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痛

跟骨痛

跟骨在長期行走站立受到各種方向應力,引起跟骨周圍肌肉、肌腱、滑囊、脂肪墊退變以及跟骨內壓改變。表現為跟骨周圍疼痛的一系列臨床症狀。

基本介紹

  • 西醫學名:跟骨痛
  • 中醫學名:足跟痛 腳跟痛
  • 其他名稱:足跟骨刺 足底筋膜炎
  • 所屬科室:外科 - 骨科
  • 發病部位:足部
  • 主要症狀:腫脹疼痛、局部壓痛,行走困難
  • 主要病因:外傷 、勞損
  • 多發群體:中老年人
  • 傳染性:無傳染性
  • 是否進入醫保:是
概述,疾病的病因,跟骨骨刺:,足底跖腱膜炎,足底脂肪墊萎縮,跟墊痛,跟骨後滑囊炎,跟骨骨突炎,中醫辨證,疾病的治療,中醫解析,中藥治療,其他解析,中醫辨證治療,家庭偏方治療,其他療法,刮痧療法,西醫治療,足跟骨刺切除術,跟骨鑽孔術,跟骨神經切斷術,跟骨滑囊切除術,平足症的跟骨截骨術,預防方法,

概述

足跟一側或兩側疼痛、不紅不腫、行走不便,又稱腳跟痛。是由於足跟的骨質、關節滑囊筋膜等處病變引起的疾病。常見的為跖筋膜炎,往往發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長期、慢性輕傷引起,表現為跖筋膜纖維斷裂及修復過程;在跟骨下方偏內側的筋膜附近處,骨質增生及壓痛 ;側位X 射線片顯示跟骨骨刺。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有足跟痛,跖筋膜炎不一定有骨刺。中醫學認為,足跟痛多屬肝腎陰虛、痰濕、血熱等因所致。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虛,筋骨失養,復感風寒濕邪或慢性勞損便導致經絡瘀滯,氣血運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養而發病。足跟痛以足跟腫脹疼痛、局部壓痛、行走困難為特徵。外敷烏治療要及時,準確。

疾病的病因

一般足跟痛的原因有好多,最主要的有:

跟骨骨刺:

多見於老年患者,當有足跟痛時,經過拍攝X光片,可以發現跟骨結節處有大小不一的骨刺形成。但是,臨床上發現骨刺不是導致疼痛的直接原因,只是隆起的骨刺,更容易使局部組織受到摩擦、勞損,產生無菌性炎症。其足跟疼痛的程度與局部炎症反應的輕重有關,而與骨刺大小無直接關係。
跟骨痛

足底跖腱膜炎

足底跖腱膜是足底維持正常足弓、緩衝震盪、加強彈跳力作用的腱性組織。長時間的行走、過度的負重,都會引起跖腱膜的勞損,導致局部無菌性炎症,而出現疼痛症狀。

足底脂肪墊萎縮

老年人的足跟痛較為複雜,除了以上兩種可能的原因外,還有老年人本身的足底脂肪墊萎縮,其緩衝震盪、防止摩擦的作用減弱,使局部更容易受到損傷而出現疼痛。
臨床上診斷足跟痛的方法和發病原因:一般講,除了藉助於相應的輔助檢查如X光片外,主要由專業的足科醫師,經過臨床查體,基本可以明確診斷,也可以套用治療性手段來區分,例如:老年人由於足底脂肪墊萎縮引起的足跟痛,當套用局部封閉治療時,是沒有療效的。

跟墊痛

常發生在老年人,跟墊是跟骨下方由纖維組織為間隔,以脂肪組織及彈力纖維形成的彈性襯墊;青年時期,跟墊彈力強,可以吸收振盪。老年時,跟墊彈力下降,跟骨在無襯墊的情況下承擔體重,嚴重時可形成瘢痕及鈣質沉積,引起足跟痛。跟墊痛與跖筋膜炎不同,在整個足跟下方都有壓痛。

跟骨後滑囊炎

最易發生在跟腱與皮膚之間的滑囊,由不合適的高跟皮鞋摩擦損傷引起。滑囊壁可變肥厚,囊內充滿滑液,局部腫脹,並有壓痛。治療方法宜改善鞋型。若滑囊腫脹不消,可以穿刺吸引,並可注入氫化考的松。

跟骨骨突炎

常發生於8~12歲的男孩,病變與小腿脛骨結節骨突炎相似,是在發育過程中,未癒合的骨骺受肌腱牽拉引起的症狀,疼痛在跟腱附著點下方,可雙側同時發病。跑步與足尖站立可使症狀加重。骨骺癒合後症狀自然消失。一般作對症處理,可使患兒減輕活動,也可用跟墊減輕跟腱對跟骨的拉力。

中醫辨證

一、氣滯血瘀型:各種原因導致局部血行緩慢、瘀血阻滯,脈絡被阻,則氣血運行不暢而痛,且痛有定處,疼痛拒按,行走受限。
二、肝腎虧虛型:肝腎及其分支別絡繞跟部行走,肝主筋、主藏血,而腎主骨、主藏精、精生髓。年老之體,肝腎不足、精血虧虛、經脈失充,則筋失所養、骨失所主、骨萎筋弛;故站立或行走時跟部酸痛、隱痛、乏力、疼痛喜按、觸之痛減。
三、寒凝血瘀型:氣血運行緩慢,復感寒邪,寒主凝滯、主收引,致使經絡被阻、氣血凝滯不通而痛,疼痛拒按,喜熱怕涼。

疾病的治療

中醫解析

足跟痛是一種常見病,以足跟腫脹、麻木疼痛、局部壓痛、行走困難為特徵。足跟痛又稱跟骨骨刺或跟骨骨質增生。在中醫學屬於“骨痹”範疇,發病原因多與老年腎虧勞損,外傷和感受寒濕有關。日久或初起之足跟痛,選擇眾多祛風除濕、溫經散寒、軟堅消腫、活血鎮痛的中藥浸泡。

中藥治療

傳統中醫對足跟痛之症早有研究,隋代著名醫學家巢元方稱足跟痛為“腳根頹”,書云:“腳根頹者腳跟忽痛,不得著也,世俗呼為腳根頹。”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大醫學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稱之為“足跟痛”。
中藥治療足跟痛中藥治療足跟痛
烏是.醫學界迄今為止唯一公認可以根治跟骨痛最好的方法。

其他解析

膏藥是祖國醫學的一朵奇葩,古有“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膏藥能治病,無殊湯藥,用之得法,其響立應”等說法。由於膏藥具有較高的稠度,故具備有效成分含量高、析出速度緩慢、作用長期持久、局部療效切實等優點,外用足跟痛安.康.膏堅持使用,效果不錯。
也可以打封閉針,效果快,相對費用便宜。先在疼痛點注射一針,看疼痛情況可以半個月以後加強一針。但封閉不能保證徹底解決。
年輕女性慎用,是激素類藥,會導致2-3個周期月經不調,半年內最好不要懷孕。
“封閉針是將藥物注射到疼痛的部位,達到消炎、止痛的目的,並有緩解局部肌肉緊張的作用。時間長的可管數年以上,短的數周,視病情輕重,時間長短不定。這是一種對症治療措施,對消除局部的疼痛症狀有較好的效果。
清代著名醫學家徐靈胎說:“今所用之膏藥,古人謂之薄貼……,治里者,或驅風寒,或和氣血,或消痰痞,或壯筋骨,其方甚靈,藥亦隨病加減,其膏宜重厚久貼。”

中醫辨證治療

分型治療
1.腎陰虛型足脛時熱而足跟痛,用六味丸加龜板、肉桂。
2.腎陽虛型:不能久立而足跟痛,用八味丸。
3.挾濕型:重著而腫,用換骨丹、史國公藥酒。
4.濕痰流注型:用導痰湯加木瓜、萆薢、防己。
5.氣血兩虛型:用補中益氣湯、十全大補湯。
6.血熱型:用四物湯加知母、黃柏、牛膝(見《醫學入門·腳氣》)。
藥物組成:川芎20克,川烏20克,川牛膝30克,川斷30克,川椒20克,威靈仙30克,木瓜20克,透骨草30克,雞血藤30克,元胡20克,乳香20克,沒藥20克,芒硝(另包)50克,食醋250毫升。
方解:方中川烏、川椒、威靈仙、透骨草、雞血藤祛風散寒,通經活絡;元胡、川芎、乳香、沒藥活血散瘀,行氣舒筋;木瓜、川斷、川牛膝補肝腎,強筋骨;芒硝軟堅散結,消腫止痛;食醋含醋離子,有較強的滲透作用,可助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之力。諸藥水煎熏洗,藥物作用於局部,滲透肌膚,直達病所,促進氣血流通,改善局部血液運行,軟化骨刺,促進炎症吸收,從而使症狀緩解或消除。
具體用法:
1,將前12味藥加冷水3000毫升,浸泡12小時,煮沸30~40分鐘,倒入盆內,加芒硝、食醋攪勻。
2,先用熱氣熏蒸患處,待水溫不燙時浸洗患足。
3,水溫下降時可再加熱,每次熏洗時間不少於1小時,早晚各1次。1劑藥可用兩天。

家庭偏方治療

1.足跟痛消除法:雙手扣腦後站立,然後蹲下,立刻再起來,如此為1次。每天做200次,分2回進行,3個月可見效。
2.藥浸法治足跟痛:取蘇木、白附子、麻黃、當歸、川芎各30克,水煎浸洗腳部,同時用手搓揉足跟,以利藥液浸入肌膚。每次15分鐘,每日2次。
3.尿漬法治足跟痛:取較大的花崗石,煅燒後置於地,以童尿漬於上並立即將足跟部置於石上,任水汽蒸騰,切勿燙傷腳。無花崗石可用鐵塊代之。臨床常用芒硝飽和液與白酒調勻,取代童尿,亦效。
4.點穴按摩法治雙足跟涼痛:用一手拇指尖盡力捏壓另一手內掌紋盡處掌根部位(稍偏拇指側),施術手另四指握手背作依託,在患者能接受的情況儘量用力。捏壓3分鐘後,變為一松一壓,有規律、有節奏地點穴36次為1遍,緩解後再繼續捏壓5分鐘。用此法治病:右足跟痛,點壓左手;左足跟痛,點壓右手。雙足跟痛,可先後點壓雙手穴位。一般治療5日後,病癒。(註:此法用於骨質增生型足跟痛效果不大。)
5.祁艾、烏梅法治足跟痛:取祁艾60克,烏梅10克,放入水中煎出藥汁,倒入盒內,再將燒磚燒紅放入藥液盆內,患足放於蒸汽上熏洗,並用衣物遮蓋,待藥冷至溫度適當後,將患足跟底部放於磚塊上乘熱下壓數分鐘(藥液可以反覆使用),每日l~2次,連續7~10天為1個療程

其他療法

1.土製醋熏法:用醋1000毫升加木瓜、透骨草、紅花、牛膝各30克加石子半斤裝於布袋中,在熱火中煮沸取出,待其不燙腳後墊於足底,及足跟疼痛處。每日兩次,早晚各一次。
2.局部封閉法:用l~2%普魯卡因加醋酸強的松龍12.5毫克,注射於疼痛處,對減輕疼痛有很好的效果。由於封閉針是激素類藥物,年輕女性慎用,會導致2-3個周期月經不調,半年內最好不要懷孕。
3.物理療法:可進行理療,局部熱敷,醋離子透入療法。

刮痧療法

(1)選穴 崑崙、解溪、申脈、照海、太溪、阿是穴。
(2)定位 崑崙: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解溪:足背踝關節橫紋中央凹陷處,當拇長伸肌踺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申脈: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照海:內髁尖正下方凹陷處。
太溪: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中點凹陷處。
(3)刮拭順序 先刮足內側的照海,再刮崑崙、解溪、太溪、申脈,最後刮阿是穴。
(4)刮拭方法 補法,在需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先刮足部內側的照海穴,宜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來回刮動,至皮膚發紅、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為止。然後繼續刮拭足部崑崙、解溪、太溪、申脈穴,自上而下來回刮動,至皮膚發紅、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為止。最後刮拭足部阿是穴,出痧為度。

西醫治療

足跟骨刺切除術

對於頑固性跟骨痛,X片證實有骨刺者,在跟骨內側作一切口,進入跟骨,將跟骨內側骨刺全部銼除。
手術治療足跟痛手術治療足跟痛

跟骨鑽孔術

對跟骨內壓高者適用,目的是使增高的跟骨內壓降低,治療頑固性無骨刺的跟痛症,仍在跟骨內側切口,達跟骨後,將跟骨內側鑽孔7~10個,效果達90%。

跟骨神經切斷術

對於無原因頑固性足跟痛可採用此法,不過是一種破壞性手術,將跟骨脛後神經支和腓腸神經支切斷。

跟骨滑囊切除術

是將跟骨結節滑囊及跟骨下滑囊切除。

平足症的跟骨截骨術

目的是通過跟骨截骨使跟骨角增大,外翻的跟骨擺正,使跟骨有一個良好的生物支架。

預防方法

足跟疼痛由於病因不同預防方法有所不同。
1.青少年跟骨骨骺炎多數由於跟骨外傷,長期跑跳引起,因而在此期患者,跟骨骨骺正在發育階段應避免跑跳,尤其是高處跳下,在症狀早期應注意此點。
2.老年性足跟痛多由於勞損,跖腱膜炎,跟骨結節滑囊炎,脂肪墊變性引起。此期應避免長期站立,長期行走,抬高足跟可以減輕足跟負荷。穿軟底、後跟部墊一軟而圓型墊,圓墊中央凹陷,高度約2~3厘米高,這樣使全身重心前移,減少足跟部受壓,減肥治療。
3.平足症引起足跟痛是由於足弓減少或消失,足跟骨向前傾倒,則在長期行走時疼痛出現,故應在足底中央墊一軟墊,軟墊高度2~3厘米,並使內側高外側低,中央高前後側逐漸變平,呈斜坡狀。
4.類風濕性跟骨炎,應先用藥控制類風濕後,並在鞋內墊軟墊。
5.外傷性跟骨痛多由於石膏固定不當,在製做石膏時足底套用力將濕石膏向足心擠壓,以免因長時固定石膏做成平底,而引起足弓消失。同時儘可能減少臥床時間,儘早下地步行鍛鍊,避免脂肪墊萎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