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毒(身毒國(印度河流域古國名))

身毒(古代對今印度國名的音譯)

身毒國(印度河流域古國名)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身毒是自先秦時期至隋唐時期之間對現代印度次大陸上之文明區域(古印度)稱呼的音譯詞。其範圍主要指今印度河流域一帶。由於語音的歷史發展、語言傳播、辭彙擴散,該詞的音值擬測眾說紛紜,即使《辭海》《辭源》等辭書,對這一詞的注音也不盡相同。

基本介紹

詞語解釋,簡介,考證,文化,

詞語解釋

身毒(依照古語發音接近"sin do" 或 "shin do"),今中國南方一些方言(例如閩南語)仍保留了這種發音。這是華夏文明古代對印度地區的稱呼之一,見於《史記·大宛傳》。唐初將印度統稱為「天竺」,“天”的中古讀音類似“tin(漢語拼音)”,“身”發音類似“xin(漢語拼音)”,二者發音相近。更正錯誤此外還有「賢豆」的稱呼。
這些稱呼都是從波斯語「Hindu」或古希臘語「Indu」音譯而來,而它們又都是從古梵語讀音「Sindhu」轉譯而來。

簡介

印度河流域古國名。始見於《史記》,為中國對印度的最早譯名,原文為梵語Sindhu,古波斯語訛為Hindhu,古希臘語更轉為Indus。其後中國古文獻中亦作申毒﹑辛頭﹑信度﹑身度﹑天竺﹑賢豆﹑印度等,皆同音異譯。其領域有時亦包括印度河以東的南亞次大陸地區。據《後漢書西域傳》所載,中國在2世紀時對身毒的地理﹑物產﹑宗教﹑政治情況已有初步了解;且知當時身毒許多地區皆屬“月氏”,即早期貴霜帝國(即貴霜)。這是由於東漢時佛教已傳入中國的緣故。印度的古譯名之一。《史記.大宛列傳》:“(大夏)東南有身毒國。”司馬貞索隱引孟康曰:“即天竺也,所謂浮圖胡也。”清嚴允肇洗象行》:“雄姿幾耐身毒戰,猛力可代蒼梧耕。”

考證

身毒(國名)即天竺也。《華陽國志.南中志.永昌郡》中記述永昌郡內民族時,明確指出永昌郡內有“身毒”人生活,這表明隨著經貿交往的不斷密切,在東漢時,西南絲綢之路上的永昌郡(包括今德宏)境內,已有身毒人(即印度人)長期居住生活。史記大宛傳曰:“大夏東南有身毒國。”索隱曰:身音乾,毒音篤。孟康曰:即天竺也。漢書西域傳作天篤,後漢書杜篤傳作天督。玄應一切經音義曰:“天竺或言身毒,或言賢豆,皆訛也。正言印度。印度名月,月有千名,斯一稱也。”
西南絲綢之路是中國和南亞東南亞商貿交往的重要陸上通道。從《史記》的記述中,了解到西漢時從蜀郡-身毒道”交易到印度的商品至少有邛竹杖和蜀布。隨著歷史的發展,沿西南絲綢之路進行的商貿往來愈加頻繁,商品種類不斷豐富,中國和南亞、東南亞諸國的經濟聯繫更加緊密。
身毒
身毒
1994年,位於德宏段古道上的盈江縣舊城的一個墓葬中出土了一批東漢文物。其中包括一把長1.3米的漢代環首刀、一件銅洗、一件銅鍪和十多個陶罐。出土的銅洗和銅鍪經鑑定是滇東北東川會澤巧家一帶生產的朱提堂狼洗。文物部門初步推測墓主人應是沿西南絲綢之路至印度經商的商人。這批出土文物,證實了在東漢時期,內地的金屬製品已隨著商賈傳入德宏乃至更遠的緬印地區,內地與東南亞、南亞身毒國的經濟交往之路已完全暢通。
唐代時,經過德宏古道在緬印與內地間進行商貿交易的商人更多,樊綽在《蠻書》中記有這樣一段話:“彎賧,湯浪,毒暑酷熱。河賧賈客在尋傳羈離未還者,為之謠曰,冬時欲歸來,高黎貢山雪,秋夏欲歸來,無那穹賧熱;春時欲歸來,手中絡賂絕”。其中河賧賈人,指今大理西洱河一帶商人;尋傳,居住在今緬北克欽邦一帶;彎賧為白族語,指今德宏一帶;絡賂也是白族語,指財物。這段史料,說明唐朝時,不僅有漢族商人到緬印經商,也有白族商幫通過德宏古道前往緬甸做生意。當時從緬印輸入中國的商品,《蠻書》騾國條記“騾國……有移信使到蠻界河賧,則以江豬,白氈及1000000琉璃罌貿易”,此外還有琥珀、海貝、光珠等,而中國主要輸出綾羅綢緞。元明之際,緬北玉石珠寶廠已具規模,大量緬甸玉石珠寶通過德宏古道運往內地,而這一時期沿西南絲綢之路進行的中緬貿易中,最大宗的貨物是食鹽和棉花。
身毒
身毒
明史.雲南土司傳.木邦條》載:“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兵梗往來,商旅不前,而已食鹽亦乏絕”。這條史料說明,當時緬北各地均依賴從雲南輸入食鹽,因戰爭等因素商人停止運鹽,緬北必出現鹽荒。
從緬進口的棉花,是雲南各地百姓織土布製衣的重要原料,伴著珠寶玉石和鹽棉貿易的發展,到緬甸的華人數量不斷增加,明朝隆慶進士朱孟震《西南夷風土記》一文中說:“江頭城(八莫以南)外大明街,閩、廣、江、蜀居貨遊藝者數萬,而三宣六尉被攜者亦數萬。”可見當時福建、廣東、江浙、四川有許多商人和藝人到緬北發展,而在德宏地區也有許多人為中緬間的商貿服務。清朝年間,中國仍沿西南絲綢之路從緬輸入大量棉花,而輸出的主要商品不再是食鹽,而是生絲。由中國商人出資,在緬甸古都曼德勒(即瓦城)捐建的觀音寺碑文上記有:“瓦城觀音寺,溯自乾隆三十八年漢兵奏凱後,繼以兩國修睦商人漸進,絲棉往來,裕國通商”,明確提出當時中緬間的大宗貿易貨物是生絲和棉花。
身毒(身毒國(印度河流域古國名))
菩薩
1782年入緬的義大利神父聖伽曼諾在其著《緬甸帝國》一書中說:“緬甸對外貿易,不單以一個國家為對象,雲南的中國商人……到達緬都阿瓦(即曼德勒),帶來他們家鄉的土產,如絲調、紙張、茶葉、各種果子以及各種雜貨,而將緬甸出產的棉花、鹽、雀羽和黑漆(指生漆)運載回雲南”。說明當時中緬商貿往來十分頻繁,且交易商品種類很豐富。
德宏古道開通於戰國,一直是中國通往東南亞、南亞的身毒國重要陸上通道。這段古道在維護祖國疆土完整,鞏固邊防,捍衛內地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同時也促進了中國與東南亞、南亞的商貿往來及文化交流。千百年來,中外使節、精明商旅、虔誠僧侶、忠勇軍人就一直通過這條古老而漫長的道路傳遞著友誼,交流著經濟,傳揚著文化,捍衛著疆土。德宏段古道的歷史,必將被更多的學者所研究,德宏段古道的貢獻也必將為世人所了解。

文化

印度是世界五大文明發源地之一。公元前2000年左右,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公元前1500年至前1200年,雅利安人遷入,他們帶來了雅利安文化,成為印度教以及印度文學、哲學和藝術的源頭,開始了恆河谷地文明。約公元前6世紀,出現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大種姓,為奴隸制度的萌芽時期。公元前6世紀至前5世紀是印度文化史上燦爛的階段,形形色色的哲學流派和社會理論蓬勃湧現,產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公元前325年,形成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公元8世紀阿拉伯人入侵,帶來了伊斯蘭文化。16世紀歐洲殖民主義開始進入印度。1600年英國建立東印度公司,對印度進行經濟掠奪。1849年英占領印度全鏡,開始了殘酷的殖民統治。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布獨立,成立自治領。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國,但仍為“大英國協”成員國。印度文化在世界上曾經產生過巨大影響,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印度文化具有十分鮮明而又強烈的宗教性、多樣性和包容性
印度是個宗教國家,歷史上曾先後產生並流行多種宗教,對其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等也擁有廣泛的信徒。多種宗教在印度的長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對宗教的虔誠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濃郁的宗教性。宗教滲透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國家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觀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傳統的風俗習慣,也都是在宗教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宗教也融入印度的文化之中,其民族語言、文學、藝術、音樂、舞蹈、雕刻等等更是以宗教為中心。
在印度文化體系中不難看出其他文化成分如希臘文化伊斯蘭文化波斯文化、英語文化和中國文化的特點。形成印度文化多樣性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歷史上的外族入侵,二是和平方式的文化交流。此外,印度有數以百計的民族和眾多的部落,這些民族和部落都有自己的語言、宗教信仰文化傳統。因此,印度文化是在不斷吸收異族文化的過程中豐富和發展起來的,呈現出舉世罕見的多樣性。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印度對所有的外來文化均採取兼容並蓄的方式,所以,印度所有的不同類型的地域文化語言文化和宗教文化里,既或多或少地保留著各種不同的外來文化成分,又與外來文化融為一體。
身毒(身毒國(印度河流域古國名))
身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