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齊勇

郭齊勇

郭齊勇,男,漢族,1947年生於湖北武漢,儒學專家,哲學博士,國家級教學名師。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委員會主任、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及學術委員會主任、孔子與儒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哲學學科評審組專家、國際中國哲學會副執行長、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貴州省陽明文化研究院院長。

從事中國哲學史的教學與研究,專長儒家哲學與20世紀中國哲學,國家重點學科“武漢大學中國哲學學科”學術帶頭人。在海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兩百餘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郭齊勇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北武漢
  • 出生日期:1947年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武漢大學
  • 學位/學歷:哲學博士
  • 專業方向:中國哲學史、儒學
  • 學術代表作:《熊十力思想研究》、《天地間一個讀書人:熊十力傳》等
人物經歷,講學經歷,社會任職,人物榮譽,研究方向,學術講座,學術成就,著述目錄,學術著作,學術論文,

人物經歷

1966年在武漢市第十四中學高中畢業,1968年至1970年在天門縣楊場公社當知青。
1970年至1978年在湖北省化工廠當工人。
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哲學系,提前半年畢業。
1981年考上武漢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師從蕭萐父唐明邦李德永教授。
1984年畢業留校在武漢大學哲學系任教。1989年1 月晉升為副教授。
1992年8月獲武漢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93年3月晉升為教授,同年10月增列為博士生導師。
曾任武漢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哲學學院院長、國際中國哲學會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
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7年被評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曾獲原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類二等獎,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第六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教育部的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指導教師獎、國家級教學名師獎、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湖北省政府的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類二等獎、論文類一等獎,以及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等。

講學經歷

一、2001年5月1至30日,以客座教授的身份應邀在德國特里爾大學講學,在特里爾大學作了“中國當代學術思潮”的講學,又應邀到萊比錫大學作“現代新儒學”的演講。
二、2002年11月1至30日,以客座教授的身份應邀在台灣政治大學講學,在政治大學為哲學所博士班授課四次,主要內容是熊十力馬一浮方東美牟宗三唐君毅等哲學家的易學思想或易學觀,並評介了大陸學者有關長沙馬王堆帛書《周易》江陵王家台秦簡歸藏》的研究狀況。在政治大學主辦的《易經》哲學學術研討會上,提交並宣讀了論文:《現代新儒家的易學思想》。短短一月內,在台灣作了十場學術演講,除在政治大學講了一場外,還應台灣大學台灣清華大學輔仁大學、師範大學、東吳大學中央大學、東華大學、佛光大學等大學的邀請,前往演講(其中在輔仁大學講兩場)。主題分別為:《新出簡帛與先秦哲學思想》、《楚地出土簡帛與中國古代經典詮釋》、《郭店楚簡與儒家、道家》、《中國古代哲學的生存論智慧》、《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現代學人的現代新儒學研究之反思》、《現代新儒家的易學觀》等等。除與上述學校的教授們進行了交流外,還與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鵝湖》月刊社的專家教授們交流座談,又在華梵大學出席了勞思光思想學術研討會。
三、2003年3月9至16日,應日本文部科學省國際日本文化研究所的邀請,出席該所第22屆國際會議。會議名稱:“公家與武家—比較文明史的研究”。在大會上提交並宣讀了論文:《周代的冊命、朝覲、聘問禮與王權》。會後又應邀在該所舉辦的公開演講會上,對近五百名京都市民作《中國周代的禮儀與王權》的講演。
四、應日本關西大學的邀請,以招聘研究員的身份於2003年4月15日至7月13日在該校做研究並講演。在該校東西學術研究所主辦的“特別講演會”與“郭齊勇教授講演會”上分別作了兩場演講:《中國現代哲學與新儒家理論》、《出土簡帛與中國經學》。此外還為學生授課,主題是《子為父隱與孟子論舜》。
此次在日本三個月,訪問了八所大學,作了七場講演,除在關西大學講演兩場外,又到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東北大學演講,還到大阪市立大學、大分縣立藝術文化短大演講。講演的題目分別為:《中國現代哲學的方法論問題》、《郭店楚簡“五行”與“聖智”》、《馮友蘭與熊十力哲學》、《當代新儒學的反思》、《熊十力與梁漱溟》等。
五、2004年1月9至11日赴澳門出席“兩岸四地中青年哲學家學術論壇”,發表論文《德治語境中的“親親相隱”》,又主持一場會議;2004年6月22至26日赴台灣中央研究院出席該院與東吳大學等合辦的“儒學、宗教、文化與比較哲學的探索”學術會議,發表論文《劉述先教授的學術貢獻》。
六、2004年12月19日——24日赴香港出席香港中文大學主辦的“香港中文大學的當代儒者”國際學學術會議,在大會上宣讀論文《牟宗三先生對儒學與康德哲學比較研究的意義》。
七、2005年5月2至7日赴香港出席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主辦、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等單位協辦的國際會議“西方的詮釋,中國的回應——中國哲學方法論之反思與探索”,在大會上報告學術論文《“中國哲學”及其自主性》。

社會任職

社會兼職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哲學學科評審組專家、國際中國哲學會副執行長、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暨學術委員、貴州省陽明文化研究院院長、湖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等。
同時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高等學校哲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國際中國哲學會副執行長、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暨學術委員、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等。曾被邀請為美國哈佛大學日本關西大學的訪問學者,德國特里爾大學和我國台灣政治大學的客座教授。曾到哈佛大學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慕尼黑大學萊比錫大學俄羅斯科學院首爾大學台灣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名校講學。

人物榮譽

從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7年被評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曾獲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995年),寶鋼優秀教師獎,湖北省政府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二次,均排名第一),教育部的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指導教師獎(2001年),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第六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2003年),湖北省政府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4年第四屆),湖北省教學名師(2004年)和國家級教學名師(2006年)稱號。 2008 年擔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哲學史 ”首席專家,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009年)、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009年),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2011年),論文類一等獎(2013年第八屆)。主要從事中國哲學史的教學與研究,專長為儒家哲學與20 世紀中國哲學。在海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百餘篇。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智慧的探索》、《中國儒學之精神》、《中國哲學史》、《熊十力思想研究》、《郭齊勇自選集》、《文化學概論》等。主講課程有:中國哲學史、《四書》導讀、《老子》《莊子》導讀、中國文化、儒家哲學、哲學史方法論、《禮記》會讀等。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中國哲學史的教學與研究,研究方向為儒家哲學、二十世紀中國思想文化史。

學術講座

《西方的詮釋,中國的回應》、《中國儒學初步》、《現當代新儒家》、《中國哲學史方法論問題》、《老子與莊子之“道論”比較》、《“五經”及其意義》

學術成就

近五年主要學術專著有:《天地間一個讀書人──熊十力傳》(上海文藝出版社和台北業強出版社,1994年);《錢穆評傳》(與汪學群合著,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出版,整套叢書1997年獲第三屆國家圖書獎的提名獎);《梁漱溟哲學思想》(與龔建平合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中華文化通志──諸子學志》(與吳根友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整套叢書1999年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的榮譽獎);《傳統道德與當代人生》(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郭齊勇自選集》(廣西師大出版社,1999年)。此外,整理、編輯的《熊十力全集》將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又在《中國社會科學》、《中國哲學史》、《孔子研究》、《國際儒學研究》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曾赴美國、韓國和台灣、香港地區出席國際學術會議,1998年1至7月在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做訪問研究,1999年7月在台灣"中央研究院"做訪問研究。

著述目錄

學術著作

1.《熊十力及其哲學》,中國展望出版社,北京,1985年12月;其修訂擴大本改名為《熊十力與中國傳統文化》,天地圖書公司,香港,1988年8月;遠流出版公司,台北,1990年6月。
郭齊勇
2.《文化學概論》,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漢,1990年2月。
3.《熊十力思想研究》,國家“七五”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現代新儒學研究”叢書之一,天津人民出版社,天津,1993年6月第一版,1994年7月第二次印刷。
4.《天地間一個讀書人:熊十力傳》,業強出版社,台北,1994年11月;上海文藝出版社,上海,1994年11月第一版,1995年5月第二次印刷,1996年第三次印刷。
5.《錢穆評傳》,國學大師叢書之一,與汪學群合著,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南昌,1995年1月。
6.《梁漱溟哲學思想》,與龔建平合著,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漢,1996年5月。
7.《諸子學志》,中華文化通志之一,與吳根友等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98年10月。全書33萬字,郭著24萬字。
8.《傳統道德與當代人生》,武漢大學出版社,武漢,1998年2月。
9.《郭齊勇自選集》,跨世紀學人文存之一,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桂林,1999年3月。
10.《儒學與儒學史新論》,台灣學生書局,台北,2002年5月。
11.《中國哲學史》,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6年5月初版,11月第二次印刷。
整理、點校、編纂的書
1.《熊十力論著集之一──新唯識論》,中華書局,北京,1985得12月初版,以後多次印刷(主要收集、點校、整理者之一)。
2.《玄圃論學集──熊十力生平與學術》論文集,三聯書店,北京,1990年2月(主要編輯、整理者之一)。
3.《熊十力論著集之二──體用論》,中華書局,北京,1994年2月第一版,以後多次印刷。(主要收集、點校、整理者之一。)
4.《熊十力學案》,《現代新儒家學案》之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95年9月第一版。
5.《現代新儒學的根基──熊十力新儒學論著輯要》,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北京,1996年12月第1版。
6.《熊十力學術文化隨筆》,中國青年出版社,北京,1999年1月第1版。
7.《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人文論叢特輯),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漢,2000年5月,執行主編。
8.《中國現代學術經典:錢賓四卷》(上、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郭齊勇、汪學群編校。
9.《熊十力全集》,1-9卷,10巨冊,湖北教育出版社,武漢,2001年8月,蕭萐父主編,郭齊勇副主編(主要收集、點校、整理、編纂者之一)。
10.《杜維明文集》1-5卷,武漢出版社,武漢,2002年4 月,郭齊勇、鄭文龍編。
11.《玄圃論學續集----熊十力與中國傳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主編。
12.《本體與詮釋:中西比較》(第三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7月,執行主編。
13.《蕭萐父教授八十壽辰紀念文集》(《人文論叢》特輯),湖北教育出版社,武漢,2004年7月,郭齊勇、吳根友編。
14.《新編中國哲學史》上下冊,人民出版社,北京,2004年7月,馮達文、郭齊勇主編,已印行三次。
15.《宋明儒學與長江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武漢,2004年10月,主編。
16.《儒家倫理爭鳴集—以“親親互隱”為中心》,湖北教育出版社,武漢,2004年11月,主編。
17.《中國古典哲學名著選讀》,人民出版社,北京,2005年2月,主編。

學術論文

淺析王船山的思維模式,《江漢論壇》,1983年第6期
王夫之樸素形態的實踐觀試探,《中國哲學》第10輯,北京三聯書店,1983年
試論熊十力哲學的性質(與李明華合作),《江漢論壇》,1983年第12期
哲學史方法論學習札記,《武漢大學學報》,1984年第4期
尚書引義》中關於認識主體和辯證邏輯的思想
《王夫之辯證法思想引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初版
熊十力的認識辯證法初探,《中國社會科學》,1985年第6期,《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1987年第1期
熊十力及其哲學基本命題,《光明日報》理論版,1985年12月23日
論熊十力“天人不二”的思維模式,《江漢論壇》,1985年第11期
現代化與中國傳統文化芻議,《武漢大學學報》,1986年第5期 《新華文摘》,1986年第11期
關於近年來中國文化和中西文化比較研究的評介,《人民日報》(海外版),1986年12月3日
論熊十力的中國文化觀,《孔子研究》,1987年9月第3期
五四運動以後中西哲學的融會,李維武編著,《中國哲學史綱》第六編第四章,巴蜀書社,1988年1月版
賀麟前期的中西文化觀與理想唯心論試探,《天津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
梁漱溟的文化比較模式析論,《武漢大學學報》,1988年3月第2期
文化學核心芻議(與鄧曉芒合作),《哲學研究》,1988年5月第5期
唐君毅熊十力,《鵝湖》(台灣),1989年2月第164期
《唐君毅思想國際會議論文集》(Ⅲ),香港法住出版社,1993年10月
特立獨行 一代直聲---梁漱溟的人格和著作漫談,《社會科學報》,1989年1月5日,《中國文化月刊》,台灣,1989年2月第112期
“文化多元”論綱,《武漢大學學報》,1989年第2期
簡論牟宗三的中西文化比較模式
《現代新儒學研究論集》(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4月
文化的比較類型學研究,《江漢論壇》,1989年第12期
試論五四與後五四時期的文化保守主義思潮,《中國文化月刊》,台灣,1989年10月第121期
《歷史的反響》,香港三聯書店,1990年5月
論文化變遷中的涵化與整合,《江海學刊》,1990年第1期
文化傳統芻議《文化傳統尋繹》,《時代與思潮》(4),上海學林出版社,1990年10月
《尸子.廣澤》、《莊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與《呂氏春秋.不二》中的真理史觀之異同,《中國文化月刊》,台灣,1990年12月第134期
熊馮金賀合論,《哲學研究》,1991年第2期,《哲學與文化》,台灣,1991年第7期
試論中國傳統形上學的基本特徵,《學術月刊》,1991年7月號
熊十力“本體--宇宙論”諸範疇闡要,《中國文化》,北京三聯書店,1991年秋季號,總第5期
熊十力---文化意識宇宙中的巨人,《當代中國十哲》,華夏出版社,1991年12月
論熊十力對現代新儒學之形上學基礎的奠定,《現代新儒學研究論集》(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12月
試論現代新儒學的幾個特點,《孔子誕辰2540周年紀念與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5月
論賀麟的中國哲學史研究,《哲學雜誌》,山東,1993年1月第1期
船山思想的內在緊張與船山模型的當代意義,《船山學刊》,1993年4月,總第19期
徐復觀的思想史觀,《江漢論壇》,1993年6月第6期
唐君毅的文化哲學,《求是學刊》,1993年7月第4期
牟宗三“兩層存有論”的道德形上學,《天津社會科學》,1993年9月第5期
論中國哲學資源的當代價值,《武漢大學學報》,百年校慶特刊,1993年11月29日
新華文摘》,1994年2月第2期
《熊十力全集》第一、二卷編者後記
《中國哲學史》,1993年8月第3期
我國當代哲學史上的一樁公案,《哲學戰線》,山東,1994年1月第1期
唐牟徐合論,《學人》,第五輯,1994年2月,江蘇文藝出版社
《當代新儒家人物論》(第二屆當代新儒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4年2月,台北文津出版社
馬一浮的人格境界與哲理詩,《中國文化》,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2月,總第9期
熊十力先生辯誣──評翟志成《長懸天壤論孤心》,第八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論文,《鵝湖》,台灣,1994年2月,總第224期
翟志成“審訂”之《熊十力佚書九十六封》糾謬,《鵝湖》,台灣,1994年3月,總第225期
中國古代哲學,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第14章,北京師大出版社,1994年6月
國學與國魂,《文匯報》,1994年10月23日
史慧欲承章氏學,詩魂難掃瑟人愁──蕭萐父教授學述,《不盡長江滾滾來》,東方出版社,1994年9月
傅偉勛教授生死體驗的新著,載傅著《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灣正中書局),1994年8月5版
錢穆的文化學思想(與汪學群合作),《中州學刊》,1995年1月第1期
從孔學的“人論”看儒學的現代價值,《開放時代》,1995年3、4月號,總第102期
中國文化:評價尺度與銓釋維度,《光明日報》,1995年5月11日,《新華文摘》,1995年7月第7期
儒學的生死關懷及其當代意義,《社會科學戰線》,1995年7月第4期
精神解脫與社會參與──佛教的當代意義之蠡測,《江漢論壇》,1995年7月第7期
唐力權的蘊徼論與熊十力的體用論之比較,《哲學雜誌》(台北),1995年7月總第13期
錢穆的儒學思想,《學人》第八輯,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年11月
《當代新儒學的關懷與超越》(第三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12月
孫中山的文化思想述評(第九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論文),《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第3期
孔孟道德哲學平議,《國際儒學研究》第二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0月
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文化反思,《現代傳播》,1996年第5期
諸子學的歷史命運,《社會科學戰線》,1997年第1期
錢穆學術思想探討(與汪學群合作),《學術月刊》,1997年第2期
評所謂“新批判主義”,《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
二十一世紀:根源性的追溯與人文學的振興,加拿大《文化中國》,1997年三月號(總第12期)
中國哲學史上的非實體思想,《場與有----中外哲學的比較與融通》(四),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
台灣《哲學與文化》,1999年第11期
守先待後:世紀之交的文化反思,《科學 經濟 社會》,1997年第4期
略談傳統道德資源的活化,《文匯報》學術專版,1998年2月4日,《新華文摘》,1998年第5期
儒學:入世的人文的又具有宗教性品格的精神形態,《文史哲》,1998年第3期,《新華文摘》,1998年第10期
形式抽象的哲學與人生意境的哲學----論馮友蘭哲學及其方法論的內在張力,《中州學刊》,1998年第3期
馮契金岳霖本體論思想的轉進,《學術月刊》增刊,1998年3月
陰陽大化與世界普遍聯繫發展原理,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哲學與辯證唯物主義》第3章,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
墨家道德哲學探討,《墨子研究論叢》(四) 齊魯書社,1998年12月
老莊道德智慧新釋,《中華道學》(《學術界》增刊),1998年12月
當代新儒家對儒學宗教性問題的反思,《中國哲學史》,1999年第1期
殷海光晚年的思想轉向及其文化意蘊·,郭店儒家簡與孟子心性論(第十一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論文),《武漢大學學報》(哲社版)第5期,1999年9月
《跨世紀的中國哲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年6月
論儒家道德資源的現代意義,國際儒聯編《儒學與道德建設》,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
現代性與傳統的思考----五四的反省與超越,《開放時代》,1999年10月號,總131期
郭店楚簡的研究現狀,台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九卷四期,1999年12月
中國大陸地區近五年來(1993—1997)的儒學研究,《儒學思想在現代東亞:中國大陸與台灣篇》,台灣中研院文哲所,2000年3月
馬祖禪的哲學意蘊,《兩岸當代禪學論文集》(上),台灣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5月,《禪學研究》第4輯,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8月
郭店楚簡身心觀發微,《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人文論叢特輯),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理念·特色·經典導讀,《面向21世紀的哲學教育》(珞珈哲學論壇第五輯,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
東亞儒學核心價值觀及其現代意義,《孔子研究》,2000年第4期
《現代儒家與東亞文明問題與展望》(國際會議論文集),台灣中研院文哲所,2002年12月
孔孟儒學的人格境界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第6期
近20年當代新儒學研究的反思,《求是學刊》,2001年第1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1年5期
朱熹與王夫之在氣稟說與性習論上的分歧,《朱子研究》,2001年第1期
朱熹與王夫之的性情論之比較,《文史哲》,2001年第3期
儒家人文精神與全球化,《經濟全球化與中華文化走向》(國際會議論文集),香港東方紅書社,2001年5月
再論“五行”與“聖智”,《中國哲學史》,2001年第3期
Comparative Study of Zhu Xi and Wang Fu-zhi on the theories of Mind,Nature,Feeling,and Ability(編輯部英譯),Sungkyun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韓國成均館大學,Aug.2001,Vol.1,No.1
出土簡帛與經學詮釋的範式問題(第十二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論文),《福建論壇》 2001年第5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 2002年第2期
論現代新儒學的特色,日文,日本北海道大學《中國哲學》第三十號,2001年12月,吉田千奈美譯
儒家人文精神的特色與價值,《長江日報》理論版,2002年3月7日,《新華文摘》,2002年第6期
儒家、儒教,宗教性、超越性(與龔建平合作),《中國學術》(商務印書館出版),2002年第1輯(總第9輯)
近20年中國內地學人有關當代新儒學研究之述評,《人文論叢》,2001年卷,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大學的教育理念與目標,《中國大學教學》,2002年第10期
也談“子為父隱”與孟子論舜----兼與劉清平先生商榷,《哲學研究》,2002年第10期
杜維明學術思想,《中國哲學史》,2002年第4期
近代中國哲學創新的典範---孫中山哲學思想新論,《東吳哲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
熊十力唐君毅在劉蕺山“意”與“誠意”觀上的討論與分歧,《玄圃論學續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
中國傳統哲學的特質及其創造性轉化的新契機,《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
論中國古代哲人的生存論智慧,《學術月刋》,2003年第9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4年第1期
熊十力與道家(第十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論文),《道家文化研究,第20輯,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9月
中國民族性與中國文化精神----錢穆論歷史、民族與文化,《錢賓四先生百齡紀念會學術論文集》,新亞學術集刋第十四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3年
二十世紀新儒家再考,日文,日本大阪市立大學《中國學志》蠱號,2003年12月,白井順譯
中國哲學:保持世界性與本土化之間的必要的張力,《天津社會科學》,2004年第1期,《新華文摘》,2004年5月第9期
也談本相與角色—論儒家道德倫理的特殊性與普遍性兼答黃裕生先生(與丁為祥合作),《中國哲學史》,2004年第1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4年第4期
熊十力の佛教唯識學批判,日文,日本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紀要》,第37期,2004年4月,吾妻重二
禮學的現代價值,《光明日報》理論版,2004年4月20日
綜論宋元明時期長江流域的儒學,《社會科學戰線》,2004年第3期
德治”語境中的“親親相隱”--—對穆南珂先生“商榷”的商榷(與龔建平合作),《哲學研究》,2004年第7期
恆先—--道法家形名思想的佚篇,《江漢論壇》,2004年第8期
現代新儒家的易學思想論綱,《周易研究》,2004年第4期
徐復觀論禮樂,《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第8期
形式抽象的哲學與生命體驗的哲學---馮友蘭哲學的內在張力
日文,日本東北大學文學部《文化》第六十八卷第一、二號合刊,2004年9月,齋藤智寬譯
An Overview of the New Confucian Intellectual Movement,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Winter,2004-5/VOL.36,NO.2 M.E.Sharpe,紐約,John Makeham Sue Wiles,英譯
出土簡帛と經學,日文,日本關西大學,《中國文學會紀要》第二十六號,2005年3月,谷津康介譯
“中國哲學”及其自主性,《文史哲》,2005年第3期,《新華文摘》,2005年第18期
關於“親親互隱”、“愛有差等”的爭鳴,《江蘇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
中國周代的禮儀與王權
日文, 笠谷和比古編:《公家與武家的比較文明史》(第22回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京都思文閣出版社,2005年8月,編者譯
牟宗三先生以“自律道德”的理論詮釋儒學之蠡測,《哲學研究》,2005年第12期,《香港中文大學的當代儒者》新亞學術集刊第十九輯,2006年10月
儒家的公平正義論,《光明日報》(理論版),2006年2月28日
淺談大學人文教育、國學教育的課程設定,《讀書》,2006年第4期
An exposition of Zhou Yi studies in modern Neo-Confucianism,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2006年1卷2期,郝長墀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
中國哲學的自主性與哲學對話,《中國哲學年鑑》(2006)專文,哲學研究雜誌社,2006年6月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6年第5期
莊子哲學淺談,《2006道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台灣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2006年8月
武漢大學的人文通識教育與國學試驗班、中西比較哲學試驗班的創辦,《中國大學的人文教育》,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8月
孟子與儒家的正義論,《儒林》第三輯,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牟宗三歷史哲學》新版序,廣西師大出版社,2007年1月
戴震的孟子詮釋的創穫,韓文,韓國成均館大學《儒教文化研究》第11輯,2007年2月
上博楚簡所見孔子為政思想及其與《論語》之比較,《哲學研究》,2007年第2期
時機與意義:國家的興盛與國學的復興,《中國社會科學內刊》創刊號,2007年第1期,2007年2月
建構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反思,《學術月刊》,2007年第3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