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橋高蹺

沛橋高蹺,江蘇省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舞蹈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沛橋高蹺
  • 遺產級別:市級
  • 位置:江蘇省
歷史淵源
江蘇省高淳縣位於南京市南郊。歷史悠久,人文淵藪。高淳東壩沛橋踩高蹺的誕生地——東壩。是江南古鎮,文化底蘊深厚。東壩沛橋踩高蹺距今已百年歷史。
東壩沛橋踩高蹺,源於北方。北方高蹺以難度聞名,南方高蹺以表演見長。東壩沛橋踩高蹺屬典型的南派風格。沛橋高蹺以兩根85cm左右長的木蹺桿做成。中間釘耳,上裝踏板,踩高蹺人將腳置於踏板上。再用繩子將蹺桿緊縛於雙腿,然後立起可行走舞蹈。
東壩沛橋踩高蹺的表演人員都是沛橋村民。老少三代同台表演,世代相傳,表演者分別化裝成生、旦、淨、末、醜諸角,扮演一曲曲戲文,演出分四場,36個曲目。第一場:桃園結義、三顧茅廬、長板坡、轅門斬子、打漁殺家、摘石榴、施公案、劉海砍樵、打花鼓、解寶。第二場:夜讀春秋、三戲白牡丹、補缸、三請樊犁花、秋香送茶、白蛇傳、千里送京娘、三岔口、渭水河。第三場:漁翁斗蚌精。第四場:保皇嫂、呂布與貂禪、借東風、描容掃松、庵堂相會、穆桂英掛帥、種麥子、武家坡、鐵引緣等。
解放後,高淳縣人民政府重視對東壩沛橋高蹺的挖掘,整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地方政府和市縣文化部門把搶救,保護東壩沛橋高蹺列入工作重點,在財力,物力上給子支持,力保沛橋高蹺傳承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