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肚(中藥)

豬肚(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豬肚,中藥名。為豬科豬屬動物豬Sus scrofa domestica Brisson 的胃。遍及全國。具有補虛損,健脾胃之功效,常用於虛勞羸瘦,勞瘵咳嗽,脾虛食少,消渴便數,泄瀉,水腫腳氣,婦人赤白帶下,小兒疳積。

基本介紹

  • 中藥名稱:豬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哺乳綱
  • :偶蹄目
  • :豬科
  • :豬屬
  • :豬
  • 分布區域:遍及全國
  • 採收時間:宰殺後
  • 用量:適量
  • 毒性:無毒
  • 貯藏:冷藏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禁忌,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

入藥部位

胃。

性味

味甘,性溫。

歸經

歸脾、胃經。

功效

補虛損,健脾胃。

主治

用於虛勞羸瘦,勞瘵咳嗽,脾虛食少,消渴便數,泄瀉,水腫腳氣,婦人赤白帶下,小兒疳積。

相關配伍

1、治脾虛:獖豬肚一個(洗淨,去油膜),用蓮肉四兩(去皮、心),入肚內,以線縫之,用水煮,令極熱;再加黃連四兩(薑汁少炒,為末),同前物搗爛為丸,如羅卜子大。每服五分,米湯吞下。(《窮鄉便方》豬肚補脾丸)
2、治脾胃氣虛,不多下食:豬肚一枚(洗淨),人參(去蘆頭)、橘皮(湯浸,去白瓤,切)各四分,下饙飯半升,豬脾一枚(淨洗,細切)。上以饙飯拌人參、橘皮、脾等釀豬肚中,縫綴訖,蒸令極熟,空腹服之,鹽醬多少任意。(《醫方類聚》引《食醫心鏡》)
3、治脾寒而痛,痛在心下左右:豬肚子一個,蓮肉一兩,紅棗一兩,肉桂一錢,小茴香三錢,白糯米一合。未入藥之前,照常將豬肚子洗去穢氣。入藥煮爛,一氣頓食,蘸甜醬、醬油食之。如未飽,再用飯壓之。肚子入藥之後,必須用麻線將口扎進,清水煮之。(《串雅外編》蓮花肚)
4、治水泄:獖豬肚一枚,淨洗去脂膜,入大蒜在內,以肚子滿為度,煮之自晨至晚,以肚、蒜糜爛為度,杵成膏子,入平胃散同杵,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鹽湯或米飲空腹服。(《世醫得效方》肚蒜丸)
5、治消渴:①豬肚一枚,淨洗。以水五升,煮令爛熟,取二升已來,去肚,著少豉,渴即飲之,肉亦可吃。(《食醫心鏡》)②豬肚一枚(洗去脂膜,不切破),黃連(去須,搗羅為末)五兩。上二味,以大麻子仁二合爛研,以水四升調,如杏酪汁,煮豬肚候爛,取出,入黃連末在內,密縫肚口,蒸令極爛,乘熱細切,和黃連末,以木臼搗之,候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暴乾。每服三十丸,溫水下,不拘時。(《聖濟總錄》豬肚黃連丸)
6、治虛弱遺精:豬肚一枚,入帶心連衣紅蓮子,煮糜,杵丸桐子大,每淡鹽湯下三十丸。(《隨息居飲食譜》)
7、治男子肌瘦氣弱,咳嗽漸成癆瘵:白朮四兩、牡蠣(燒)四兩,苦參三兩。上為細末,以豬肚一個,煮熟銼研成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飲下,日三四服。(《御藥院方》豬肚丸)
8、治赤白帶下:苦參二兩,牡蠣一兩五錢(為末),以雄豬肚一個,水三碗,煮爛,搗泥和丸梧子大。每服百丸,溫酒下。(《䱐溪單方選》)
9、治鼓脹水腫:健豬肚一個(不落水,翻出屎淨,在磚牆上磨去穢氣),將大蝦蟆裝入肚內,麻紮緊,煮熱,去蝦蟆,連湯淡食,勿入鹽醋。(《經驗廣集》)
10、治老人腳氣煩熱流腫入膝,,滿悶:豬肚一具(肥者,細切絲,生)。上以水洗,布絞令乾,好蒜、醋、椒、醬五味空心常食之。(《安老懷幼書》)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適量;或入丸劑。

禁忌

《隨息居飲食譜》:“外感未清、胸腹痞脹者,均忌。”

採集加工

宰殺後,剖開腹部,取出胃,洗淨,鮮用或冷藏。

形態特徵

豬的品種繁多,達150多種,形態也有差異。基本特徵是:軀體肥胖,頭大。鼻與口吻皆長,略向上屈。眼小。耳殼有的大而下垂,有的較小而前挺。四肢短小,4趾,前2趾有蹄,後2趾有懸蹄。頸粗,項背疏生鬃毛。尾短小,末端有毛叢。毛色有純黑、純白或黑白混雜等。雜食性家養牲畜,繁殖力強,孕期約4個月。

生長環境

全國各地均有飼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