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章貢區民間高蹺
- 主題詞:傳統舞蹈,民間高蹺,章貢區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舞蹈
- 國家:中國
- 認證時間:2008年
- 認證批次:第二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瀕危狀況,保護措施,
簡介
高蹺又叫踩高蹺,有的地方也叫踩拐子,是章貢區在正月十五鬧元宵時,踩街中不可缺少的一項群體街頭表演節目。它的特點是鄉土氣息濃厚,形式奇特别致。據傳有500多年的歷史,亦說有千年以上。據《列子·說符》篇記載:“宋有蘭子者,以枝幹宋元。宋元台而使見其枝。以雙枝長信其身,屬其脛,並趨並馳,並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從文中可知,高蹺早在先秦已在民間流行。章貢區是在清公元1902年就有了高蹺隊,當時的高蹺愛好者自發組織在劉家宗祠(位於章貢區新贛南路未端,藕塘里)當時每逢正月初一至十五鬧元宵,城區都有踩高蹺,走旱船、玩蚌蛤,這些活動,在城區走街串巷表演。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章貢區一些單位都自發組織了高蹺隊,有運輸高蹺隊、贛南紙廠高蹺隊、解放公社高蹺隊、江西氣壓機廠高蹺隊、贛州運輸聯社高蹺隊,共7支隊伍,高蹺隊伍十分興盛。到目前為止贛南最悠久,最完整的高蹺隊伍,還是章貢區民間高蹺藝術團。
歷史淵源
高蹺又叫踩高蹺,也叫踩拐子,贛南人又稱之為“高腳師”,是贛州市章貢區正月十五鬧元宵時不可缺少的一項民眾性街頭表演。它鄉土氣息濃厚,形式奇特别致。
踩高蹺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我國關於高蹺最早的文字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枝幹宋元。宋元台而使見其枝。以雙枝長信其身,屬其脛,並趨並馳,並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京都風俗志》也有記載:“秧歌以數人扮頭陀、漁翁、樵夫、漁婆、公子等相,配以腰鼓手鑼,足登豎木,謂之高腳秧歌。”另外《定縣秧歌論》也說到:“唱秧歌的人,腳底下綁上三四尺高的木棍,叫做踏高蹺腳。”
據《贛州市志》介紹,1902年章貢區就有了高蹺隊。當時的表演在劉氏宗祠(位於章貢區新贛南路未端,藕塘里)前舉行。此後,每逢正月初一至十五鬧元宵,都會有相關表演。
基本內容
高蹺中有高、中、低三種之分,叫高蹺、中蹺、跑蹺。高蹺有高達一丈的,最低的不到2尺。高蹺還有文武之分,武蹺表演各種驚險的動作,文蹺則是一邊走場一邊舞動雙手表演。
踩高蹺的表演形式比較豐富,一般由12至16人組成,可以扮飾人物故事,如《西遊記》、《八仙過海》、《傻子玩鳥》、《小放牛》等。表演者扮成各種角色、雙腳踩蹬在1-5米的柳木棍上行走,鑼鼓伴奏,邊走邊舞。舞步有走圓場,龍擺尾,插花十字跳、扭擺等。此外,踩高蹺還吸收了贛南民間戲劇、客家燈彩的表演形式,如走早般、玩蚌蛤、挑花旦、媒婆等。表演者扮成各種戲劇人物,隨著鼓樂的節奏或列隊或走或跑,並旋轉、蹦跳,技藝高一點的人能表演跳桌子、凳子、過小木橋等驚險的動作。有的表演者詼諧幽默,常常做出不慎摔跤的動作,嚇得人趕來攙扶時,又一躍而起蹦蹦跳跳。
基本特徵
高蹺表演機動性大,行動自如,可以在大場面中表演,也可走街串巷。在章貢區,踩高蹺是民間喜聞樂見的一種表演形式,每逢喜慶節日,總能見到一支支高蹺隊在街頭巷尾表演,紅綠花白的服飾,古戲曲里的造型和情節,雜耍般的表演,常常引來一大幫圍觀的民眾。
主要價值
踩高蹺,有兩種好處:第一種是體育鍛鍊健身;一種是民間藝術舞蹈,給眾人帶來快樂和喜悅。踩高蹺可以鍛鍊身體,增加個人平衡能力,通過踩高蹺可以增加本身運動量,機動性較強,加快血液循環,促進四肢發達。同時章貢區民間高蹺鄉土氣息濃厚,形式奇特别致,踩高蹺有著悠久的歷史,富含歷史底蘊。
瀕危狀況
近年來,章貢區會踩高蹺的僅剩下劉氏幾代人和章貢區民間高蹺藝術團的老藝人,各縣(市、區)會踩高蹺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由於高蹺隊伍人員老化、缺乏活動經費,一些青年人都不願意去學這門古老的玩藝,大多數人都外出務工,忙碌著打工掙錢,章貢區民間高蹺危在旦夕,面臨失傳。
保護措施
以政府主導、全民參與、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為原則,為了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精神,王昭富等一批民間藝人自己出資,爭取當地政府有關部門大力支持,保護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傳承文化。2003年7月開始,第四代高蹺傳承人王昭富專門從事民間高蹺藝術活動,為了以培養新一代,將高蹺文化傳承和發展下去為目的,在章貢區發展贛州第一職業學校學生高蹺隊、章貢區苗幼兒學校苗苗高蹺隊和新贛南路社區高蹺隊等3個高蹺隊,為了增強力量,現公開向社會招收學員進行培訓。高蹺現有表演高蹺、教學高蹺道具。
尤為可喜的是,在國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春風吹來,民間藝人王昭富主動挑起傳承贛州高蹺歷史文化的重擔,自費重新組織青少年高蹺隊,在章貢區政府的重視和民眾的支持下,2003年春至2006年冬先後在章貢區創建青少年高蹺隊和苗苗高蹺隊,贛州有許多青少年紛紛報名參加,高蹺這門民間藝術為民眾所喜聞樂見,發展很快。據不完全統計,如今,贛州人會走高蹺及愛好者有三百餘人。其中青少年占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