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知名校友,辦學歷史,辦學源頭,合併組建,辦學條件,院系專業,學科建設,師資力量,教學建設,學術研究,科研成果,科研平台,學術資源,合作交流,校際合作,校企合作,文化傳統,現任領導,知名校友,地圖信息,
辦學歷史
辦學源頭
重慶科技學院由
重慶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和
重慶石油高等專科學校於2004年5月18日合併而成。原重慶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創建於1951年,時名“西南工業部鋼鐵工業管理局專修科”;先後更名為“西南工業部冶金工業學校”、“重慶鋼鐵工業學校”、“重慶鋼鐵專科學校”、“
重慶鋼鐵高等專科學校”“重慶工業高等專科學校”;1998年劃轉至重慶市,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原重慶石油高等專科學校創建於1951年,時名“西南石油工業專科學校”,先後更名為“重慶石油工業學校”、“石油工業部重慶石油學校”、“重慶石油學校”、“重慶石油高等專科學校”;2003年劃轉至重慶市,實行重慶市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共建。
1951年7月,籌建“西南工業部鋼鐵工業管理局專修科”,選址於原
巴縣馬王(
九龍坡區)。
1952年4月,改校名為“西南工業部冶金工業學校”。
1952年11月12日,
萬里同志簽署命令,將學校名稱改為“重慶鋼鐵工業學校”。
1953年,由中央重工業部撥款,易地復興村(今大渡口區鋼鐵村)興建校舍,翌年春學校遷此辦學。
1959年6月,根據
賀龍同志命令,學校搬遷至楊家坪原西南工會幹部學校舊址(即南校區現址)。
1980年,被國家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重點中專。
1984年,實行冶金部與重慶市雙重領導,以部為主的領導管理體制。
1985年,由冶金部和教育部批准,學校升格為“重慶鋼鐵專科學校”。
1998年7月,學校劃轉至重慶市,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重慶市地方管理為主的領導管理體制。
1951年9月,為培養新中國石油工業急需人才,經
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業部批准,正式建立“西南石油工業專 科學校”,隸屬於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校址選在重慶市
沙坪壩區(現渝中區)化龍橋。當年招收專科生,與重慶大學合作辦學。
1953年,由專科改為中專,更名為“重慶石油工業學校”。
1955年,石油工業部成立後,更名為“石油工業部重慶石油學校”,校址由化龍橋遷到大坪(北校區)。
1978年9月,學校領導體制改為部、省雙重領導,以石油工業部為主,校名為“重慶石油學校”。
1980年,學校被國家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重點中專。
1998年,學校被國家教育部遴選為全國示範性普通高等工程專科重點建設學校。
2003年,學校由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劃轉重慶市人民政府管理,實行重慶市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共建,以重慶市為主的管理體制。
合併組建
2005年5月,重慶市人民政府在重慶大學城劃撥1500畝土地用於重慶科技學院新(虎溪)校區建設。
2006年1月,重慶科技學院新校區一期工程開工,同年9月入住首批學生,並逐漸發展成為主校區。
2007年,學校被批准成為學士學位授權單位。
2007年8月,重慶科技學院順利出讓南北(老)校區。
2008年2月,留在老校區的學生完成搬遷,入駐大學城新校區。
2011年9月,學校成為中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試點單位,同年10月成為“
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試點單位。
2013年6月,教育部成立了中國
套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中國套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通過篩選,僅吸收了全國 35 所院校加入,重慶科技學院成為聯盟副理事長單位。
2019年5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學校增列為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單位,獲得化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截至2019年4月,學校構建了以石油與化工、冶金與材料、機械與電子、安全與環保為特色,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共設16個院(部)、62個本科專業,其中,工學40個、理學7個、管理學6個、文學3個、法學1個、經濟學2個、藝術學3個。
二級學院 | 本科專業 |
---|
| |
|
|
|
|
|
|
| |
|
|
|
|
| |
|
|
|
智慧型製造工程 |
重慶科技學院電氣工程學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重慶科技學院數理與大數據學院 |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
|
|
|
| |
|
重慶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 / |
重慶科技學院體育部 | / |
重慶科技學院職業技術師範學院 (繼續教育學院、自考辦)
| (詳情參見繼續教育學院網站) |
(以上資料引用自學校招生信息網,排名不分先後) |
學科建設
市級重點(建設)學科:
序號 | 一級學科
| 所在學院 |
1 |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 |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院 |
2 | 安全科學與技術 | 安全工程學院 |
3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 |
4 | 機械工程 |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 |
|
招生專業 | 培養學院 | 研究方向 |
---|
0703化學 (學術學位)
| 化學化工學院
| 01無機化學 02有機化學 03油氣田化學
|
0857資源與環境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領域) (專業學位)
|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院
| 01油氣井工程
|
02油氣田開發工程
|
03油氣儲運工程
|
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院
| 04油氣材料工程
|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
| 05油氣裝備技術工程
|
電氣工程學院
| 06油氣線上分析與控制工程
|
0857資源與環境 (地質工程領域) (專業學位)
|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院
| 01油氣勘探地質工程
|
02油氣地球物理工程
|
03油氣田開發地質工程
|
0857資源與環境 (冶金工程領域) (專業學位)
| 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院
| 01鋼鐵冶金
|
02有色金屬冶金
|
03納微材料
|
0857資源與環境 (安全工程領域) (專業學位)
| 安全工程學院(應急管理學院)
| 01油氣生產安全技術
|
02化工過程及裝備安全技術
|
03應急技術與管理
|
化學化工學院
| 04化工安全與環保技術
|
建築工程學院
| 05建築工程安全技術
|
智慧型技術與工程學院
| 06智慧安全技術
|
1254旅遊管理 (專業學位)
| 工商管理學院
| 01酒店管理 02旅遊規劃
|
1252公共管理 (專業學位)
| 法政與經貿學院
| 01公共服務與社會治理 02公共政策與風險管理 03區域經濟與資源環境
|
以上數據源於:重慶科技學院2020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
師資力量
截至2018年7月,學校現有教職工1527人,其中專任教師1185人。專任教師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高級職稱604人,博士334人,碩士及以上比例達87%;有省(直轄市)級以上學術帶頭人、學術帶頭人後備人選共4人,中青年骨幹教師(含資助計畫)41人。
雙聘院士:
省級教學團隊:
團隊名稱 | 帶頭人 | 獲批年份 |
石油工程教學團隊 | 范軍 | 2007年 |
控制工程教學團隊 | 施金良 | 2012年 |
土木工程教學團隊 | 劉冬燕 | 2012年 |
油氣儲運工程教學團隊 | 李文華 | 2012年 |
(以上名單未列完全)參考資料 |
教學建設
截至2016年5月,學校有國家級特色專業2個、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學科專業5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與中國石油集團川慶鑽探工程有限公司川東鑽探公司、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分公司重慶氣礦、重慶鋼鐵(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分別共建3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建有重慶市級特色學科專業群2個、“三特行動計畫”特色專業6個、專業改革綜合試點專業2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4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8個、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2個。此外,學校還建有精品課程9門、雙語教學示範課程3門、精品視頻公開課9門、精品資源共享課6門、“十二五”規劃教材3部。
國家級特色專業:石油工程、冶金工程
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學科專業:石油工程、冶金工程、油氣儲運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自動化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冶金工程實驗教學中心、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鋼鐵製造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重慶市級特色學科專業群:冶金材料特色學科專業群、石油與天燃氣工程學科專業群
重慶市“三特行動計畫”特色專業:石油工程、冶金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油氣儲運工程、安全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
國家級精品課程:液壓傳動技術
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數據結構與算法
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打開石油的天窗
重慶市精品課程:油氣集輸工程、冶金傳輸原理、大學物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油層物理、電力電子技術、HSE風險管理、大學英語技能拓展綜合實踐
校級精品課程:電子拖動基礎、財政與金融、工程訓練、套用寫作、石油地質基礎、過程控制系統及裝置、經濟學、計算機與網路、分析化學、化學原料、機械製圖、高等數學、工程熱力學、並控技術、數據結構與算法、現代物流學、拓展訓練及戶外運動、大學英語、金融學及熱處理、理論力學獲得。
學術研究
科研成果
截至2016年5月,學校承擔了國家863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近100項國家級課題,數百項產學研合作科技開發和產品設計項目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技術發明及省部級科學進步獎61項,授權專利386件,著作權登記31項,出版學術著作115部,其中參與完成的“
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成果獲2014年度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有2153篇論文被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和《工程索引》(EI)等檢索和收錄,年科研經費愈億元。
科研平台
截至2016年5月,學校設有5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2個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擁有省部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個,省部級社科研究中心1個,省部級科普基地3個,市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4個。此外,中國科學院批准的“重慶安全工程及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技術研發中心”落戶重慶科技學院。
科研平台類別
| 科研平台名稱
|
省部(教育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 | |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
| 複雜油氣田勘探開發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納微複合材料與器件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重慶市非礦山安全與重大危險源監控實驗室
|
重慶市職業危害檢測與鑑定實驗室
|
工業發酵微生物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重慶高校市級重點實驗室
| 重慶高校市級非常規油氣田開發實驗室
|
重慶高校市級工業過程線上分析與控制重點實驗室
|
重慶高校市級複雜金屬礦產資源增值處理與清潔提取重點實驗室 |
省部級工程中心
| 重慶市冶金檢測與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重慶市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重慶市流體傳動與機電系統集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國家職業危害防護工程試驗基地
|
中冶賽迪國家鋼鐵冶煉技術裝備系統集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重慶市工業線上分析及大數據運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重慶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重慶高校垃圾焚燒發電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
重慶高校石油天然氣工程研究中心
|
省部級社科研究中心
| 能源經濟管理研究中心
|
省部級社科基地
| 重慶科技學院科技探索體驗中心
|
重慶科技學院科學和技術傳播中心
|
重慶科技學院垃圾發電科普中心
|
市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
| 頁岩氣勘探開發協同創新中心
|
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協同創新中心
|
線上分析與工業大數據協同創新中心
|
冶金資源與節能環保協同創新中心
|
|
學術資源
重慶科技學院學術刊物有《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和《重慶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學報社科版主要報導社會科學各學科的理論研究成果及教育教學改革研究成果,設定哲學·政治、法制·社會、經濟·管理、文學·語言、文化·歷史、教育·教學等欄目。學報自科版主要報導石油、地質、化工、冶金、材料、機械、建築、計算機等行業有關學科的理論與技術研究成果。兩刊自創刊起即為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及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萬方數據-數位化期刊群收錄期刊。自科版自2012年第1期開始成為美國《化學文摘》(CA)收錄期刊。
據2017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重慶科技學院圖書館館藏圖書總量達275.2萬餘冊,其中紙質圖書126.1萬餘冊,電子圖書149.1萬餘冊; 擁有電子圖書、電子期刊、學位論文、會議論文、視頻教學、線上學習、檢索工具、專題特色等各類資料庫63餘種數字資源,總存儲空間已達114T,已存儲容量60餘TB;館藏文獻以石油、化工、冶金、材料、機械、自動化、計算機、管理、建築、人文學科為主,以石油、冶金專業文獻資源為特色。
合作交流
校際合作
截至2017年11月,學校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加州大學、墨西哥維拉克魯斯大學、韓國國立昌原大學、英國愛伯斯特維斯大學、加拿大勞里埃大學、台灣“中央”大學、重慶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西南石油大學、西安科技大學、解放軍後勤工程學院等30餘所國(境)內外高校建立了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等合作關係。
校企合作
截至2017年11月,學校與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武鋼、西南鋁、重鋼、美國卡萬塔能源公司、美國國際鑽井承包商協會(IADC)等百餘家國內外知名企業簽訂了產學研合作的戰略協定。截至2016年8月31日,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實習實訓基地 194 個。
文化傳統
厚德、博學、礪志、篤行
釋義:
厚德,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 學校教育,育人為本;德智體美,德育為先。出自於《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博學,學識廣博,即寬厚的基礎理論、紮實的基礎知識和嫻熟的基本技能;文理兼容,百科兼納,專業領域遊刃有餘,高質量、複合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出自於《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和《論語》:“君子博學於文”。
礪志,磨礪堅強意志,志向專一,堅忍不拔、知難而進,迎難而上, 注重陶冶學生的人文精神。出自於蘇 軾《晁錯論》“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篤行,實事求是,崇尚實幹,忠貞不渝,執著追求,身體力行, 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學問思辨貴在篤行。出自於《禮記·中庸》:“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學校校徽外形取材於重慶市市花
山茶花、長江滾滾的波濤和重慶連綿起伏的山丘,圍繞中心標誌的108顆小圓點象徵學校的人才源源不斷、桃李滿天下。
校徽的中心主體標誌形象取材於初升太陽映照下挺拔的油井、鋼廠、城市的剪影。
校徽標誌的圓形底色部分以初升的太陽和經緯線的構成,寓意學校處於新時代、新起點、新校區和新的發展坐標;兩組對稱的、向上生長的碑柱,寓意1951年建立的石油、鋼鐵學科在新的起點上齊頭並進、蓬勃發展、奔向新的高峰。
創業、創新、創優
釋義:
“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包含石油行業“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精神核心,也包含了堅韌負重、千錘百鍊的鋼鐵品質,它是一種奮發圖強的進取精神,是一種埋頭苦幹的奉獻精神。
“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就是學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工作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
“追求卓越的創優精神”就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就是工作高標準、業務創佳績。包括始終保持勤奮敬業的精神、始終保持奮發向上的朝氣和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銳氣。
立德立人、求是求新、載文載道、為國為民
釋義:
立德立人:“立德”語出《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人”語出《易·說卦》:“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人才培養是大學最根本的使命,立德樹人是大學的根本任務。“立德立人”是對大學培養人才的基本要求,是教師教書育人的職責體現,大學既要培養出高質量的建設者,也要培養出德才兼備的接班人。“立德立人”將成人與成才相結合,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為學生走向社會提供思想、方法和能力上的準備,使學生成為合格的公民。
求是求新:“求是”語出《漢書》“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求新”語出《大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在此意為真理、規律、科學知識。“新”在此意為創新、創造、技術發明。大學承擔著傳播、引領、建設、發展先進科學的歷史使命,其核心準則和實現途徑是求是求新。
載文載道:“道”指道德、科學真理等。高等教育是繼承與創新優秀文化的主陣地,大學肩負著傳承優秀文化、弘揚高尚道德的重要使命。
為國為民:“為國為民”是成語,體現出大學教育的終極目的,即通過大學教育、產教融合、產學合作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作貢獻,體現作為大學的責任擔當。
現任領導
知名校友
周壽桓,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11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科技委主任,兼任中國電子學會量子電子學與光電子學分會秘書長。
吳洪奎,現任中國石化江漢油田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鑽34班)。
冷潛,現任中國石化
中原油田公司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1983年畢業於重慶石油學校鑽井專業。
楊秀東,曾任青海石油管理局局長。
張培平,現任中國石油青海石油管理局副總工程師、安全總監。
周榮學,現任現任中石油華北油田分公司副總經理、安全總監。
焦向民,現任中石油冀東油田公司副總經理。
顏明友,現任中國石油遼河油田遼興油氣開發公司黨委書記。
肖仁斌,現任中石油西南油氣田分公司川東北氣礦黨委書記。
李衛東,現任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分公司重慶氣礦黨委書記。
毛箭,現任中國石油川慶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川東鑽探公司黨委書記。
殷百壽,現任中國石油吐哈分公司勘探設計院副院長。
張恩慧,現任中國石油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二採油廠副廠長。
楊志倫,現任中國石油長慶油田採氣四廠廠長。
史建剛,現任中國石化勝利油田鑽井工程技術公司經理。
曾洪圖,現任中國石化河南油田鑽井工程公司副經理。
金鑫,現任中國石化華東石油局團委書記。
謝銀球,現任中海油服務公司綜合事業部部長。
唐登平,現任陝西延長油田生產計畫部部長。
范永洪,現任安東石油技術(集團)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
趙世慶,現任重慶市
長壽區委副書記、區長。1982年7月畢業於原重慶鋼鐵工業學校自動化專業。
潘向宇,重慶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1982年畢業於重慶鋼校數師大專班。
鄒繼新,高級工程師,武漢鋼鐵(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鋼鐵8601班學生。
陳琳,西南鋁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軋鋼26班。
張利明,杭州鋼鐵集團公司副總經理。2001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張六喜,南京鋼鐵聯合公司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鐵15班)。
王丁子,河南安鋼集團信陽鋼鐵公司黨委書記(鐵19班)。
地圖信息
位置:重慶市沙坪壩區大學城東路2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