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管委會,市直各有關單位:
服務業發展水平是衡量現代社會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標誌,加快發展服務業是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的客觀需要,是節能減排的內在要求,是擴大就業和增加地方財力的現實選擇。加快發展服務業,是黨中央、國務院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根據國家和省關於發展服務業的精神,結合運城實際,現提出我市加快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
一、明確服務業發展的總體目標和重點領域
(一)增強發展服務業的緊迫感。“十一五”以來,我市服務業年均增長12.8%,總體實力不斷增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不斷提高,占全市GDP的34.2%,就業人數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26.4%。但是與發達地區相比,我市服務業總體上仍處於較低水平,仍然是經濟發展中的薄弱環節,還存在著發展不足、結構不合理、發展不平衡、從業人員比重偏低等問題。今後一個時期,務必轉變發展觀念,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服務業的發展,使其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二)努力實現服務業發展的總體目標。“十一五”末我市服務業發展的目標是:服務業增長幅度高於地區生產總值增幅,力爭未來三年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2010年達到37%左右,從業人員比重上升到30%左右;內部結構和組織方式不斷最佳化,城鄉發展趨於協調,對經濟結構調整、節能減排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區域特色更加突出,在全省的地位有所提高,使我市向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地區物流中心、文化旅遊大市和現代服務業較發達城市的目標靠近。
(三)明確服務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十一五”後期,我市服務業要突出發展文化旅遊和現代物流兩大重點領域。生產性服務業要重點發展現代物流、交通運輸、金融、科技、信息等產業;生活性服務業要重點發展文化旅遊、商貿流通、餐飲、酒店住宿、市政與公共服務等產業,同時要加快發展面向農業的生產、銷售、科技、信息、金融以及農村生活服務業。
(四)科學規劃服務業發展布局。圍繞我市生產力和城鎮空間布局,加快形成“一核一帶四片”的服務業發展格局。“一核”即推進中心城市服務業的規模化和現代化,發揮中心城市服務業規模大、輻射力強的作用,培育形成主體功能突出的區域服務業中心,在金融、物流、科技、信息、諮詢、會展等現代和新興服務業發展上要有大的突破;“一帶”即依託大運和運風高速公路經濟帶人口密集、經濟相對發達的優勢,堅持生產性服務業和消費性服務業並舉,重點規劃和發展旅遊、物流、商貿、中介等產業,建設一條服務業發展密集帶;“四片”即加快建設河津、永濟、平陸、風陵渡四個特色鮮明、優勢明顯、潛力較大的服務業發展區域。各縣城和中心鎮要加快對傳統服務業的改造,力爭在一些服務業領域中有所突破。
二、加快服務業重點項目建設
(五)旅遊業。要打造旅遊精品、開發特色商品、做強旅遊企業、完善服務體系,積極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建設旅遊經濟大市。打造旅遊精品。著力抓好兩個龍頭,打造兩條精品線路,辦好五大旅遊文化節,培育十大文化旅遊品牌。兩個龍頭,一是以解州關帝廟、關帝家廟和關帝祖塋為主體的“三關”景區,二是以鹽湖大自在養生城、池神廟、南山生態公園為主體的運城鹽湖景區。兩條精品線路,一是以中國運城鹽湖浴、關帝廟、舜帝陵、鸛雀樓、大鐵牛、普救寺為主體的“華夏尋根問祖之旅”,二是以中國運城鹽湖浴、關帝廟、永樂宮、聖天湖、大禹渡為主體的“運城大黃河之旅”。五大旅遊文化節即關公文化節、后土文化節、舜帝後裔年會、呂祖道教文化節和世界情侶月活動。十大文化旅遊品牌即武聖關公、運城鹽湖、后土聖母、舜帝禹王、司馬溫公、鸛雀樓、
永樂宮壁畫、絳州鼓樂、絳縣飛龍、萬榮笑話。開發旅遊特色商品。重點開發關公像、萬榮笑話、鹽湖產品系列、傳統手工藝、傳統飲食等特色旅遊商品,形成一批工藝精湛、市場份額大、附加值高、遊客喜愛、攜帶便利的旅遊商品。做強旅遊企業。鼓勵旅遊企業通過聯合、兼併或實行股份制等方式,加快組建以資本為紐帶的旅遊企業集團。完善旅遊服務體系。圍繞“食、住、行、游、購、娛”六要素,拉長旅遊產品鏈條,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的旅遊產業體系。將運城建設成包括遊客集散、餐飲、住宿、購物、娛樂、休閒養生、信息諮詢於一體的旅遊服務中心(旅遊局牽頭,發改委、建設局、文化局、文物局配合)。
(六)文化產業。認真搞好文化產業發展項目規劃,推進建設運城市蒲津文化產業區、關公文化產業區、宇達青銅藝術產業區、包裝彩印文化產業區、呂祖道教文化產業區等文化產業園區;做強以薩瓦萊斯製版為龍頭,以南光、凱達、英發、翔宇等主幹包印企業為兩翼的鹽湖十里長街印刷工業園;做大以《運城日報》、《黃河晨報》和運城傳媒為依託的新聞出版產業;保護開發蒲劇,完成《蒲劇絕活》的蒐集整理,重點扶持萬榮笑話、民間手工技藝和民俗等特色文化,著力打造夏縣宇達、絳州鼓樂、《小學生拼音報》等富有運城特色的文化基地和品牌;有重點地抓好一批企業文化、農村文化、校園文化、社區文化建設項目;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申報和保護工作;加強根祖文化研究,繼承和發展優秀民間藝術,繁榮文藝創作,策劃拍攝一兩部讓運城在全國有轟動的影視劇;建設運城市博物館、籌建運城市圖書館、科技館和演藝中心;加快縣市文化館、圖書館、群藝館建設;加快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建好多功能文化活動中心和農村書屋 (文化局牽頭,發改委、旅遊局、科協、文物局配合)。
(七)現代物流業。以公路、鐵路、航空等運輸體系為依託,把物流業建成我市服務業中的領先產業,使我市成為山西省的重點物流園區和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地區的物流中心。依託交通幹線和網路,建立以運城為中心、以河津、東鎮、風陵渡為主要節點的物流格局,重點發展新絳、絳縣、平陸、空港、豪德貿易廣場等五大物流園區,各縣市都要建設一個具有特色的物流中心。加強物流信息化、網路化、標準化建設,實現物流在貨運樞紐、物流園區和物流中心之間的合理組織和高效集散。逐步形成布局合理、配置高效、功能完善的物流網路;大力扶持有一定基礎的企業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鼓勵其向集團化、規模化發展。鼓勵金融、電信、郵政等部門與現代物流企業結成合作聯盟,創立物流名牌(發改委牽頭,經委、商務局、交通局、安監局、糧食局配合)。
(八)交通運輸業。鐵路方面,加快南同蒲鐵路東鎮至華山段、侯西鐵路的擴能改造;積極推進運城至三門峽鐵路、大運客運高速鐵路建設。公路方面,建成運城西南環城、東鎮至蒲掌高速公路、沿黃幹線公路和沿黃旅遊扶貧公路;啟動運城至河南靈寶、垣曲華峰至河南澠池、聞喜東鎮至陝西合陽高速公路、三門峽黃河大橋、風陵渡黃河大橋;加快建設209國道改線工程、108國道新絳至禹門口段改造工程、大運二級公路侯馬至運城段改造工程、環湖一級公路、臨猗高速連線線5條一級公路和聞喜東鎮至萬榮、鹽湖常平至平陸常樂二級公路項目及11條旅遊公路項目。民航機場方面,完成運城機場跑道和候機樓改擴建工程,使運城機場等級由3C提高到4D級,新增空中航線,積極發展航空貨運,到“十一五”末年旅客吞吐量達到50萬人次以上。客貨運輸站場方面,加快運城客運中心站改造,建成運城客運東站和萬榮、新絳、垣曲等5個二級汽車站。力爭全市60%的鄉鎮建有等級客運站,70%的行政村建有招呼站或候車亭,100%的行政村通客運班車(發改委牽頭,交通局、公路局、高速公路管理局,民航局、經委配合)。
(九)金融服務業。積極爭取全國各類金融機構在運城設立分支機構或辦事處,加快運城金融街區建設, 到2010年末,機構總數達到10家左右,網點達到800個左右,機構資產總規模達到1030億元,從業人員1.07萬人;加大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力度,加快金融電子信息化建設,推進資產證券化業務發展;促進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建設,落實好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市場準入政策;建立和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和財政補貼相結合的農業風險防範和救助機制,在條件成熟的縣(市、區)開辦地方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建立縣(市、區)財政對農民保費補貼制度(銀監分局牽頭,人行運城中支、財政局、證券辦配合)。
(十)科技服務業。最佳化科技資源配置,加快科技服務的市場化進程。農業上,圍繞新農村建設,再發展農村主導產業科技合作社120個,直接服務技術人員達到150人以上,吸納農戶達到2萬戶以上,引進示範推廣新技術60項以上。工業上,積極組織實施汽車及配件製造、鋁及鋁合金深加工、鎂和鎂合金深加工、新型醫藥等十大科技創新工程,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創建3家國家級技術中心,15家省級技術中心和30家市級技術中心。注重智慧財產權保護,加快建立以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為支撐的社會化科技服務體系(科技局牽頭,發改委、經委配合)。
(十一)信息產業。以信息技術利用和信息資源整合為突破口,抓好三項建設,實現五個提升,實施“11522”工程。抓好三項建設,即抓好綜合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整合網路資源,積極推進“三網融合”,加快寬頻通信、下一代網際網路和新一代移動通信建設;抓好城市綜合信息化建設,構建城市公共服務信息平台,推動城市規劃、社會治安、公共衛生、智慧型交通、環境監測等信息化套用;抓好郵政普遍服務環境建設,重點改善貧困地區郵政設施條件,引導扶持發展快遞業。實現“五個提升”,加大計算機輔助設計、企業資源計畫管理、生產過程控制等信息技術的推廣套用,提升企業綜合素質和競爭能力;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積極發展信息服務業,提升服務業現代化水平;推進社區綜合信息化,提升社區服務能力和水平;培育信息產業,提升產業結構新型化率。實施“11522”工程,即建設南風、關鋁、海鑫、亞寶、豐喜等10個用信息技術改造生產企業示範項目;建立市級電子政務信息平台;建設富優特果業、運達果業、鑫源超市等5個跨區域大型電子商務和現代物流項目,2個社區綜合信息化試點項目,2個信息產品製造示範項目(發改委牽頭,經委、郵政局、移動公司、通信公司、聯通公司、鐵通公司、電信公司配合)。
(十二)會展業。強化會展業的區域特色,新建、改建一批會展設施。建設運城會展中心,完善提升運城農展館功能;辦好運城農產品展示展銷會,積極籌辦中國蘋果節等各類產品展銷會,積極爭取舉辦全國性的專業會議會展、學術交流(商務局牽頭,發改委、經委、農業局、果業中心、建設局、國土局、鹽湖區政府配合)。
(十三)中介服務業。大力發展工程諮詢、高新科技資產評估等準入門檻高、專業技術要求高的知識密集型中介機構;積極引進會計、律師、諮詢、策劃、評估、稅務等市場中介組織;發展市場調查、社會經濟諮詢等信息諮詢服務。努力構建市、縣、鄉三級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信息網路和便民網點。提升中介機構的業務素質,鼓勵和支持現有中介機構通過自身拓展、購併重組、聯合經營等方式,向規模化、綜合化方向發展。逐步建立健全行業協會,充分發揮協會的行業自律作用(工商局牽頭,商務局、發改委、建設局、財政局、質監局、司法局、勞動保障局配合)。
(十四)商貿流通業。規劃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專業化程度高的市場,形成現代化商貿中心、專業批發市場、傳統集貿市場三位一體的商品市場體系。中心城市要完善以南風廣場為中心的商業圈、規劃建設新區副城市商業中心;新建、改造社區便民商業網點。河津、永濟要發展集購物、餐飲、休閒、健身為一體的大型購物中心和新興商業街區,各縣要集中發展滿足民眾生產生活、文化需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商貿集聚區。實施“雙十”農產品市場工程,重點支持10家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和10家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組織。繼續大力發展“萬村千鄉”便民店和郵政物流農家店工程,抓好12家農貿市場改建工程。“十一五”末建成覆蓋全市80%鄉鎮和25%行政村共1400家連鎖農家店(商務局牽頭,建設局、工商局、郵政局、供銷社、發改委配合)。
(十五)餐飲業。適應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變化,發展多層次、特色化的餐飲業。以運城為中心,建成具有晉南特色的餐飲文化區域,著力培育一批龍頭和品牌餐飲企業,在運城、永濟等旅遊區域規劃建設反映地方特色的飲食街區。在運城市區及城鎮社區建設一批包括早餐、快餐、地方小吃、外賣送餐、農家樂等大眾化餐飲門店。辦好兩年一次的烹飪技術大賽。抓好餐飲業節能降耗工作(商務局牽頭,建設局、工商局、衛生局、旅遊局配合)。
(十六)酒店住宿業。強化星級酒店推廣,在運城、河津、永濟、聞喜、垣曲新建若干個星級酒店;分檔次發展各類酒店,在各旅遊縣市和景區,加快大眾經濟型酒店的改造和建設,發展特色休閒度假酒店、主題酒店、公寓式酒店等;積極引導住宿業開展創建“綠色酒店”活動。(旅遊局牽頭,商務局、建設局配合)。
(十七)房地產業。健全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改進和規範經濟適用住房制度,新建300畝經濟適用住房項目一個,到2010年開工建設面積30萬平方米。加大限價商品住房建設力度,建設普通商品住房,形成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積極創建一個國家康居示範工程,建設節能省地型住宅(建設局牽頭,發改委、國土局、財政局、民政局配合)。
(十八)體育健身產業。加快發展體育彩票、體育廣告、體育培訓和體育用品等相關產業。建設好中心城市及各縣市、各大中專院校的體育場館;搞好居民健身區建設和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積極承辦國家和省級體育賽事(體育局牽頭,建設局、發改委配合)。
(十九)社區服務業。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加強兒童福利院、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特殊教育學校、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建設,新建一所市社會福利院兒童部,在3個縣(市、區)建立健全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站和殘疾人綜合服務設施;支持各種所有制主體採取各種方式興辦養老機構,開展敬老、養老服務設施建設試點5個;逐步建立健全社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2個街道社區服務中心和30個社區服務站;建立健全城鄉衛生服務網路,建成市中心醫院新院,新建或改建8所縣級綜合醫院、9所縣級中醫院、8所縣級婦幼保健院、56所鄉鎮衛生院和1600個村衛生所,新建或改造10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5個社區衛生服務站;2008年底實現北京301醫院與運城市中心醫院網上遠程會診。建立運城市家政服務網路中心,促進物業管理的社會化、專業化;推動社區商業建設,重點發展早餐店、大眾浴池、社區便利店、標準化“放心菜”市場、再生資源資源回收筒等便民網點(民政局牽頭,衛生局、建設局、勞動保障局、商務局、殘疾人聯合會配合)。
(二十)市政與公共服務業。繼續穩妥推進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加快推進城市供水、污水、垃圾、公共運輸等實現特許經營。實施“縣縣有工程”,即各縣建設生活污水處理廠、無害化生活垃圾處理場、生態文明公園各一個,重點抓好運城、永濟、河津污水處理及回用設施建設,抓好運城、永濟、河津熱電聯產工程,努力實現到“十一五”末各縣市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65%,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達50%,中心城市污水處理率達90%,供熱普及率達50%,供氣普及率達70%(建設局牽頭,發改委配合)。
(二十一)農村服務業。大力發展農業產前、產中、產後服務,抓好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農業生產銷售服務方面,加快小麥和棉花育種中心建設,籌建農業檢疫檢驗中心;加快小麥、棉花、玉米生產機械化、農產品加工機械化、畜牧生產機械化和設施農業機械化;提升、改造和完善農業生產資料流通網路體系。農業科技服務方面,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工程、農業實用技術推廣服務網路工程、“無公害食品行動計畫”;建設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和質量檢測設施、植物無疫區基地;建設動植物保護體系,建設5個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站、14個動物檢疫監督基礎設施建設項目、5個縣級動物防疫基礎設施項目。農業信息服務方面,完成省“金農”工程運城項目、山西郵政“三農”物流調度和農村金融郵政儲蓄信息化建設等項目。農業金融服務方面,加強農村金融體系建設,積極推動組建符合要求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充分發揮農村商業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組織的作用。農村生活服務業方面,推進農村水利、交通、郵政、電信、電力、廣播影視、醫療衛生、計畫生育、教育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強農村住房建設及村容村貌管理,改善農村基礎條件,提高農民生活質量(農業局牽頭,供銷社、畜牧發展中心、果業中心、商務局、糧食局、科技局、水務局、交通局、郵政局、衛生局、廣電局、教育局、建設局、財政局、經委、發改委、人行運城中支等部門配合)。
三、加快服務業發展的支持政策
(二十二)調整和完善產業政策。依據國家產業政策,突出我市服務業發展特點,確定服務業發展重點,明確資金支持方向,制定相應配套政策措施,促進服務業最佳化行業、技術和組織結構,推動服務業與農業、製造業有機融合。在投資管理方面,對服務業項目優先進行審批、核准、備案。
(二十三)放寬市場準入。實行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準入制度。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入的服務業領域,全部向社會資本開放;凡是向外資開放的領域,全部向民間資本開放;凡是向本地資本開放的服務領域,全部向其它地區資本開放。在投融資、稅收、土地使用、工商登記和對外貿易等方面,非公有制經濟享受同等待遇。服務業企業登記註冊時,除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決定規定外,其他一切審批項目均不得作為企業登記的前置審批項目。對服務業領域現有的行政許可項目和非行政許可審批項目進行徹底清理,不符合國家和省有關加快服務業發展政策要求的按程式予以取消或調整。放寬市場準入條件和範圍。對一般性服務業企業,除法律法規及行政規章和依法設立的行政許可有明確規定外,註冊資本最低限額一律降低到3萬元人民幣。凡服務業核心企業註冊資本在1000萬元以上,並擁有3家以上的控股子公司,集團合併註冊資本2000萬元以上的,可辦理集團登記。除法律法規及行政規章限制經營的行業、項目外,企業可根據需要自主調整經營範圍和方式,工商行政部門依法予以核准登記。簡化市場準入程式。認真清理服務業各項市場準入制度和規定,區別情況,簡化手續。推進網上審批和核准、網上年檢和網上登記等,為服務業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管理服務。
(二十四)促進工業企業向服務領域發展。鼓勵企業實行主輔分離,從生產加工環節向自主研發、品牌行銷等服務環節延伸;鼓勵企業細化深化專業分工,將非核心服務業務外包。鼓勵傳統工業企業向服務業領域發展,支持在淘汰落後產能中關閉的企業進入服務行業。積極推動國有服務企業股份制改革和戰略性重組。非公有制經濟在參與國有服務企業的資產重組過程中,可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享受企業稅收優惠政策。
(二十五)提升服務業利用外資水平。對我市具有比較優勢的旅遊、文化、物流、交通等行業,以及服務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新興服務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服務企業、跨國公司來我市投資。強調引進先進服務技術、管理理念和通用標準,促進我市服務業管理體制、機制、組織形式及服務品種的創新和服務質量的提升。
(二十六)大力培育領軍企業和知名品牌。大力促進服務業規模化、網路化、品牌化經營。鼓勵服務企業以商標、專利等智慧財產權為紐帶發展壯大,引導中小型服務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特許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專賣店等現代流通形式。加快實施品牌服務戰略,支持企業開展自主品牌建設,鼓勵企業註冊和使用自主商標。對新認定為國家“馳名商標”、“中華老字號”、省級“著名商標”和地方性老字號的服務企業由當地人民政府給予獎勵。
(二十七)鼓勵服務企業產品創新和技術創新。對服務類企業研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中所發生的技術開發費,按國家有關規定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加計扣除。工業開發區內的配套生產性服務企業,凡符合國家規定條件的,按國家規定享受開發區工業企業相關的稅費政策。抓好現代服務業共性技術研究開發與套用示範重大項目,建立一批研發設計、信息諮詢、產品測試等公共服務平台,大力推進服務業信息化、自動化、智慧型化。
(二十八)加大對服務業發展的投資力度。 繼續加大財政在教育、衛生、就業、社會保障、生態環境、人口和計畫生育、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務的覆蓋面和社會滿意水平。從2008年起,市財政每年至少安排1000萬元作為現代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用於市級重大服務業項目補助及服務業的考核獎勵。各縣(市、區)財政也要安排相應的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
(二十九)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市縣稅務機關要加強促進服務業發展稅收優惠政策的宣傳力度,努力將國家稅法規定的減、免、緩、抵、稅前扣除、稅前彌補虧損、提高起征點等優惠政策落實到位。政策有明文規定的,要不折不扣執行;政策規定有幅度、屬於市、縣兩級稅務機關許可權的,要執行到位;屬於政府許可權的,要及時提出建議上報批准後執行,保證稅收優惠政策最大限度地支持服務業發展。對企業從事農林牧漁服務業項目的所得免徵、減征企業所得稅;對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開展農業生產技術服務取得的收入,以及提供農業產前、產中、產後相關服務的企業,符合條件的服務性微利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對農產品連鎖經營試點實行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加大對自主創新、節能減排、資源節約利用、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服務業的稅收優惠力度。對吸收就業多、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低等服務類企業,按照其吸收就業人員數量給予補貼或所得稅優惠。
(三十)實行有利於服務業發展的城鄉規劃政策。制訂城鄉總體規劃等相關規劃時要充分考慮服務業發展的需要。對列入國家鼓勵類服務業建設項目,減半徵收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有條件的地方可全部減征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
(三十一)適當增加土地供應。加強和改進土地利用計畫調控,年度土地供應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前提下,適度增加服務業發展用地,對列入國家鼓勵類的服務業在供地安排上給予傾斜。根據城市總體規劃遷出或關閉工業企業,退出的土地符合城市規劃的,優先用於服務業;城市建設新居住區內,規劃確定的商業、服務設施用地,不得改作他用;支持以劃撥方式取得土地的單位利用工業廠房、倉儲用房、傳統商業街等存量房產、土地資源興辦信息服務、研發設計、創意產業等現代服務業,土地用途和使用權人可暫不變更。
(三十二)支持節能減排和資源節約等專業化服務發展。大力發展節能服務業和資源節約服務業;市縣環保部門徵收的排污費,作為環保專項資金同等條件下優先用於支持列入國家鼓勵類服務業企業和園區內服務業企業的污染治理;在制定節能減排獎勵辦法時,要把結構調整和服務業發展納入獎勵範圍。
(三十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市縣兩級政府要積極協調和正確引導企業與金融機構進行戰略合作,建立政府、企業、銀行三方聯席會議制度,為服務業融資提供平台。支持符合條件的服務企業優先取得貸款,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對國家鼓勵類服務業建設項目加大信貸支持力度。鼓勵保險機構參加建立服務業重點領域和重點項目的安全生產責任保障制度。支持符合條件的服務企業通過股票上市、發行企業債券、項目融資、資產重組、股權置換等方式籌措資金。
(三十四)完善價格收費政策。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積極穩妥推進電價改革,逐步將商業用電與一般工業用電價格進行並軌,2008年6月底前對列入國家鼓勵類的服務業的用水、用氣價格實現與工業用水、用氣價格同價。繼續清理涉及服務業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按照有關規定頒發各類證照等收取費用,應報市級以上價格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審批。除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另有明確規定外,履行或代行政府職能,安裝和維護與政府部門聯網辦理業務的計算機軟體,不得收取任何費用。對從事農村客運服務等方便農民出行的運輸行業,比照城市公交客運政策,給予政策支持。
(三十五)支持服務業就業和從業人員社會保障。大力發展創業和就業成本低、增長潛力大的服務業,增加就業崗位。鼓勵各類就業服務機構發展,加強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城市下崗職工再就業、高校畢業生等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加強服務業從業人員社會保障工作。加快將個體工商戶、靈活就業人員納入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範圍。積極促進包括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等在內的服務業從業人員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針對服務行業就業形式多樣、流動性較強、農民工多等特點,加快推進服務業企業參加工傷保險工作。
四、加快服務業發展的保障措施
(三十六)加強組織領導。成立運城市服務業發展聯席會議(組成人員名單見附屬檔案),負責指導、協調解決服務業發展和改革中的重大問題,督促檢查服務業發展政策的貫徹落實。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在市發改委,承擔聯席會議的日常工作,負責制訂服務業發展規劃,研究提出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建議,搞好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的管理使用,督查落實聯席會議議定事項。各縣(市、區)也要成立相應的工作機構,以確保各項政策落到實處。各責任部門和聯席會議成員單位,要按照責任分解和職能要求,研究制定相關服務業領域的實施細則,落實支持服務業發展的各項重點項目和政策措施。
(三十七)加快服務業人才引進和培養。加快引進和培養信息技術、國際貿易、物流管理、旅遊服務等現代服務業急需人才和複合型人才。鼓勵各類人才帶項目、帶技術來我市創業發展。有計畫地在我市現有大中專院校中增設服務業緊缺的專業,擴大招生規模,加快發展服務業專業教育。加強服務業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的進修培訓,推進職業資格證書制度。
(三十八)建立健全服務業標準體系和社會信用體系。推動服務業廣泛開展以提高服務質量、最佳化服務環境為目標的服務標準化工作。鼓勵服務企業積極採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堅決打擊假冒偽劣、價格欺詐等違法行為,對違規企業和服務產品質量問題依法追究查處。
(三十九)加強服務業統計考核工作。建立和完善服務業發展統計調查、信息發布及目標責任考核制度。完善統計調查方法,制定統計指標體系,提高服務業在44項指標考核體系中的權重,並作為約束性指標。各部門、各行業要加強服務行業運行監測分析。各縣(市、區)要將服務業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年度計畫和考核體系。市縣統計部門要健全機構,加強力量,保障服務業各項統計工作的實施。市縣財政要增加服務業統計投入。
(四十)加強督促檢查。市服務業發展聯席會議要充分發揮總體協調作用,做好服務業發展目標、項目和政策的落實、考核、督促和檢查工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各相關部門要定期向聯席會議辦公室報送加快服務業發展的進展情況,辦公室匯總整理後按程式及時報告市人民政府。
附屬檔案:運城市服務業發展聯席會議組成人員名單
二OO八年五月二十八日
運城市服務業發展聯席會議組成人員名單
總召集人: 王安龐 市長
召 集 人: 柴林山 市委常委、副市長
副召集人: 張玉忠 市發改委主任
成 員: 黃勛會 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張炳奎市經委副主任
楊忠庭 市旅遊局局長
李晉傑 市教育局局長
王玉林 市民政局局長
楊金貴 市文化局局長
謝愛玲 市環保局局長
李志民 市商務局副局長
董建宏 市科技局副局長
孫彥學 市公安局黨委副書記
譚志民 市財政局總會計師
趙永學 市人事局副局長
李曉良 市勞動保障局副局長
尚繼德 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
張啟民 市建設局副局長
荊永勤 市交通局黨組成員
劉志英市農業局副局長
陳金龍 市衛生局副局長
劉 曉 運城市體育局副局長
崔 峰 運城銀監分局副局長
張 林 人行運城中心支行行長
原文澤 市國稅局副局長
魏 鋼 市地稅局總經濟師
王 敏 市工商局副局長
張永偉 市質監局副局長
程傳芳 市統計局副局長
候培坤 市糧食局工會主席
孫正印 市物價局副局長
蔡維民 市證券辦主任
齊保亮 電信運城分公司副總經理
崔 浩 通信運城分公司副總經理
張紹平 移動運城分公司副總經理
王耀普 鐵通運城分公司副總經理
原越飛 聯通運城分公司副總經理
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在市發改委。辦公室主任:張玉忠(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