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七塊跗骨中最大的一塊,位於足後下部,構成踵(腳後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跟骨
- 外文名:Calcaneus
- 解剖位置:位於足後下部
- 又名:腳後跟骨
為七塊跗骨中最大的一塊,位於足後下部,構成踵(腳後跟)。
從跟骨溝最低處向後至跟骨體後上最低處劃一連線,連線上面的部分為跟骨的丘部,其下面與跟骨體相連。跟骨丘部的內部結構主要為後關節面下面的密集壓力小梁。...
跟骨骨折以足跟部劇烈疼痛,腫脹和淤斑明顯,足跟不能著地行走,跟骨壓痛為主要表現。本病成年人較多發生,常由高處墜下或擠壓致傷。經常伴有脊椎骨折,骨盆骨折,頭、...
跟骨骨刺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與多發病。據報導,在所有因足部疾患而就診的患者中,有15%為跟痛症,而其中73%由跟骨骨刺引起。跟骨骨刺是跟骨結節處向前延伸的骨...
跟骨滑囊炎是指滑囊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滑囊是結締組織中的囊狀間隙,是由內皮細胞組成的封閉性囊,內壁為滑膜,有少許滑液。...
跟骨骨折康復主要是針對疼痛和關節功能的評定,骨折後康復可以協調固定與運動之間的矛盾,預防或減輕併發症的發生,使其朝向骨折癒合的方向發展。康復治療常用方法有物理...
跟骨骨膜炎編輯 鎖定 骨膜炎是由於骨膜及骨膜血管擴張、充血、水腫或骨膜下出血,血腫機化,骨膜增生及炎症性改變造成的應力性骨膜損傷或化膿性細菌侵襲造成的感染性...
跟骨骨刺綜合症是由於牽拉骨膜上的足底筋膜引起的跟骨下區域的足跟痛,在X線上有或無骨刺表現。骨刺是由於足底筋膜在跟骨的附著處過度牽拉骨膜所致。過度牽拉引起...
跟骨在長期行走站立受到各種方向應力,引起跟骨周圍肌肉、肌腱、滑囊、脂肪墊退變以及跟骨內壓改變。表現為跟骨周圍疼痛的一系列臨床症狀。
跟骨叩擊試驗是對足跟骨部位進行叩擊試驗,用於診斷踝關節損傷。...... 跟骨叩擊試驗是對足跟骨部位進行叩擊試驗,用於診斷踝關節損傷。名稱 跟骨叩擊試驗 所...
人體站立時,跟骨位於最低位,受重力影響血液回流緩慢,有利於細菌在該骨停留繁殖。特別在跟骨體部中心,骨小梁稀少的三角區,含有豐富的骨髓,是跟骨結構的薄弱處,...
跟骨結節關節角是跟骨結節上緣(跟骨結節與跟骨後關節突的連線)與跟距關節面(跟骨前後關節突連線)形成的夾角,正常大約30――45度的角。為跟距關係的一個重要...
《跟骨骨折的基礎與臨床》是2008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俞光榮。...... 《跟骨骨折的基礎與臨床》是2008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俞光...
足跟骨骨刺即足跟骨骨質增生,其症狀主要是足根壓痛,行走時腳跟不敢用力,伴針刺樣疼痛感,活動一段時間後,症狀通常會有所緩解。治療最理想的方法是,採用純中藥...
跟骨後部移位截骨術用於鬆弛性扁平足的手術治療。 鬆弛性扁平足又稱可屈性扁平足或柔韌性扁平足,其特點是在負重時足內側縱弓消失,不負重時縱弓可恢復至正常位置。...
跟骨骨質增生是跟骨慢性退行性變所致。骨刺與身體的過度活動、運動、年齡及骨質缺鈣等因素都可能有關係。特別是不適當的活動和運動,會使關節部位的骨骼過度磨損,...
足跟骨刺(heel bone spurs)指腳後跟因種種原因造成軟骨的磨損、破壞,促成骨本身的修補、硬化與增生,是一種自然的老化現象。足跟骨刺即足跟骨質增生,其症狀是足...
跟骨骨骺骨軟骨病又稱Sever病或Haglund病,由Haglund於1907年首先描述,Sever則於1912年提出本病為跟骨骨骺的缺血性壞死。好發於愛好運動的8~14歲少年,女多於男,...
跟骨退行性改變導致的骨質增生,即“骨刺”,也是導致足跟痛的常見原因之一。當“骨刺”長期存在,且長“骨刺”的跟骨長期負重或負重過大,引起局部充血和發生無菌性...
腳後跟,經外奇穴名。出自《備急千金要方》。位於足跟後正中線下緣,足跖後緣赤白肉後際處,左右計2穴。有腓腸肌神經跟骨外側支,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及脛神經的...
引起腳跟疼痛的原因較多,臨床上主要有:(1)跟腱周圍炎;(2)跟骨骨刺;(3)跟骨骨膜炎;(4)跟骨下脂肪墊損傷;(5)跟骨骨折;(6)跟骨皮下滑囊炎(7)跗骨竇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