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籠草科

豬籠草科

豬籠草科為豬籠草目下的一個科,科下僅豬籠草屬一屬,共130個物種。此外,有多本專著名為《豬籠草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豬籠草科
  • 拼音:zhū lóng cǎo kē
  • 學名:Nepenthaceae Dumort. (1829)
  • :植物界
  • 亞界:綠色植物亞界
  • 總門:輪藻總門
  • :木賊門(有胚植物門)
  • 亞門:木賊亞門(維管植物亞門)
  • 木蘭綱(被子植物綱)
  • 亞綱薔薇亞綱
  • 超目:石竹超目
  • 石竹目
  • :豬籠草科
植物特徵,分布範圍,捕蟲原理,捕蟲方式,豬籠草,生活習性,種植方法,相關著作,種植技術,觀賞價值,防治,同行評議,

植物特徵

該植物為草本,有時多少木質,直立、攀緣或平臥,高可達15米;莖圓筒形或三棱形,無毛或具毛,單一或分枝。葉互生,無柄或具柄,最完全的葉可分為葉柄、葉片、中脈延長而成的卷鬚、卷鬚上部擴大反卷而成的瓶狀體和卷鬚末端擴大而成的瓶蓋等5部分。花整齊,無苞片,單性異株,組成總狀花序、圓錐花序或具二次分枝的蠍尾狀聚傘花序,花被4~3片,背面被或不被柔毛,腹面具腺體和蜜腺,通常分離而排成二基數的2輪,開展,稀基部合生成倒圓錐形的花被管,雄花具雄蕊24~4枚,無定數,花絲合生成一柱,花葯於柱頂聚生成一頭狀體,外向縱裂,2室;雌花具1雌蕊,雌蕊由4~3枚與花被片對生的心皮組成,子房上位,具短柄或無柄,卵球形、長圓球形或四稜柱形,罕倒金字塔形,4~3室,胚珠多數,狹長,數行排列於中軸胎座上,花柱極短或缺,柱頭盤狀,4~3裂。蒴果,室背開裂為4~3個革質的果爿;種子多數,種皮向兩端伸長,絲狀,罕種皮不伸長,卵球形,胚乳肉質,胚直立,圓筒狀。

分布範圍

豬籠草主要分布於東南亞一帶,其中以婆羅洲(印尼和馬來西亞兩國共有,又稱加里曼丹島)和蘇門答臘島(印尼)最為豐富,各有分布約40種,其次是菲律賓群島約有30種,馬來半島有10多種,紐幾內亞島和蘇拉威西島有約20種,另外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東部沿海分布特有種兩種(馬索亞拉半島豬籠草和馬達加斯加豬籠草),塞席爾群島特有種一種(伯威爾豬籠草),斯里蘭卡特有種一種(滴液豬籠草)、印度東北部特有種一種(印度豬籠草),新喀里多尼亞島特有種一種(維耶亞豬籠草),澳大利亞北部數種(堅韌豬籠草、奇異豬籠草、羅恩豬籠草)。我國南部廣東、廣西、海南和台灣也分布有一種,為奇異豬籠草(又稱野豬籠草),也是分布最廣的豬籠草,從我國南部經東南亞多地至澳大利亞北部都有分布。
豬籠草分布範圍豬籠草分布範圍

捕蟲原理

種植豬籠草的主要目的是觀賞其奇特的捕蟲器官——捕蟲籠。豬籠草的捕蟲籠發育自籠蔓的末端。當一片新的葉片生長出來時,在籠蔓的末端便已帶有一個捕蟲籠的雛形。在初期,這個雛形的表面覆有一層毛被,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逐漸脫落。捕蟲籠的雛形一開始是黃褐色,扁平的,長到1~2cm時,漸漸轉為綠色或紅色,並開始膨脹。在籠蓋打開前,捕蟲籠上就已出現了其特有的顏色、花紋和斑點。籠蓋打開後,籠口處的唇會繼續發育,變寬變大,並會向外或向內翻卷。同時唇開始呈現色彩,某些瓶子的唇上會帶有不同顏色的條紋。此時的捕蟲籠已成熟,約幾天后即可觀察到有昆蟲落入其中。豬籠草的每一張葉片都只能產生一個捕蟲籠,若捕蟲籠衰老枯萎了或是因故損壞了,原來的葉片並不會再長出新的捕蟲籠,只有新的葉片才會長出新的捕蟲籠。
豬籠草的捕蟲籠由籠身,籠蓋組成。籠身具有籠口、唇、翼、消化腺、蠟質區等結構,籠蓋具有蜜腺、蓋龍骨等結構。此外,部分豬籠草的捕蟲籠還具有附屬物。籠蔓尾出現於籠身與籠蓋的銜接處。同時,同一種豬籠草的捕蟲籠會長出兩種不同形態的捕蟲籠。為此常會造成分類上的麻煩,使人誤以為是兩種不同的豬籠草。  在東南亞地區,當地人會將蘋果豬籠草(N. ampullaria)的捕蟲籠作為容器烹調“豬籠草飯”。他們將米、肉等食材塞入捕蟲籠中進鍋蒸熟。“豬籠草飯”的做法類似粽子,是一種當特色食品,很具有東南亞風味。

捕蟲方式

食蟲的習性大致上分為以下四步驟:
引誘昆蟲——捕抓昆蟲——利用消化液來分解與吸收—— 利用吸收到的養份來維持生長。並不是所有的食肉植物都是經過如此完整的過程,例如有些同類型的植物並不分泌出消化液,而是藉由各種微生物來分解後吸取養份的。而捕蠅草在這個部份屬於比較高等,具備相當完整過程的食肉植物。
捕蠅草的葉緣部份含有蜜腺,會分泌出蜜汁來引誘昆蟲靠近。當昆蟲進入葉面部份時,碰觸到屬於感應器官的感覺毛兩次,兩瓣的葉就會很迅速的合起來。生長於葉緣上的刺毛是屬於多細胞突出物,沒有彎曲的功能。當葉子很快速的閉合將昆蟲夾住時,刺毛就會緊緊相扣的互動咬合,其目的就是防止昆蟲脫逃。
消化與吸收
當捕獲到昆蟲被兩瓣葉片給夾住後而無法掙脫,昆蟲在掙扎的過程中葉片會越夾越緊直到幾乎密閉的狀態,這時兩片葉瓣內側密集的內腺體會分泌出消化液,利用這些消化液中含有的蛋白酶,將昆蟲的蛋白質分解成以氮、氧、碳、氫為主,還可能包括其他元素構成的胺基酸並進行吸收。一般大約四天左右能分解完成並吸收較易消化的部份,之後再繼續吸收剩餘的氮、磷以及其它各種所需的微量元素。這些養份都吸收完畢之後,葉瓣就會再度打開,全部時間大約需花5~10天的程度,這時昆蟲只剩下由幾丁質組成的空殼殘骸。
不過捕蠅草並無法分辨出所捕獲之物的大小,有時也可能捕獲到與葉片大小差不多的獲物,例如小型青蛙或是長腳蜂之類。這時往往會造成來不及分解吸收,而導致捕蠅草自身就先腐敗,所以葉片就會出現像食物中毒一般而枯萎。另外,每個葉片大約可以捕捉3~4次,超過這個次數葉子就會漸漸枯萎。

豬籠草

生活習性

大多數豬籠草生活的環境其濕度和溫度都較高,並具有明亮的散射光。一般為森林或灌木林的邊緣或空地上。少數物種,如蘋果豬籠草(N. ampullaria),其較喜生長於茂密陰暗的森林中。大部分物種適應了生長於類似草原物種的草類種群中。豬籠草生長在偏酸性且低營養的土壤中,通常為泥炭、白沙、砂岩或火山土壤。但也有例外,如馬來王豬籠草(N. rajah)能在金屬元素含量較高的土壤中健康成長,白環豬籠草(N. albomarginata)可以在沙灘的高潮線附近生長。部分豬籠草還會成為岩生植物生長於岩壁上。同時,如無刺豬籠草(N. inermis)甚至可以不接觸土壤,而作為附生植物附生於樹木上。

種植方法

豬籠草可以在溫室栽培。種植難度較低的低地豬籠草有印度豬籠草(N. khasiana)、高棉豬籠草(N. thorelii)、奇異豬籠草(N. mirabilis)等,高地豬籠草有寶特豬籠草(N. truncata)、翼狀豬籠草(N. alata)、維奇豬籠草(N. veitchii)等。
豬籠草對生長環境和條件的要求多種多樣。因為雜交種具有更強的適應力,所以很難用幾句話概括完所有的純種和雜交種的生活習性。種植時可以應豬籠草的需要來改善環境。將種植環境中不適宜豬籠草生長的環境加以改善。豬籠草生長所需要的基本要求是:光照、水分、濕度、溫度、營養素和生長基質。
豬籠草科
豬籠草的籠子是一種變態葉,因此它像其他植物的葉子一樣也會衰老枯死。一般來說,適宜條件下每個籠子可以存活若干個月。當它已經枯萎時,可以將它剪去,使得整株看起來更漂亮,但這純粹是為了好看,而與植株的健康無關。
豬籠草無休眠期
  1. 光照
    光照是養出巨大且鮮艷的捕蟲籠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提供足夠的空氣濕度、中等的土壤濕度和充足的光照,可以讓葉片呈現猶如紅葡萄酒般的紅色。植株可以被馴化接受一些陽光直射,最好是早晨的陽光。相反全日照會使得植株的顏色變得暗淡並且阻礙植株的生長。強光灼傷的表現非常迅速,首先只是老籠子被灼傷或脫水,最後整株植物都受到損傷。當植株結出新籠子,說明植株已經適應了新環境。一般來說,更充足的光照,就使植株結出更大更鮮艷的籠子。在提供充足光照的同時,也必需一直保持著較高的空氣濕度,特別是在大風和乾燥炎熱的天氣下。所以明亮的散光更適合豬籠草。使用遮陽網時,遮光率在50~80%的較適宜。如果是種植在塑膠大棚中,最好使用透明的聚乙烯棚膜。除此以外,日照時間的長短也影響植株吸收光能的多少。大部分的豬籠草可以忍受缺光的環境,但它的生長速度會因此而受到限制,同時也需要減少澆水的量。當豬籠草得到了足夠的光照時,它會在籠子的大小和顏色上有所反映。如果豬籠草受到光照不足的困擾時,有條件的話,可以給它提供幾個小時的人工補光,這是有好處的。
  2. 水分
    豬籠草對栽培介質的水份含量的要求並不高,豬籠草通常較不喜歡過度潮濕而不透氣的的栽培基質。不像其他食蟲植物只需要在生長季節保持土壤濕潤,在種植豬籠草時,需要時刻保持土壤的潮濕。基質以不能擠出水且鬆散為宜。因此,採用澆水的方式會比較適合豬籠草。不過,仍然可用浸水法來供水,只是需要改良栽培基質的透氣性,增加大顆粒栽培基質的比例,以免栽培基質過濕。
    雖然全部的食蟲植物生長都需要含礦物質較少的軟水,但豬籠草對於水質的要求相對寬鬆一些,可這並不表示豬籠草不需要優質水。由於豬籠草的栽培期很長,使用浸水法的一個潛在問題是鹽份的累積。在栽培介質的表面上會出現許多黃白色的水垢,這便是由水中的鹽份沉澱下來形成的,這對豬籠草的生長造成不良的影響。可將表層的栽培基質去掉,重新鋪上一層新的栽培基質情況便能得以改善。
  3. 空氣濕度
    空氣濕度的高低是影響豬籠草是否能夠正常結出瓶子的關鍵
    在自然條件下,豬籠草通常生長在較為潮濕的地區,濕度至少有60%。因此在栽培上,許多人總是會遇到豬籠草長不出新的籠子的問題;瓶子往往還沒長大,便如焦掉一般枯萎了。豬籠草不長籠子,大部分原因在於環境太過乾燥。但這並非是指水澆得不夠,而是空氣的濕度太低。要提高空氣的濕度,可以用透明塑膠袋將豬籠草整個罩住,如此就能輕易地得到一個高濕度的環境。將豬籠草放在水族箱中,或者擺在角落,只要減少通風,濕度便會提高。不過,豬籠草也有適應環境的能力,只要新的捕蟲籠長出來後,可試著逐漸降低空氣的濕度,讓豬籠草適宜較為乾燥的環境。
  4. 溫度
    豬籠草分布的高度很廣,從平地到海拔三千米以上的高山都有。在園藝上,依據其海拔高度的分布而分成兩大類:高地種(high land)和低地種(low land)。生長在海拔1200 m以上高山的豬籠草便是高地種,其栽培溫度為白天21 ℃,夜間10 ℃;生長在平地或海拔低於1200 m地區的豬籠草為低地種,其栽培溫度為白天29 ℃,夜間21 ℃。晝夜溫差對於豬籠草的生長很有幫助,季節的變化卻並不重要。低地豬籠草生長在低緯度地區,這些地方四季的變化不明顯,整年的溫度不會有太大的差異。然而,高地豬籠草生長在高山上,其特點是晝夜溫差很大,可達10 ℃以上。
    低地豬籠草
    低地豬籠草並不怕熱,對晝夜溫差也沒有嚴格的要求。但有部分低地豬籠草十分的不耐寒。溫度低於15 ℃後生長會減緩或停滯;當溫度低於10 ℃後植株會有被凍傷甚至死亡的危險。因此,在冬季較寒冷的時候應有必要的加溫措施。
    高地豬籠草
    高地豬籠草對溫度的要求更為嚴格,溫度的控制往往是栽培成功的關鍵。想要栽培高地豬籠草必須提供必要的溫差。栽培量不多時,可以買個販賣飲料用的冰櫃,也就是那種有玻璃門的冰櫃,如此燈光便可以從外面照射進去。冰櫃的溫度可以在購買時請人先設定好栽培所需要的溫度。如果沒有做到溫度控制,則只有少數能耐熱的高地種豬籠草能在低地栽培,但在夏季時會因為高溫而生長不良,只有到冬季時才會正常生長。許多高地豬籠草總是無法健康生長,與晝夜溫差不夠大有著密切的關係;有些以冰櫃恆溫栽培高地豬籠草的玩家也常提到豬籠草的生長緩慢。以人工控制方式製造出晝夜溫差可以加速高地豬籠草的生長。
  5. 基質
    大多數種植者都有它們自己喜歡的基質,而且這些基質適用於不同的環境中。最基本的一點是,基質比較足夠疏鬆且排水良好,但又能充分的保水為植物提供充足的水分。一些為大花惠蘭和石斛配製的混有樹皮的基質也可以用於植株豬籠草。以椰殼作為基礎,混合木屑珍珠岩的混合基質或純水苔也非常適合種植豬籠草生長。水苔不僅是適合於豬籠草生長的基質,也是種植環境是否合適豬籠草生長的一個標誌。在高地豬籠草的原生地中,大多數情況下它們都生長於水苔上。當水苔開始生長時,說明種植環境也適宜豬籠草生長。而無論是低地豬籠草還是高地豬籠草都能在泥炭水苔的混合介質中生長良好。唯一的問題是泥炭水苔的混合介質容易吸附水中的礦物質。
  6. 營養素
    關於營養素需要注意的是,豬籠草是一種食蟲植物,它們已經有通過捕捉昆蟲或小型動物來獲得營養素的能力。這些食蟲植物都是非常高效的捕蟲者。栽培豬籠草並不需要特別為其投餵昆蟲,栽培在室外的豬籠草通常能自行捉到昆蟲。而定期的給它們提供一些昆蟲是否會讓它們更健康、捕蟲籠變更大或是更具有耐寒性,還沒有充足的證據加以證明。
    想要人工餵食也沒什麼壞處,至於要餵哪一種昆蟲並沒有什麼限制,但不建議餵太多或太大的昆蟲,例如蟑螂。因為像蟑螂這樣大的昆蟲要完全被消化完需要數個星期,在這段期間所散發出來的腐臭氣味會令人無法忍受。此外,不建議向幼年的或新移栽的豬籠草投餵昆蟲,因為它們還不具備完整的消化能力,盲目的投餵會造成死亡的昆蟲在捕蟲籠內腐爛,造成捕蟲籠的壞死。
    如果豬籠草有昆蟲捕食,就不用再施肥了。不過,在室內栽培時,通常不會有足夠的昆蟲可供豬籠草捕捉。而且為了顧及室內的衛生,可以改為對豬籠草施肥以補充養分。對豬籠草可使用速溶的葉面肥,絕對不可將非緩釋肥料直接施用到土中。由於食蟲植物比較不耐高濃度的肥料,為了安全起見,應依據其使用量再多稀釋幾倍。例如,肥料的使用說明上註明其使用量為稀釋1000倍時,則用於豬籠草上可稀釋到4000倍。將稀釋好的肥料以噴霧器均勻地噴灑在整株豬籠草上。除了噴施葉面肥之外,還可以用緩效肥。可直接將其投入豬籠草的捕蟲籠內或混入基質內供給豬籠草養份。

相關著作

豬籠草科》(Nepenthaceae,1873年)是約瑟夫·道爾頓·胡克所著的關於豬籠草屬植物的專著。主要論述了在婆羅洲北部的新發現。這篇專題論文收入在奧古斯丁·彼拉姆斯·德堪多發起,由其子阿爾方斯·彼拉姆斯·德堪多繼續編輯的《植物界自然系統概論》(《Prodromus Systematis Naturalis Regni Vegetabilis》)的第十七卷中,於1873年出版發行。
僅在恩斯特·溫施曼的《關於豬籠草屬》發表後的一年,胡克就出版了該專著,大大擴展了已知物種的數量。胡克共確定了33個物種,包括7個新描述的物種:
《豬籠草科》(1873年)的開頭兩頁《豬籠草科》(1873年)的開頭兩頁
除了描述新物種之外,胡克還對已知物種進行了研究,將“N. blancoi”和大豬籠草N. maxima)列為“未充分了解的物種(species non satis notæ)”,而“N. cristata”被認為是“具有很大疑問的物種(species admodum dubia)”。他還描述了5個變種:
  • N. albomarginata var. villosa
  • N. boschiana var. lowii(之後被描述為窄葉豬籠草
  • N. phyllamphora var. macrantha(之後被認為是奇異豬籠草的同物異名)
  • N. rafflesiana var. glaberrima
  • N. rafflesiana var. nivea
這些變種在現在看來大多數並不具有分類價值。在胡克看來,萊佛士豬籠草既包括了萊佛士豬籠草也包括虎克豬籠草N. × hookeriana)。
胡克曾試圖給豬籠草屬設定兩個亞屬。他基於伯威爾豬籠草‎(N. pervillei)區別於其他豬籠草的渾圓種子而將其置於一個單種亞屬“Anourosperma”中,而把其他所有的物種歸入第二個亞屬“Eunepenthes”中。
豬籠草科》(Nepenthaceae,1908年)是由約翰·繆爾黑德·麥克法蘭所著的關於豬籠草屬植物的專著。其於1908年出版於阿道夫·恩格勒的《植物界》(Das Pflanzenreich)中。該專著對豬籠草屬進行了詳盡的修訂,其中涵蓋了所有當時已知的物種,詳細論述了豬籠草屬植物的結構、解剖和發育。
《豬籠草科》(1908年)的封面《豬籠草科》(1908年)的封面
麥克法蘭共確定了58個物種,其中包括了8個新描述的物種:
麥克法蘭也描述了許多新的品種和當時市面上能見到的人工雜交種。
麥克法蘭將許多物種認為是其他物種的同物異名,包括認為“N. korthalsiana”是小豬籠草的同物異名、“N. macrostachya”是奇異豬籠草的同物異名、蘇門答臘豬籠草是特勒布豬籠草的同物異名(之後又被分出)及認為“N. teysmanniana”和“N. tomentella”是白環豬籠草的同物異名。
在其出版的時候,《豬籠草科》一書因其所具有的關於形態和解剖的豐富且高質量的插圖而備受讚譽,共95張圖。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麥克法蘭的專著很快就顯得過時了。在此期間採集了許多的標本,其中不僅有預示著新物種的標本,也有一些已知物種的新標本能為解決之前的問題提供更好依據。1928年,一個關於豬籠草屬更完美的修訂出版於B·H·丹瑟對以後發展有巨大影響的專著——《荷屬東印度群島的豬籠草科植物》中。但丹瑟的鑑定並沒有包括整個豬籠草屬。直到1997年,馬修·傑布和馬丁·奇克的專著《豬籠草屬(豬籠草科)的框架性修訂》中才第一次將整個豬籠草屬進行修訂。
豬籠草科》(Nepenthaceae,2001年)是由馬丁·奇克和馬修·傑布所著的關於汶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和新加坡豬籠草屬食蟲植物的專著。2001年其發表於荷蘭國家植物標本館的《馬來西亞植物志》(Flora Malesiana)第十五卷中。該專著中的物種描述基於作者在婆羅洲紐幾內亞西馬來西亞的實地考察及20個植物標本館中的乾燥標本
《馬來西亞植物志》第15卷封面《馬來西亞植物志》第15卷封面
馬丁·奇克和馬修·傑布共確定了83個產自馬來西亞的物種,包括三個自然雜交種(虎克豬籠草N. × hookeriana)、基納巴盧山豬籠草N. × kinabaluensis)和毛果豬籠草N. × trichocarpa))和一個“鮮為人知的物種”(迪安豬籠草N. deaniana))。此外,它們還提到了4個“被排除在物種之外的類群”:雪線豬籠草N. × cincta)、“N. cristata”、“N. lindleyana”和“N. neglecta”。
在《豬籠草科》中,馬丁·奇克和馬修·傑布對在他們1997年的專著——《豬籠草屬(豬籠草科)的框架性修訂》中確定的分類鑑定進行了幾處修改。他們贊同查爾斯·克拉克在《婆羅洲的豬籠草》中對“N. borneensis”和法薩豬籠草N. faizaliana)的說明,將前者歸為博世豬籠草N. boschiana)的同物異名,而將後者從窄葉豬籠草N. stenophylla)獨立出來。此外,曾被作者認為非常可疑的類群——菲律賓豬籠草N. philippinensis)也被視為一個獨立的物種。關於物種的描述,在馬丁·奇克和馬修·傑布進行框架性修訂的準備時,他們就已承認了本斯通豬籠草N. benstonei)、熔岩豬籠草N. lavicola)、驚奇豬籠草N. mira)和辛布亞島豬籠草N. sibuyanensis)。但他們仍拒絕承認昂嘎桑豬籠草N. angasanensis),繼續認為其是邁克豬籠草N. mikei)的一個同物異名。

種植技術

盆栽生產標準:18厘米吊盆:高度為20~35cm 冠幅約15~20 cm ,上市周期夏季為12個月.
基質準備:以疏鬆、排水和通氣性好的品氏10~30mm規格的進口泥炭,將泥炭打碎加水拌勻,(加水的標準:加水拌勻後,手緊握一把泥炭,水從指縫中滲出)待上杯種植。
上盆苗的要求:選擇專業生產的優質種苗,苗高 5~6cm(帶基質), 冠幅5~7cm ,葉片數6-7片,無病蟲害 無枯葉、黃葉
上杯:對重新使用的舊盆,必須要用高錳酸鉀1000倍液浸泡半個小時以上,然後用清水沖洗,晾乾待用。大盆栽一般用口徑為 18cm規格盆子種植,種植時先在杯底墊2cm左右基質,再將篩苗移入杯中,小苗種植不宜過深,以平植株基部為宜;基質鬆緊適中,裝至杯子9分滿,2株/盆。

觀賞價值

豬籠草擁有一個獨特的吸取營養的器官——捕蟲籠,因其可愛、獨特的外形深受盆栽市場偏愛,適合做吊盆裝飾家居。

防治

  • 葉斑病
    加強管理,噴施10%抗菌劑1000倍液,噴灑均勻、全株周到。
  • 根腐病
    由鐮刀菌侵入所致,有的致病力強,產生毒素侵害植株;有的致病力弱,只在有傷口或植物衰弱時才侵染。低溫、澆水過多是主要誘因。 於發病初期,噴施50%立枯淨可濕性粉劑900倍液、50%根腐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80%多福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 薊馬
    空氣乾燥,易引起薊馬危害,用啶蟲脒1500倍、萬靈3000倍、阿維吡蟲啉1500倍防治。

同行評議

分類學家簡·斯洛爾(Jan Schlauer)在2002年3月的《食蟲植物通訊》中對《豬籠草科》進行了評述。他寫道該專著“的分類法基本上與1997年發表的‘框架性修訂’中的相同”。簡·斯洛爾補充說道:“
不幸的是,最近的研究忽略的以前未在報告中出現的模式標本和蘇門答臘的物種。分子鑑定和分類法可能會比選擇表位型去保留窄葉豬籠草和細毛豬籠草N. pilosa)更有用。
”勞拉·S·邁茨納·約德在2005年1月的《經濟植物學》中給予了該專著積極的評價:
“其物種描述包括了全面的參考文獻和營養組織與生殖組織的形態特徵。因上位籠和下位籠的形態特徵對於鑑定來說十分的重要,所以作者在這些方面提供了充分的信息。所記錄的每一個物種都提供了為了防止與相似的物種混淆的專家提示,現有植株的觀測數據及獨有的生態筆記和軼事。這些提示讓讀者更好的了解豬籠草科中的每一個物種。
該專著具19頁的配圖,可見一斑,其不但是植物學家和園藝家不可缺少的,同時也是對在野外遇到這些植物時會感到好奇的徒步者的推薦書籍。
查爾斯·克拉克在2001年9月的《澳大利亞食蟲植物協會公報》中評述了該專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