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倉高蹺俗稱踩高腳,又稱耍高蹺,是一種深受人民民眾喜愛的傳統競技娛樂活動,主要流傳於具有1300多年歷史的湖南省邵陽縣白倉古鎮及其周邊鄉鎮。
高蹺藝術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列子·說符》中的春秋末期,魏晉時期已相當成熟,明清時期則遍布全國南北城鄉。“白倉高蹺”興起於何朝何代,現已無從考究,有文字記載的史實是《邵陽縣誌》(清光緒十七年重修)所記:鹹豐十一年(公元1806年)六月十九日,白倉賽神會,踩高蹺,扎故事,復衍百戲,至今已二百多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倉高蹺
- 俗稱:踩高腳
- 別稱:耍高蹺
- 性質:傳統競技娛樂活動
起源,特色,
起源
踩高蹺俗稱“踩高腳”,又稱“耍高蹺”。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魏晉時期已相當成熟,明清時,流傳大江南北。
在白倉,有這樣一批人,他們把踩2米多高的高蹺當成一種傳統,一種藝術,流傳 至今。
關於白倉高蹺的起源,己無從考究,但文字記載己有203年的歷史。據《邵陽縣誌》載,鹹豐十一年(公元1806年)六月十九日,白倉賽神會、踩高蹺、扎故事,復衍百戲。
特色
“白倉高蹺”的突出特色是高、奇、險。
“高”是指白倉高蹺的高度,一般離地五六尺,最高可達一丈二。表演藝人踩在這樣異乎尋常的高蹺上,以奇險的動作表演諧趣的情節,遠遠超出了現實生活中的形象,成為人民心中的神靈巨人。
“奇”是指白倉高蹺的造型奇特。人物角色多來自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以戲劇人物造型為主,化妝用色誇張古拙,形象力求生動有趣。高蹺藝人們動用他們紮實的技巧,在高蹺上把表演者的真腳”扎”起來,假腿動起來,真臀坐起來,假臀蹺起來,以栩栩如生的奇巧技藝給人以藝術享受。
“險”是指白倉高蹺的表演難度大。高蹺藝人必須具有紮實的腿腳功力和武術基礎,要經過無數次的摔爬跌倒,才能練成靈巧的表演技藝和團結協作的精神,才能在高蹺上表演出耍龍舞獅、前翻後滾、騰躍盤旋等高難特技而腿不軟、心不亂、隊伍不散。才能讓觀眾驚心動魄,耳目一新。白倉高蹺有文、武之分。文高蹺以表演戲劇角色為主,扮相滑稽,表演風趣。武高蹺以展示特技和功力為主,動作驚險,表演激烈。清代鄉土詩人高雄有詩讚曰:“高蹺秧歌夸捷足,群兒聯臂欲升天”。
白倉高蹺內容豐富,場面宏大,每次表演猶如一條無形的紐帶,將十里八鄉的鄉親父老吸聚到白倉,形成“紅男綠女,填街塞巷”的場景,呈現出一派節日歡樂景象。
2007年,“白倉高蹺”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