948年11月舉行的金大60周年校慶慶典上陳詞說:“金大向以溝通中西文化為職志,介紹西方新進科學為其自然特點,而文化亦因溝通而更加發揚。”又說“本人自辦學以來,亦一向與本校同仁同學暢談辦學方針,以溝通中西文化為職志。”“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使吾國固有之文化,更臻完備。”他的這番話,顯然表明金大在60年進程中,特別是30年代以來,經過教育改革,逐步地實現了其辦學目標由傳播宗教為目的到以辦教育為本的轉變。雖然這種轉變受到歷史發展規律的制約,但與陳裕光的個人作用也是分不開的。
3. 重視品格陶養,培育“金大精神”
陳裕光說:“教育二字,包括兩種意思,一為教導學識,二為陶養品格,兩者並重,不可或缺,若有學問而無品格,則於人於事無所裨益。”(轉引自申曉云:《從金陵大學校訓談起》,《南大報》第733期,2001年5月30日。)又說:“辦學要把整個人生作為教育目標。”因此他常鼓勵學生不僅要“為學問而致力”,更“要為修養而淬勵”。他對學生在品格上的要求,一向從嚴。
金大的校訓是“誠、真、勤、仁”。這四個字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形成為金大人據以自豪的金大傳統(或金大精神)。陳裕光積多年治校經驗,曾深有感慨地稱:金大靈魂之所在便是“誠、真、勤、仁,本校五十餘年之校訓也!”這四個字的含義,簡言之:“誠”即誠心向學,以辦教育為職志,為己任,為師者要誠心教學,不僅自己要有學問,還要潛心研究學問、傳授學術,為學生者要誠心求學,不僅要會念書,而且要學會做學問。陳裕光曾以“卓越超群,非篤學不為功”的題詞來勉勵學生,被不少學生奉為座右銘;“真”即崇真尚實,是無論辦學、治學、求學所一以貫之的科學目標、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通過訓練這種對待科學一絲不苟、崇真尚實的精神,金大培養了不少優秀的科學家和學者,在學術上創造了國內的一流;“勤”即勤動手、勤用腦,以養成勞動習慣,訓練服務能力,培養吃苦耐勞和務實的精神。為此,金大大力提倡勤工儉學活動和參加社會服務活動,很多在校學生在求學同時,利用課餘時間從事學校圖書管理、收發信件以及打字、打鐘等工作。在成都華西壩建校時,師生都參加築路、建房等勞動,陳裕光與三院院長也揮鋤上陣;“仁”即愛心、服務和奉獻。金大作為教會學校,在育人中,尤重視人格的教化和仁愛精神的薰陶。因此無論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校長與師生之間關係均很融洽,尊師愛生,助人為樂,蔚然成風。使人生活其中處處有溫馨、寬容、仁慈的感受。不少人因此而終生得益。
教會大學歷史背景
建國前,中國共有14所基督教教會大學,分別是
燕京大學 (Yenching University)、
齊魯大學 (Cheeloo University)、
東吳大學 (Soochow University)、
聖約翰大學 (St. John's University)、
之江大學 (Hangchou University)、
華西協和大學 (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
華中大學 (Huachung University)、金陵大學(University of Nanking)、
福建協和大學 (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
華南女子文理學院 (Hwa Nan College)、
金陵女子文理學院 (Ginling College)、
滬江大學 (Shanghai University)、
嶺南大學 (Lingnan University)、
震旦大學 (Aurora University)等。
金陵大學校友檔案查詢
南京大學 保留原金陵大學(包括前身學校)歷屆所有院系畢業生的學籍資料、檔案、成績單等檔案資料(“文革”期間出於檔案安全及南大場地因素的考慮,部分檔案移送到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存放,2012年全部移交南京大學)。金陵大學校友官方檔案可通過
南京大學檔案館 查詢,也可通過南京大學檔案館網頁版查詢,官方查詢入口①金陵大學學籍:;②金陵大學中途離校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