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學術貢獻,個人作品,社會評價,
人物簡介
傅偉勛,男,哲學家。
人物生平
學術貢獻
傅偉勛是一位具有原創性的哲學家,他會通中西日哲學與佛學,以批評的精神和創造性智慧,轉化、發展儒釋道思想資源,在與西方、日本學者直接對話的過程中,促進了中國哲學與世界哲學的交流互動。與此同時,他以極大的熱情,有力推動了海峽兩岸學術文化的交流互動,在一定時期起到了兩岸民間文化交流之橋樑的作用。
傅偉勛在西方哲學與哲學史的研究、東方思想的回歸與發掘、海德格爾與老莊和禪學的會通、禪佛教心理分析與實存體驗、大乘佛學的深層探討、儒家思想的深入反省、東亞地區的文化模式與經濟發展的關係、辯證開放的學科間的整合等方面,都有極為宏闊而又深刻的洞見。在我看來,他的原創性智慧尤其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他在海峽兩岸大力宣講“文化中國”,使之成為影響深遠的概念、思想與實踐。這不僅有助於“中國文化”的創造轉化,尤其有助於海峽兩岸基於文化紐帶與文化血脈的統一。“中國文化”的內涵目前仍在發展之中。
第二,他首次提出了“中國本位的中西互為體用”的學說,反省中學,以開放的心態吸納西學,經由嚴格的自我批評謀求傳統與現代之間的一種創造性綜合。這裡所謂“中國本位的”,即是與時俱進、創造轉化了的中國思想文化。“中西互為體用”的旨趣,是建立合乎我國國情及實際需要且具有獨特風格(亦即他國所缺)的現代式本土文化。他提倡以“多元開放”的文化胸襟克服“單元簡易”的心態,理解西方思想文化與政治制度的真諦。他批評、超克華夏優越感的“中體西用”說和西方中心論的“全盤西化”,及“西體中用”說,糾正“五四”以來西化派與傳統派的化約主義偏失,努力從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獲取現代化的正面資糧。他努力地批判繼承傳統思想文化,儘量吸取歐美日本種種優長(不論體用),藉以創造性發展未來的中國思想文化。他認為,不論中西何種傳統,只要有價值取向的正面意義,都可融為一爐,於是傳統以來長久習用的“體用”二辭及其嚴格分辨已無時代意義可言。他開創的“中西互為體用”之路,仍可以作不同層面的分析與深化,頗有借鑑意義。
第三,他構設了“生命的十大層面及其價值取向”的模型。依照他所了解的生命存在的諸般意義高低層序與自下往上的價值取向,他認為作為萬物之靈的人的生命應該具有下列十大層面:(1)身體活動層面;(2)心理活動層面;(3)政治社會層面;(4)歷史文化層面;(5)知性探求層面;(6)美感經驗層面;(7)人倫道德層面;(8)實存主體層面;(9)生死解脫層面;(10)終極存在層面。他在真、善、美三大價值之上特別標出“實存主體”層面,乃是由於人倫道德的終極目標不外是在肯認與維護每一生命的人格尊嚴與實存(現實存在、真實存在)的本然性。人格尊嚴當然指謂每個人的基本人權與生命獨特性;至於實存的本然性,不獨西方存在主義所標榜,其實在中國人本主義的(儒家)傳統中本已蘊含,即指個別生命在價值意義的抉擇與信守應必有其自由自主的獨立精神與全面性的自我責任感而言,可在孟子“善養吾浩然之氣”和王陽明“致吾良知”中發現,值得繼承與發展。“實存主體”層面之上所以設定“生命解脫”層面,乃是由於一大半人對於生死問題確實具有終極關懷,依其單獨實存的抉擇尋得(儒家)安身立命,(佛教)涅槃解脫,或(基督教)靈魂救濟所不得不憑藉的生死智慧或宗教信仰。我們一旦有了關於“終極存在”的自我了解,隨著就會推出有關生命的終極意義或終極目標的特定結論,也就會想出體認終極意義或達至終極目標的種種具體辦法。
第四,他建構了“創造的詮釋學”的中國哲學方法論,為中國經典的現代解讀提供了新的範式。傅先生批評了盲目照抄照搬西方社會科學與人文學方法論而不作慎重考察的“食洋不化”的弊病。在英美語言分析訓練的基礎上,他借鑑且超越了海德格爾存在論的詮釋學、伽達默爾的哲學詮釋學與德理達的解構理論,且植根於他對東方文本,特別是道家、中日佛學與儒學的深度理解,提出了這一新的方法論原則。他用層面分析與辯證解讀的方式,分辨又辯證統合“實謂”、“意謂”、“蘊謂”、“當謂”和“創謂”的文本解讀之環節,具有甚深的價值。
第五,他對大乘佛學、中日禪學的研究,獨樹一幟。他把禪學與人類生命的心理問題、精神問題、實存問題聯繫起來,對自由、自我、生命、生死、精神治療、宗教解脫等作出現代詮釋,對佛教四聖諦作出新解,又建構了“大乘二十門模型”,且跳出大乘各宗,提出了新時代的“判教十義”,對佛禪與現代生活世界的關係提出了諸多新見。
第六,他藉助於東西方思想文化,創建了臨終精神醫學,特別是現代生死學的理論。
個人作品
社會評價
紐約《(中國)時報周刊》(1986年12月6日)人物報導,傅偉勛教授“是當代中國哲學家中,研究領域最廣、語言工具最為齊備、訓練最為完整的學者之一。……他兼通中、英、日、德四種語言,並均可用於學術討論及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