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經

孫明經

孫明經,山東掖縣(今萊州)人,1911年在南京出生,兒時令他可在同齡玩伴中引為自豪的便是家中有很多照片。父母也經常帶回許多有趣的照片給他看,不僅使孫明經通過照片大開眼界,而且激發他對照片和照相產生很大興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明經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南京
  • 出生日期:1911年10月31日
  • 逝世日期:1992年
  • 畢業院校:金陵大學物理系
個人履歷,代表著作,圖書信息,本書特點,內容簡介,兒時薰陶,求學歷程,藝術創作,主要經歷,拍攝教育電影,教書育人,四次萬里拍攝,從事編輯,桃李滿天下,主要貢獻,

個人履歷

1934年金陵大學(1952年併入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後留校任教。1940年赴美國考察。1941年回國後,任金陵大學理學院副教授、教授、影音部主任。主編《電影與播音》月刊。建國後,任北京電影學院教授、中國影協第四屆理事。中國民主同盟盟員。編著有《孫明經手記》《抗戰前前夕萬里獵影記》,譯有《使用錄像磁帶》等。
孫明經孫明經

代表著作

圖書信息

書 名:《孫明經手記:抗戰初期西南諸省民生寫實》
《孫明經手記:抗戰初期西南諸省民生寫實》《孫明經手記:抗戰初期西南諸省民生寫實》
作 者:孫明經
編 者:孫建秋、孫建和
推薦者:李前寬 張同道 鄧偉
書 號:978-7-5100-6123-3
出 版:後浪出版諮詢(北京)有限責任公司、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開 本:720×1030毫米 1/16
印 張:13 插頁 2
字 數:247千
版 次:2013年8月第2版 印 次:2013年8月第1次印刷
定 價:68.00元

本書特點

學術豐碑:抗戰初期對於大後方的西南諸省社會、經濟、民生的記錄寥寥無幾。手記原本首次面世,最真實的記錄了當時現狀。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內容宏富:以“手記”為主線貫穿全書,更有當時拍攝的一百多幅圖片,其中很多都彌足珍貴。編者更是耐心地對每張圖片加以的說明,對於為何拍攝這張圖片、拍攝時遇到了什麼,當時人們的反應是如何都有詳細的介紹。讓讀者於輕鬆閱讀中全面把握過去時代的面貌。其價值在同類作品中均屬罕見。
現實情懷:本書以洋洋5.5 萬言、138 幅圖片來回答這樣兩個問題:我國電影教育是如何發展來的?抗戰初期西南諸省民生是怎么樣的?編著者期望,本書有助於讀者對那段時期現實的了解,從而有助於我們對未來道路的思考。
名家推薦: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李前寬先生推崇本書,並提筆作序。本書為“北京市屬高等學校人才強教深化計畫資助項目——攝影系學術創新團隊”成果之一;2011年度“科研基地——科技創新平台——中國影視學術創新理論”項目最終成果之一。

內容簡介

歷時四年,行走萬里,首次曝光百餘幅珍貴歷史照片。
1938年,孫明經接受任務赴西南諸省拍攝紀錄片。本書以他隨身筆記為基礎,輔以大量圖片和詳細的擴展,真實還原了當年這些地區的社會、經濟、民生,以及他個人的拍攝歷程和感受。這些獨具個人風格的文字與迷人色彩的史詩般的圖片,絕大多數都是首次問世,對於研究抗戰初期大後方的歷史具有重要的價值。
此外本書還對他的一生做了系統的介紹,讓讀者了解到中國電影教育的發展,和一個愛國攝影教育家的一生。

兒時薰陶

孫熹聖是最早和電影結緣的中國知識分子,他第一次看電影和碰到電影機是1898年。他是第一個把外文“CINEMA”叫“電影”的中國人。1903年,他成為最早在中國大學課堂中放映電影的中國教師,他也是南京金陵大學前身匯文書院“校園電影”的推動者和參與者。
西行途中西行途中
由於有此父母,孫明經自兒時始,對照相和電影就發生了濃厚興趣。父親有一陸姓世交,兩家同住一所大院子中,陸家有一長孫明經大8歲的男孩,自幼對照相發燒,他只要出門拍照必帶孫明經同行,並教孫明經使用各種相機。這使孫明經在年僅5歲時就有了親手使用多種相機拍照的機會。
孫明經早慧,5歲入初小,10歲入國中。孫熹聖經常到各地講學和考察,為使兒子廣見識,每次出行都帶孫明經同行,並告訴兒子“多看照片和電影對廣見識大有好處。”因此,兒時的孫明經不僅會比同齡孩子有更多看電影的機會,而且小小年紀便有了在南京北平濟南、上海、漢口各地圖書館中翻看各種畫冊和畫報的經歷。1915年,孫熹聖第一次帶兒子在金陵大學校園中看了由學生放映的“校園電影”。
1920年,金陵大學三位大學生在郭鳳仁教授(T.B.Griffng美國植棉專家)指導下完成一部教中國棉農種良種棉花的教育電影,在中國良種棉推廣工作中發揮巨大作用這件事,深深打動了年僅8歲的孫明經,從此心中為自己確立志向,“將來要做一個專門研究電影的學者”。
1922年,金大畢業生陳裕光博士受教育總長聘請,從美歸國參加籌辦北京師範大學,並任教務長和理化系主任。因原定校長范源濂在美未歸不能履職,全校教授公推陳裕光任校評議會主席代北師大代校長職,1923年陳裕光和蔡元培共同商討如何提高我國大、中學理化教育水準、及引進西方先進教學方法時,有感於美國大學、中學己大量使用教育電影和照片教材,於是提出∶“我們應該儘早開始培養中國自己的大學電影和攝影學科的教師。”
1926年,陳裕光辭北師大代校長職回南京金陵大學創建文理科並任科長,1927年任金大校長(在職24年,為中國高教史中任期最長之大學校長)。 孫熹聖和陳裕光父親是好朋友,孫熹聖還是小學生時便教過陳裕光放電影。後來1911年,陳裕光入金陵大學和同年入學的陶行知一起成了金大“校園電影”的積極參加者。

求學歷程

1926年孫明經15歲,在中華公學讀高三年級,距升大學時日己近。隨著年齡學識的增長,他為自己確立了一個未來的學業事業方向-----做一個研究電影的學者。當時中國並無專門教授電影的高等院校系科,自己升大學就在下一年,他向父親請教該升哪所大學,學什麼專業方能向“研究電影的學者”方向邁進。此時陳裕光正在金陵大學任文理科長(1929年文理科分別發展為文學院和理學院),孫熹聖於是帶兒子去拜訪陳裕光,請他邦兒子選定一個求學方向。陳裕光聽後十分高興,他告訴孫明經∶“電影本是科學成果,今天在美國的發展已無孔不入,明經小弟弟欲求這個發展方向實在很好。今天中國無此專門學校和專業,正待將來由明經小弟開創。就硬體而言電影溶光、機、化、電的成果於一身。電影正在向有聲發展,聲學成果也將納入。電影的發展,正在把工、農、林、商、宗教、戲劇、文學、音樂、美術、教育、政治、外交納入其身。如有志未來終身研究電影,聲、光、機、電、化、文、史、戲、美、音、工、商、教育、農林、宗教、政治、外交各科知識都需涉獵。但電影的基礎是FILM,是電機、是光學和聲學。我建議小弟從化工入手、再電機、再物理。在讀正科之同時,可選修文學、戲劇、音樂、農林、教育、宗教、政治等專業相關課程。小弟畢業之日,我將聘小弟於該校文理科中開設電影課程,我的建議小弟以為如何?”
1948年金大影音部人員隨孫明經社會考察1948年金大影音部人員隨孫明經社會考察
1927年,孫明經考入金陵大學化工系學滿學分後,再入電機系,學滿學分後,再入物理系,於1934年曆時七年,學滿三系學分畢業。七年中間還選修了國文,戲劇、神學、外語、音樂等各科。

藝術創作

1930年,電影教育委員會成立,孫明經以勤工儉學學生身份被聘為書記員。由此開始了他一生從事電影、電視、廣播、攝影研究、創作、教學的生涯。(孫明經於1934---1949年間共獨立攝製影片63部,這些影片曾一渡於文革開始後失蹤,幸於2000年11月被孫建三於電影資料館片庫中意外發現!)
魏學仁在聘用孫明經時,和他談過一次話∶“聘一個學生做點事,讓他可以小有收入,這種事在金大早有傳統,文、理、農三院皆然。在系裡,在院裡算是很小的事。可是這次聘你做電影教育委員會的書記員,我是和陳校長專門商討過的。我和陳校長在美國留學期間,都親眼看到了電影對科學研究、對教育的發展、對工業、農林業、商業的發展,乃至對國家的政治都發生著影響。因此,我們今天在中國講科學救國,講教育救國,電影這一利器不可不用。陳校長對我講過,他在做北京師範大學代校長時,就萌生過在師大開設電影教育的研究與課程。但終因雜務纏身未能實現。初回金大做文理科長時就和校長包文專門商討過此事,但當時苦於缺乏合適師資人選。而今天的中國實在也找不到一個合適的人選可以勝任此事。陳校長講,你自幼有志成為一位研究電影的學者,我們金大何不自己造就出一個中國人自己培養的電影研究和教育的專家呢!陳校長也給我講了令尊和電影的那一段奇緣。當初陳校長和我先後在金大做學生時,都曾熱衷過校園電影。陳校長講,金大的校園電影,起於匯文書院時代,令尊當時即有參與。谷劍塵先生自1928年始對電影在中國發達的歷史開始研究,但他的興趣並不在科學與教育。電影教育委員會的成立,當是中國電影將有正規大學水準教育的先聲。我和陳校長希望,中國過去沒有專門的大學電影教師的時代,自你畢業時為止。因此,你今後決非僅為一個開會做記錄的一般書記,你所記錄的內容,對於未來的中華文化,將是中華民族電影高等教育歷史最早的篇章。從今之後,你當細心收集今曰之前和今日之後的,一切與中國人學習電影,使用電影,教授電影,研究電影有關的文書、著作、講義、會議記錄、官方指令、要聞要事,為日後有志研究中國電影教育歷史的學人,留下一套詳盡完整的資料。”
孫明經尊師所囑,自1930年開始,幾十年不間斷的收集有關中國電影教育、中國電影科技、中國電影經濟的資料、史料、官方文書、實物。不幸的是這些寶貴的史料,在文革開始時被工宣隊全數以“黑材料”收去,收走時僅文字資料就裝滿七個半麻袋。1976年工宣隊突然撤離時,在五七藝大操場上一把火全數燒盡。孫先生時年己65歲,聞此悲訊,終日嘆聲不絕,老淚洗面。
孫熹聖這一次帶兒子拜訪陳裕光,不僅決定了孫明經一身的學業、事業走向,他還第一次聽到了陳裕光和自己父親的電影故事。
不久,蔡元培調任中央研究院院長,陳裕光清蔡元培到電影教育委員會做學術講座,介紹他在國外所見電影、照片在教育、科研、科考等方面運用的情況。蔡院長強調了電影在教育、科考中的用處。作為書記員,孫明經記錄了這次講座的內容。 講座結束後陳裕光向蔡元培介紹了孫明經,並告訴蔡元培打算把孫明經培養成中國第一位專職大學電影和攝影教師的想法。
蔡元培向陳裕光、魏學仁建議,金大可否做一些有關國情、市情、行業情況的社會調查,嘗試用電影和照片做一些視覺記錄。
1932年7月8日中國教育電影協會成立,陳裕光推薦孫明經做會議的助理書記員,孫明經的一手好字,得到與會各方大員和國內著名學者如蔡元培、羅家侖、蔣夢麟、宗白華、等人的好評。 會後,魏學仁推動楊簡初組織孫明經等人考察華東電力事業,孫明經執筆完成考察報告,並在報告中配了自己拍的一批照片,從而使此報告圖文並茂。蔡元培在中央研究院的一次會上向學界泰斗們介紹展示此報告,提出“建議今後的科學考察報告應儘可能配些照片。”
1932至1933年,孫明經隨業師楊簡初教授在中央大學物理系的實驗室中,完成了中國人制出的第一套可以攝取、傳輸、觀看的電視系統原理樣機。“電視”這一中文名即由楊簡初教授譯定,楊先生對孫明經講∶“你寫的字好,你把這兩個字寫出來,在實驗室的牆上和門上各貼一份。”從此,TV在中國有了中文名字----電視。
1933年,孫明經在金陵大學和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物理及化學聯合年會上做《光電管在電視中的作用》的報告時,引起金女大全校第一名的學生呂錦璦的巨大興趣,由此二人相識,並於1937年結婚,從此成為學業、事業相伴一生的伴侶。
1934年孫明經完成論文《光電管及其套用》,講述了光電管在電視、電影等領域中的用途與發展,論文獲中山文化館物理論文甲等獎。
1935年5月,斯可基,肖特·布隆來出版世界第一本介紹電視的專著《電視》,同年,孫明經完成該書的翻譯,這是我國電視史中從國外引進的第一部譯著。

主要經歷

拍攝教育電影

1930年金大開始引進並翻譯美國柯達出品教育電影用於教學。1934年受中國教育電影協會的委託,和蔡元培的建議,由理學院院長魏學仁主持開始拍攝我國的教育電影,孫明經於該年受聘成為魏學仁拍電影的專職助手,攝製了《蘇州名勝》(魏學仁親自持機攝製)。同年魏學在理學院成立“金陵大學教育電影部”。後來魏學仁很忙,此事便交由孫明經負責,委孫明經做教育電影部副主任。先後完成、《首都風景》、《上海》、《廣東省》、《廣西省》、《福建省》、《青島風光》、《水泥》、《牛肉》、《竹器》、《防空》、《防毒》等一批影片,在拍電影時,孫明經同時拍了大量照片,由此,開“用電影和照片紀錄國情調查和地理調查的先河”。蔡元培在看了孫明經拍的一批影片和照片後,高興地稱孫明經是----“拿攝影機寫遊記的今日徐霞客”。
1934年,國際教育電影協會發起主辦“農村題材國際電影大賽”,中國教育電影協會委託金陵大學攝製一部農村內容的影片參賽。陳裕光校長和魏學仁院長派孫明經負責組織這次拍攝(編劇孫明經、潘澄侯等。導演黃天佐、邵仲香、周明懿。攝影顏鶴嗚。主演威利、蘭英、李英、呤特。)由金陵大學農學院、理學院共同參與籌劃,並和中央攝影廠協作完成此片。該片1935年7月23日於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農村電影國際比賽會在美、英、蘇、意、法、日、中等十九國參賽的大賽中得第三名,開中國電影在國際電影大賽得獎的先河。

教書育人

1936年,金陵大學成立“電影與播音部”,由魏院長做主任,孫明經做副主任。該年國家教育部決定主辦“全國電化教育人員訓練班(即電影與播音師資班)”,由全國各省、市教育廳局選送青年大學教師到南京培訓。教育部和中國教育電影協會委託金陵大學承辦此事,這是中國電影廣播高等教育的開始。教師都是當時著名學者。孫明經開設《動片攝製》(電影)、《靜片攝製》(圖片攝影)、《教育電影與攝製》三門課。該訓練班1936、1937(在南京)、1938(在重慶),前後共辦三期,培訓青年教師近三百人。
孫明經夫婦孫明經夫婦
1938年,金大在重慶由孫明經主持創辦“電影與播音專修班”(大專)。在該班中孫明經開設“影音稿本”、“攝影初步”、“攝影機”等新課。
1940年,支持夫人呂錦璦先生制出中國人制的第一幅可實用的照相底片和X光片。並在後來的時日中,支持夫人呂錦璦先生先後創建“攝影化學”、“攝影彩色學”、“彩色與黑白膠片”、“電影洗印技術”、“播音技術”、“影音文獻”等多門課程。

四次萬里拍攝

孫明經一生有四次行程超過萬里的拍攝經歷,1937年從華東至西北的科考萬里獵影,1938年至1939年的川康科考攝影(包括自四川廣元至新疆迪化的驛路驛站的拍攝),1940年至1941年在美國的行程萬里的科考攝影和1942年至1945年行程萬里的雲、貴、川科考攝影,處攝製了一大批電影外,還拍攝了數以萬計的照片,經過文革災難,今存135、120、大尺寸底片及幻燈片五千餘幅。

從事編輯

1941年孫明經自美歸國,帶回了他在美國用自己全部家資購買的電影、播音、照相器材(這批器材後來成為中央電影學校和北京電影學院創辦初期的主要教具)。歸國後孫明經開始擔任金大“電影與播音部”主任,在教育部政務次長顧毓琇、四川教育廳長郭有守(中共黨員)的推動下,教育部和金陵大學理學院聯合創辦《電影與播音》月刊由孫明經任主編。這是我國最早的電影、廣播、電視、攝影的綜合性學術月刊(該刊至1948年10月停刊,共歷時七年)。
1944年,孫明經由顧毓琇、郭有守推薦受聘擔任中國教育電影協會教課組副主任,負責設計籌劃抗日戰爭勝利後的全國電影教育的課程設計。
194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孫明經由顧毓、胡適、郭有守、陳裕光聯合推薦受聘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中國委員會委員,並同顧毓、顧頡剛、黎錦熙四人受聘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大眾傳播組成員。

桃李滿天下

1949年南京解放,1950年春孫明經和呂錦璦主考招收了新中國成立後的中國第一班學電影、廣播、攝影的大學生,在這班學生中,有一名叫沈嵩生的學生,後來做了北京電影學院三屆院長,是北京電影學院歷任院長中任期最長的一位。
1950年春,中央電影訓練班在南京開辦,從全國三大系統選送優秀青年2200人入學(畢業1850人),孫明經受袁牧之、白大方之邀,為該班設定教材,並為先期300人的研究班開課(為該班培訓“輔導員”),後來擔任過北京電影學院院長的劉國典教授,張藝謀在電影學院攝影繫上學時攝影系主任韋章教授,均是該班畢業的學生。
1952年院系調整,孫明經呂錦璦受命率金大影音部部分師生和全部器材北上與另四個單位合併成立中央電影學校(北京電影學院前身)。在新校課程與教材建設及電影、電視、攝影高級人材的培養做出貢獻,他們的學生中,有國家電影局局長,有電影學院的院長、副院長、攝影學院院長、副院長、攝影系主任、錄音系系主任、教務處長。有電影製片廠廠長、副廠長、總工程師。有電影洗印廠的廠長、總工、車間主任。有膠片廠的廠長、總工。有著名電影攝影師、導演。有著名記者和總編。有著名的圖片攝影師…
自1952年至1992年去世,孫明經一直沒有離開電影學院。

主要貢獻

一、參與了國家電影、廣播、攝影高等教育的創建工作。
二、創建了國家電影、廣播、電視、攝影高等教育最早的十幾門課程。
三、建設教材。
四、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電影、電視、廣播、攝影的大學教師和高級人才。
五、拍攝了可觀數量的教育電影及科學考察照片(親自攝製科考及教育電影63部,負責組織攝製110部,照片數千個膠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