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
地球是一顆在宇宙
太陽系中,在各
恆星的引力作用下不斷旋轉的
小行星,地球的演化經過了幾十億年時間,而人類文明史的發展就更及其短暫。
約在300萬年前,人類這種高級的生靈發明了打制石器,開始了調整環境以適應自身或者調整自身以適應環境的偉大任務。人類創造環境,有了環境的創造才能構成所謂的文化。因為只有人類才知道設法最佳化自己的生存條件,也只有人類具有強大的環境適應以至改造的能力,以克服自己的生理局限性。人類適應、改造環境的過程,就是一個環境設計的過程,一個文化的過程。人們有自己的工具、衣著、語言符號系統、管理制度、信仰(或信念),這一切的發生、發展與變化的總和構成了全部的與環境相關的藝術思想。人類的進化是從製造和使用工具開始的,這正是設計最重要的特徵,具有鮮明的目的性和功利性,這種行為包含了人類最初的設計意識。隨著製作工具的不斷進步,人類的設計意識也有了質的飛躍,尤其是對形的控制能力和對美的形式的感受能力。人類作為自然界的物種之一,其生存取決於適應自然的能力。這種適應既包括設計、製作有用的工具、武器保護自己,也包括創造一種安全的生存環境。隨著生存危機的緩和,渴望更舒適的生活、顯示更高的營造技能與更複雜的構造方式,並在這個過程中,達到自身更細緻的情感方面的要求就會變成對環境的新的追求。物質對象的審美體驗是在物質生產的基礎上,經過漫長歷史階段的升華,才成為人類在設計意識中的自覺追求。
環境設計根據教育部專業目錄委員會在歷年本專科專業命名目錄中又稱為“藝術設計(環境設計)”,國家教育部高教司官方工作人員聲稱國家教育部歷年(2000年——2013年)修訂的專業目錄中註明,該專業,本科階段在畢業證列印“藝術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的字樣,專科階段在畢業證列印“環境設計”的字樣。
環境設計(又稱“
藝術設計(環境藝術設計)”)
環境藝術設計的叫法,始於上世紀80年代末,當時的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室內設計系(現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設計系)為仿效日本,而將院系名稱由“室內設計”改成“
環境藝術設計”,但專業名稱一直稱為“藝術設計(環境設計)”這8個字,就是俗稱的“環境藝術設計”方向。
一時間,全國眾多設計院校步其後塵、紛紛效法。改名稱成了時髦,一陣風似的,很少有人冷靜思考。幾個認為改名不妥的專家出來呼籲也沒人聽,幾年後,連那些當年積極帶頭的人也覺得改的不妥當。
在中國,所謂的“環境藝術設計”就是指室內裝飾、室內外設計、景觀設計、建築裝飾和裝飾裝潢等等。儘管叫法很多,但其內涵相同,都是指圍繞建築所進行的設計和裝飾活動。要說有區別的話,那就是室內裝修和室外裝修的區別。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室內設計的叫法也很不妥,其限定性概念顯然是將室外裝飾設計排斥在外,致使圍繞建築外立面和
小環境的
裝飾設計,出現建築、
室內、園林、景觀等各設計施工行業竟相插足的現象。
另一方面,環境藝術設計就其狹義(圍繞建築的室內外設計)上講,叫法也算貼切。但其廣義的概念和範圍就不得了了,環境藝術幾乎涵蓋了地球表面的所有地面環境和與美化裝飾有關的所有
設計領域。
課程目錄
本專業涉及的範圍很廣,室內、室外、園林、景觀,還涉及一些城市規劃。涉及美術、雕塑、裝飾文化、建築基礎知識、園林藝術、人體工程學、設計流派、材料學、心理學等多個領域。每個學校的這個專業教學的側重點都不一樣。基本分為:
公共專業基礎課程
素描、色彩、裝飾圖案、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基礎;
公共文化基礎課程
毛澤東思想概論、政治經濟學、鄧小平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大學英語、大學語文、計算機基礎;
專業理論課程
外國建築史、中國建築史、室內設計原理、環境藝術設計概論(學位課程)、中外建築設計史(學位課程)、環境工程學、材料學(學位課程)、觀賞植物學(學位課程)、城市設計規範;
專業設計課程(必修課程)
建築繪畫、建築製圖(學位課程)、Photoshop、3ds MAX計算機輔助設計(學位課程)、Auto CAD計算機輔助設計(學位課程)、Lightscape、Sketchup,材料與施工(學位課程)、家居設計、人體工程學、室內設計(學位課程)、園林設計(學位課程)、風景區規劃(學位課程)、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學位課程)、城市空間與形態(學位課程)、城市規劃設計、家具設計、展示設計、環境陶藝。
第一:地球表層空間規劃設計及大地規劃設計
“地球表層規劃———城市環境系統工程———大地規劃設計”, 它是以“土地、水體、建築、植物、園林、生態、生物學科”為主, 並與其他非生物學科(例如土木、建築、城鄉規劃、風景園林、設計藝術)、哲學、歷史和文學等學科相結合的綜合學科。它的基礎知識包括地質學、自然地理、土壤學、氣象等自然科學, 生物學、植物學、生態學等生物科學, 風景園林學、林學等農業套用科學, 以及文學、藝術、美學等, 是多學科綜合的新的綠色土地及其環境系統工程和相關規劃、設計的學科。它包括從小面積庭園、花園、公園等地形地貌設計, 道路、建築、疊石堆山及種植設計, 一直到現代整個大城市園林綠地系統工程的規劃設計和建設; 包括從一個小園林的設計一直到巨觀的, 涉及土地利用、自然資源的經營管理、農業區域的變遷與發展、大地生態的保護、城鎮和大都會的建設; 同時包含著運用現代尖端科學技術, 如航測遙感技術和衛星遙感技術的套用和計算機技術的套用等內容。
第二·城市規劃設計
作為環境設計概念的城市規劃,是指對城市環境的建設發展進行綜合的規劃部署,以創造滿足城市居民共同生活,工作所需要的安全,健康,便利,舒適的城市環境。
城市基本是由
人工環境構成的。建築的集中形成了街道。城鎮乃至城市。城市的規劃和
個體建築的設計在許多方面基本道理是相通的。一個城市就好像一個放大的建築,車站,機場是它的的入口,廣場是它的過廳,街道是它的走廊——它實際上是在更大的範圍為人們創造各種必需的環境。由於人口的集中,工商業的發達,在城市規劃中,要妥善解決交通,綠化,污染等一系列有關生產和生活的問題。
城市規劃必須依照國家的建設方針,國民經濟計畫,城市原有的基礎和自然條件,以及居民的生產生活各方面的要求和經濟的可能條件,進行研究和
規劃設計。
城市規劃的內容一般包括:研究和
計畫城市發展的性質,人口規模和用地範圍,擬定各類建設的規模,標準和用地要求,制訂城市各組成部分的用地的區劃和布局,以及城市的形態和風貌等。
第三·建築設計
建築設計是指對建築物的結構,空間及造型,功能等方面進行的設計,包括建築工程設計和建築藝術設計。建築是人工環境的基本要素,建築設計是人類用以構造人工環境的最悠久,最基本的手段。
建築的類型豐富多樣,建築設計葉門類繁多。主要有民用建築設計,工業建築設計,商業建築設計,
園林建築設計,宗教建築設計,宮殿建築設計,陵墓建築設計等不同類型的建築,功能,造型和物質技術要求各不相同,需要施以各不相同的設計。
建築的功能,物質技術條件和建築形象,即實用,堅固和美觀,是構成建築的三個基本要素,它們是目的,手段和表現形式的關係。
建築設計師的主要工作,就是要完美地處理好這三者之間的關係。
建築歷來被當作
造型藝術的一個門類,事實上,建築不是單純的藝術創作,也不是單純的技術工程,而是兩者密切結合,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設計。建築設計不僅要滿足人們對建築的物質需要,也要滿足人們對建築的
精神需要。
從原始的築巢掘洞,到今天的
摩天大樓,建築設計無不受到社會經濟技術條件,社會思想意識與民族文化,以及地區自然條件的影響。古今中外千姿百態的建築都可以證明這一點。
當代的建築設計,既要注重
單體建築的比例式樣,更要注重群體空間的組合構成;既要注重建築實體本身,更要注重建築之間,建築與環境之間“虛”的空間;既要注重建築本身的外觀美,更要注重建築與周邊環境的諧調配合。
第四·室內設計
室內設計,即對建築內部空間進行的設計。具體地說,是根據對象空間的實際情形與使用性質,運用物質技術手段和藝術處理手段,創造出功能合理,美觀舒適,符合使用者生理與心理要求的室內
空間環境的設計。
室內設計是從建築設計脫離出來的設計。室內設計創作始終受到建築的制約,是“籠子”里的自由。因而,在建築設計階段,室內設計師就與建築設計師進行合作,將有利於室內設計師創造出更理想的室內使用空間。
室內設計不等同於室內裝飾。室內設計是總體概念。室內裝飾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它僅是指對空間圍護表面進行的裝點修飾。室內設計包含設計四個主要內容:一是
空間設計,既是對建築提供的室內空間進行組織調整,形成所需的空間的結構。二是裝修設計,即對空間圍護實體的界面,如牆面,地面,天花等進行設計處理。三是
陳設設計,即對室內空間的陳設物品,如家具,設施,藝術品,燈具,綠化等進行設計處理。四是物理環境設計,即對室內體感氣候,採暖,通風,溫濕調節等方面的設計處理。
室內設計大體 可分為
住宅室內設計,集體性公共室內設計(學校,醫院,辦公樓,幼稚園等),開放性公共性公共室內設計(賓館,飯店,影劇院,商場,車站等)和專門性室內設計(汽車,船舶和飛機體內設計)。類型不同,設計內容與要求也有很大的差異。
設計理念:
1.堅持收費設計
2.堅持設計先行,設計引導施工
3.堅持功能設計為體,視覺設計為衣,文化設計為魂
4.堅持獨特魅力設計,量身定做
5.堅持硬體裝飾與軟性裝飾的和諧統一
6.堅持經濟成本合理運用
7.堅持原創設計
第五·室外設計
室外設計泛指對所有建築外部空間的空間進行的環境設計,又稱風景或景觀設計,包括了園林設計,還包括庭院,街道,公園,廣場,道路,橋樑,河邊,綠地等所有生活區,工商業區,娛樂區等室外空間和一些獨立性室外空間的設計。隨著近年
公眾環境意識的增強,
室外環境設計日益受到重視。
室外設計的空間不是無限延伸的自然空間,它有一定的界限。但室外設計是與自然環境聯繫最密切的設計。“場地識別感”是室外設計的創作原則之一,室外設計必須巧妙地結合利用環境中的自然要素與人工要素,創造出融合與自然,源於自然而又勝於自然地室外環境。
相比偏重於功能性的室內空間,室外環境不僅為人們提供廣闊的活動天地,還能創造氣象萬千的自然與人文景象。
室內環境和室外環境是整個
環境系統中的兩個分支,她們是相互依託,相輔相成的互補性空間。因而室外環境的設計,還必須與相關的室內設計和建築設計保持呼應和諧,融為一體。
室外環境不具備室內環境的穩定無干擾的條件,它更具有複雜性,多元性,綜合性和多變性,自然方面與社會方面的有利因素與不利因素並存。在進行室外設計時,要注意揚長避短和因勢利導,進行全面綜合的分析與設計。
第六·公共藝術設計
公共藝術設計是指在開放性的公共空間中進行的
藝術創造與相應的環境設計。這類空間包括街道,公園,廣場,車站,機場,公共大廳等室內公共活動場所。所以,公共藝術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和室內設計與室外設計的範圍重合。但是,公共藝術設計的主體是公共藝術品的創作於陳設。現代公共藝術設計,正是興起於西方國家讓美術作品走出美術館,走向大眾的運動。
一個城市的公共藝術,是這個城市的形象標誌,是市民精神的視覺呈現。它不僅能美化都市環境,還體現著城市的精神文化面貌,因而具有特殊的意義。
理想的公共藝術設計,需要藝術家與環境設計師的密切合作。藝術家長於
藝術作品的創作表現,設計師長於對建築與
環境要素的把握,從而設計出能突出藝術作品特色的環境。此外,作為藝術作品接受者的公眾,同時也是作品成功與否的最後評判者。因而,公共藝術的設計創作,不能忽視公眾參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上對設計進行的類型劃分,並不是絕對的,最後的劃分。在社會,經濟和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各種設計類型本身和與之相關的各種因素都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比如
視覺傳達設計中的展示設計,也充分利用了聽覺傳達,觸覺傳達,甚至嗅覺傳達和味覺傳達的設計;建築物
中非封閉性的圍合,出現了長廊,
屋頂花園,活動屋頂的大廳等難以區分室內還是室外的空間......此外,許多
設計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都還模糊不清,在設計界和理論界,都還沒有給予最後確切的定義和界定。比如:有的專家主張把“工業設計”單列出來,作為與三大領域並列的第四大領域;有的專家認為CJ設計可以作為一個新的完全獨立的設計領域;有的認為園林設計應該自成一體而不屬於室外設計......諸如此類的問題不在少數。這些問題的出現,對於設計學這門新興的,正在發展中的綜合性學科來說,是難以避免的,也是必然要經過的過程。隨著設計實踐的發展和學科研究的深入,相信這些問題最終會得到進一步的解決。
範疇
環境設計
雖然我們生存的環境有許多人為的疆界,然而,我們的世界仍是一個整體。人類共享著同一個天空、海洋和為數不多且不能再生的自然資源。人類進化的歷史,正是一部人類用自己力量構造理想的生存環境的歷史,環境設計史是一部綜合性的設計歷史,一部人類棲居形態演變、營造技術進步和環境藝術思想發展的歷史。
一部完整的環境設計史所要展現的應該是人與自然之間關係演變的過程,尤其是人作為最高級的生物形態去主動地影響自然和環境的過程。
環境設計是個新概念。大,涉及整個人居環境的系統規劃;小,關注人們生活與工作的不同場所的營造。環境設計活動中有不同的分工,但是,分工卻不能分家,所有對環境的設計離不開一個整體的人居環境質量的思考。
環境設計的工作範疇涉及
城市設計、景觀和園林設計、建築與室內設計的有關技術與藝術問題。環境設計師從修養上講應該是一個“通才”。除了應該具備相應專業的技能和知識(城市規劃、建築學、結構與材料等),更需要深厚的文化與
藝術修養,因為任何一種健康的審美情趣都是建立在較完整的
文化結構(文化史的知識、行為科學的知識)之上。與設計師藝術修養密切相關的還有設計師自身的
綜合藝術觀的培養、新的造型媒介和藝術手段的相互滲透。環境設計使各門藝術在一個共享空間中向公眾同時展現。作為設計師,必須具備與各類藝術交流溝通的能力,必須熱情的介入不同的設計活動,協調並處理有關人們的生存環境質量的最佳化問題。與其他藝術和設計門類相比,環境設計師更是一個系統工程的協調者。
環境設計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是二戰後在歐美逐漸受到重視的,它是二十世紀工業與商品經濟高度發展中,科學、經濟和藝術結合的產物。它一步到位地把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作為有機的整體統一起來。環境設計是一個大的範疇,綜合性很強,是指環境藝術工程的空間規劃,
藝術構想方案的綜合計畫,其中包括了環境與設施計畫、空間與裝飾計畫、造型與構造計畫、材料與色彩計畫、採光與布光計畫、使用功能與審美功能的計畫等等。
藝術
環境設計---藝術
環境的藝術就是創造良好場所的藝術,就是用藝術的手段來最佳化、完善我們的生存空間。
自然環境是相對與人工場所或者說人工環境而存在的具體的自然造化。它是整個生態平衡的支撐,又是環境藝術整個文脈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也客觀的制約著人工場所的形態構成與發展。
環境設計也可以看成人類的藝術創造活動,人們通過設計手段有意識地物質化自己的審美理想。在環境藝術中,物化形象和抽象功能與
藝術空間是並存的。所謂物化形象,指的是賴以構成環境的界面和相關物品:廣場、建築、庭院、綠化、
壁畫、雕塑和特定的室內空間;所謂
空間藝術則是物質形體的抽象的空間關係處理的藝術。
環境設計審美的過程是一個多元化的感受認識過程:個性離不開一般意義的、功能上的普遍性;現實性離不開歷史上的延續性和發展上的未來性;詩性離不開實用性。環境設計的表現要尊重客觀工作環境,準確且經濟地套用設計語言。無論環境設計作品的個性有多強,只要是好的,必然是有條理、有秩序,與其文化和自然背景有著必然聯繫。
特徵及要求
⒈ 整體性:從設計的行為特徵來看,環境設計是一種強調環境整體效果的藝術,在這種設計中,對各種實體要素(包括各種室外建築構件、景觀小品等)的創造是重要的,但不是首要的,因為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對整體的室外環境的創造。居住區環境是由各種室外建築的構件、材料、色彩及周圍的綠化,景觀小品等各種要素整合構成。一個完整的環境設計,不僅可以充分體現構成環境的各種物質的性質,還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統一而完美的整體效果。沒有對整體效果的控制與把握,再美的形體或形式都只能是一些支離破碎或自相矛盾的局部。
2.多元性:居住區環境設計的多元性是指環境設計中將人文、歷史、風情、地域、技術等多種元素與景觀環境相融合的一種特徵。如在城市眾多的住宅環境中,可以有當地風俗的建築景觀,可以有
異域風格的建設景觀,也可以有古典風格、
現代風格或田園風格的建設景觀,這種豐富的多元形態,包含了更多的內涵與神韻;典雅與古樸、簡約與細緻、理性與狂歡。因此,只有多元性
城市居住區環境才能讓整個城市的環境更為豐富多彩,才能讓居民在住宅的選擇上有更大的餘地。
3.人文性:環境設計的人文性特徵表現在室外空間的環境應與使用者的文化層次、地區文化的特徵相適應,並滿足人們物質的、精神的各種需求。只有如此,才能形成一個充滿文化氛圍和人性情趣的環境空間。中國從南到北自然氣候迥異,各民族生活方式各具特色,居住環境千差萬別,因此,居住區空間環境的人文性特性非常明顯,它是極其豐富的環境設計資源。
4.藝術性:藝術性是環境設計的主要特徵之一,居住區環境設計中的所有內容,都以滿足功能為基本要求。這裡的“功能”包括“使用功能”和“觀賞功能”,二者缺一不可。室外空間包含有形空間與無形空間兩部分內容。有形空間的藝術特徵包含形體、材質、色彩、景觀等,它的藝術特徵一般表現為建築環境中的對稱與均衡、對比與統一、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等。而無形空間的藝術特徵是指室外空間給人帶來的流暢、自然、舒適、協調的感受與各種精神需求的滿足。二者的全面體現才是環境設計中的完美境界。
5.科技性:居住區室外空間的創造是一門工程技術性科學,空間組織手段的實現,必須依賴技術手段,要依靠對於材料、工藝、各種技術的科學運用,才能圓滿地實現意圖。這裡所說的科技性特徵,包括結構、材料、工藝、施工、設備、光學、聲學、環保等方面的因素。現代社會中,人們的居住要求越來越趨向於高檔化、舒適化、快捷化、安全化,因此,在居住區室外環境設計中,增添了很多高科技的會計師,如智慧型化的小區管理系統、電子監控系統、智慧型化生活服務網路系統,現代化通訊技術等,而層出不窮的新材料使環境設計的內容在不斷地充實和更新。
設計原則
居住區環境設計
⒈居住區環境設計應以建築為主體:在住宅室外環境設計中,所有室外構築的設計都應圍繞主體建築來考慮。它們的尺度、比例、色彩、質感、形體、風格等都應與主體建築相協調,發兩者的物質構成形式與精神構成形式統一形成有機的統一狀態時,住宅的室外環境設計才能達到環境的整體和諧。
2.環境設計以滿足使用功能為本:室外環境設計是一種“以人為本”的設計,因此,首先考慮滿足人在物質層面上對於實用和舒適程度的要求。所有附屬於建築的設施必須具備相應的的齊全的使用功能,環境的布局要考慮人的方便與安全,只有這樣的設計才是有價值、有實際意義的。
3.藝術設計是室外環境設計的重要課題:現代住宅環境設計的目的除了營造一個舒適與方便的居住環境之外,必須在環境中體現美的旋律與豐富的文化內涵。景觀設計本身就是一門藝術,是一門把握意境創造的藝術。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於環境的審美要求的迫切性與多樣性將具備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與意義。
4.綠化是最佳化室外空間的重要因素:住宅環境綠化是指在居住區用地上栽植樹木、花草而形成綠地。居住區綠地的功能有兩種:一種是構建戶外生活空間,滿足各種休閒環境的需要,包括遊戲、運動、鍛鍊、散步、休息、娛樂等。另一種是創造自然環境,各種環境設施,如樹木、墓地、花卉、鋪地、景觀小品等手段創建優美的室外環境。
植物的色彩和造型是多種多樣的,並隨季節的變化呈現出不同的形象。植物的自然造型經過人工處理能組成各種優美的圖案,高大的喬木、低矮的灌木、鮮艷的花卉、大面積的草坪或單獨布置、或結合在一起,靈活地點綴於住宅的周圍環境中,創造一種恬靜、優雅的視覺氛圍。
居住區外環境
⒌
景觀小品是居住區外環境中不可缺少的點綴:在居住區外環境中,絕不能忽視景觀小品的設定,如雕塑、水景、燈具、桌椅、凳、階梯扶手、
花架等,這些景觀小品色彩豐富,形態多姿。它們既給居住生活帶來了便利,又給室外空間增添了豐富的情趣。
在室外環境中設定景觀小品的目的有二:一是滿足生活需要,二是滿足審美需要。對一些既具實用功能又具觀賞功能的小品設施,其尺度,比例要滿足使用中人體功能要求,又要與整體環境協調,其色彩、質感一般都與整體環境形成對比效果,與布置的位置除符合使用的要求外,還應遵循想像力的美學法則。
只具視覺功能的景觀小品的設計難度是最大的,審美要求是最高的。這些小品通常應布置在空間環境中人的視覺交匯處或端部,以形成空間環境的趣味中心。這些小品一般都應有創作主題,其主題應與居住區的景觀氛圍一致。這些小品的形式有抽象的、也有具體形象的,但無論什麼形式的小品,其比例、尺度都要與空間環境相協調(一般不考慮使用上的尺度)。其色彩、質感的設計大多採取了與環境對比的方法,以強調小品有環境中的
視覺形象。只有充分考慮到以上諸多因素,才能較完美地設計
環境景觀小品。
6.利用高科技的先進產品、技術和工藝是室外環境設計的必然必然趨勢:在現代化的室外環境設計中,高科技的含量已越來越高。在現代化住宅中,室外環境應考慮設定以下的新科技產品:智慧型化的管理與
生活服務設施;安全監測與報警系統;現代通風裝置;新材料的運用。
7.環境設計中應特別注意生態保護工作:生態保護的實施,一方面在遏止有毒有害物質的使用,另一方面也體現在保護自然資源的工作中,環境設計中利用綠色植物來美化環境,而其本身就是一種自然資源,住宅周圍綠地種植正是擴展了自然資源的範圍。在居住區綠化中還應注意儘量保護原有古珍樹木,並儘量選擇一些優良的植栽品種。
8.利用技術經濟分析方法來規劃居住區環境設計的合理性:與所有的工程技術設計工作一樣,居住區住宅環境設計也應該利用技術經濟分析方法,在技術含量高、質量優與人格合理等因素之間找出一個最佳點,只有這樣,才能確定一個較為合理與經濟的設計方案。
高校培訓
培養目標
培養具有現代設計意識,掌握先進的設計手段,具備藝術設計、環境設計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滿足各級職能機構及設計部門對專業設計人才的需求,同時亦能適應大、中專院校對藝術設計師資需要的高素質設計人才。
業務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藝術設計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藝術設計創作的專業技能和方法,了解國內外藝術設計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具備文案策劃、產品設計,熟練使用各種電腦設計軟體進行現代藝術設計及製作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具有較強的環境藝術知識,掌握與環境藝術相關的理論基礎知識,能承擔從市場調研到創意策劃及各類藝術設計全過程的總體策劃;具有一定的空間設計和環境設計能力,掌握較為全面的設計專業基礎知識,具備專業設計的表現和鑑賞能力及相應的專業拓展能力;能熟練掌握運用計算機的各種設計軟體及攝影等技法表現,具有較強的藝術設計綜合能力、較為寬廣的知識面和文化修養以及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
專業特色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強調藝術意識的提升及設計套用能力的拓展,以較全面的設計課程教學來奠定堅實的專業基本功,以多元的專業課程設定來構建學生應對藝術設計市場發展變化的操作能力。加大計算機課程比例,計算機套用融入各門專業課教學之中,培養學生能夠熟練使用電腦進行現代藝術設計。突出英語教學,有較高的英語要求,以助於學生吸收先進的設計觀念和技術。加強實踐環節的教學,安排較為充足的實習時間,緊密結合市場需求,強調學生在接觸專業設計課程之後,有效地利用各種機會進行藝術設計的實踐活動,學院建有穩定的實習基地,為學生實踐實習活動提供保障。
招生特殊要求
無色盲。
軟裝與硬裝
環境設計
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把一間房屋倒過來,掉下來的東西(電器除外),都可以稱為軟裝。雖“輕裝修,重裝飾”已深入人心。但“重裝飾”的理念卻是近幾年才被人們所認可,其實早在明清時期就已經很注重家具陳設、配飾,只是沒有形成理念而已。
中國人的起居習慣有兩種,一種叫席地坐,一種垂足坐,所謂垂足坐,就是坐在椅子上,腿是垂著的狀態。我們是席地而坐的民族,經過二千年的發展以及氣候的變化形成的今天的起居方式。隨著生活習慣的改變,周圍的環境也隨著改變,家具出現了桌、椅、幾、床等,從古留下來的實物以及有史載的歷史文物,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其材料考究、做工精良、產品分工之細。例如:桌子就有長桌、方桌、書桌、炕桌;案又細分為供案、畫案、書案;椅又可分為太師椅、官帽椅、圈椅、交椅、玫瑰椅;就連幾都有香幾、花幾、茶几等。另外擺件陶瓷在明清時期的工藝也達到了相當的高度。由此看出,在明清時期人們對家居擺設的重視,更是體現身份的一種方式,當時雖然沒有“重裝飾”的理念,但經歷史長河的大浪淘沙,所有保存下來的文物都是瑰寶,更是中式風格軟裝元素的鼻袓。“沒有中國元素,就沒有貴氣”這是在西方設計界流傳著的一個觀點,中式風格的魅力可見一斑。
進入近代“文革”時,大量文物遭到破壞,那時所有的人都把家裡價值連城的古董扔掉,叫“破四舊”,扔掉了心裡就安全了。同時把本來就不多的
家裝設計思想也摒棄了。直到90年代後家裝設計才開始復甦,最早的設計主要是重裝修,古時的雕梁畫柱、屋內結構等,當今裝修突出表現在材料的運用上,經歷了櫸木時段、楓木時段、黑胡桃時段,金屬時段到現在的百花齊放。裝修風格也從簡單到多元,從多元到混搭,從傳統到現代,再到古今文化對話。
新世紀後“軟裝飾”潮流的崛起,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一方面裝修材料的變化猶如流行時裝的瞬息萬變,另一方面花錢多,不易更改裝修風格,第三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品位意識的提升,第四方面老房新裝可通過軟裝設計改變其風格面貌,也就是說“軟裝”更為靈活一些,第五方面“80後”唱裝修主角。據一組數據說近兩年結婚年輕人多,“80後”新居裝修所占到所有裝修的50%-60%。這個異軍突起的群體的共同點是積蓄少,面對買房、裝修的雙重壓力,面對重重壓力,“80後”有了自己的妙招,那就是裝修上儘量的節省資金,再把省下來的錢投入到後期配飾上,這樣既可以省出一部分錢,又可以裝出漂亮、溫馨的小屋,何樂而不為呢?
上面的方法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但好的設計不是花多少錢做出來的,講的是“性價比”——即花同樣的錢做出的效果好又舒適的家。
所以資金上不是起決定性的作用,關鍵是品味的提升,那么一個空白的空間,利用空間格局擺放,物件的品質等等,都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現在生活習慣的改變,裝修風格的多樣化,審美標準的提高,生活品位的提升,都注定“重裝飾”成為裝修中的新主角。但重裝修也好重裝飾也罷,一個好的居住環境,需要多方面元素的完美結合才能打造出上佳的居住環境。
發展趨勢
環境設計---發展趨勢
作為一個設計者,想必每個人都曾經思考過怎樣更合理、客觀、全面、科學地完成一個設計。一般來說,設計過程的本身是非常複雜的,存在著多方面的相關因素,例如:施工業主(目的、資金力、信用力的綜合判斷),利用者(積極參與、要求、合理性),出資者(依賴要領書、關心度),設計者(價值觀,要求的滿足、目標的達成),專家(交流、行動分析、綜合評價),經營業主(財政能力、管理能力)……等。其中,利用一些數理統計模型進行最合理最最佳化選擇的方法已經在幾十年前就開始套用了,最常見的方法有線性規劃(Linear programming)和AHP(Analytic Hierachg Process)。前者的優點在於其精度高,但設定的範圍狹,後者的優點在於設定範圍廣,但精度較低。上述的方法,一般都只局限在設計者怎樣去達成設計過程的最終目標上。然而,隨著人們對自己周圍環境要求的不斷提高,環境設計的趨勢和方向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以設計者的決策為主導的設計過程已經在消弱,人們更注重利用者的要求和願望,因為環境設計的最終目的是為生活、工作在這個環境中的人們(或稱利用者)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也就是說為每位利用者創造一個舒適的空間。正因為如此,環境設計的服務對象就是利用者,設計的全過程都應圍繞著這個主題進行,在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以公眾參與為主的環境設計,並很快地波及世界各地,作為擁有13億人口、96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無論從利用者人數還是國土面積來說,“公眾參與”設計具有其絕對廣泛的套用前景。
“公眾參與”的過程(以日本的參與方法為例)
將參加者分成若干小組,進行問答測試,通過個人回答和分組討論得出結論,然後進行小組交流。
⑵自我介紹
通過自我介紹可以增進理解,並為下一步活動創造一個良好的氣氛和環境。
環境設計----景觀設計
⑶暢談理想中的風景
讓參加者回想童年時代的憧憬和自己理想中的風景,選出最有代表性的場景並記錄下來。
⑷新場景的描述
從反映某個景點的20餘幅圖片中,選出自己最喜歡的及最不喜歡的場景,然後對喜歡的場景進行再加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新場景的描述。再選擇一個公園,請參與者對該公園一天24小時的活動提出建議和描述。並進行小組交流。
⑸實地採訪
準備幾台一次性照相機,貼上調查用標誌,請參與者以小組為單位外出進行實地採訪。並進行包括採訪記錄、照片、
素描畫等內容的整理工作。
⑹討論
對收集來的資料進行討論,然後歸納出爭論的要點。
⑺問卷及投票調查
根據討論的要點歸納出簡練易懂的問卷,請參與者書面回答,然後再進行投票,請參與者選擇自己認為最佳的答案。
⑻體驗
請參與者在1:2000的規劃地上觀察水路、河流、道路、鐵道的現狀及十幾年前或幾十年前的情況,討論那裡變化的原因。到現場體驗觀察,回來後,進行小組交流。
⑼模擬預算分配
首先確定預算總金額,然後讓大家每人按自己最需要的預算項目自行選擇,每人一項。討論無人選擇的項目未被選中的原因。
環境設計
⑽統計(kj法)
針對某個主題,請參與者把自己的看法、想法做成卡片,組織者進行整理,最後根據各種類型的卡片歸納出此次環境設計的內容、要點和設計目標。
⑾設計圖面上的體驗
請參與者在預先準備好的
圖紙上,根據
平面圖上的位置構想具體使用的方式、時間。把圖中不合適的地方標出來,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解決的具體對策。
⑿設計方案的評價
在介紹設計方案後,請參與者展開討論。把討論意見綜合後做成模型,讓設計者、行政管理者、居民、專家等進行充分討論以尋求一個比較完美的方案。
⒀現場確認
到現場去確認設計方案的可行性及尺度感;選擇方案中幾個比較重要的場所,實地說明設計意圖和預期效果,並請大家展開討論以期得出最終的確認和決策。
(14)就業去向
畢業後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風景園林設計院、建築設計院等企事業單位,從事建築設計、房地產開發、園林與景觀設計、室內設計、工程監理、工業產品設計等領域的項目設計與開發工作。
最高境界
環境設計
中國人在藝術創作中常用“神”字來表示所達到的最高境界。“神韻”、“神來之筆”、“神奇”、“如有神助”、“神靈活現”之語比比皆是,在國畫中更是追求神似。那么,在建築藝術和環境藝術中是不是也能用之來評判呢?
環境設計的藝術在於圍繞既有的地籍景觀和
人文資源“借題發揮”,在天、地、風、水、光、山、物七個方面和諧統一的前提下進行“個性”的藝術創作,好作品就會自然而生。而追求以人為本的“天之美”、“地之美”、“山之美”、“水之美”、“風之美”、“光之美”、和“物之美”的高度和諧便是“神”之美,是入詩入畫的最高精神境界。
“天之美”是指一座城市或社區對人的水平視線以上部分的空間環境美的藝術營造,主要是指由建築物、樹木、山坡或假山疊石等高大物體構成的曲線豐富、層次分明的
天際線與大自然的天空對話所描繪出的一幅幅四季更替、晴雨變化的繽紛畫卷,或大雨傾盆,或晴空萬里,或雲奔月移 …… 讓人們在現代化的都市裡感受春花秋月等大自然的變化所帶來的旖旎風光。為了讓忙碌的現代人不至於忽視這種美的存在,設計師常常在廣場或社區
中央花園設定較高的大型雕塑、景觀塔之類的標誌性建築,以達到“引目向上”,使人自覺或不自覺地體會“天之美”的內涵。
“地之美”是指社區的總平面科學完美地布置,選擇環境表現主題,利用地理位置對地理環境進行美的藝術創造,涵蓋諸多方面的內容。如社區規模檔次與機動車輛交通、人行道路及道路顏色的平衡配置;集中綠地與環境空間的均好性比例關係;水面與綠地的比例關係;草坪幾何圖形色塊色帶設計和品種的選擇;樹木翠竹四季花卉的配置;運動健康活動場地、兒童天地、雕塑小品的設定等等。通過這些要素的藝術組合,或回合,或敞開,創造出峰迴路轉、曲徑通幽的意境,使
社區環境像詩一般的浪漫,像畫一般的典雅,讓人們生活更富有情趣。
環境設計
“山之美”,就是通過地勢的起伏、落差來營造的一種自然之美。有山有水是美上加美。當然這裡的“山”是社區環境在平面上的高低落差,以此來表達一種綿延起伏、庭院深深、引人入勝的
美感。
“水之美”是以水之柔情襯托建築的剛性之美,達到剛柔並蓄的環境效果。根據規模的大小,結合社區環境的
總體設計,巧妙地借“水”選景或套用上述“水”的藝術表現手法,使整個
小區環境充滿動感,充滿生機。
“風之美”即風格的和諧之美。環境表現的風格不能離開建築的風格而獨立存在。在當今住宅社區的總體設計中,建築與環境設計已經開始分工,但是環境設計和建築設計必須同步進行,在社區文化主題確定之後,環境的風格定位與建築的風格定位一定要有機統一。另外,“風之美”還表現在
住宅建築與環境建築錯落有致,明亮通暢,使社區具有良好的通風條件,同時藉助
假山疊石、人工河流、植樹造林等手段營造空氣清新的社區自然生態環境;再通過社區的樹木花草因風勢的強弱變化表達 “動”與“靜”的感情畫面,使社區更加富有人性味。
“光之美”就是通過充分的
日照和良好的採光,以利社區綠色植被的生長和人類的身心健康,也包括晚間社區的照明燈光和美化環境而設定的各種射燈之間的色彩、燈光強弱的交錯、配置,使環境在燈光的作用下表現出豐富的層次感和立體感。其次,根據戶型大小強調建築物的合理進深,以保證住宅室內有充足的自然光源和紫外線的照射時間。
“物之美”是指建築物本身的美,這種美在外形上是通過建築物的線條運用和色彩搭配來實現的。當然其所反映的建築風格必須與環境的風格和諧統一起來,使環境烘托建築,建築美化環境,兩者相得益彰。
當環境能實現“天之美”、“地之美”、“山之美”、“水之美”、“風之美”、“光之美”、“物之美”的自然融合,那么它將構成這種環境內在的精神靈氣和外延的物質生機,兩者交融在一起,從而形成特定的美的旋律與韻味,置身其中,自然就會領略到“神之美”的最高境界了。
建議
環境設計
環境設計作為一個較新的技術服務領域,沒有相應的規範和標準;市場的監管制度尚未健全;設計人員的資格認定尚未開始。可以說,市場經濟在這一領域中的發育還處於幼稚階段。儘管有種種不完善甚至不完整的因素,環境設計市場迅猛發展的態勢卻不可逆轉,蘊涵了無限的商機。面對發育不健全的設計市場,設計單位必須自覺地加強質量管理,促進整個設計行業健康發展。結合實踐,提出以下建議:
⒈產品質量置於第一位設計單位作為第三產業,設計服務機構也不能脫離以產品為最終成果的商品規律,因此質量管理也以設計作品作為主要的檢測產品。所有的質量管理都是以保證產品質量為目的。因此,園林設計單位的質量管理不是以多少編制、幾個層次來代表質量管理能力,而是與設計作品相關,以高質量作品為追求目標,以業主滿意度來衡量質量管理的水平。
⒉合理安排設計人員的位置 設計的特定的生產方式,即
腦力勞動為主也是質量管理的關鍵之處。設計始終存在著一個從無形到有形的飛躍過程,設計隊伍必須是梯形的隊伍,必須是不同層次的人員組合。作為設計個人,也有不同的學習能力和工作能力。智力投入和產出在每一個設計者身上都會有不同的含量和效率。所以,合理安排設計人員的位置,充分發揮潛在的智力空間,才能使投入和產出有較相似的效率值,從而推進設計生產構架的合理形成。
⒊質量管理應提倡創新質量管理應該規範化,但規範不是墨守成規,而是以日益發展的管理框架為依據,特別是應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質量管理體系。以發展地眼光審視賴以依靠的理論基礎和框架結構有利於我們以創新觀點對待質量管理。從這一點上說,質量管理的創新觀點要比某一設計的創新更為重要,它是所有設計個案創新的廣泛基礎。
⒋質量管理應以市場經濟為基礎,實行動態管理。質量管理起源於協作生產。園林設計單位以項目為主的
經營管理模式需要質量管理在項目初步策劃時就加入,並貫穿於從項目形成到方案設計階段的各個環節。設計單位內部應克服各自為政、個體經營、質量控制以個人為主的弊病,展開跨所室的大協作和方案評述等活動。市場的需求引發了環境設計的熱點,比如近來對親水的要求非常迫切,環境設計幾乎都會涉及,但相應的設計規範又不完善。有的設計單位便積極總結經驗,對噴水池的設備安全、親水平台的水面深度處理、堤岸構造、鋪地材質要求等制定自己的設計規範,加強了動態管理,使質量管理能夠引導市場熱點的健康發展。
⒌提升人員素質是質量管理的重要保證。質量管理是企業管理的有效組成部分,質量管理首先依附於組織管理,但必須通過執行者人來進行實踐、監督、統計和分析。所以要提高管理人員的自身素質,以技術管理為基礎,構築設計平台,讓設計人員進行競爭,優勝劣汰,從而提高整體的設計水平和設計隊伍的工作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