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介紹
司馬遷實事求是地分析不同類型的俠客,充分肯定了“布衣之俠”、“鄉曲之俠”、“閭巷之俠”,讚揚了他們“
其言必信,
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不伐其德”等高貴品德。這些被
班固視為“罪已不容於誅”(《漢書·
遊俠傳》)的社會底層的人們,在司馬遷的筆下卻成為傾倒天下大眾的英雄,並對他們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對迫害他們的人表示極大憤慨,揭示了漢朝法律的虛偽和不公正的本質,表現了作者進步的歷史觀。
集解
荀悅曰:“立氣齊,作威福,結私交,以立彊於世者,謂之遊俠。”
韓子曰:“儒
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二者皆譏,而學士多稱於世雲。至如以術取宰相
卿大夫,輔翼其世主,功名俱著於春秋,固無可言者。及若
季次、
原憲,閭巷人也,讀書懷
獨行君子之德,義不苟合當世,當世亦笑之。故季次、原憲終身
空室蓬戶,褐衣疏食不厭。死而已四百餘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 戹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且緩急,人之所時有也。
太史公曰:昔者
虞舜窘於井廩,伊尹負於鼎俎,傅說匿於傅險,
呂尚困於
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飯牛,仲尼畏匡,菜色陳、蔡。此皆學士所謂有道仁人也,猶然遭此菑,況以中材而涉亂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勝道哉!
鄙人有言曰:“何知仁義,已饗其利者為有德。”故
伯夷醜周,餓死
首陽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貶王;跖、蹻暴戾,其徒誦義無窮。由此觀之,“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非虛言也。
今拘學或抱
咫尺之義,
久孤於世,豈若
卑論儕俗,與世
沈浮而取榮名哉!而布衣之徒,設取予然諾,千里誦義,為死不顧世,此亦有所長,非苟而已也。故士窮窘而得委命,此豈非人之所謂賢豪間者邪?誠使鄉曲之俠,予季次、原憲比權量力,效功於當世,不
同日而論矣。要以功見言信,俠客之義又曷可少哉!
古布衣之俠,靡得而聞已。近世延陵、
孟嘗、
春申、平原、
信陵之徒,皆因王者親屬,藉於
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賢者,顯名諸侯,不可謂不賢者矣。比如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其埶激也。至如閭巷之俠,修行
砥名,聲施於天下,莫不稱賢,是為難耳。然儒、墨皆排擯不載。自秦以前,匹夫之俠,湮滅不見,余甚恨之。以余所聞,漢興有
朱家、田仲、
王公、
劇孟、
郭解之徒,雖時扞當世之文罔,然其私義
廉絜退讓,有足稱者。
名不虛立,士不虛附。至如朋黨
宗強比周,設財役貧,
豪暴侵凌孤弱,
恣欲自快,遊俠亦醜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與
暴豪之徒同類而共笑之也。
魯朱家者,與高祖同時。
魯人皆以
儒教,而朱家用俠聞。所藏活豪士以百數,其餘庸人不可勝言。然終不伐其能,歆其德,諸所嘗施,唯恐見之。振人不贍,先從貧賤始。家無餘財,
衣不完采,
食不重味,乘不過軥牛。專
趨人之急,甚己之私。既
陰脫季布將軍之 戹,及布尊貴,終身不見也。自關以東,莫不
延頸原交焉。
楚田仲以俠聞,喜劍,父事
朱家,自以為行弗及。田仲已死,而雒陽有
劇孟。
周人以商賈為資,而劇孟以
任俠顯諸侯。
吳楚反時,條侯為太尉,乘傳車將至河南,得劇孟,喜曰:“吳楚舉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
無能為已矣。”天下騷動,宰相得之若得一敵國雲。劇孟行大類朱家,而好博,多少年之戲。然劇孟母死,自遠方送喪蓋千乘。及劇孟死,家無餘十金之財。而符離人王孟亦以俠稱江淮之間。
是時濟南瞷氏、陳周庸亦以豪聞,景帝聞之,使使盡誅此屬。其後代
諸白、梁韓無辟、陽翟薛兄、陝韓孺紛紛復出焉。
郭解,軹人也,字
翁伯,善相人者
許負外孫也。解父以任俠,孝文時誅死。解為人
短小精悍,不飲酒。少時陰賊,慨不快意,身所殺甚眾。以軀
借交報仇,
藏命作奸
剽攻,休鑄錢掘冢,固不可勝數。適有天幸,
窘急常得脫,若遇赦。及解年長,更
折節為儉,以德報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為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陰賊著於心,卒發於
睚眥如故云。而少年慕其行,亦輒為報仇,不使知也。解姊子負解之勢,與人飲,使之嚼。非其任,強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殺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義,人殺吾子,賊不得。”棄其屍於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賊處。賊窘自歸,具以實告解。解曰:“公殺之固當,吾兒不直。”遂去其賊,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諸公聞之,皆多解之義,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獨箕倨視之,解遣人問其名姓。客欲殺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見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陰屬
尉史曰:“是人,吾
所急也,至
踐更時脫之。”每至踐更,數過,吏弗求。怪之,問其故,乃解使脫之。箕踞者乃肉袒謝罪。少年聞之,愈益慕解之行。
雒陽人有相仇者,邑中賢豪居間者以十數,終不聽。客乃見郭解。解夜見仇家,仇家
曲聽解。解乃謂仇家曰:“吾聞雒陽諸公在此間,多不聽者。今子幸而聽解,解柰何乃從他縣奪人邑中賢
大夫權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無用,待我去,令雒陽豪居其間,乃聽之。”
解執恭敬,不敢乘車入其
縣廷。之旁郡國,
為人請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厭其意,然後乃敢嘗酒食。諸公以故嚴重之,爭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縣賢豪,夜半過門常十餘車,請得解客舍養之。
及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貧,
不中訾,吏恐,不敢不徙。
衛將軍為言:“郭解家貧不中徙。”上曰:“布衣權至使將軍為言,此其家不貧。”解家遂徙。諸公送者
出千餘萬。軹人
楊季主子為縣掾,舉徙解。解兄
子斷楊掾頭。由此楊氏與郭氏為仇。解入關,關中賢豪知與不知,聞其聲,爭交驩解。解為人短小,不飲酒,出未嘗有騎。已又殺楊季主。楊季主家上書,人又殺之
闕下。上聞,乃下吏捕解。解亡,置其母家室
夏陽,身至
臨晉。臨晉
籍少公素不知解,解冒,因求出關。籍少公已出解,解轉入太原,所過輒告主人家。吏逐之,跡至籍少公。少公自殺,口絕。久之,乃得解。窮治所犯,為解所殺,皆在赦前。軹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譽郭解,生曰:“郭解專以奸犯公法,何謂賢!”解客聞,殺此生,斷其舌。吏以此責解,解實不知殺者。殺者亦竟絕,莫知為誰。吏奏解無罪。御史大夫
公孫弘議曰:“解布衣為任俠行權,以
睚眥殺人,解雖弗知,此罪甚於解殺之。當大逆無道。”遂族郭解翁伯。
自是之後,為俠者極眾,敖而無足數者。然關中長安樊仲子,槐里趙王孫,長陵高公子,
西河郭公仲,太原鹵公孺,臨淮兒長卿,東陽田君孺,雖為俠而
逡逡有退讓君子之風。至若北道姚氏,西道諸杜,南道仇景,東道趙他、羽公子,南陽趙調之徒,此盜跖居民間者耳,曷足道哉!此乃鄉者
朱家之羞也。
太史公曰:吾視郭解,
狀貌不及中人,言語不足采者。然天下無賢與不肖,知與不知,皆慕其聲,言俠者皆引以為名。諺曰:“人貌榮名,豈有既乎!”於戲,惜哉!
遊俠豪倨,藉藉有聲。權行州里,力折公卿。朱家脫季,劇
孟定傾。急人之難,免讎於更。偉哉翁伯,人貌榮名。
作品原文
韓子曰①:“儒
以文亂法②,而俠以武犯禁③。”二者皆譏,而學士多稱於世雲④。至如以術取宰相卿大夫⑤,輔翼其世主⑥,功名俱著於春秋,固無可言者。及若季次、
原憲,閭巷人也⑦,讀書懷
獨行君子之德⑧,義不苟合當世,當世亦笑之。故季次、原憲終身空室蓬戶⑨,
褐衣疏食不厭⑩。死而已四百餘年,而弟子志之不倦(11)。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12),然
其言必信,
其行必果(13),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14),羞伐其德(15),蓋亦有足多者焉(16)。
且緩急(17),人之所時有也。
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於井廩(18),
伊尹負於鼎俎(19),傅說匿於傅險(20),呂尚困於
棘津(21),夷吾桎梏(22);百里飯牛(23),仲尼畏匡(24),菜色陳、蔡(25)。此皆學士所謂有道仁人也,猶然遭此菑(26),況以中材而涉亂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勝道哉!
鄙人有言曰(27):“何知仁義,已饗其利者為有德(28)。”故伯夷醜周(29),餓死首陽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貶王(30);跖、蹻暴戾(31),其徒誦義無窮(32)。由此觀之,“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33),非虛言也。
①韓子:即
韓非。所引文字見《韓非子·五蠹》。②儒:儒家學派。此指儒生。文:指儒家經典,如《詩》《書》之類。亂法:破壞法度。③俠:遊俠者。武:勇武的行為。禁:禁令。④二者:指儒、俠。譏:非難。學士:指儒生。稱:被人稱揚。⑤術:方法。此處實指權術。⑥輔翼:輔助。世主:當代的
天子。⑦季次:即公皙哀,
孔子的學生。原憲:即
子思,孔子的學生。閭巷人:即平民百姓。⑧懷:懷抱。獨行:特異之行,不同凡俗的操節。⑨空室:室內空空,極言貧窮。蓬戶:蓬蒿所編成的門,極言家貧。按《莊子·讓王》記原憲之貧窮曰:“
原憲居魯,環堵之宮,茨以生草,蓬戶不完,桑以為樞而瓮牖,二室,褐以為塞,上漏下濕,匡坐而弦歌。”⑩褐衣:粗布上衣。疏食:粗糙低劣的飯食。厭:通“饜”,足。(11)志:懷念。(12)軌:車軌。“不軌”猶言“不合”。正義:指當時的道德準則和法律。(13)果:堅定而不動搖。(14)矜:自我誇耀。(15)伐:誇耀。(16)多:稱讚。(17)緩急:複詞偏義,急迫。(18)窘:困迫。井廩:水井和倉廩。按《孟子·萬章》及本書卷《五章
本紀》皆言舜未稱帝時,多次遭其父與弟的迫害,舜修倉廩,其父瞽瞍撤梯燒倉,欲將他燒死。後又讓舜淘井,舜入井其父與弟象把井填死,欲活埋舜。但舜大難不死,皆逃脫。(19)伊尹:商湯賢臣。負:背。鼎:古炊具,如今之飯鍋。俎(zǔ,祖):切肉的案板。按《孟子·萬章》與本書卷三《
殷本紀》說:伊尹曾尋機當了商湯的廚師,以烹調之理暗示為政之理,深得湯的賞識,被重用,建立大功。(20)傅險:又作“傅岩”,地名。據卷三《殷
本紀》記載,傅說本為在傅岩服苦役的犯人,後被武丁發現,委以重任,使商代大治。參見《
呂氏春秋·求人》(21)棘津:古代河水名。據《正義》引《
尉繚子》說,姜尚年七十還未得志,只能在棘津做販賣飲食的小販。其人其事詳見卷三十《
齊太公世家》。(22)夷吾:即
管仲。桎(zhì,至)梏(gù,固):古代刑具,即腳鐐與手銬。卷六十二《
管晏列傳》記載,管仲原為公子糾之臣,公子糾在與
公子小白(桓公)爭君位的鬥爭中失敗,逃往
魯國,桓公讓魯殺公子糾,將管仲縛押至齊。“桎梏”雲青,當指此事。(23)百里:即
百里奚。飯牛:餵牛。按《
孟子·萬章》、《管子·小問》、《
鹽鐵論》等書皆言百里奚早年曾自賣為奴,替人餵牛,尋找機會,取得
秦穆公的信任。(24)仲尼:即
孔子。據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雲,孔子周遊列國,從衛國到
陳國,路過衛國的匡地時,匡人見他貌似匡人憎恨的陽虎,便將他圍困起來,幾乎把他害死。畏:在這裡有拘囚的意思。按《荀子·賦篇》有“孔子拘匡”之句(25)菜色:指飢餓的容顏。陳:陳國。蔡:
蔡國。按據卷四十七《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周遊列國,路過陳、蔡兩國,途中無糧可吃,被餓得面黃肌瘦。(26)猶然:尚且。菑:同“災”。(27)鄙人:指普通的平民百姓。鄙:淺陋。(28)饗:享受。(29)伯夷:殷末名士。據卷六十一《
伯夷列傳》記載,他認為周
武王伐紂是以暴易暴,故反對周伐紂,隱居在首陽山。
周建立後,認為吃周的糧食是可恥的,故餓死於首陽山。醜:認為可恥。(30)文、武:指周文王與周武王。不以:不因為。貶王:損害王者的聲譽。(31)暴戾:凶暴殘忍。(32)誦義:稱讚道義。(33)竊鉤者:竊取衣帶鉤的人。此指小偷。按以下三句出自《莊子·胠篋》篇。竊國者:指最高統治者。
今拘學或抱咫尺之義①,久孤於世,豈若卑論儕俗②,
與世沉浮而取榮名哉③!而布衣之徒④,設取予然諾⑤,千里誦義⑥,為死不顧世,此亦有所長,非苟而已也。故士窮窘而得委命⑦,此豈非人之所謂賢豪間者邪⑧?誠使鄉曲之俠⑨,予季次、原憲
比權量力⑩,效功於當世(11),不
同日而論矣。要以功見言信(12),俠客之義又曷可少哉!
古布衣之俠,靡得而聞已(13)。近世延陵、孟嘗、春申、平原、信陵之徒(14),皆因王者親屬,藉於有土卿相之富厚(15),招天下賢者,顯名諸侯,不可謂不賢者矣。比如順風而呼,聲非加疾(16),其勢激也(17)。至如閭巷之俠,修行
砥名(18),聲施於天下(19),莫不稱賢,是為難耳。然儒、墨皆排擯不載(20)。自秦以前,匹夫之俠,湮滅不見,余甚恨之。以余所聞,漢興有
朱家、
田仲、王公、劇孟、郭解之徒(21),雖時扞當世之文罔(22),然其私義廉潔退讓,有足稱者。名不虛立,士不虛附。至如朋黨宗強
比周(23),設財役貧(24),
豪暴侵凌孤弱(25),
恣欲自快(26),遊俠亦醜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與暴豪之徒同類而共笑之也(27)。
拘學:抱著
一得之見,或拘守偏面理論而固步自封的學者。或:有的。咫尺之義:狹隘的道理。咫,八寸。此喻陝小。②卑論:低下的論點。儕(chái,柴)俗:遷就世俗之人。儕,等、齊。③
與世浮沉:隨世俗而沉浮,即隨波逐流之意。④布衣:平民百姓。⑤設:大。此指重視,看重。取予:從別人那裡取得,或給予別人。此指符合道義的取予。然諾:應允。⑥誦:通“庸”,從也。⑦委命:
託身。⑧賢豪間者:賢人和豪俠中間的人物。間,中間。邪:同“耶”。⑨鄉曲:鄉間、民間。“鄉曲之俠”當指民間的遊俠。⑩予:通“與”,同。(11)效功:比較功業。效,通“校”。比較。(12)要:總之。功見(xiàn,現):事功顯現出來,意謂事情辦成了。見,同“現”。(13)靡:無,不。(14)延陵:春秋時代
吳國公子季札,被封於延陵,故稱
延陵季子。他出使
中原路過徐國時,
徐君頗愛其劍,他心有贈送之意,末曾說出。待他回返時,知徐君已死,於是便將其劍掛於徐君墓地樹上,以示重言諾之意。(見《
新序·節士》)不過延陵季子為春秋時人,文中不當言“近世”。又後文並末言及延陵季子事,只說
戰國四公子事,故清人
梁玉繩《史記志疑》、
崔適《史記探源》等皆疑“延陵”二字為
衍文,可信。孟嘗:即齊國
孟嘗君田文。春申:即楚國
春申君黃歇。平原:即
趙國平原君趙勝。信陵:即魏國公子
信陵君無忌。以上四人是戰國時代以養士聞名的好俠之士。《史記》皆有傳,分別見卷七十五、卷七十八、卷七十六、卷七十七。(15)藉:依靠。土:指封地。(16)疾:聲音洪亮。(17)激:激盪。(18)
砥名:
砥礪名節,提高名聲。(19)施(yì,義):延。(20)
排擯:排斥、拋棄。(21)
朱家、田仲、王公、
劇孟、郭解:皆
漢代俠士,見下文。(22)扞(hàn,捍):違。文罔:通“
文網”,法律禁令。(23)朋黨宗強:結成幫派的豪強。比周:互相勾結。比,近。周,合。(24)設財役貧:依仗自己的財富役使窮人。(25)凌:侵犯。(26)恣:放縱。(27)猥:謬,錯誤。
劇孟
魯朱家者,與高祖同時。魯人皆以儒教,而
朱家用俠聞①。所藏活豪士以百數②,其餘庸人不可勝言③。然終不伐其能④、歆其德⑤,諸所嘗施⑥,唯恐見之。振人不贍⑦,先從貧賤始。家無餘財,衣不完采⑧,
食不重味,乘不過軥牛⑨。專趨人之急⑩,甚己之私。既陰脫季布將軍之厄(11),及布尊貴,終身不見也。自關以東,莫不延頸願交焉(12)。
楚田仲以俠聞,喜劍,父事朱家(13),自以為行弗及。田仲已死,而洛陽有劇孟。周人以商賈為資(14),而劇孟以任俠顯諸侯(15)。吳楚反時(16),條侯為太尉(17),乘傳車將至河南(18),得劇孟,喜曰:“吳楚舉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無能為已矣。”天下騷動,宰相得之若得一敵國雲(19)。劇孟行大類
朱家(20),而好博(21),多少年之戲(22)。然劇孟母死,自遠方送喪蓋千乘(23)。及劇孟死,家無餘十金之財(24)。而符離人王孟亦以俠稱江淮之間(25)。
是時濟南氏、陳周庸亦以豪聞,景帝聞之,使使盡誅此屬。其後代
諸白(26)、梁韓無辟、陽翟薛兄、陝韓孺紛紛復出焉。
①魯:指漢代封國名。用:因。②藏活:藏匿而使其活命。③庸人:普通人。④伐:自誇。⑤歆:欣喜,自我欣賞。德:恩惠。⑥嘗施:曾經施捨。⑦振:通“賑”,救濟。贍:足。⑧
完采:完整的花紋。⑨軥(qú,渠):車轅前端駕於馬脖子上的彎曲橫木。“
軥牛”猶言用牛駕車。⑩趨:奔走。急:危難。(11)
陰脫:暗中使其擺脫。季布原為
項羽的將領,項羽失敗後,逃到
濮陽隱藏在周家。後來
劉邦懸賞捉拿他,周氏無奈將季布轉到
朱家那裡。朱家通過
汝陰侯夏侯嬰勸說劉邦,赦免了
季布,並重用他為
中郎將等職。此處“陰脫”即指上述事實。見卷一百《
季布欒布列傳》。(12)延頸:伸長脖子。此指急於相見、相交。(13)父事:像對待父親一樣服侍他。(14)周人:指洛陽人。商賈:做買賣。資:生活的資本。(15)任俠:講義氣,抱打不平。顯:顯揚。(16)吳、楚反:指吳、楚七國之亂。漢景帝三年(前154),吳王
劉濞聯合楚國、
趙國、濟南、膠東、菑川六國諸侯王反叛中央,被太尉周亞夫率軍平定。詳見卷一百六《
吳王濞列傳》。(17)條侯:即周亞夫。(18)
傳車:驛站所用的車駕。河南:漢朝郡名,此指洛陽。(19)宰相:指
周亞夫。亞夫為太尉,相當於副宰相。敵國:與一個國家相匹敵。此極言劇孟地位的重要。(20)行:行為。大類:很像。(21)博:指六博棋,古代一種棋類遊戲。(22)戲:遊戲。(23)千乘:千輛。古代一車四馬謂之“乘”。(24)金:古代計算貨幣的單位,在漢代一斤或一鎰黃金稱
一金。(25)稱:稱頌。(26)
諸白:諸位姓白的。
郭解
郭解,軹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許負外孫也①。解父以任俠,孝文時誅死②。解為人短小精悍,不飲酒。少時陰賊,慨不快意③,身所殺甚眾④。以軀
借交報仇⑤,
藏命作奸
剽攻⑥,(不)休(及)〔乃〕鑄錢掘冢⑦,固不可勝數。適有天幸⑧,
窘急常得脫,若遇赦⑨。及解年長,更
折節為儉⑩,以德報怨,厚施而薄望(11)。然其自喜為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12),不矜其功,其陰賊著於心(13),卒發於
睚眥如故云(14)。而少年慕其行,亦輒為報仇,不使知也。解姊子負解之勢(15),與人飲,使之嚼(16)。非其任(17),強必灌之。人怒,拔刀剌殺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義,人殺吾子,賊不得(18)。”棄其屍於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賊處(19)。賊窘自歸,具以實告解。解曰:“公殺之固當,吾兒不直(20)。”遂去其賊(21),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諸公聞之,皆多解之義(22),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獨箕倨視之(23),解遣人問其名姓。客欲殺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見敬(24),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陰屬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
踐更時脫之(25)。”每至踐更,數過(26),吏弗求。怪之,問其故,乃解使脫之。箕踞者乃肉袒謝罪(27)。少年聞之,愈益慕解之行。
①相人:給人相面。卷五十七《
絳侯周勃世家》及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分別載
許負給周亞夫和
薄姬等相面之事。②孝文:
漢文帝。③陰賊:內心陰險狠毒。慨:憤慨。不快意:不滿意。④身所殺:親自所殺。⑤借:助。交:指朋友。⑥命:指亡命。作奸:幹壞事。
剽攻:搶劫。⑦休:止。掘冢:盜掘墳墓。⑧適:遇到。天幸:上下保佑。⑨若:或。⑩更:改。折節:改變操行。儉:通“檢”,檢束,檢點。(11)薄望:怨恨小。(12)振:救。(13)著:附著。(14)卒:通“猝”,突然。
睚眥(zì,牙字):怒目而視。(15)負:依仗。(16)嚼:通“釂”,乾杯。(17)
不任:不勝任。此指酒量不行。(18)賊不得:抓不到殺人者。(19)
微知:暗中探知。(20)
不直:理曲。(21)去:放走。(22)多:稱讚。(23)
箕倨:岔開兩腿坐著,像簸箕之狀,是一種無禮不恭敬的表現。倨,通“踞”。(24)居邑屋:在家鄉居住。邑屋:鄉里。見:被。(25)陰:暗中。屬:同“囑”。(26)急:關心。踐更:按漢代法律,在籍男丁每年在地方服役一個月,稱為卒更。貧苦者想得到雇更錢的,可由當出丁者出錢,每月二千錢,稱踐更。脫:免。(27)數過:猶言多次輪到。(28)
肉袒:脫去上衣,露出身體的一部分。
洛陽人有相仇者,邑中賢豪居間者以十數①,終不聽。客乃見郭解②。解夜見仇家,仇家曲聽解③。解乃謂仇家曰:“吾聞洛陽諸公在此間,多不聽者。今子幸而聽解④,解奈何乃從他縣奪人邑中賢大夫權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無用⑥,(待我)待我去,令洛陽豪居其間,乃聽之。”
解執恭敬⑦,不敢乘車入其
縣廷⑧。之旁郡國,為人請求事,事可出⑨,出之;不可者,各厭其意⑩,然後乃敢嘗酒食。諸公以故嚴重之,爭為用(11)。邑中少年及旁近縣賢豪,夜半過門常十餘車(12),請得解客舍養之(13)。
及徙豪富茂陵也(14),解家貧,
不中訾(15),吏恐,不敢不徙。衛將軍為言“郭解家貧不中徙”(16)。上曰:“布衣權至使將軍為言(17),此其家不貧。”解家遂徙。諸公送者出千餘萬。軹人楊季主子為縣掾,舉徙解(18)。解兄子斷楊掾頭。由此楊氏與郭氏為仇。
①居間:從中間調解。②客:這裡指門客。③曲聽:委屈心意而聽從,以示對勸說人的尊重。④幸:謙詞,使我感到榮幸。⑤他縣:別的縣。郭解是軹人,對洛陽而言,是外縣之人。權:權力,實指聲望。⑥且:暫時。無用:不便聽我的話。⑦執:謹守。⑧
縣廷:縣衙門。⑨之:前往。出:得到解決。⑩厭:通“饜”,滿足。(11)嚴重:尊重。為用:替他出力。(12)過:拜訪。(13)客:指郭解的門客。舍養:供養在自家房舍之中。(14)徙:遷移。茂陵:漢武帝的陵墓。按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39),為擴充新修的茂陵的居民人數,“內實京師,外銷奸滑”,遷移全國家財在三百萬以上的人家到茂陵居住;至元朔二年(前127),又遷郡國富豪人家到茂陵居住。郭解就在這時遷居茂陵。(15)訾:通“資”,錢財。(16)衛將軍:指
衛青。為言:替他談話。(17)權:權力。(18)舉:檢舉。
解入關,關中賢豪知與不和,聞其聲,爭交歡解①。解為人短小,不飲酒,出未嘗有騎。已又殺楊季主②。楊季主家上書,人又殺之闕下③。上聞,乃下吏捕解。解亡④,置其母家室夏陽,身至臨晉。臨晉籍少公素不知解⑤,解冒⑥,因求出關⑦。籍少公已出解,解轉入太原,所過輒告主人家。吏逐之,跡至籍少公⑧。少公自殺,口絕⑨。久之,乃得解。窮治所犯⑩,為解所殺,皆在赦前。軹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譽郭解,生曰:“郭解專以奸犯公法,何謂賢!”解客聞,殺此生,斷其舌。吏以此責解,解實不知殺者。殺者亦竟絕,莫知為誰。吏奏解無罪。
御史大夫公孫弘議曰:“解布衣為任俠行權,以睚眥殺人,解雖弗知,此罪甚於解殺之。當大逆無道(11)。”遂族郭解翁伯(12)。
①交歡:結為友好朋友。②已:不久。③
闕下:宮闕之下。④亡:逃跑。⑤
籍少公:人名,姓籍,名少公。⑥冒:冒昧。此指冒然相見。⑦因:順便。⑧跡:追蹤而來。⑨口絕:滅口。⑩窮治:深究其事,追問到底。(11)當:判處。(12)族:
滅族。
自是之後,為俠者極眾,敖而無足數者①。然關中長安樊仲子,槐里趙王孫,長陵高公子,西河郭公仲,太原鹵公孺②,臨淮兒長卿③,東陽田君孺,雖為俠而逡逡有退讓君子之風④。至若北道姚氏,西道諸杜,南道仇景,東道趙他、羽公子,南陽趙調之徒,此盜跖居民間者耳,曷足道哉!此乃鄉者
朱家之羞也⑤。
①敖:通“傲”,傲慢無禮。②鹵公儒:《漢書》寫作“魯公儒”。③兒長卿:又作“倪長卿”。④逡逡:謙虛退讓的樣子。⑤鄉:通“向”,從前。
太史公曰:“吾視郭解,狀貌不及中人,言語不足采者①。然天下無賢與不肖,知與不知,皆慕其聲,言俠者皆引以為名。諺曰:“人貌榮名,豈有既乎②!”於戲,惜哉!
①不足采:不值得採取。②既:盡。於戲:通“嗚呼”。表感嘆。
作品譯文
韓非子說:“儒生以儒家經典來破壞法度,而俠士以勇武的行為違犯法令。”韓非對這兩種人都加以譏笑,但儒生卻多被世人所稱揚。至於用權術取得宰相卿大夫的職位,輔助當代天子,功名都被記載在史書之中,這本來沒有什麼可說的。至於象季次、原憲,是平民百姓,用功讀書,懷抱著特異的君子的德操,堅守道義,不與當代世俗苟合,當代世俗之人也嘲笑他們。所以
季次、
原憲一生住在空蕩蕩的草屋之中,穿著粗布衣服,連粗飯都吃不飽。他們死了四百餘年了,而他們的世代相傳的弟子們,卻不知倦怠地懷念著他們。現在的遊俠者,他們的行為雖然不符合道德法律的準則,但是他們說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果敢決斷,已經答應的必定實現,以示誠實,肯於犧牲生命,去救助別人的危難。已經經歷了生死存亡的考驗,卻不自我誇耀本領,也不好意思誇耀自己功德,大概這也是很值得讚美的地方吧!
況且危急之事,是人們時常能遇到的。
太史公說:“從前虞舜在
淘井和修廩時遇到了危難,伊尹曾背負鼎俎當廚師,
傅說曾藏身傅岩服苦役,呂尚曾在
棘津遭困厄,管仲曾經戴過腳鐐與手銬,百里奚曾經餵牛當奴隸,
孔子曾經在匡遭拘囚,在陳、蔡遭飢餓。這些人都是儒生所稱揚的有道德的仁人,尚且遭遇這樣的災難,何況是中等才能而又遇到亂世的人呢?他們遇到的災難怎么可以說得完呢?
世俗人有這樣的說法:“何必去區別仁義與否,已經受利的就是有德。”所以伯夷以吃
周粟為可恥,竟餓死在首陽山;而文王和武王卻沒有因此而損害王者的聲譽。盜跖
和莊?凶暴殘忍,而他們的黨徒卻歌頌他們道義無窮。由此可見,“偷盜衣帶鉤的要殺頭,竊取國家政權的卻被封侯,受封為侯的人家就有仁義了”,這話並非虛假不實之言。
現在拘泥於偏面見聞的學者,有的死守著狹隘的道理,長久地孤立於世人之外,哪能比得上以低下的觀點遷就世俗,隨世俗的沉浮而獵取榮耀和名聲的人呢?而平民百姓之人,看重取予皆符合道義、應允能實現的美德,千里之外去追隨道義,為道義而死卻不顧世俗的責難,這也是他們的長處,並非隨便就可做到的。所以讀書人處在窮困窘迫的情況下,願意
託身於他,這難道不就是人們所說的賢能豪俠中間的人嗎?如果真能讓民間遊俠者與季次、原憲比較權勢和力量,比對當今社會的貢獻,是不能
同日而語的。總之,從事情的顯現和言必有信的角度來看,俠客的正義行為又怎么可以缺少呢!
古代的平民俠客,沒有聽說過。近代延陵季子、孟嘗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這些人,都因為是君王的親屬,依仗封國及卿相的雄厚財富,招攬天下的賢才,在各諸侯國中名聲顯赫,不能說他們不是賢才。這就比如順風呼喊,聲音並非更加宏亮,而聽的人感到清楚,這是風勢激盪的結果。至於閭巷的布衣俠客,修行品行,磨礪名節,好的名望傳布天下,無人不稱讚他的賢德,這是難以做到的。然而儒家和墨家都排斥揚棄他們,不在他們的文獻中加以記載。從秦朝以前,平民俠客的事跡,已經被埋沒而不能見到,我很感遺憾。據我聽到的情況來看,漢朝建國以來,有
朱家、田仲、王公、
劇孟、郭解這些人,他們雖然時常違犯漢朝的法律禁令,但是他們個人的行為符合道義,廉潔而有退讓的精神,有值得稱讚的地方。他們的名聲並非虛假地樹立起來的,讀書人也不是沒有根據地附和他們的。至於那些結成幫派的豪強,互相勾結,依仗財勢奴役窮人,憑藉豪強暴力欺凌孤獨勢弱的人,放縱慾望,自己滿足取樂,這也是遊俠之士認為可恥的。我哀傷世俗之人不能明察這其中的真意,卻錯誤地把朱家和郭解等人與暴虐豪強之流的人視為同類,一樣地加以嘲笑。
魯國的朱家與高祖是同一時代的人。魯國人都喜歡儒家思想的教育,而朱家卻因為俠士而聞名。他所藏匿而救活的豪傑有幾百個,其餘普通人被救的說也說不完。但他始終不誇耀自己的才能,不自我欣賞他對別人的恩德,那些他曾經給予過施捨的人,唯恐再見到他們。他救濟別人的困難,首先從貧賤的開始。他家中沒有剩餘的錢財,衣服破得連完整的采色都沒有,每頓飯只吃一樣菜,乘坐的不過是個牛拉的車子。他一心救援別人的危難,超過為自己辦私事。他曾經暗中使季布將軍擺脫了被殺的厄運,待到季布將軍地位尊貴之後,他卻終身不肯與季布相見。從函谷關往東,人們莫不伸長脖子盼望同他交朋友。
楚地的田仲因為是俠客而聞名,他喜歡劍術,象服侍父親那樣對待
朱家,他認為自己的操行趕不上朱家。田仲死後,洛陽出了個劇孟。洛陽人靠經商為生,而劇孟因為行俠顯名於諸侯。吳、楚七國叛亂時,條侯周亞夫當太尉,乘坐著驛站的車子,將到洛陽時得到劇孟,高興地說:“吳、楚七國發動叛亂而不求劇孟相助,我知道他們是無所作為的。”天下動亂,太尉得到他就像得到了一個相等的國家一樣。劇孟的行為大致類似朱家,卻喜歡博棋,他所做的多半是少年人的遊戲。但是劇孟的母親死了,從遠方來送喪的,大概有上千輛車子。等到劇孟死時,家中連十金的錢財也沒有。這時符離人
王孟也因為行俠聞名於長江和淮河之間。
這時,濟南姓的人家,陳地的
周庸也因為
豪俠而聞名。漢景帝聽說後,派使者把這類人全都殺死了。這以後,代郡姓白的、梁地的韓無辟、陽翟的薛兄、陝地的韓孺,又紛紛出現了。
郭解是軹
縣人,字
翁伯。他是善於給人相面的
許負的外孫子。郭解的父親因為行俠,在漢文帝時被殺。郭解為人個子矮小,精明強悍,不喝酒。他小時候殘忍狠毒,心中憤慨不快時,親手殺的人很多。他不惜犧牲生命去替朋友報仇,藏匿亡命徒去犯法搶劫,停下來就
私鑄錢幣,偷墳盜墓,他的不法活動數也數不清。但恰逢上天幫助,在窘迫危急時常常脫身,或者遇到大赦。等到郭解年齡大了,就改變行為,檢點自己,用恩惠報答怨恨自己的人,多
施恩於人,少望別人報答自己。但他自己喜歡行俠的思想更加迫切了。已經救了別人的生命,卻不自誇功勞,但其內心仍然殘忍狠毒,為小事突然瞪別人的事依然如故。當時的少年仰慕他的行為,也常常為他報仇,卻不讓他知道。郭解姐姐的兒子依仗郭解的勢力,同別人喝酒,讓人家乾杯。如果人家的酒量小,不能再喝了,他卻強行灌酒。那人發怒,拔刀剌死了郭解姐姐的兒子,就逃跑了。郭解姐姐發怒說道:“以弟弟
翁伯的義氣,人家殺了我的兒子,兇手卻捉不到。”於是她把兒子的屍體丟棄在道上,不埋葬,想以此羞辱郭解。郭解派人暗中探知兇手的去處。兇手窘迫,自動回來把真實情況告訴了郭解。郭解說:“你殺了他本來應該,是我的侄子無理。”於是放走了那個兇手,把罪責歸於姐姐的兒子,並收屍埋葬了他。人們聽到這訊息,都稱讚郭解的道義行為,更加依附於他。
郭解每次外出或歸來,人們都躲避他,只有一個人傲慢地坐在地上看著他,郭解派人去問他的姓名。門客中有人要殺那個人,郭解說:“居住在鄉里之中,竟至於不被人尊敬,這是我自己道德修養得還不夠,他有什麼罪過。”於是他就暗中囑託尉史說:“這個人是我最關心的,輪到他服役時,請加以免除。”以後每到服役時,有好多次,縣中官吏都沒找這位對郭解不禮貌的人。他感到奇怪,問其中的原因,原來是郭解使人免除了他的差役。於是,他就
負荊請罪。年輕人聽到這訊息,越發仰慕郭解的行為。
洛陽人有相互結仇的,城中有數以十計的賢人豪傑從中調解,兩方面始終不聽勸解。門客們就來拜見郭解,說明情況。郭解晚上去會見結仇的人家,仇家出於對郭解的尊重,委屈心意地聽從了勸告,準備和好。郭解就對仇家說:“我聽說洛陽諸公為你們調解,你們多半不肯接受。如今你們有幸而聽從了我的勸告,郭解怎能從別的縣跑來侵奪人家城中賢豪大夫們的調解權呢?”於是郭解當夜離去,不讓人知道,說:“暫時不要聽我的調解,待我離開後,讓洛陽豪傑從中調解,你們就聽他們的。”
郭解保持著恭敬待人的態度,不敢乘車走進縣衙門。他到旁的郡國去替人辦事,事能辦成的,一定把它辦成,辦不成的,也要使各方都滿意,然後才敢去吃人家酒飯。因此大家都特別尊重他,爭著為他效力。城中年輕人及附近縣城的賢人豪傑,半夜上門拜訪郭解的常常有十多輛車子,請求把郭解家的門客接回自家供養。
待到漢武帝元朔二年,朝廷要將各郡國的豪富人家遷往茂陵居住,郭解家貧,不符合資財三百萬的遷轉標準,但遷移名單中有郭解的名字,因而官吏害怕,不敢不讓郭解遷移。當時衛青將軍替郭解向皇上說:“郭解家貧,不符合遷移的標準。”但是皇上說:“一個百姓的權勢竟能使將軍替他說話,這就可見他家不窮。”郭解於是被遷徙到茂陵。人們為郭解送行共出錢一千餘萬。軹人楊季主的兒子當縣掾,是他提名遷徙郭解的。郭解哥哥的兒子砍掉楊縣掾的頭。從此楊家與郭家結了仇。
郭解遷移到關中,關中的賢人豪傑無論從前是否知道郭解,如今聽到他的名聲,都爭著與郭解結為好朋友。郭解個子矮,不喝酒,出門不乘馬。後來又殺死楊季主。楊季主的家人上書告狀,有人又把告狀的在宮門下給殺了。皇上聽到這訊息,就向官吏下令捕捉郭解。郭解逃跑,把他母親和家眷安置在
夏陽,自己逃到臨晉。
臨晉籍少公平素不認識郭解,郭解冒昧會見他,請求求他幫助出關。
籍少公把郭解送出關後,郭解轉移到太原,他所到之處,常常把自己的情況告訴留他食宿的人家。官吏追逐郭解,追蹤到籍少公家裡。籍少公無奈自殺,口供斷絕了。過了很久,官府才捕到郭解,並徹底深究他的犯法罪行,發現一些人被郭解所殺的事,都發生在赦令公布之前。一次,軹縣有個儒生陪同前來查辦郭解案件的使者閒坐,郭解門客稱讚郭解,儒生說:“郭解專門憑藉狡詐做犯法的事,怎能說他是賢人呢?”郭解門客聽到這話,就殺了這個儒生,割下他的舌頭。官吏以此責問郭解,令他交出兇手,而郭解確實不知道殺人的是誰。殺人的人始終沒查出來,不知道是誰。官吏向皇上報告,說郭解無罪。御史大夫公孫弘議論道:“郭解以平民身份行俠弄權,因為小事而殺人,郭解自己雖然不知道,這個罪過比他自己殺人還嚴重。判處郭解大逆無道的罪。”於是就誅殺了郭解的家族。
從此以後,行俠的人特別多,但都傲慢無禮沒有值得稱道的。但是關中長安的樊仲子、槐里趙王孫,長陵的高公子,西河的郭公仲,太原的鹵公孺,臨淮的兒長卿,東陽的田君孺,雖然行俠卻能有謙虛禮貌的君子風度。至於象北道的姚氏,西道的一些姓杜的,南道的仇景,東道的趙他、羽公子,南陽趙調之流,這些都是處在民間的盜跖罷了,哪裡值得一提呢!這都是從前
朱家那樣的人引以為恥的。
太史公說:“我看郭解,狀貌趕不上普通人,語言也無可取的地方。但是天下的人們,無論是賢人還是不肖之人,無論是認識他還是不認識他,都仰慕他的名聲,談論遊俠的都標榜郭解以提高自己的名聲。諺語說:‘如果一個人以美好的名譽來作為自己的容貌,難道會有窮盡的時候嗎?’唉,可惜呀!”
段落大意
第二段:郭解少年到成年的性格變化
第三段:郭解以德報怨
第四段:郭解調解矛盾
第五段:郭解受人敬重
第六段:郭解被移遷,與楊家結仇
第七段:郭解逃亡,最後死亡
第八段:郭解死後的遊俠的介紹
第九段:作者對郭解的高度評價
文言知識
通假字
振人不贍(“振”通“賑”zhèn,救濟)
與人飲,使之嚼(“嚼”通“醮”jiào,喝乾杯中酒)
敖而無足數者(“敖”通“傲”ào)
乃陰屬尉史曰(“屬”通“囑”)
卒發於睚眥如故云(“卒”通“猝”)
曷足道哉(“曷”通“何”)
其餘庸人不可勝言 (平常的人 / 平庸沒有作為的人)
皆多解之義 (讚揚 / 與“少”相對)
諸公以故嚴重之 (非常敬重 / 程度深,影響大,情勢危急)
聞其聲,爭交歡解。 (結為友好的朋友 / 結交而彼此歡悅)
各厭其意(滿意/討厭,厭惡)
一詞多義
以:魯人皆以儒教 用
解父以任俠 由於
以軀借交報仇 用
以德報怨 用
具以實告解 把
數:數過,吏弗求。 多次
邑中賢豪居間者以十數 計算,點數
敖而無足數者 稱道
幸:適有天幸 助
今子幸而聽解 幸而
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之不幸也 幸運
賊:少時陰賊 狠毒
人殺吾子,賊不得 兇手
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作亂叛國的人
四方之民歸之,若水之歸地下也 想
特殊句式
而少年慕其行,亦輒為(之)報仇,不使(之)知也。
棄其屍於道,弗葬,欲以(之)辱解。
諸公以故嚴重○39之,爭為(之)用○40
衛將軍○4為(之)言
專趨(於)人之急,甚(於)己之私
孝文時誅死。
居邑屋至不見敬
為解所殺
郭解,軹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許負外孫也。
九、 重點句
1.然終不伐其能,歆其德,諸所嘗施,唯恐見之。
譯:但他始終不誇耀自己的才能,不自我欣賞他對別人的恩德,那些他曾經給予過施捨的人,唯恐再見到他們。
2.振人不贍,先從貧賤始。
譯:他救濟別人的困難,首先從貧賤的開始。
3.專趨人之急,甚己之私。
譯:他一心救援別人的危難,超過為自己辦私事。
4.及解年長,更折節為儉,以德報怨,厚施而薄望。
譯:等到郭解年齡大了,就改變行為,檢點自己,用恩惠報答怨恨自己的人,多多地施捨別人,少望別人報答自己
5.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
譯:已經救了別人的生命,卻不自誇功勞
6.諸公聞之,皆多解之義,益附焉。
譯:人們聽到這訊息,都稱讚郭解的道義行為,更加依附於他。
7.諸公以故嚴重之,爭為用。
譯:因此大家都特別尊重他,爭著為他效力。
8.解布衣為任俠行權,以睚眥殺人,解雖弗知,此罪甚於解殺之。當大逆無道。
譯:郭解以平民身份行俠,玩弄權詐之術,因為小事而殺人,郭解自己雖然不知道,這個罪過比他自己殺人還嚴重。判處郭解大逆無道的罪
9.然天下無賢與不肖,知與不知,皆慕其聲,言俠者皆引以為名。
譯:但是天下的人們,無論是賢人還是不肖之人,無論是認識他還是不認識他,都仰慕他的名聲,談論遊俠的都標榜郭解以提高自己的名聲。
10.人貌榮名,豈有既乎!
譯:如果一個人以美好的名譽來作為自己的容貌,哪還有衰老終結的時候呢?
作品評價
這些被
班固視為“罪已不容於誅”(《
漢書·
遊俠傳》)的社會底層的人們,在司馬遷的筆下卻成為傾倒天下大眾的英雄,並對他們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對迫害他們的人表示極大憤慨,揭示了漢朝法律的虛偽和不公正的本質,表現了作者進步的歷史觀和《
史記》一書的人民性。當然,作者對那些被視為“
朱家之羞”的“盜跖居民間者”式的豪俠卻加以否定和鞭撻。同時作者借儒形俠,又寫公孫弘等的誅俠之舉,委婉地表現了作者對此類儒者的憤激之情,“真極用意文字”(姚薴田《史記精華錄》),難怪正統的封建史學家班固稱此文是“退處士而進奸雄”(《漢書·遊俠傳》)。這又從另一角度顯示了此文的進步性。
作品寫法
此文不但善於敘事,且敘事與議論相結合,行文中“咨嗟慷慨,感嘆宛轉”(《
史記評林》引
董份語),處處傾瀉“憤激”“不平之氣”(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且層層迴環,步步轉折,曲盡其妙,真“百代之絕”(董份語)。文章結構嚴謹有序,前有敘論,為一篇之綱,後分敘諸俠之事,為敘論作註腳,“
太史公曰”總一篇之旨,明作者之情,前後輝映,“篇章之妙,此又一奇也”(吳見思《
史記論文》)。
作者簡介
司馬遷(約公元前145或前135年—?),夏陽(在今陝西韓城西南)人。出身史學世家,父親
司馬談官至
太史令。司馬遷十歲時隨父到長安,先後求學於
董仲舒和
孔安國門下。二十歲開始遊歷名山大川,所到之處均考察風俗,採集史跡傳說。繼承父親太史令的職位後,司馬遷得以飽覽朝廷藏書,又隨漢武帝到各地巡遊,增長了見識;他同時開始著手整理史料,以完成父親寫一部“名主賢君、忠臣死義之事”的通史的遺願。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
李陵出征匈奴時因友軍接應不力身陷重圍,在矢盡糧絕的情況下投降匈奴,司馬遷因上疏為李陵辯護觸怒武帝,被處以宮刑。受此大辱,司馬遷憤不欲生,但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決心“隱忍苟活”。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完成了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名著《
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