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高蹺是流傳於陝西省傳統民間習俗,主要流行於陝北地區,多在春節時與秧歌一起演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踩高蹺
- 類別:傳統民間習俗
- 流行地區:陝北地區
踩高蹺是流傳於陝西省傳統民間習俗,主要流行於陝北地區,多在春節時與秧歌一起演出。
踩高蹺,是漢族傳統民俗活動之一。踩高蹺俗稱縛柴腳,亦稱“高蹺”、“踏高蹺”、“扎高腳”、“走高腿”,是我國北方民間盛行的一種民眾性技藝表演,多在一些民間節日裡由舞蹈者腳上綁著逗,武蹺則強調個人技巧與絕招,各地高蹺,都已形...
踩高蹺是流傳於陝西省傳統民間習俗,主要流行於陝 西地區 。發展歷史 踩高蹺多在春節時與秧歌一起演出。佳縣從前的高蹺只有2尺多高,表演者扮成生活中的各種人物,隨秧歌隊伍扭走。1942年正月,駐葭縣的八路軍鬧秧歌,表演一種有人...
《踩高蹺》是張錦繡和王鵬程演唱的一首歌曲,由孟廣徵填詞。歌詞:踩高蹺 正月裡來鑼鼓敲,張燈結彩好熱鬧,披紅戴綠穿花襖,歡度春節踩高蹺。歡度春節踩高蹺,獅子龍燈滿街跑,風調雨順收成好,扭起秧歌樂消遙。扭起秧歌樂消遙,男女...
一撥兒高蹺人數不定,一般十幾人。身量高的踩低蹺,身量矮的踩高蹺。表演者是傳統戲裝打扮。由開路棍打頭兒,隨之便出現肖恩、白蛇、唐僧、醜婆、姜子牙等藝術形象。由於詼諧有趣、聲情並茂,一向為人們所喜愛。
客家高蹺是客家地區民間盛行的一種民眾性技藝表演,是我國古代百戲中的一種,有著悠久的歷史,踩高蹺早在公元前500多年前的春秋時已經出現。客家高蹺經常扮飾《八仙過海》、《封神榜》、《水滸傳》等故事中的人物。表演者注重人物的...
潼關踩高蹺是陝西省傳統民俗舞蹈之一。一般都在年節及重要的慶典活動中演出,其規模可大可小,較為靈活,多則一二百人,少則十數人。在人物扮演方面,一般分“文蹺”和“武蹺”兩大類,均仿照傳統戲劇中的帝王將相和才子佳人。內容...
富縣高蹺,陝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踩高蹺是富縣普遍流傳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文藝活動。踩高蹺是隋廟會,節日社火伴生出現的。歷史淵源 富縣塬面,兩川都有用社火踩高蹺的風俗習慣。羊泉原踩高蹺,以高著稱,有八九尺,仰望險峻,西川...
白倉高蹺起源於清朝鹹豐年間,據地方志記載:當時白倉連遭旱澇災害,瘟疫橫行,為祈求平安,人們以踩高蹺、舞獅、舞龍、扎故事等形式來祭拜神靈,消除災難。起源 踩高蹺俗稱“踩高腳”,又稱“耍高蹺”。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魏晉時...
並且有很多村40歲以上的婦女都會踩高蹺。表演形式 起源於唐宋時期,歷史悠久,是目前襄陽市範圍內最具特色、演技最高的傳統民俗文藝形式。東鞏高蹺屬武蹺子,翻滾劈叉,動作難度大,以驚險著稱,表演以醜行為主,表演形式為邊唱邊舞,並...
章貢區民間高蹺是中國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的民間表演藝術。簡介 高蹺又叫踩高蹺,有的地方也叫踩拐子,是章貢區在正月十五鬧元宵時,踩街中不可缺少的一項群體街頭表演節目。特點是鄉土氣息濃厚,形式奇特别致。據傳有500多年的歷史,亦說...
高蹺(沛橋高蹺),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舞蹈類項目。歷史淵源 江蘇省高淳縣位於南京市南郊。歷史悠久,人文淵藪。高淳東壩沛橋踩高蹺的誕生地——東壩。是江南古鎮,文化底蘊深厚。東壩沛橋踩高蹺距今已百年歷史。東壩...
東壩沛橋踩高蹺。沛橋高蹺以兩根85cm左右長的木蹺桿做成。中間釘耳,上裝踏板,踩高蹺人將腳置於踏板上。簡介 清末時期,東壩鎮已成為太湖流域的重鎮,商務活動頻繁。成為扼守中江、連線下江的樞紐。蕪湖至太湖地區客商務必依水路經東壩...
沛橋高蹺,江蘇省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舞蹈類項目。 歷史淵源 江蘇省高淳縣位於南京市南郊。歷史悠久,人文淵藪。高淳東壩沛橋踩高蹺的誕生地——東壩。是江南古鎮,文化底蘊深厚。東壩沛橋踩高蹺距今已百年歷史。東壩...
高蹺(高抬火轎),河南省沁陽市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高抬火轎是河南的一種民間舞蹈樣式,流傳在沁陽市的萬南村,其歷史悠久,唐宋時期,當地居民就有踩高蹺、抬花轎、鬧新春的習俗。 後經明代樂律學家鄭王朱載堉改造...
哈拉寨高蹺是府谷縣社火活動中的一項民間遊藝雜技。除正月二十五在當地春節社火活動中進行表演外,還於正月十五進縣城或到毗鄰鄉鎮進行表演。是我縣至今保留下來的而且風格獨特的一種高蹺表演形式。踩高蹺俗稱“縛柴腳”,亦稱“踏高蹺”“...
高蹺之最是指有一個法國朗省的人希爾萬·多農,他在1981年才著乾喬竟從巴黎走到了莫斯科,路上花了58天。這可說是踩高蹺走的最遠的記錄了。據古書記載,在公元前三四百年的戰國時期,我國已有高蹺。者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高蹺記...
相傳虞唐高蹺是明朝正德年間,明武宗朱厚照私訪江南途經湘鄉虞唐時所傳授,至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是湘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工藝流程 虞唐人踩高蹺時常以龍燈、獅燈、彩船、蚌殼戲、地花鼓等伴戲,白天、晚上都可以表演,晚上則...
高蹺頂樁又稱高樁故事,是一種綜合性的,別具特色的高蹺舞蹈。集合腳下踩高蹺,高蹺頂人,高蹺抬閣,高蹺走獸抬人為一體的演出故事形式,是山西省澤州縣西黃頭村特有的一種文化遺產。故事特徵 高蹺就是踩高蹺,西黃頭高蹺不算太高,也...
贛榆高蹺,連雲港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舞蹈類項目。歷史淵源 高蹺歷史久遠,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是一種技術表演,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北魏時即有踩高蹺的石刻畫像。我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
躧蹺 躧蹺,讀音是xǐ qiāo。意思是踩高蹺。解釋 踩高蹺。出處 《西遊記》第九一回:“有那跳舞的,躧蹺的,裝鬼的,騎象的,東一攢,西一簇,看之不盡。”
臨澤高蹺是蘇北里下河東部、高郵市臨澤鎮及其周邊地區一種世代傳承的傳統舞蹈 。歷史淵源 據鎮上老人講,它始於明代萬曆年間廟會。清乾隆年間,每逢“十月朝”(農曆十月初一)城隍廟會,以踩高蹺為主打節目之一。2010年,曾參加首都“...
興化高蹺龍舞,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舞蹈類項目。在興化市垛田鎮高家盪村,至今保留著一項古老而又璀璨的民間藝術——高蹺龍舞。舞蹈特色 高蹺龍舞,是一種將踩高蹺與龍燈舞融為一體的舞蹈形式。...
高高蹺表演連演3天,每天都有5萬-6萬人前去觀看,場面極為熱鬧有趣。苦水街高高蹺主要以傳統秦腔本戲為主要表演內容,表演時表演者穿上傳統的戲劇服裝,畫上秦腔居中人物的臉譜,拿上道具,排上長隊,凌空飛舞,充滿刺激。踩高蹺的...
踩高蹺踢足球是壯族的“高腳球”。這是壯族的“高腳球”,玩起來很像足球。不過卻不能用腳來踢,無論奔跑、拼搶和踢球都 能用那對“義肢”。現在用的球是足球,但以前踢的可是柚子。原來,早在南宋時,廣西南丹縣人就有踢柚子的...
黃石登瀛高蹺的演出編排有男女之分。男子一般出演《龍王嫁女》《西遊記》等節目,動作較為誇張。女子的節目相對會比較多一些,主要表演《葵花舞》《芒春舞》《媽祖出巡》《媽祖回娘家》《觀音送子》等經典節目。道具特色 踩高蹺所使用的...
表演者腳踩高蹺,身穿戲裝,扮演漁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八仙、濟公等角色,作舞劍、劈又、扭秧歌、跳桌子等高難度動作表演。常州木匠街高蹺隊的表演為武蹺,以表演水滸一百零八將為主,高大威猛,表演者當年曾跨過...
柳木腿又稱踩高蹺,腳把,陝西關中一些地方,每年正月十五鬧元宵的社火中,還保留著這項傳統民俗文化。來源 最早記錄 《列子.說符》上載︰“宋有蘭子者,以技乾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並趨並馳,弄...
踏高橇,讀音為tà gāo qiāo,漢語詞語,亦作“ 踏高蹻 ”。意思是踩高蹺。解釋 亦作“ 踏高蹻 ”。踩高蹺。出處 明 徐渭 《為杭人題畫》詩之二:“一處飛槌一踏橇,鑼聲鼓韻走兒曹。”自註:“右打流星槌及踏高橇者。
東北地區的民間舞蹈有秧歌、龍燈、旱船、撲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蹺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統稱為“秧歌”。東北秧歌有悠久的歷史,是北方勞動人民長期創造積累的藝術財富,它起源於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又和古代祭祀農神祈求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