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症狀,病因,表現,診斷,檢查診斷,鑑別診斷,併發症,治療措施,預防保健,
症狀
病因
足跟骨骨刺的形成原因是跖腱膜長期牽拉跟骨骨質而引起的慢性骨質增生現象。跖腱膜位於跟骨與跖骨之間,是一束很緻密的纖維組織,呈膜狀,覆蓋於足底。如果把跟骨、盤骨及跖骨當作一張“弓”,跖腱膜就如同一根“弦”。它的作用是保護足底的神經、血管、肌肉,維持足弓的形態,減少行走時的震動。人行走時,壓力使足弓的弧度變直,而跖腱膜產生的拉力又要維持足弓的形態,其結果必然使跖腱膜在跟骨附著處拉力顯著增大。長期牽拉的結果使跟骨出現骨質增生,形成骨刺。
表現
本病起病緩慢,多為一側發病,可有數月或數年的病史,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女性多於男性,肥胖體型者多見。症狀表現為顯著的足跟疼痛,伴有麻脹感,早晨起床後站立時或初走時疼痛劇烈,活動行走片刻後疼痛減輕,但久站久行後疼痛則又加重。跟骨骨刺痛患者當足跟在石子、瓦片等硬物上被咯墊時,則疼痛不堪忍受。疼痛部位一般較局限,故多有明顯的壓痛點。
由於牽拉骨膜上的足底筋膜,跟骨下骨刺在早期形成階段可引起疼痛,雖然此時骨刺很小,甚至X線檢查也不能發現。隨著骨刺增大,疼痛常消失,這或許與足的適應性變化有關。因此X線上可見典型的骨刺可以沒有症狀。反過來,經過一段無症狀期以後,或由於局部外傷(如運動員損傷-參見第62節),骨刺可自發地產生疼痛。偶爾在局部形成外生滑囊,並引起炎症(跟骨下滑囊炎),引起足跟底部發熱跳痛。
儘管X線上發現有骨刺可作出診斷,但早期跟骨骨刺X線檢查可呈陰性結果。不常見的是,跟骨骨刺在X線上不典型,表現為絨毛狀新骨形成影像。見到此變化應考慮血清陰性或HLA-B27關節病(如強直性脊柱炎,賴特爾綜合徵)的可能。
診斷
檢查診斷
儘管X線上發現有骨刺可作出診斷,但早期跟骨骨刺X線檢查可呈陰性結果。不常見的是,跟骨骨刺在X線上不典型,表現為絨毛狀新骨形成影像。
鑑別診斷
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痛風是足跟痛的其他原因。這些關節痛常有中度到重度的發熱和腫脹,這點可與局部原因所致的跟骨骨刺綜合症相區別。
併發症
增生的骨刺壓迫血管神經,可導致腳部劇痛、行走困難、甚至癱瘓。骨質增生症已成為影響老年生活質量的疑難雜症之一。
治療措施
腓腸肌彈性伸縮練習和夜晚夾板,通常能有效去除疼痛,應被鼓勵。貼橡皮膏(類似於矯正器)可減輕足底筋膜張力和骨膜牽拉性疼痛,口服非類固醇抗炎藥為首選。足跟內注射局部麻醉藥通常有效。當伴有炎症症狀和體徵,如輕度發熱,腫脹,繼往跳痛史(跟骨下滑囊炎)時,注射不溶性及可溶性固醇混合液能控制症狀,注射針頭由足跟內側垂直刺入,然後再轉向足跟中心部的痛點。
預防保健
(1)選擇合適的鞋子:對年輕人來說應儘量少穿或不穿鞋跟過高的鞋子。因為高跟鞋增加了足的負擔,使足底的跖腱膜趨於緊張,張力升高,容易誘發或促使骨刺的產生。對於中老年人應選擇軟底寬鬆的鞋子,減少足底與鞋子的磨擦。
(2)使用膏藥貼採用內病外治理念,貼於足跟肌表可刺激神經末梢,擴張血管。
(3)減少以足為主的劇烈運動:以足為主的劇烈運動,如跳跑等是誘發足跟疼痛的因素。因此不經常運動者與從事較劇烈的活動者要循序漸進。常做足的跖屈運動,跖屈是將足趾向足底方向活動,使足背皮膚緊張典型的足。跖屈運動是芭蕾舞演員用足尖站立的演出姿勢,足跖屈時使跖腱膜放鬆張力減小,可以緩解"骨刺"對周圍組織的刺激和損傷,有利於無菌性炎症地消退從而預防和減輕疼痛。
(4)沒食子皂角散:取沒食子40克,皂角20克,二藥研成細末,加米醋調成糊狀,貼敷患處,用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輕症用藥1次見效,重症用藥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