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橋

沛橋

沛橋是一座橋,它位於東壩鎮沛溪河上東壩鎮沛溪河上,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為三拱石橋,橋上首有石築門樓式橋頭,是縣級,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為三拱石橋,橋上首有石築門樓式橋頭,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沛橋所在的村就是沛橋村,它歷來是固城到東壩的必經之地,沛橋踩高蹺距今已有百年歷史,屬典型的南派風格,被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沛橋
  • 外文名:Pei Bridge
  • 位置:東壩鎮沛溪河上
高蹺,方法,

高蹺

高蹺源於北方,北方高蹺以難度聞名,南方高蹺以表演見長。
高淳東壩鎮沛橋村的踩高蹺最為出名。東壩沛橋踩高蹺距今已百年歷史,屬典型的南派風格。沛橋高蹺以兩根85厘米左右長的木蹺桿做成,中間釘耳,上裝踏板。踩蹺人將腳置於踏板上,再用繩子將蹺桿緊縛於雙腿,然後立起即可行走舞蹈。

方法

表演者分別化裝成生、旦、淨、末、醜諸角,扮演一出出戲文,演出分四場36個曲目,如第一場:桃園結義、三顧茅廬、長板坡、轅門斬子、打漁殺家、摘石榴、施公案、劉海砍樵、打花鼓、解寶,第二場:夜讀春秋、三戲白牡丹、補缸、三請樊梨花、秋香送茶、白蛇傳、千里送京娘、三岔口、渭水河,第三場:漁翁斗蚌精,第四場:保皇嫂、呂布與貂蟬、借東風、描容掃松、庵堂相會、穆桂英掛帥、種麥子、武家坡、鐵弓緣等。
一般高蹺隊由十幾人組成,行走時前面有鑼鼓樂開道,通常情況下,踩高蹺表演的地點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但遇有民眾鳴放鞭炮接迎,會立即就地表演。踩蹺人在“蹺”上手揮著手帕、扇子、漁網等小道具,往返回復,做出種種舞姿,情緒十分熱烈。技藝高超者,還能表演出跌扑、翻滾、劈叉等驚險動作。所用蹺桿高達丈余,中途休息,可倚著人家的房檐而坐。
2007年,沛橋高蹺已被列入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沛橋
沛橋高蹺
沛橋
沛橋
沛橋
沛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